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匯考一

文帝十六年始改元以明年為后元年

七年

按漢書文帝本紀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

延壽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后元年

張晏曰新垣平候日再中以為吉祥故改元年

以求延年之祚也

按史記封禪書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書闕下獻之

平言上曰闕下有寶玉氣來者已視之果有獻玉杯

者刻曰人主延壽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

復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

景帝八年改為中元年

六年

按漢書景帝本紀中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中元七年改為后元年

三年

按漢書景帝本紀后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武帝始紀元稱建元元年

六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后三年正月甲子即皇帝位建元

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師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于此

建元七年以長星見改為元光元年

六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臣瓚曰以長星見故為元光

元光七年改為元朔元年

六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朔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應劭曰朔蘇也孟軻曰后來其蘇蘇息也言萬

民品物大繁息也師古曰朔猶始也言更為初始

也蘇息之息非息生義應說失之

元朔七年以獲麟改為元狩元年

六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應劭曰獲白麟因改元曰元狩也

按史記封禪書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

數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

曰狩云

元狩七年以獲寶鼎改為元鼎元年

六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鼎元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

應劭曰得寶鼎故因是改元

元鼎七年以始封泰山改為元封元年

六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

泰山降坐明堂詔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

菲薄不明于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況施著見景

象然如有聞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

于梁父然后升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其以

十月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歷城梁父

民田租逋賦貸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

四縣無出今年算賜天下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應劭曰始封泰山故改元

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

四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

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

應劭曰初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故改元為太

初也

太初五年以旱改為天漢元年

四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天漢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應劭曰時頻年苦旱故改為天漢以祈甘雨師

古曰大雅有云漢之詩周大夫仍叔所作也以美

宣王遇旱災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故依以為年號

天漢五年改為太始元年

四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太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應劭曰言蕩滌天下與民更始故以冠元

太始五年改為征和元年

四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征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應劭曰言征伐四裔而天下和平

征和五年改為后元元年

二年

按漢書武帝本紀后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后元二年二月昭帝即位改明年為始元元年

六年

按漢書昭帝本紀后元二年二月戊辰即皇帝位始

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昭帝始元七年以鳳凰見改為元鳳元年

六年

按漢書昭帝本紀元鳳元年八月改始元為元鳳

應劭曰三年中鳳凰比下東海海西樂鄉于是

以冠元焉

元鳳七年改為元平元年

按漢書昭帝本紀元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元平元年秋七月宣帝即位改明年為本始元年(

共四

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即皇帝位

本始元年五月赦天下

宣帝本始五年改為地節元年

四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地節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應劭曰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于是改年曰地

節欲令地得其節

地節五年改為元康元年

四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元康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元康五年以神爵集改為神爵元年

四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神爵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畤至月行幸河東祠后土詔曰朕承宗廟戰戰栗栗

惟萬事統未燭厥理乃元康四年嘉谷元稷降于郡

國神爵仍集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九真獻

奇獸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朕之不明震于珍物飭

躬齋精祈為百姓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幸

萬歲宮神爵翔集朕之不德懼不能任其以五年為

神爵元年賜天下勤事吏爵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

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所振貸物勿收行所過毋出

田租

應劭曰前年神爵集于長樂宮故改元

神爵五年以鳳凰見改為五鳳元年

四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五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應劭曰先者鳳皇五至因以改元云

五鳳五年改為甘露元年

四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甘露五年以黃龍見改為黃龍元年

按漢書宣帝本紀黃龍元年

應劭曰先是黃龍見新豐因以冠元焉師古曰

漢注云此年二月黃龍見廣漢故改年然則應說

非也見新豐者于此五載矣

黃龍元年十二月元帝即位改明年為初元元年(

共五

年)

按漢書元帝本紀黃龍元年十二月癸巳即皇帝位

初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元帝初元六年改為永光元年

五年

按漢書元帝本紀永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永光六年改為建昭元年

五年

按漢書元帝本紀建昭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建昭六年改為竟寧元年

按漢書元帝本紀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

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呼

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

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

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應劭曰呼韓邪單于愿保塞邊竟得以安寧故

以冠元也師古曰據如應說竟讀為境古之用字

境竟實同但此詔云邊垂長無兵革之事竟者終

極之言言永安寧也既無兵革中外安寧豈止境

上若依本字而讀義更弘通也

竟寧元年六月成帝即位改明年為建始元年

四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竟寧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建

