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和尚兵巢門大戰(zhàn),青楓嶺明軍殲敵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nóng)家小妹
- 3713字
- 2019-10-11 09:47:30
前面老夫曾經(jīng)說過和尚兵抗倭的故事。兩年前,退休在家的浙江都指揮僉事萬表曾經(jīng)組建了一支二百八十人的和尚兵,設一個大隊,由萬表女婿、杭州衛(wèi)指揮同知吳懋宣擔任大隊長;少林寺高僧徹堂擔任副大隊長。智囊擔任軍師,下設三個中隊,每個中隊人數(shù)暫定一百名。中隊長分別是無極、月空、自然,副中隊長天真、天池、天圓,中隊下轄三個小隊,一峰、真元、了心、竺方、周參、了了為小隊長。和尚兵組建以后,先后參加了杭州之戰(zhàn)、翁家港之戰(zhàn)、白沙灘之戰(zhàn)、葉謝鎮(zhèn)和馬家浜之戰(zhàn)、六里橋之戰(zhàn)。在這些戰(zhàn)斗中,和尚兵取得了很好的戰(zhàn)績。
就在前面不久的柘林陶宅戰(zhàn)斗中,和尚兵作為民間武裝參加了戰(zhàn)斗,較好地配合了明軍主力攻打陶宅的戰(zhàn)斗。十月中旬,浙江兵備副使劉燾與曹邦輔、董邦政、婁宇等將領在趙文華和胡宗憲的統(tǒng)領下,發(fā)起對柘林陶宅倭寇的總攻。為了和尚兵擔當了在巢門阻擊倭寇的任務。
和尚兵在萬表等頭人的率領下直奔巢門。當和尚兵趕到巢門的時候,一股五六百人的倭寇正好趕到那里,這股倭寇是前往陶宅抵抗明軍的。倭寇看到是一群和尚,都拿著一根棍子,不像來打仗的樣子,以為和尚是去哪里參加什么大型活動,于是倭寇并不在意。在日本,和尚們雖然平時念佛誦經(jīng),但是也有發(fā)生暴動的例子。不過和尚發(fā)起暴動的情況很少。倭寇們知道,中國的和尚都與世無爭,主張“空”、“悟”、“凈”,不參與政治活動與社會爭斗。由于這股倭寇剛剛來到大明不久,不知道大明曾經(jīng)有了專門與日本人作戰(zhàn)的和尚兵,所以對面前的和尚兵并不提防。而和尚兵看到倭寇們心不在焉,也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往前走。當和尚兵與倭寇隊伍相遇的時候,和尚兵突然拿起棍子向倭寇頭上砸下。倭寇大出意外,看到和尚用棍子打人了,于是立刻舉起手中戰(zhàn)刀與和尚們廝殺起來。這一場廝殺很是特別,但見:
齊眉棍、風火棍、燒火棍、齊天大圣棍,各種棍法變換無常;打、劈、蓋、壓,掃、挑、撩、撥,掄、戳、掛、崩,點、掃、穿、砸。各種招式多變化。手臂圓熱,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正所謂,棍打一大片,舞棍旋乾坤。劈聲炸如雷,十六秘技真。攻則勝猛虎,進則如洪滾。一氣驟千里,一棍旋乾坤。學會穿梭棍,一棒破千軍。
倭寇方面,所用的刀法乃是從中國所學,刀法有提、摸、甩、剁,繃、掛、撩、搜,扎、推、拉、劈,撩、扎、抹、截。其變化動作有叼刀截腕、推刀轉(zhuǎn)環(huán)、拉刀平扎、轉(zhuǎn)身截攔、劈刀轉(zhuǎn)進、撩尾轉(zhuǎn)環(huán)、扎截削進、護腿剪腕、驚上取下、閃身斬腰等式。歌云:“四尺二寸八卦刀,吊推劈拉扎為高。”實戰(zhàn)中,進步刺刀、回身推刀,并步劈刀,轉(zhuǎn)身拉刀,上步崩刀,回身劈刀,扒心刺刀,各種招式多變化。拳諺說:“單刀看手,雙刀看走。”
倭寇的長處是動作輕盈敏捷,善于跳躍。所謂輕則靈變敏捷,有生龍活虎之態(tài);圓則轉(zhuǎn)動自如,有閃電旋風之妙;飄則進退迅速,有飛箭流星之快;倏則左右突忽,有鬼沒神出之奇。
