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趙文華會見岑花,普陀山夜襲獲勝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4811字
- 2019-08-30 08:17:47
卻說趙文華得知廣西狼兵已經到了金山衛,迫不及待就要去看看情況。趙文華對廣西狼兵也早有所聞,對于那個“狼兵”名稱,趙文華就反復琢磨過。為什么就叫著“狼兵”呢?其實趙文華哪里知道,“狼兵”是“俍兵”的誤寫。
在我國正史及地方志中,有許多關于俍民、俍兵、俍田的記載。較早見于明朝天順八年四月國子監生封澄的奏摺中。他說:“廣西大藤峽、淥水、橫石等山,藤縣太平等鄉,徭僮嘯聚虜掠,甚為民害,乞選良將,多調官兵,俍兵攻滅之”
俍民約占廣西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嘉靖二十五年部議,“廣西一省,俍人居其半,其二徭人,其三居民”。有地方志記載,“安平土州,西接交趾,舊為莫夷蠶食,今存者四十四村,皆俍人”。“俚人者,粵西諸郡,處處有之”。可見俍地就是古代的駱越、烏滸、俚僚地。俍就是駱越,烏滸、俚僚的后繼族稱。
俍人這個名稱從何而來?有人說:“其人性良,故名俍”,俍者,良也;也有人說:“饕餮血食,腥穢狼籍,因以狼名”;還有人說,因為“獵山而食,臥惟籍草,狼籍居室中,是名俍也”。第一種說法最為合理,因為許多文獻都談到俍人“俗淳”、“樸馴”、“奉約唯謹”,且有“大良”之名稱。不過,少數民族的名稱僅從漢字意義方面去理解,往往不能得其真義。
明代以前分布在廣西左右江溪洞的“僚人”也稱呼村中之有勢力者為“郎火”。這些“郎火”逐步擴大統治權力,父終子繼,成為土官。“郎”,即是土官、酋長、頭人的總稱。由此可知,“俍人”、“俍民”、“俍兵”,就是人們用壯族人對“土官”、“酋長”、“頭人”的稱呼來稱呼其眾人。猶如人們用漢族歷史上的國號“漢”、“唐”來稱呼其眾人為“漢人”,“唐人”一樣。簡單地說,所謂“俍”就是土官,“俍人”或“俍民”,就是土官管轄下的居民,“俍兵”就是土官的“兵丁”、“俍目”就是替土官辦事的頭目,“俍田”就是屬于土官所占有的山地。
但是趙文華哪里知道這些典故。當岑花被趙文華叫到官廳,岑花有些緊張,因為岑花已經知道,這位趙文華是朝廷大官,還是當朝首輔嚴嵩的干兒子,權勢可是大得很啊,據說此人的官職比張經還要高,跟這樣的大官見面,可要小心一點。
趙文華看到岑花拘謹的樣子,笑笑說:“好啊,岑將軍年近花甲,還如此容光煥發,真有穆桂英之風采。”
趙文華這樣開玩笑,氣氛輕松起來,于是也說:“趙大人不要取笑岑花了,岑花聽說趙大人已經五十多歲了,還這樣嫩皮細肉的,真是貴人不出老啊。我岑花比起你趙大人,已經是老太婆了。”岑花說罷笑起來。
“岑將軍很會說話,不過我趙文華首先有一事請教,你們廣西的軍隊為什么稱著‘狼兵’呢?趙某琢磨,是不是因為你們廣西軍隊具有狼的性情,打仗都是不怕死的?”
“趙大人,說到‘狼兵’這個名稱,說來話長啊。本來,我們廣西的軍隊是稱為‘俍兵’,人旁加個‘善良’的‘俍’。后來人們都逐漸說成了‘狼兵’,你說我們有什么辦法糾正呢?不過也就是一個名稱,關系不是很大的,重要的是能夠上陣打仗。”
“岑將軍說得好啊,一支軍隊,不在于名稱好聽,最重要的能夠打仗。趙某早就聽說你們狼兵很能夠打仗,所以朝廷把你們調到抗倭前線,希望你們不負皇上厚望,取得好的戰績,為國家立功。”
“是啊,我們剛剛到達這里,將領們都紛紛請戰要上前線,都想看看那倭寇都是什么樣子?”