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成帝建始五年改為河平元年

四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元年春三月詔曰河決東郡

流漂二州校尉王延世堤塞輒平其改元為河平賜

天下吏民爵各有差

河平四年改明年為陽朔元年

四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四年夏六月山陽火生石中

改元為陽朔陽朔元年三月赦天下

應劭曰時陰盛陽微故改元曰陽朔欲陽之蘇

息也師古曰應說非也朔始也以火生石中言陽

氣之始

陽朔五年改為鴻嘉元年

四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鴻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鴻嘉五年改為永始元年

四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永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永始五年改為元延元年

四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元延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元延五年改為綏和元年

二年

按漢書成帝本紀綏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綏和二年四月哀帝即位改明年為建平元年

四年

按漢書哀帝本紀綏和二年四月丙午即皇帝位建

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哀帝建平二年六月改為太初元年八月詔除之

按漢書哀帝本紀建平二年夏六月待詔夏賀良等

言赤精子之讖漢家歷運中衰當再受命宜改元易

號詔曰漢興二百載歷數開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

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

元年號曰陳圣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八

月詔曰待詔夏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

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

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制書非赦令

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下有司皆伏辜

建平五年改為元壽元年

二年

按漢書哀帝本紀元壽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元壽二年九月平帝即位改明年為元始元年

五年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壽二年九月辛酉即皇帝位元

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平帝元始五年十二月孺子嬰即位安漢公莽居攝

改明年為居攝元年

二年

按漢書王莽傳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崩莽選廣戚

侯子嬰年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是月前輝光謝囗

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

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

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

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他但欲居攝

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太后聽許舜等即共令太后

下詔曰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理

之君年幼稚必寄托而居攝焉然后能奉天施而成

地化群生茂育書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其令安漢

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明年改元曰居攝

孺子嬰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

按漢書王莽傳居攝三年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

曰升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漢十三世三七之囗承天

威命詔臣莽居攝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臣莽兢

兢業業懼于不稱宗室廣饒侯劉京上書言七月中

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夢曰吾天公使

也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即不信吾此

亭中當有新井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

于未央宮之前殿臣與太保安陽侯舜等視天風起

塵冥風止得銅符帛圖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

封侯承天命用神令騎都尉崔發等囗說及前孝哀

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詔書更為太初元將元

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賀良讖書臧蘭臺臣莽以為

元將元年者大將居攝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尚書

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周公居攝稱王

之文也春秋隱公不言即位攝也此二經周公孔子

所定蓋為后法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后

孝平皇后皆稱假皇帝其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

言攝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用應天命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

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萬方期于富而教之孺

子加元服復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可

后漢

光武帝中興即皇帝位建元為建武元年

共三

十一年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

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其祝文曰皇天上

帝后土神祇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

當群下百辟不謀同辭咸曰王莽篡位秀發憤興兵

破王尋王邑于昆陽誅王郎銅馬于河北平定天下

海內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

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猶固辭至于再

至于三群下僉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于

是建元為建武大赦天下

建武三十二年改為中元元年

二年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中元元年夏四月己卯大赦

天下改元為中元

中元二年二月明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平元年

共十

八年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

永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明帝永平十八年八月章帝即位改明年為建初元

八年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

位建初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章帝建初九年改為元和元年

三年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元和元年八月癸酉詔曰朕道

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諭抵罪于下寇賊爭心不

息邊野邑屋不修永惟庶事思稽厥衷與凡百君子

共弘斯道中心悠悠將何以寄其改建初九年為元

和元年郡國中都官系囚減死一等勿笞詣邊縣妻

子自隨占著在所其犯殊死一切募下蠶室其女子

宮系囚鬼薪白粲以上皆減本罪一等輸司寇作亡

命者贖各有差

元和四年改為章和元年

二年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章和元年秋七月壬戊詔曰朕

聞明君之德啟迪鴻化緝熙康乂光照六幽訖惟人

面靡不率俾仁風翔于海表威霆行乎鬼區然后敬

恭明祀膺五福之慶獲來儀之貺朕以不德受祖宗

弘烈乃者鳳凰仍集麒麟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

芝草之類歲月不絕朕夙夜祗畏上天無以彰于先

功今改元和四年為章和元年秋令是月養衰老授

幾杖行糜粥飲食其賜高年二人共布帛各二匹以

為醴酪死罪囚犯法在丙子赦前而后捕系者皆減

死勿笞詣金城戍

章和二年二月和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元元年

共十

六年

按后漢書和帝本紀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

永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和帝永元十七年改為元興元年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元興元年夏四月庚午大赦天