此時和尚兵與倭寇廝殺作一團,鐵棍與倭寇戰(zhàn)刀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雙方正在酣戰(zhàn)之中,由于倭寇人數(shù)大占優(yōu)勢,于是倭寇與酣戰(zhàn)之間暗暗分出一部分兵力,穿上明軍服裝,繞到和尚兵后面突然殺出。和尚兵誤以為是援軍到了,只顧向前與倭寇血戰(zhàn),想不到“明軍”突然對和尚兵下手,和尚兵措手不及,已經(jīng)有數(shù)十人被倭寇砍死。
這一場戰(zhàn)斗,和尚兵死了一百多人,其中竺方、周參,徹堂、一峰、真元、了心等和尚兵領導人都在戰(zhàn)斗中犧牲。巢門之戰(zhàn)是和尚兵參加抗倭戰(zhàn)爭以來遭受損失最大的一次。戰(zhàn)后,犧牲的和尚兵一百多人葬在佘山的一座大型墳墓里,在墳墓上面修筑了一座佛塔,以紀念抗倭犧牲的和尚們。
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一股有一千多人的倭寇侵入溫州平陽一帶,遭到了明軍的阻擊。于是由臺州流竄到新昌,打算與占據(jù)紹興的倭寇匯合。總督胡宗憲得到報告,命令臺州知府譚綸率領部隊剿滅。譚綸與譚家軍指揮楊文、松門衛(wèi)千戶李超立即率領所屬部隊趕往新昌。此時會稽縣典史吳成器已經(jīng)作為先頭部隊與倭寇發(fā)生戰(zhàn)斗。譚綸的譚家軍與李超的明軍立即從左右兩側(cè)對倭寇實行包抄合圍。此時倭寇腹背受敵,只得且戰(zhàn)且退,明軍緊緊咬住追趕。當追至紹興府嵊縣北部四十里的清風嶺,倭寇再也沒有退路,憑借嶺上的烈女祠建筑負隅頑抗。
清風嶺在會稽縣城以北四十里處,因為嶺上多楓樹,所以得名青楓嶺。嶺上高峰獨立,臨剡溪削壁如墻。自古為杭紹至金溫必經(jīng)之路。嶺上建有紀念南宋烈女王氏的青楓亭、青楓廟。嶺、亭、廟山水古跡熔于一體,成為嵊縣一處勝景。
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臨海有一王氏婦女為元兵所擄。王氏不愿被辱,途經(jīng)青楓嶺,乘元兵守備松懈之際,破指蘸血題詩于崖壁,日:“君王無道妄當災,棄兒拋女逐馬來。夫面不知何日見,妾身料得幾時回?兩行怨淚頻偷滴,一對愁眉鎖不開。回首故山看漸遠,存亡兩字哭哀哉!”書畢投身崖下,壯烈死去。后人緬懷王氏的清風亮節(jié),稱王氏為王烈婦,后又稱王貞婦,“清楓嶺”也改名為“清風嶺”。嶺前筑列女祠,列女祠前面豎華表建清風亭,并立碑記事表彰。《王貞婦碑》由元代著名學者李孝光撰寫碑文,著名書法家泰不華書寫。碑的背面有翰林學士康里夔的詩刻:“清風嶺頭清風起,佳人昔日沉剡水。一身義重鴻毛輕,芳名千載清風里。”時人稱此碑為詩書文“三絕”。
列女祠內(nèi)供有王貞婦神像,老百姓尊稱為清風娘娘。人們感其節(jié)烈,幾百年以來,一直游人如織,香火鼎盛。清風廟建筑精巧,山門、前廳、大殿、偏間,后進、通道等布置講究,別具特色,贊揚王貞婦清風亮節(jié)的楹聯(lián)、詩文、碑記特多,“嚙血題詩一縷貞魂留剡水,舍身就義千秋高潔仰清風”等楹聯(lián),和“當時戎馬正縱橫,烈女忠臣志不更……赤城俘婦芳聲并,剡水留題指血明。江海無靈潮故止,何如遺像掃倭腥”等詩文,處處可見,耐人品味,十分感人。
卻說倭寇被明軍追趕到青楓嶺,看到這里是一座獨立的山峰,再也無路可逃,只得進入列女祠,利用列女祠的建筑負隅頑抗。譚綸和吳成器做出部署,由吳成器的部隊封鎖山上所有路口,由譚家軍將列女祠團團包圍,由李超的松門衛(wèi)明軍攻入列女祠。