“倭寇都是什么樣子?不過都是人,不過倭寇中大部分人都比較矮小,但是身材還結實。我要提醒你們啊,那倭寇性情都很殘忍,武功也不弱,加上他們使用的戰刀非常鋒利,可以說是削鐵如泥,加上倭寇還裝備了從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吉利王國等西域軍事大國的最先進火炮,你要提醒官兵們不要輕敵啊。”
岑花笑笑說:“謝謝趙大人提醒。不過我們既然來到前線,不能不對敵人做一些研究,我們知道倭寇的戰刀鋒利,但是倭寇戰刀長度有限,我們的兵器說起來好笑,就是楠竹竹尖,有一丈多長,我們把這種兵器叫著狼筅,還有作為暗器使用的標槍。還有少部分人帶有鳥銃。這樣就足以對付倭寇鋒利的戰刀。所以我們的官兵對打敗倭寇充滿信心。”
“好啊,有岑將軍這番話,趙某心中有數了,如果近期有戰事發生,一定讓你們廣西狼兵奪頭功。”
“岑花靜候佳音。”
岑花率領狼兵在金山衛訓練了二十多天,到了四月初五這天,岑花得到命令,率領所屬部隊前往漕涇鎮截擊倭寇。廣西狼兵雖然總兵力有六千八百多人,但是根據總督張經的安排,以岑花所率領的田州兵隸屬總兵俞大猷指揮,其余各州隊伍則分屬游擊鄒繼芳和參將湯克寬等指揮。歸岑花統率的隊伍有歸順州土目黃虎仁等所部八百六十名,戰馬四百五十匹,岑花隨從兵四十多名。
岑花得到命令后,立即率領八百六十名步兵、四百五十名騎兵,四十多名親兵共一千三百多人向著漕涇鎮前進。漕涇鎮位于金山以東,屬松江府華亭縣所轄。這里南臨大海,西為金山,東為倭寇老巢柘林。倭寇入侵漕涇鎮,本來張經總督考慮到廣西狼兵剛到不久,還需要訓練,暫時不要讓狼兵上戰場。但是趙文華說:“訓練訓練,訓練到什么時候上戰場?本官曾經跟岑花談過,岑花對打敗倭寇充滿信心,我們可不能不給她機會呀。”
張經雖然是總督,但是趙文華是欽差大臣,權力比張經要大,既然趙文華堅持要讓岑花的狼兵出戰,張經沒有辦法,只得同意。于是張經以總督名義給岑花下達了戰斗命令。
漕涇鎮位于杭州灣北岸,宋代因鹽商云集,漕涇開始形成集鎮,并因鎮旁有古代運送漕糧的漕溪河,而得名漕涇。漕涇鎮位于金山以東,屬松江府華亭縣所轄。這里南臨大海,西為金山,東為倭寇老巢柘林。倭寇常常從這里登陸,進犯浙江、江蘇一帶,是抗倭戰爭的一個主要戰場。
四月初八,各路明軍都已經趕到漕涇鎮附近。岑花率領部隊就地扎營。
十三日,俞大猷與岑花各率領部隊夜襲普陀山倭寇老營。俞大猷對普陀山已經很熟悉了。兩年前的三月,王直就是以普陀山為巢穴,在臨近府州縣燒殺搶掠。當時的總督浙閩軍務大臣王忬命令參將俞大猷和湯克寬各率領水軍乘夜殺入倭寇老巢,明軍先火攻,然后殺入大營。倭寇大亂,倉皇突圍逃跑。此一戰打死倭寇三百多人。但是當年秋天倭寇又占領了普陀山,王忬命令朝廷副使李文進、參將俞大猷、都司劉恩致各率領部隊剿滅倭寇。瀝港一仗,把倭寇打散了。分散的倭寇躲進荒島冷岙里。俞大猷在冷岙里搜索一陣,沒有結果,以為倭寇到別處去了。于是放松了警惕,被倭寇搞了一個偷襲,數十人被倭寇打死。有力用勿進,反而吃了不少虧。由于冷岙里有許多個荒島組成,地形非常復雜,所以俞大猷認為硬打硬拼難以奏效,還是智取為好。他把全部兵力收回營地,閉門不出。果然,倭寇頭目以為明軍不敢輕舉妄動了,于是把部下結集在東霍島一帶,伺機反撲。俞大猷得報后,想了個妙計:他帶著家眷到普陀山游山玩水去了。
