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好事多磨

  • 埋葬希望
  • 文盲小子
  • 7422字
  • 2011-11-27 13:06:56

開山神掌共有一萬零一種變化,要練成開山神掌,普通人要練上十年以上,很有武功天賦的人且勤加練習者要一年以上。

要使盡開山神掌這一萬零一種變化需要三個時辰。

三個時辰的功夫足以讓初九清醒。

光頭哥越練越快,初九越看越入迷,光頭哥的開山神掌以快、多變、掌勁強悍、內力渾厚而著稱。

光頭哥的掌勁所過之處必有竹子破裂之聲,還好這屋子未散架。此際朝陽已蓋過月光,光頭哥還未走,初九已清醒,初九站了起來。

正好光頭哥也已使完開山神掌,光頭哥回頭問初九道:“為何不換上天涯小兒給你的衣服?”

初九低聲道:“因為我還不配。”

光頭哥笑道:“死要面子活受罪。”

初九笑了笑道:“那不是面子的問題,那是我能力的問題,我現在還不配。”

初九說的這些話令人難以理解,不過三件衣服而已,何必這般計較。可初九就是有著倔強的性格。

光頭哥感慨道:“知恥而后勇,你認為什么時候才可以穿這些衣服呢?”

初九認真道:“學會開山神掌之時。”

光頭哥驚訝道:“學會這開山神掌至少要一年以上。”

初九很是感傷道:“一年?至少要一年!”

——一年的時光會發生很多事,人也會改變許多,一年以上的時間會發生更多的事,人會改變更多。

初九突然想到了李蛋。

李蛋卻沒想到初九。

李蛋在王少任府中養傷,李蛋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記憶體系,一套與王少任從小就青梅竹馬的記憶,李蛋此際成了新的李蛋。

她的心里就只有王少任,她的人也快屬于王少任了,只是她現在的身體太弱,不能拜堂成親。而王少任也很忙,他在修煉五毒神掌,也并無過早成親的打算,王少任的五毒神掌已練到中間層次,再想提高,已是很難,他的悟性不高,于是他此際的進步如蝸牛爬行。

這世事多巧合,這世事多奇妙,有些事本已無成功的可能,可此時偏偏又留給人多一點的機會,多一點的時間。

這機會便是江湖此刻處于戰前的休整期。

這時間便是各方要有至少一年多的時間來準備下一次的拼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既已出機會,時間,人呢?

光頭哥試探道:“這開山神掌很難學的,弄不好會走火入魔而死。”

初九堅定道:“我不怕死。”

光頭哥問道:“你以為你多久才能學會這開山神掌?”

初九思索片刻,果斷道:“一年半左右。”

光頭哥反問道:“真的?”

初九堅定道:“真的。”

光頭哥笑了笑道:“好,每晚子時我來教你,別打瞌睡啊,不然我可不教你。”

初九下跪道:“謝師祖。”

光頭哥不高興道:“叫我師祖會顯我很老的,我可是長生不老的,我上次叫你怎么稱呼我的?”

初九機靈道:“謝光頭哥。”

光頭哥在他話還沒說完的時候飛走了。

初九出門望著光頭哥遠去的身影,心中一陣歡喜,不過,他還得按自己原有的生活步調行事,他要讀書了。

他拿起《孫子兵法》,讀到第七篇《軍爭》。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初九感嘆道:“句句有智慧,治氣、治心、治亂,我當牢記于心。”

初九誦讀了九十遍方才記下,又誦讀起第八篇《九變》。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汜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⒃;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初九嘆道:“將軍還真難當。”

此時已到未時,又一個人來了,一個他感動、感激的人來了,那人還是天涯老人,不是他是誰。他來這的目的就有一個,看初九的武功有進步了沒。

天涯老人就站在門口,他叫道:“徒兒,來追我。”

這是命令,在一般情況下這命令是不可違抗的,雖然初九還想再背一篇,再走,可這師父的命令他至今還沒違背過。

他只好放下書本,朝門外飛去,他師父早已飛出五丈外。初九并不慢,他距他師父只有一步之遙,倆人于竹頂漫步,又入桃林穿梭,接著上天涯閣頂,又入浪尖弄潮。

倆人一步之距變成半步,半步化作半小步,伸手便可觸及對方。初九不想在天涯老人面前使詐,是以不肯伸手將天涯老人抓住。

天涯老人卻是不肯領情,一腳踹向初九,天涯老人的腳還未踹到初九身上,初九已急退兩步,倆人的距離拉大為兩步。天涯老人怒道:“白看《孫子兵法》了你!”

初九低聲道:“誰叫你是我師父。”

天涯老人差點被氣翻了,“我走了,見你就氣!”

