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姚長子智滅倭寇,蘇州抗倭有楊芷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3851字
- 2019-08-24 09:33:47
在紹興府,流傳著農夫姚長子智滅倭寇的故事。事情還得從紹興府會稽縣典史吳成器說起。吳成器,字鼎庵,安徽休寧人。出身于下級武官家庭。自幼習武,愛騎馬射箭,喜歡鉆研孫子兵法。嘉靖二十八年,父親任郴州通判,參予鎮壓苗民暴動,時成器已是一個年青力壯,武藝超群的小伙子。因為他不喜歡八股文而延誤了參加諸生的考試,因而應募入伍,后跟隨父親出征麻陽,立了戰功,于嘉靖三十二年授予紹興府會稽縣典史。吳成器到任后,立即熟悉人事,深入所屬衛所熟悉地形、民情,檢查、充實抗倭的物資,修筑依憑的地形,督察瀝海所鎮軍千戶訓練士兵和民兵,并參予抗擊倭寇的戰斗。嘉靖三十二年八月,一股倭寇在中國海盜林碧川引帶下從崇明島駕戰船數百艘而來。十二月,其中一部在會稽縣瀝海所登陸,瀝海所明軍與倭寇進行了一場激戰,可惜瀝海所明軍人數處于劣勢,戰斗力也不如倭寇強悍,被倭寇打敗。激戰中,千戶張應奎、百戶王守正、張永皆戰死。吳成器也參加了此次戰斗,看出了倭寇的強悍。但是吳成器并不畏懼,繼續隨明軍與倭寇周旋。在白斗堰一戰中,吳成器飛馬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一倭寇面門,倭寇當即倒地。在場明軍看到這一幕,無不欽佩吳成器的箭術精湛,從此吳成器名聲傳開。著名詩人徐謂對此事有專門記載;“二十步內、賊從東趨刺左腋,時手尚占弓矢,馬不轡而西馳,事尤奇異”。倭寇在蕭山搶掠一番后進入余姚縣的臨山,然后經會稽縣的瀝海、上虞,再轉入慈溪縣的觀海衛,最后到達仙居的諸暨。諸暨知縣徐木魁在贊畫周述學參謀下,倉促備戰,聚集居民千余人,臨時樹起旗幟,燃起烽火,鳴金鼓,發火炮,喊聲大震。倭寇聽到響聲,知道當地已經有了戒備,不敢輕易進入諸暨,于是從山路上進入山陰縣境,到了山陰府城以南。城內還不知道有倭寇來到,未作防備,但是城門關著。倭寇不能進城,登上城南湖橋,望見城垛高聳,懷疑有明軍守著,不敢接近縣城。于是打算去柯橋。但是倭寇對這一帶不熟悉道路,碰到一位農夫,就抓住農夫給他們帶路。這個農夫是誰呢?他就是筆者要說的主人公姚長子。從姚長子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這個姚長子一定身材很高,中國民間常常把高個子叫著長子。這姚長子乃是為人幫工的農夫,倭寇抓住姚長子,姚長子自然要掙扎,姚長子從那些人說話唔里哇啦一點兒也聽不懂,又看到那些人都拿著白晃晃的刀片,穿的衣服也古里古怪,姚長子已經知道是碰上倭寇了。姚長子掙扎一番,但是沒有用,倭寇已經用繩子把姚長子的一雙手捆綁結實了。一倭寇用手指著一個方向,唔里哇啦嚷嚷著,姚長子雖然聽不懂他們說什么,但是已經明白了意思,是要姚長子給他們帶路去柯橋那邊。姚長子知道,被倭寇抓住了,也別想活了。如果給倭寇帶路,就是幫助了倭寇。姚長子想,要我姚長子死,我姚長子還得找墊背的。奶奶的,你狗日的倭奴要我姚長子帶路,我就把你們倭奴帶到絕路,讓你幾百人給我姚長子做墊背。姚長子想到這里,就點點頭表示愿意帶路。
姚長子知道,在向柯橋方向的路上,有個叫著“化人壇”的地方,是一個孤立的小島,周圍都是河流環繞。要到“化人壇”,必須經過一座橋。姚長子想好了主意,決定把倭寇帶到“化人壇”,然后給百姓吐露消息,報告官軍將這股倭寇消滅。
于是姚長子順從地給倭寇帶路。姚長子抓住倭寇不懂自己說話的弱點,沿途看到遠處有老鄉,就大聲說;“我帶著的隊伍是倭寇,我要把他們帶到“化人壇”,等倭寇過了橋,你們就把橋撤了,趕快報官軍來把倭寇滅了,我姚長子死而無憾!”
