第50章 勾欄
- 一笑緣
- 冷月敲雨
- 2788字
- 2012-01-09 16:27:25
上次以后,大家有事沒事都喜歡去勾欄看看,那里面的新鮮事情很多,而且能遇到很多朋友。
平日里,這里也是演出比較多的場合。自從戰爭開始,大家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過權力之爭總是干涉不到百姓,需要發泄的時候,還會來到這里聚聚。顧顏也是喜歡來這里,聽聽說書唱戲的。(當然有時候喜歡打扮成男孩子)。
最近的勾欄的趣事就是談論汴京那場戰爭的事情。比如李綱。還有喜歡講楊家將故事的人。也是尋找一個英雄,解解壓抑的心情。沈志不過是炮灰中的一個小角色,沒人記得。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宋江他們的故事也被編入了傳奇,雖然是非成敗轉頭空,但是這些人多數是經歷過的,當過逃兵,或著上過戰場,拿出來講講也是樂事。
時常出現的就是道士。傳經講道,就是說生命短暫,萬事應該看淡;或者有人又賣長生不老丹之類的。
顧顏好像又看見了那個人,那時候正在講李師師和徽宗的故事,還有宋江,說得很傳奇,以前顧顏打聽多了,也就沒怎么留意過。后來瞥見了“他”,他好像不認識一般。但是聽了這些故事,還是笑了一下。走開了。顧顏突然想起來他說過,“焚椒蘭也”四個字,想想那次以后,多少神臂弩竟然被大火燒盡,那些女子被金人帶走。果然一語成戳。
在繼續下面前有需要解釋一樣東西。這樣讀起來方便一些。前面想必大家也看亂了,一會是名字,一會是字,還沒有說號,一個人就有好幾個名字。(就和現在的馬甲一樣)。顧顏現在就是叫過念如、沈云,還有穆瞻雖然還沒有提到字、號,卻有個外號叫做“燕子勾”,不急不急,還有比他們還麻煩的。
皇帝,尤其是宋朝的皇帝,名字更是亂。而且年份也不好確定。先說說,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不計算篡位等情況,廟號就好象是兒子給父親起名字)。廟號,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謚號,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的稱號,如“武”帝,“哀”公等。“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所以容易出現的就是這個皇帝還沒死呢,自己就稱自己是什么什么皇帝,是錯誤的。
下面正題,年號。現在是靖康末年。年號是指用于紀年的名號。
這個可有的麻煩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不僅桃花源里的人會糊涂,咱們也會糊涂。
前一個皇帝年號也挺多。有元符、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這個去說書可有的說,什么宣和,崇寧年間。
說這么多,就為了說一句話:欽宗趙桓,徽宗長子,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禪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廢欽宗及太上皇徽宗為庶人,虜詣金國,北宋亡。
在勾欄里面,顧顏認識了一個說書的老人。久沒有父母的消息,所以逐漸結識了這個“忘年交”。時常來聽他講故事,說傳說,葛云雖然也常來,但是微之告訴她,以后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她來舞蹈、教歌以為生計,所以也只是聽聽故事而已。
蔣琳家的生意越做越好,這也說明,戰爭又是一觸即發。所謂龍生九子(明以后的故事),趙構就是第九個孩子。趙構即位前稱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虜徽、欽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而杭州,一直不承認是都城,只說是“行在”。
這段日子,從那個“忘年交”口中也聽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宋欽宗與何栗到達金營后,送上降表,并屈辱地下跪。因為沒有得到金太宗的詔命,完顏宗翰只是好言寬慰了幾句,就讓宋欽宗退下去了。宋欽宗在金營兩天,沒有議出甚么結果,十二月初又回到東京城內。
這時的東京已經完全沒有防守。金軍雖然沒有入城,但派人索要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聲稱如不及時送交,將縱兵入城。宋欽宗按金軍旨意,一面下令大括民間金銀,一面分遣朝臣到河北河東各地,命令開城降金。
當時開封城中已經被搜刮殆盡。宋欽宗為了討好金人,下令權貴、富室、商民出資犒軍。所謂的出資犒軍,其實就是公然搶奪,稍有反抗者,便鎖拿官府。開封城中雞飛狗跳,一片狼藉。即使如此,金銀仍然湊不夠數,梅執禮等負責搜刮金銀的大臣也因此被殺。金人又索要少女一千五百人,宋欽宗派人四處搜捕年輕女子,不夠數目就用自己的妃嬪抵數……
聽了這些,顧顏再也無法平靜了。對于三個錦囊的決定,她也有些動搖。久沒有父母的消息,顧顏也有些“心在漢”,加上書信往來實在是太慢了,雖然以前父母都有自己的信使,在家和長兄那邊聯系也是方便。但是自己幾次給父母、給微之、葛云的信都沒有收到。官方的只有驛站傳遞了。剩下的消息來源只有是人的口頭傳遞,所謂“三人成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人言可畏”了。
這時期的稅收還是比較多的。割種糧食方面“閩浙之土最是瘠薄,必有鋤耙數畓,加以糞溉,方為良田。”而江西“近溪水須逐段作壩捺水。田不近水,須各自鑿井貯水。今撫州一切靠天,五月不雨,立見狼狽。十日連雨,亦無停留”。所以一般都是在等待上邊救濟。如果真的攻打到這里,也很難召集到百姓,也只有參加軍隊。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
在女真還在遼的統治之下的時候,北宋的人奢靡無度,流行了一個東西叫做“北珠”,這個東西產自契丹的女真,契丹從女真那里剝奪,換取北宋的東西。契丹皇帝的“銀牌天使”至女真,直接使命是先向女真人索要“海東青”(一種猛禽)。天鵝食蚌,藏珍珠于嗉內,契丹人放出海東青,擒殺天鵝,便能獲得珍珠。前往女真部索求海東青的使者絡繹不絕,他們恃大國使命,擇長的漂亮的女的,不問其有夫沒夫及門閥高低,只要被看上,即得陪“薦枕”。終于有一天,女真忍受不住,起兵“滅”遼:“汝等同心盡力,有功者,奴婢部曲為良,庶人官之,先有功者敘進,輕重視功,茍違此言,身死梃下,家屬無赦”。滅遼之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以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統”的詔令為遺訓,南征伐宋,攻破東京。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路補橋無尸骸”。這個就是這個時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