倭寇頭目得到消息笑起來,好啊,你俞大猷的死期到了!當天夜里,海上大霧彌漫,倭寇傾巢出動,乘著小船,悄無聲息地朝普陀山駛來。倭寇船只剛剛駛進蓮花洋,在普陀山與朱家尖兩島之間的洛迦山頂上,突然有盞又大又亮的紅燈晃了晃。倭寇還沒有搞清楚未弄清爽是怎么回事,紅燈又看不到見了。倭寇有點疑惑,但是讓倭寇更加感到奇怪的是,在洛迦山東邊的海面上,紅光一閃一閃,有一排一排的小紅燈,象一朵朵蓮花從洛迦山后面飄出來。倭寇感到不妙,連忙架起大炮朝紅燈開炮。海上的紅燈搖晃了一陣就不見了。一會兒,倭寇們又看到,在洛迦山西邊的海面上,又出現了一排一排的小紅燈。倭寇看見洛迦山四周有這么多紅燈,以為有伏兵,回頭看看普陀山,沒有動靜,便鼓風揚帆,直朝普陀山撲來。可是船還未近岸,普陀山上突然紅光一閃,滿山盡是亮晶晶的小紅燈,慢慢地向潮音洞方向移動,結成一朵大蓮花。倭寇原本信佛,一看這情景,便認定是觀音菩薩顯靈,慌忙調轉船頭,往南逃竄。船到朱家尖山嘴,忽然一陣戰鼓聲響,岸上萬箭齊發,這下倭寇陣腳亂了,前面的船調頭往回逃,后面的船還在朝前行駛,一時間轉不過來,造成倭寇船撞倭寇船,明軍乘機各種火炮一齊發射,如雨的箭矢射向倭寇船。
倭寇經過這一場打擊,心中恐慌起來,背后是普陀山,西邊是沈家門,往哪里闖出去呢?倭寇想到東邊一條水路通向外海。可是東邊海面上里三層外三層布滿了蓮花燈,倭寇看看,又不敢輕舉妄動了,只好在蓮花洋面轉來轉去,一直轉到天亮,朝四周一看,只見海面上飄浮著一塊塊木板,木板上釘著一盞盞象蓮花瓣一樣的燈具,潮音洞口那朵大蓮花,原來還是一條大戰船。倭寇做夢也沒想到,俞大猷假裝到普陀山游山玩水,組織好漁民下海點著紅燈,布下了天羅地網,讓倭寇鉆進網袋。倭寇頭目知道上當了,正想突圍逃命。忽然“嘟,嘟”響起一陣海螺聲,埋伏在港岙里的戰船,象離弦的箭一樣,直朝倭寇沖殺過去。俞大猷威風凜凜地站在那條大戰船的船頭上,手舉戰刀指揮戰斗。蓮花洋這一仗,共殲倭寇兩百多人。
為了鏟除漕涇鎮倭寇的外援,俞大猷決定首先消滅普陀山的倭寇。于是俞大猷決定夜襲普陀山,以消滅普陀山的倭寇。俞大猷決定讓岑花的狼兵參加夜襲,擔任襲擊普陀山倭寇老營的任務。俞大猷問岑花,狼兵是不是敢去海里打仗,岑花笑笑說:“有你俞將軍掛帥,我們狼兵沒有哪里不敢去的。”俞大猷也告訴岑花說:“我知道你們狼兵不熟悉海戰,但是既然來到抗倭前線,參加海戰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今晚的夜襲你們狼兵主要擔負攻打倭寇在山上的老營,還是在陸地上作戰。到時候就看你岑將軍的雙刀功了。”