天涯老人于浪尖奔向天涯閣,初九卻還于海上游玩,從食魚的海鳥口中奪魚,又丟回海鳥口中。

他玩得累了一些,便入海中游泳,時而踏浪,時而潛水,時而捕魚。

玩得很是高興,洗得很是干凈。

他回竹屋去了,此時已申時。

他換了一件白長衫,他現在是心靈純潔之人,配穿。

他又拾起《孫子兵法》,讀起第九篇《行軍》。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缸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初九背了一百遍才背下這《行軍》篇,初九嘆道:“這將帥要注意的事還真多啊。”

他放下兵書,回到床上練習移步大法的內功。等待光頭哥的到來。

他身體懸于半空中,他頭腦清醒,全身散發出一股白氣護住身體,然后又收起那氣體。

他自床上空移到門外,以盤坐之態懸于半空中,甚是迷人,如佛祖降臨般,神秘又莊重。他懸于半空一直到子時,光頭哥來到了他的身邊。光頭哥拍他的肩膀道:“還真專心。”

初九聞聲立即雙腳落地,迎接道:“光頭哥,徒孫在此恭候多時了。”

光頭哥笑道:“這回可沒酒喝,咱們要來干正事。到里面坐去。”

說著倆人走到屋內坐下。

倆人面對面而坐,光頭哥笑了笑道:“別著急,別緊張。”

初九聞言放松了許多。光頭哥笑了笑,問道:“《孫子兵法》背完了嗎?”

初九答道:“還沒背完,還有四篇。”

光頭哥略有不滿道:“好吧,今晚必須背完剩余的四篇,這開山神掌不僅由于我醉酒后悟得的,更是由于它根植于《孫子兵法》的思想,才在眾多武功中獨樹一幟,不知兵法何以習得其中精妙之處。”

初九這下才明白背下《孫子兵法》的益處,當即保證道:“我一定會在今晚背完這四篇的。”

光頭哥嘆了口氣道:“我明晚再來。”

初九又保證道:“明晚徒孫必能在光頭哥面前背出這十三篇《孫子兵法》。”

光頭哥輕聲道:“好,你去背吧。”

光頭哥消失在月光下,這屋子只有初九捧著《孫子兵法》在窗前背誦的身影。他背起第十篇《地形》。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他背了六十一遍才把這《地形》背下。馬上背起第十一篇《九地》。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初九此際頭大了,他的腦袋一下子記下了那么多,而且此際的他腦海中又浮現起與李蛋在一起的事,初九的心情變得復雜了,他不知為何自己要想她。初九坐于窗口,他看著窗外,他的頭發已有汗了,他是太緊張了。

初九苦笑道:“李蛋啊,你好狠啊,為什么當時不把我殺了,讓我現在如此難受。”

初九壓抑了太久的兒女私情在這冷清孤寂的夜里被激發了出來。他此刻無法再欺騙自己,他無法壓抑對李蛋的思念,他的那種思念是愛恨交叉的。

此刻沒有了壓抑,只有發泄。他的發泄方式是哭泣。

他大聲的哭泣,很放縱的流淚,那淚水如洪水,淹沒了他的臉龐,淹沒了他的脖子,初九哭泣道:“李蛋我愛你,除非你把我殺了,否則我要一輩子纏著你,愛著你,我無法再騙自己,我很愛你。我好想你!”

那聲音撼動了山林,整個天涯島都聽到他發自肺腑,擁有渾厚內力的聲音。現在這個時候已是三更。他的人坐在窗口,身心疲憊,他快跌下窗口,還好他又清醒了過來,他手中的兵書在風中擺動的聲音讓他驚醒,那聲音雖小卻很特別,讓他知道了要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對付以后的事。

于是他朗誦起第十二篇《火攻》。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慎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這篇很短,他背了十遍九背下了,接著背起最后一篇《用間》。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聞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初九笑道:“好個《用間》!好個《孫子兵法》,好啊!我終于背完了十三篇的《孫子兵法》!”

現在的他很高興,很興奮,他急速飛出門口,飛向海邊,與海浪嘻戲,與海鳥追逐。他以最快的速度洗完澡,而后飛回屋內,換完衣服后便坐于床上,靜坐練功。他的身體上浮,懸于半空。

現在的氣氛是安靜的,寧靜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裕民县| 墨脱县| 嘉善县| 蛟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名山县| 偃师市| 义乌市| 师宗县| 廊坊市| 肇源县| 远安县| 固原市| 满洲里市| 莱州市| 西平县| 兴文县| 南投市| 桑植县| 赤水市| 雷波县| 墨脱县| 陆丰市| 永福县| 横峰县| 依安县| 高平市| 奇台县| 黄龙县| 荣昌县| 丰城市| 马公市| 凌云县| 蒙山县| 建平县| 普兰县| 烟台市| 西安市| 通许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