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岑花拜訪俞大猷,老將軍視察訓練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3496字
- 2019-08-29 10:02:43
這一天,岑花專程拜訪俞大猷。當岑花站在俞大猷面前,俞大猷看到是一位女將軍來拜訪他,一時間還有點不自在,不好怎么打招呼,岑花開口了:“俞將軍好啊,岑花貿然拜訪,俞將軍不會介意吧?”
“哪里哪里,岑將軍好風采呀。久聞岑將軍大名,今日得見,足慰俞某之心!”
“謝謝俞將軍抬愛。岑花今日來,是要向俞將軍請教一些問題。”
“啊喲喲,岑將軍如此說,我俞大猷可消受不起呀。以您老將軍,說您是大唐樊梨花,大宋嗇太君、穆桂英,都不為過呀,還向我俞大猷請教,折殺我俞大猷啊。”
“俞將軍不要這么說,你俞將軍與倭寇血戰數十年,在對付倭寇方面一定富有經驗。岑花蝸居偏遠廣西,從沒見過倭奴模樣,如今受朝廷調遣,來抗倭前線與倭寇戰斗,為了知己知彼,故而前來討教,還請俞將軍賜教。”
俞大猷已經是五十二歲的老將軍,一生數十年跟倭寇作戰,在與倭寇作戰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岑花對俞大猷這位久戰沙場的老將軍心懷敬仰。而此時的岑花已經五十九歲,比俞大猷還要大七歲。俞大猷看到年屆六旬的岑花還滿臉容光煥發,英姿勃勃,真有嗇太君之風,心中頓生仰慕之情。聽到岑花向他請教與倭寇作戰的經驗,俞大猷笑笑說:“岑大姐不要過謙,我俞大猷與倭寇作戰數十年,要說經驗,不過就是一條,不怕死。說實在話,初次與倭寇面對面拼殺,確實需要勇氣。那倭奴心性極為殘忍,而且功夫不弱,要戰勝倭奴,第一要有足夠的勇氣,同時需要較強的個人武功。不過要作為一支軍隊跟另一支軍隊作戰,也需要謀略陣法,我相信岑將軍有自己的一套。”
“俞將軍還真的不愧為一代名將,一說話就說到了點子上。首先,作為一個軍人,需要的一往無前的勇氣。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廣西兵沒說的,在我們的部隊里就沒有幾個孬種。至于我們的廣西兵在戰陣謀略方面,就需要俞將軍給予指導。”
俞大猷聽岑花特意提到戰陣謀略,略作沉思,說:“一位將軍的戰陣謀略,是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逐漸形成并且完善的。說起來,我的軍事理論還得益于《易經》。我在年少的時候曾拜在易學大師王宣門下學習《易經》,后又得到理學家蔡清“易學”的真傳,在對“易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又拜明代的著名軍事家趙本學為師。趙本學對《孫子兵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且其還用“易學”對兵法進行了推演,給我以深刻的影響。在日后的抗倭戰爭中,我就將古代的兵法理論與《易經》的原理運用到對戰爭的研究,從而形成我個人的軍事理論。我曾經對部下說過,兵法中的技巧,就如同人操縱自己的頭、手、足五體一般,只要頭腦清晰,縱使統領百萬大軍,也就一樣可以使他們協調一致、合為一人齊心殺敵。這些問題說起來似乎有點玄乎,但是由于是自己長期的親身體驗,也就不覺得玄乎了。”
岑花聽俞大猷說出這一番話,心中確實有點感到玄乎,居然把兵法與《易經》扯到一起了。岑花心想,看來這位俞將軍對兵法理解是常人無法相比的,怪不得他成為百戰百勝的將軍。
俞大猷看到岑花陷入了沉思,又從另一個方面提出話題說:“我還有一個體會,作為戰爭的指揮者,首先應該做到能夠“忍”。“忍”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是成就一生事業的基本條件。它對于戰爭決策者而言,“能忍,才能不為表面現象所動,做出冷靜地、客觀的分析,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爭主動權;不能忍者,就會容易沖動,做出魯莽行動,以致貽誤戰機,喪失戰爭主動權。”
“聽說俞將軍還創制了獨輪戰車兵法?”岑花問。
“自古兵法云:‘車勝騎、騎勝步’,也就是步兵是無法抵擋住騎兵的沖鋒,而騎兵遇到戰車,其優勢又會被化解。在對付作戰勇猛的蒙古騎軍的戰役中,我自創了獨輪戰車和相應的戰車兵法,并建立了自己的戰車營,還在安銀堡戰役中,創造了以一百輛戰車及三千軍士大敗蒙古十萬騎兵的戰績。這說明用戰車對付騎兵用特殊功效。”
俞大猷看到岑花聽得認真的樣子,忽然轉換話題問:“聽說岑將軍的雙刀功夫特別厲害?”
岑花聽俞大猷問起自己的雙刀功,內心高興,笑笑說:“岑花的雙刀功在廣西是有點名氣,但是跟俞將軍的棍術及雙手長劍術比起來,不過是小孩子的玩意兒了。”
“啊喲喲,岑將軍不能這樣謙虛,岑將軍年近花甲,還能作為軍事統帥,率領大軍來到大明抗倭前線,不簡單呀,我俞大猷非常欽佩!非常欽佩!”