夜晚,海上大霧彌漫,俞大猷的水師五千多人和岑花的狼兵一千四百多人分乘一百多艘戰船已經駛入蓮花洋,按照俞大猷的部署,水軍主力插入普陀山與朱家尖兩島之間的洛迦山,以切斷普陀山倭寇向蓮花洋逃跑的道路;俞大猷率領一部水軍埋伏在港岙里,以準備殲滅從普陀山向海逃跑的水道;由岑花率領狼兵由潮音洞附近上岸,直攻普陀山上的倭寇老營竹木城。
一切都在黑暗中進行。岑花在阿四帶領下,率領狼兵在潮音洞附近登岸,摸索著向山上前進。這普陀山其實不高,從海面到山頂也不過三四百步。當時到了后半夜,倭寇都處在沉睡狀態。倭寇也沒有夜晚站崗的規矩,當岑花率領狼兵已經到了竹木城的大門口,岑花派遣數十位輕功高強的兵士躍上城門頂部,然后跳下地面,開了城門。岑花一聲命令,一千多名狼兵如狼似虎殺入竹木城。此時倭寇們已經被驚醒,知道明軍夜襲了,立即拿起戰刀廝殺。黑暗中,雙方都是憑著語言判斷敵我。倭寇長期在外流竄,習慣夜戰;而狼兵都是山區人,習慣夜晚活動,還經常進行夜戰訓練。這樣以來,兩支部隊就摸黑進行了一場殊死拼殺。
天漸漸亮了,竹木城內已經到處躺著尸體。但是奇怪的是,倒著的尸體都是倭寇,看不到狼兵的尸體。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狼兵都穿著護身藤甲。倭寇戰刀雖然非常鋒利,但是砍在藤甲上卻很難砍穿,所以難以致人性命。這種護身藤甲還是三國時候流傳下來的,諸葛亮平定南部邊境的時候,蠻王孟獲曾經有一支藤甲軍,那種藤甲是用特殊方法制成,穿在身上雖然輕,但是卻刀砍不進,箭不能傷。藤甲軍作戰非常厲害,真的是刀槍不入。諸葛亮的軍隊吃了幾次虧,諸葛亮小心起來。后來漢軍看到藤甲軍過河的時候人都浮在水面不下沉,軍士大赫,以為藤甲軍有神助。諸葛亮派人靠近偵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坐在藤甲上。諸葛亮恍然大悟,原來那藤甲能夠讓人浮在水面。諸葛亮進一步分析,藤甲有利與水,必然不利于火。后來諸葛亮通過周密策劃,在盤蛇谷用火攻將藤甲軍全部燒死了。據說諸葛亮就是因為火燒藤甲軍而短命三十年。藤甲軍雖然毀滅了,但是藤甲的制作技術卻在云南邊境地區流傳下來。進入明朝,廣西狼兵中一部分人開始把藤甲作為軍鎧甲使用。由于諸葛亮火燒藤甲軍的故事,人們也都知道藤甲怕火,所以許多官兵也不喜歡藤甲,仍然使用竹甲防止弓箭。所以在狼兵中,護身裝備并沒有統一要求。
卻說倭寇看到明軍厲害,紛紛向港岙里逃跑,被俞大猷埋伏的水軍攔截著打,大部分倭寇被打死,僥幸逃脫者已經所剩無幾了。普陀山夜襲,給倭寇以沉重打擊。俞大猷對狼兵的戰斗力心中有底了。此時湖南保靖宣慰彭藎臣所率領的保靖土兵和永順宣慰彭翼南所率領的土兵也相繼到達抗倭前線。彭藎臣所領的保靖土兵歸參將盧鏜指揮,彭翼南所領土兵歸總兵俞大猷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