倭寇看到明軍已經(jīng)將祠堂團團包圍,看來不沖出去,將全部被打死。于是拿出絕命招,將所有火繩槍裝好火藥和子彈,把倭寇分成三隊,第一隊為火槍隊,火槍隊在前面一邊猛沖一邊發(fā)射火繩槍;第二隊為鐵標隊,鐵標可以在兩三丈以內(nèi)給敵方以殺傷,而且鐵標屬于暗器,敵方比較難以躲避。倭寇的鐵標隊緊跟在火槍隊后面;第三隊是戰(zhàn)刀隊,緊跟在鐵標隊后面。
倭寇部署好,發(fā)一聲喊,就從列女祠沖了出來,火繩槍“砰砰砰砰”射擊起來。明軍想不到倭寇會來這樣一招,一時間措手不及,被倭寇打死了數(shù)十人。接著是倭寇不要命地往山下沖去。
明軍看到倭寇來這一手突圍,也不要命的進行阻擊。畢竟倭寇是久經(jīng)野戰(zhàn)鍛煉的亡命之徒,到底讓倭寇大部分突圍出去。清點戰(zhàn)場,倭寇被打死一百七十六人,受傷不能逃跑而被明軍活捉的倭寇一百二十九人。共消滅倭寇三百零五人。
從青楓嶺突圍逃跑的倭寇經(jīng)平陽、仙居至奉化,與盤踞在錢倉的倭寇會合,人數(shù)又到了一千七百人,從新殺入紹興府會稽縣。胡宗憲憤怒了,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于會稽縣城城中西小江與倭寇隔河相望。胡宗憲在馬上持一旗幟假作指揮狀,倭寇看到明軍陣地有旗幟舞動,以為明軍有大動作,于是也緊急集合,準備出擊。胡宗憲看到倭寇的情況,于是派出一部分部隊從正面渡河,另一部分部隊繞到上流頭七八里的地方渡河。
此時倭寇看到明軍渡河,全部集中在江岸準備阻擊。倭寇也懂得“兵半渡可擊”的道理。兵法云:兵半渡可擊。但是胡宗憲沒有那么傻,不可能在對岸有重兵把守的時候就強行渡河求戰(zhàn)。胡宗憲安排渡河部隊只是做出渡河的架勢,吸引敵人把精力集中在阻擊渡河部隊。倭寇哪里知道,此時明軍的另一支部隊已經(jīng)從上流頭七八里的地方渡河,繞到倭寇的背后,突然發(fā)起猛烈進攻。此時正面的明軍已經(jīng)乘機渡河,對倭寇來一個前后夾擊。在危急情況下,倭寇突圍逃跑了。
倭寇突圍逃跑后,沒有明確的目標。哪里去呢?此時天也快黑了,肚子也餓得咕咕叫。倭寇頭目大友龜田問帶路人何胡子可以去哪里,何胡子知道附近有個梅村,可以去哪里吃一頓,還可以在梅村過夜。于是帶著倭寇進入梅村。倭寇們感到奇怪,為什么村子里沒有人呢?原來就在前面一頓飯工夫,有人發(fā)現(xiàn)了有大股倭寇向梅村走來。梅村人聽說來了倭寇,無不驚慌失措,都不顧吃飯就跑出村子到野外躲避了。
倭寇進入梅村,看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鐵鍋里煮了飯,鍋子里還有菜沒有裝到碗里,于是放心地大吃大喝一頓,然后在床上躺下睡覺。
忽然倭寇發(fā)現(xiàn)外面有一種隱隱約約的聲音,是有許多人悄悄運動的聲音,倭寇立刻懷疑是明軍殺來了。原來跑出村子的老百姓有人徑直把情況報告了明軍,于是明軍連夜行動,把梅村重重包圍起來,然后放起大火。倭寇企圖從大火中沖出去,但是由于村子里大多數(shù)房子都是茅屋,一著火,火勢猛烈。眨眼間已經(jīng)有不少倭寇被燒死。就在這時候,忽然下雨了。還僥幸存活的倭寇得救了。但是此時胡宗憲與眾將率領部隊埋伏在梅村周圍的田野中,由于夜晚黑暗,加上大霧迷漫,咫尺莫辨,倭寇乘機突圍,讓倭寇跑掉了相當一部分。
胡宗憲估計倭寇必然會從西嶺方向逃跑,便在西嶺的山頂設伏。到了后半夜,倭寇果然趕來了,吳成器率領所部突然殺出,此時倭寇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斗志,被明軍又打死兩百多人。
青楓嶺一戰(zhàn),先后消滅倭五百二十多人,明軍取得抗倭戰(zhàn)爭中又一次較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