于是姚長子把倭寇帶到了“化人壇”,當地農民立即把橋撤了。此時倭寇發現已經到了一個孤島上,前面沒有路了,周圍都是河流環繞,于是倭寇返回往回走。發現剛才經過的橋已經被撤了,倭寇們面對滾滾江水,知道上當了,于是唔里哇啦盤問姚長子,姚長子笑了,用手指著對岸一大隊人馬,說;“倭奴,看看對岸,取你們性命的兵爺爺來了。”姚長子說罷仰天大笑。倭寇看到對岸來了大隊人馬,知道是明軍到了。倭寇們知道自己進入了絕境,憤怒地高舉起白晃晃的戰刀,把姚長子砍為肉泥。接著,總兵俞大猷、會稽典史吳成器各率軍趕到,由于距離比較遠,倭寇占據著孤島,明軍一時還沒有辦法將倭寇消滅。用什么辦法既能夠消滅倭寇,又不需要付出犧牲呢?俞大猷準備選擇會泅水的軍士泅渡到“化人壇”將倭寇消滅,吳成器獻策說:“俞總,現在倭寇已經是甕中之鱉,要消滅他們,不必再付出犧牲。如果選擇會泅水的軍士泅渡到“化人壇”將倭寇消滅,倭寇必然拼死抵抗,這就難免造成犧牲,不如……”
吳成器輕聲對俞大猷說出一番話,俞大猷聽后笑了,夸獎道;“好機靈小伙子,鬼點子不錯呀。”于是俞大猷按照吳成器的計謀而行。
倭寇看到明軍也沒有動靜,估計明軍也沒有辦法進入孤島。忽然上流頭的江面上出現兩艘船,倭寇心中燃起希望。倭寇看到船上并沒有多的人,估計不是戰船。只要是民船,就把它劫了,乘船逃跑。不一會兒,兩艘船已經到了倭寇面前的江面。倭寇看到兩艘船上都只有兩個人,于是唔里哇啦大聲嚷嚷,都用火繩槍對著船,打手勢要船上人把船靠岸。兩艘船上的人看到許多人用槍對著嚷嚷,撲通撲通跳入水中跑了。幾個倭寇下水將船靠岸,兩百多名倭寇分乘兩艘船向江中心開去。明軍迅速沿江追擊。
忽然,倭寇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滿載倭寇的兩艘船同時沉默了!倭寇們在河水中泅水逃命,江岸上的明軍一齊用鳥銃和弓箭射擊。眨眼間,河水中參合著殷紅的鮮血流淌,兩百多名倭寇全部葬身魚腹!
