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狼兵大戰迎曦橋,毛兵抗倭立戰功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3224字
- 2019-09-08 09:24:00
在迎曦橋附近,游擊鄒繼芳屬下的廣西那地州、東蘭州和南丹州的狼兵,在韋起云與長子韋應龍、羅堂、岑褐、莫昆、莫從舜等將領率領近兩千名官兵與倭寇展開激戰。根據其他抗倭部隊的經驗,倭寇的火繩槍與弓箭容易對明軍造成較大殺傷,于是許多部隊都采用竹排遮擋倭寇火繩槍射來的槍彈,也遮擋倭寇的箭矢和標槍。倭寇的弓箭采用八尺多長的長弓,雖然是竹片做的,但是竹片韌性好,收縮力很強,用力得當,能夠把箭矢射到兩三百步。中國用“百步穿楊”形容射箭厲害,而倭寇中幾乎人人都能夠做到“百步穿楊”,所以防備倭寇的箭矢就成為明軍的一項課題。在抗倭戰爭中,一些明軍發明了多種抵擋火繩槍槍彈和箭矢的護身器具,如棉甲、皮甲、竹甲、藤甲、竹排、竹甲等。對于及時抽調到倭寇前線的廣西狼兵、湖廣保靖兵和永順兵、湖北鶴峰容美土兵等部隊來說,他們的護身器具比較雜亂:狼兵中有一部分人使用藤甲,也有使用皮甲的;保靖兵和永順兵有一部分人使用穿山甲,也有使用藤甲和皮甲的;而湖北容美土兵則使用竹甲。這些護身器具各有特點。但是這些部隊來到東南沿海抗倭前線以后,看到正規部隊里使用竹排來抵擋抗倭的子彈和弓箭效果很好。于是各部隊緊急動員,趕制了一批竹排。其實竹排的制作簡單,直接用竹片用麻繩或者竹篾串聯成高五尺、寬二尺五寸的竹排,與倭寇交戰的時候,讓最前排的戰士拿著竹排,倭寇的火繩槍射來的子彈就被竹排擋住,即使距離近,子彈穿過竹排,但是子彈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穿透力了,況且官兵們身上還穿著護身甲。至于箭矢,是無法穿透竹排的。
言歸正傳,卻說那地州、東蘭州和南丹州的狼兵在韋起云與長子韋應龍、羅堂、岑褐、莫昆、莫從舜等將領率領下,在迎曦橋附近與倭寇展開激戰。由于狼兵在每一戰斗縱隊最前面的人拿住竹排,倭寇射來的火繩槍槍彈“撲撲撲”地射在竹排上,已經對人不能產生傷亡。而倭寇射來的箭矢全部被竹排擋住。在沒有傷亡的情況下,狼兵躲在竹排后面奮勇前進,同時用鳥銃和弓箭向倭寇陣地射擊,給倭寇以巨大殺傷。倭寇看到明軍有防身利器,奮不顧身地貼近明軍以求拼戰刀。在倭寇心目中,使用戰刀是他們的長處。說實在話,倭寇的戰刀功夫確實不弱。雖然他們的戰刀連柄帶刃只有四五尺長,著名武士用的野太刀也只有六七尺長,但是日本是個尚武的國家,男孩子從小就開始習武,所以在倭寇隊伍里人人都有較好武術功底。由于輕功不錯,騰挪跳躍功夫極好,所以他們憑著五六尺長的戰刀,卻能夠在周圍丈七八的范圍之內取人性命。所以那些初次與倭寇戰斗的明軍吃了大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過多年與倭寇交戰,俞大猷、盧鏜、湯克寬、劉恩至等將領有了與倭寇作戰的經驗,要在抗倭戰爭中掌握主動權,有把握地取得戰斗的勝利,首先要有效地保護自己,然后將倭寇消滅,于是在部隊中推行了多種護身器具,如棉甲、皮甲、竹甲、藤甲、竹排、竹甲等。此時狼兵在竹排的掩護下,已經給倭寇以較大殺傷。倭寇只得尋求與明軍拼戰刀。但是明軍中也不乏武術高手。一般來說,明軍將領也都有較高的個人武功,其中一部分將領的武術還非常高。像羅堂、岑褐、莫昆、莫從舜等狼兵將領都是武術的頂尖高手。他們使用的兵器各有不同,羅堂使用的兵器是彝族波長劍,岑褐使用一桿釘耙槍,莫昆和莫從舜兄弟則使用掛月鐮槍。
彝族波長劍是在彝族流行的兵器,劍身就像一條彎彎的蛇身,在上面還雕刻有精美的花紋,握把上雕刻了圖案,看起來很漂亮,那蛇形的刀刃非常鋒利,一旦被它刺中,傷口呈波浪形,很難治愈。釘耙槍的造型跟農夫常用的釘耙相似,它是由釘耙、尖銳的刺刀和鋒利的月牙形彎刀結合在一起,具有刺、扎、釘、割、挑、錘等作用。釘耙槍原是武當派的獨門武器之一,由于岑褐跟一位武當道士交往密切,岑褐看到武當道士的兵器很稀奇,于是武當道士向岑褐介紹了這種兵器,并且進行了一番表演。岑褐來了興趣,于是向武當道士學習槍術。武當道士看到岑褐喜歡這件兵器,于是把釘耙槍送給了岑褐。這種釘耙槍用精鐵制成,五十斤重,與敵人搏斗的時候,如被一耙打中,不被拍扁,骨頭也碎了。而莫昆和莫從舜兄弟使用的掛月鐮槍,是在普通長槍的槍頭下兩側各掛一月刃和一鐮刃,以起到鉤殺和砍殺的作用。掛月鐮槍對付騎兵最為有效。刺擊騎兵時,刺不死可將騎兵鉤下馬,也可以鉤斷騎兵馬腿,總之是出手必殺。莫昆和莫從舜都是武術高手,用掛月鐮槍對付倭寇的戰刀同樣有優勢。