岑花還對俞大猷談起廣西兵的常用陣法和慣用的兵器。
這一天,俞大猷來到廣西兵的大營。俞大猷向岑花提出要看看廣西兵的軍事訓練,岑花非常高興,對隨從吩咐一番后,帶著俞大猷走進演武場。俞大猷看到,寬大的演武場上,五千名官兵排成一個巨大的方陣,隨著高臺令旗的舞動,方陣也在不斷變化。時而疏散,時而聚攏。
忽然一聲胡哨,方陣聚攏。隨著令旗舞動,從方陣中分離出一個小方陣,小方陣擴散,分成兩隊,其中一隊一律手持砍刀,另一隊一律手持帶枝椏的竹竿,隨著令旗舞動,兩隊人馬向著相反方向拉開距離,然后翻轉方向,兩隊人馬大聲吶喊著向對方沖過來。眨眼間,兩隊人馬廝殺作一團。
俞大猷睜大眼睛看著,看到岑花看著他微笑,問:“這就是你們在訓練跟倭寇實戰吧?”
岑花說;“是啊,聽說倭奴都使用戰刀,而倭奴的戰刀一般都連柄三四尺長,所以我們用狼筅對付。不過我們這種打法還有什么紕漏,還請俞將軍指導。”
俞大猷笑笑說;“岑將軍的想法是對的。軍事上有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倭寇幾乎都一律使用戰刀,而倭寇的戰刀基本上都是連柄帶刀刃三四尺長。所以我俞大猷就用長棍跟倭寇作戰,當年我的師傅李良欽給我傳授少林棍術,就告訴我用長棍對付日本戰刀有較好效果。所以后來我一直把長棍作為我的主要兵器。至于倭寇中也有極少數人使用七八尺長的野太刀,但是我使用的棍子長度也是可以變化的。碰到倭寇中使用野太刀的武術高手,我就使用一丈多長的長棍來對付,由于我對棍術的長期演練,也有不少倭寇中的武術高手死在我的棍下。”
岑花聽了俞大猷一番話,頻頻點頭。這時候演練的內容起了變化,演兵場上,兩隊的距離拉得很遠,雙方都拿著一支鐵標,這鐵標是用鐵或鋼鑄的一種兵器,形如矛頭,用以投擲傷人。隨著令旗舞動,雙方各自將鐵標擲出。俞大猷注意到,由于在鐵標的尖刀與標桿相交處系有紅色布條,當數百支鐵標同時擲出后,數百支鐵標在空中飛行,那情景還真的很美妙,就像一排飛鳥在進行飛舞競賽。而就在這時候,有三支鐵標很明顯已經飛到了最前面,三支鐵標幾乎是在同一距離落下。
岑花介紹說,鐵標的殺傷力主意在標頭部位。標頭是用精鐵鑄成的六寸尖刀,刀刃還涂有劇毒。一旦敵人被鐵標擊中,即使當時不死,劇毒也會致人死亡。
后面一項是鳥銃射擊訓練。岑花介紹說,我們訓練的要求是,敵我距離在二十步以內用狼筅刺殺;在三十步以內用鐵標殺傷力大;在一百三十步的距離用鳥槍發射鐵彈或者鉛彈。鳥槍雖然是厲害的遠射武器,但是在我們廣西兵里面使用的人不是很多,因為買到鳥槍不是很容易。
下面的訓練項目是自由打拳。岑花介紹說,在廣西兵里面,流行的拳術主要有昂拳、師教拳、寧教拳等拳種。“昂拳”是流傳于廣西平果榜圩,田東思林及都安縣江南鄉等地方的一種本土拳術。此拳術是狼兵練習在戰場殺敵的一種武術,也是典型的壯族武術,關于“昂拳”的“昂”字,在壯話中有“兇狠的”、“厲害的”及“硬的”的意思。主要分有徒手拳法及兵器格斗技法,其中兵器格斗類格斗又有“長槍術”,“刀盾術”,“雙刀術”和長砍刀刀術等幾大類。徒手格斗術共有八套五十一個招式。“昂拳”套路是由許多招式組合而成的,在每個動作的前后一般都要停頓,變換格斗實戰姿勢,等待下一個招式的演練,例如:打馬式換騎馬式,左右換招等。在昂五十一個動作中,包括拳法,腿法,肘法,膝法,頭撞,肩頂,撕咬等動作。
岑花還介紹,在我們廣西,還流傳著“紛撒”刀法。“紛撒”刀的刀法帶有神秘色彩,操練時選擇在午夜時刻,尋找四處無人的地方。用紅綢子綁頭,焚香祭酒,用布包裹著“紛撒”放在地上,對刀進行祭拜,圍繞寶刀走三圈,然后拿起刀舞起來。
說到拳譜方面,岑花說,“昂拳”第一套拳譜包括拜師式、起式、騎馬式、打馬式、先人指路、公達頂、嗮谷嗮米、殺虎插心、一步砍虎、打虎尾、山羊頂角、螃蟹捉蝦、野馬仰身、打虎尾、啊亞武、水牛撞樹、度谷哈外、平地砸雷、躲身刺豹、度谷刀軸、打馬回朝、下馬拜師二十四式。
岑花說,在狼兵中,還流傳著“師教拳”、“寧教拳”等拳種。“師教拳”源自于壯族民間宗教的“麼、師、道”三教中的“師公教”。“以武演教”是“師公教”的特征,故而“師公教”又稱之為“武教”。教內的武術主要由師公傳承演練,所以稱之為“師教拳”。這種拳法的套路短小精悍,且多為象形拳,堪稱壯族武術的奇葩。
盡管俞大猷久經沙場,但是岑花說起廣西少數民族的這些拳術,也頗感新奇。俞大猷看了狼兵的演練,對狼兵有了信心,相信狼兵能夠在倭寇戰爭中取得好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