原來吳成器向俞大猷獻策,派軍士將兩艘船船底鑿了洞,用棉團將洞口堵塞。然后派兩位軍士化裝為老百姓,引誘倭寇奪船逃命。當船行至江中心,潛藏在水中的軍士將棉團拔去,導致船立即沉沒,明軍在岸上用鳥銃和弓箭將全部倭寇射死。
姚長子機智地把倭寇帶入絕境,吳成器用智謀零傷亡消滅了倭寇。
此戰之后,鄉人為紀念姚長子,將“化人壇”改名“絕倭涂”,將南北兩橋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并在姚長子殉難處建紀念祠。后有文學家張岱為其撰寫墓志銘,贊其“醢一人,活千萬人”,“倉猝之際,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鄉”的愛民義行。
姚長子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但是姚長子是農民英雄!姚長子為抗倭英勇獻身,可謂是民族英雄!姚長子敢于只身持稻叉與倭寇搏斗,可謂勇!姚長子最后用計全殲敵人,可謂智!姚長子雖然不會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也沒有壯懷激烈地高呼什么時尚口號,但就是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卻用他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詩篇。
我們來看看蘇州方面的抗倭情況。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曾經由昆山沿著青陽江進犯吳江。知縣楊芷得到消息后,立即派水軍在上游攔截,以阻止倭寇向西竄犯,激戰中,打死倭寇十八人,倭寇向澄湖逃跑。楊芷率領明軍和鄉兵緊追不舍,在澄湖追上倭寇,經過一場激戰,打死倭寇二十多人,兩名倭寇頭目被活捉。到了五月,又有倭寇九十二人由烏鎮沿爛溪竄至平望,企圖攻入縣城。楊芷得到消息后,下令沿運河塘一路燃起烽火報警,倭寇看到明軍早有準備,隨即直奔錢田。楊芷帶領水兵與嘉湖兵團將前田的倭寇包圍起來,與倭寇連續混戰三天三夜,一百多名倭寇被打死。殘余倭寇乘著夜晚黑暗突圍逃跑。
接著又有倭寇侵入黎里、同里等鎮。楊芷率領水軍尾隨跟蹤,并會合嘉興浙軍在王江涇與倭寇展開激戰,打死倭寇二十二人。到了六月十一日,有三千多名倭寇突然殺入蘇州,在蘇州大肆搶掠一番,乘坐三十多艘滿載搶掠而得到的貨物返回柘林。倭寇船隊在出石湖經吳江時,被楊芷和舉人周大章帶領的輕型戰船由瓜港涇殺出,一場激戰,打死倭寇十六人,擊沉船只一艘,落水倭寇三十六人被活捉。
十三日,一股倭寇突然過夾浦橋,轉至三里橋登岸燒殺搶掠,直逼縣城。這時,正逢吳江縣匯集眾多的工匠與民夫對城池進行修整,到處是黑壓壓的人群。倭寇看到這種情況,哪里還敢攻城?于是在郊區的村鎮燒殺搶掠一陣后倉皇逃跑。第二天,倭寇又在平望燒殺搶掠,楊芷率領部隊尾隨追去,又打死倭寇六人。
八坼是為吳江的一個鎮,它位于吳江與平望之間,處于運河咽喉,是水陸交通要道,倭寇常來燒殺擄掠,百姓深受其害。于是幾位老族長聚在一起,商議組織一支鄉兵,配合明軍殺敵。這提議得到鄉鄰們的擁護,于是鄉鄰們紛紛報名參加,不到三天,一支抗倭隊伍就成立了。鄉兵與縣城明軍取得聯系,并且周密安排了殲敵計劃,他們不分晝夜,在集鎮四周挖掘陷阱,阱底插上鋒利的竹簽,阱面用泥草偽裝,戰前準備工作做得有條有理。
這一天終于來了,倭寇又從平望沿運河向北進犯。鄉兵探明敵情后,隊員們依照作戰方案,迅速作好戰斗準備。一路上,倭寇見村就燒,見物就搶;快到八坼時,只見穿紅著綠的婦女正在田里干活,便撲過去。婦女們不動聲色,待倭寇將要走近時,一齊向鎮內逃奔,倭寇看到許多花姑娘在前面奔跑,不由眼中噴火,口中流出涎水,向著花姑娘們緊追不舍。突然,牛角號“嘟嘟嘟”地響了起來,鄉兵們手執長矛、大刀、鐵棍,從四面八方沖殺出來。進鎮的婦女們也拿起刀槍殺了個“回馬槍”。倭寇慌了,四散逃命,但是倭寇接二連三地跌進了陷阱,身體各部位被陷阱里的竹簽穿了不少窟窿,痛得哇哇直叫。鄉兵們走近陷阱,用長干尖刀將倭寇一個個捅死。就這樣,倭寇百來號人被鄉兵打死。
這一仗打得過癮,沿運河上下村鎮的百姓也深受鼓舞,平望、盛澤等地,相繼組織起鄉兵,進行抗倭斗爭。為了統一指揮,增強戰斗力,知縣楊芷把這些地方武裝聯合起來,并在嘉興、盛澤至吳江的沿河一帶建立了十二個坼堠。這些坼堠,又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依次命名。“八尺”正好排在第八位,屬第八個坼堠,因此,從那時起人們就把“八尺”改名“八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