狼兵與倭寇在迎曦橋附近與倭寇一場廝殺,倭寇被打死一百多人,到底不能沖過迎曦橋向東北方向逃跑。
橫跨在大運河之上的長虹橋也是倭寇企圖逃跑而激烈爭奪的橋梁。在長虹橋負責阻擊倭寇的部隊是來自河南的毛葫蘆軍。“毛葫蘆軍”是一支河南的一支地方武裝,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末農民起義時代,《元史》記載:“元順帝至正五年,陜西行臺御史大夫朵爾直班與行省平章朵朵,募民為兵,出庫所藏銀為大錢,射而中的者賞之,由是人皆為精兵。金、商義兵以獸皮為矢房,狀如瓠,號毛葫蘆軍,甚精銳。列其功以聞,賜敕書褒獎之。由是其軍遂盛,而國家獲其用。”
這是對毛葫蘆軍的最早記載。在元朝被各地農民起義軍沖擊之下,不得不出臺了獎勵地方募兵的措施,以此希望借地方武裝力量來維護朝廷。于是各地方武裝力量興起,毛葫蘆軍也就在這背景下產生,其軍被元政府招募,派往各地平叛。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安豐、正陽的農民軍“圍廬州,立南陽、鄧州等處,毛葫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防城自守。因其鄉人互相團結,號毛葫蘆,“毛葫蘆軍”名稱的由此而來,也有人說是因當地人用獸皮制作箭袋,看起來毛茸茸的,形狀酷似葫蘆,因此被稱作毛葫蘆軍,簡稱為“毛軍”、“毛兵”。
隨著元朝的滅亡,毛葫蘆軍也一度土崩瓦解。但是出于這只武裝以地方募兵而來的特性,它在明朝仍然被作為地方武裝而存在。毛葫蘆軍主要分布在河南豫西地區,此地連接川陜鄂三省,多為山區,地形復雜。朝廷對山區地方的控制力較為薄弱,山區人在艱苦的環境中養成了彪悍的作風,以此為兵源成軍的毛葫蘆軍作戰極為彪悍勇猛。毛葫蘆軍從元末最初的獵戶山民為主,到明代又加入了更多的礦徒,同時兼有地方普通農民,因此其成分更加復雜。
為了利用這只地方武裝防止礦徒反叛,維護地方治安,明政府開始招募毛葫蘆軍作為地方武裝。但是這只軍隊并未如其它明軍一樣擁有正式的軍籍,《明史》兵志將毛兵列入鄉兵,原因即為“其不隸軍籍”。沒有軍籍不是明朝的正規軍,卻受朝廷調遣,從此,毛葫蘆軍作為正規軍事力量的補充而存在。毛葫蘆軍很擅長使用弓箭作戰。《兵跡》:“河南嵩、盧等縣有毛葫蘆兵,狠勇異常,以竹片夾腿代甲”。《廣志繹》“內、召、盧氏之間,多有礦徒,長槍大矢,裹足纏頭”。《明史》“河南嵩縣曰毛葫蘆,習短兵,長于走山”。“以毒藥漬矢,以射獸應弦而倒”。由這些史料可以看出,毛葫蘆軍不僅擅長弓箭,還擅長使用長槍作戰,同時也使用短兵利刃。
除此之外,毛兵也擅長使用狼筅這種特殊武器。狼筅最初為礦徒所用,因此以礦徒為主的毛葫蘆軍就是狼筅這種利器的發明者。狼筅長一丈五尺,重七斤,尖端尖銳如槍頭,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枝堅狀,具有廣闊的防御面積。附枝最長一尺七八,最短的也有七八寸,狼筅的頭與桿均為鐵制成。狼筅遮蔽面積廣,可以有效遮蔽敵人的短兵,使敵人難以近身,同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弓弩防御能力。將狼筅與長槍一并使用,長槍手可以放心攻擊敵人而不擔心自身安危,有效的提高了戰斗力。
毛葫蘆軍也擁有一部分騎兵,但以步兵作戰為主。毛葫蘆軍的編制是以七人為一伍的小型編隊,這也符合山地作戰追求機動靈活性的特點。每只小編隊以“角腦”為頭目作為約束。到嘉靖時,其規模已經達到六千人,但是以每次調遣的規模每支毛葫蘆軍規模為三千人,有時是一千人,常分散各地駐守,明朝以地方守備、參將、都司、千總等統領其軍,將其納入正規明軍的管轄之下。
此次毛葫蘆軍三千人在千夫李良與呂忠的率領下負責在橫跨在大運河之上的長虹橋上阻擊倭寇。在毛葫蘆軍的英勇阻擊下,經過反反復復的爭奪戰,倭寇付出了被打死兩百多人的代價,也始終未能通過長虹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