下改元元興

元興元年十二月殤帝即位改明年為延平元年

按后漢書殤帝本紀元興元年十二月辛未即皇帝

位延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殤帝延平元年八月安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初元年

七年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延平元秋秋八月癸丑即皇帝

位永初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安帝永初八年改為元初元年

六年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元初元年春正月甲子改元元

初賜民爵人二級孝悌力田人三級爵過公乘得移

與子若同產同產子民脫無名數及流民欲占者人

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貞婦

帛人一匹

元初七年改為永寧元年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永寧元年夏四月丙寅改元永

寧大赦天下

永寧二年改為建光元年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建光元年秋七月己卯改元建

光大赦天下

建光二年改為延光元年

四年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延光元年三月丙午改元延光

大赦天下

延光四年十一月順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建元年(

共六

年)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延光四年十一月丁巳即皇帝

位永建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順帝永建七年改為陽嘉元年

四年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陽嘉元年三月庚寅帝臨辟雍

饗射大赦天下改元陽嘉

陽嘉五年改為永和元年

六年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永和元年春正月己巳宗祀明

堂登云臺改元永和大赦天下

永和七年改為漢安元年

二年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漢安元年春正月癸巳宗祀明

堂大赦天下改元漢安

漢安三年改為建康元年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建康元年夏四月辛巳立皇子

炳為皇太子改元建康大赦天下賜人爵各有差

建康元年八月沖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嘉元年

按后漢書沖帝本紀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

永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沖帝永嘉元年春正月質帝即位改明年為本初元

按后漢書質帝本紀永嘉元年春正月丁巳即皇帝

位本初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質帝本初元年閏六月桓帝即位改明年為建和元

三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即皇帝

位建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桓帝建和四年改為和平元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大赦天

下改元和平

和平二年改為元嘉元年

二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元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元嘉

元嘉三年改為永興元年

二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永興元年夏五月丙申大赦天

下改元永興

永興三年改為永壽元年

三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永壽元年春正月戊申大赦天

下改元永壽

永壽四年改為延熹元年

九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

改元延熹

延熹十年改為永康元年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永康元年六月庚申大赦天下

改元永康

永康元年靈帝即位改為建寧元年

四年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建寧元年春正月庚子即皇帝

位改元建寧

靈帝建寧五年改為熹平元年

六年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元年夏五月己巳大赦天

下改元熹平

熹平七年改為光和元年

六年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光和元年三月辛丑大赦天下

改元光和

光和七年改為中平元年

六年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元年十二月己巳大赦天

下改元中平

中平六年九月獻帝即位改明年為初平元年

四年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

初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獻帝初平五年改為興平元年

二年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

下改元興平

興平三年改為建安元年

共二

十四年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建安

建安二十五年改為建康元年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建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昭烈帝即皇帝位于成都改為章武元年

三年

按蜀志先主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或傳

聞漢帝見害先主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章武

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章武三年五月后主即位改為建興元年

共十

五年

按蜀志后主傳章武三年五月后主襲位于成都大

赦改元建興

后主建興十六年改為延熙元年

共二

十年

按蜀志后主傳延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

延熙二十一年以景星見改為景耀元年

五年

按蜀志后主傳景耀元年史官言景星見于是大赦

改年

景耀六年改為炎興元年

按蜀志后主傳景耀六年大赦改元為炎興

文帝受漢禪即皇帝位改漢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

七年

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元年冬十一月丙午漢帝以

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

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為壇于繁陽庚午王升壇即

祚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

黃初七年夏五月明帝即位改明年為太和元年(

共六

年)

按魏志明帝本紀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即皇帝位

太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按宋書禮志魏明帝初司空王朗議古者有年數無

年號漢初猶然或有世而改有中元后元元改彌數

中后之號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之事

曰隱公元年則簡而易知載漢世之事曰建元元年

則后不見宜若古稱元而已明帝不從乃詔曰先帝

即位之元則有延康之號受禪之初亦有黃初之稱

今名年可也于是尚書奏易曰干道變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宜為太和元

明帝太和七年以青龍見改為青龍元年

四年

按魏志明帝本紀青龍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龍見郟

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觀龍于是改年改摩

陂為龍陂賜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無出今年租

青龍五年改為景初元年

三年

按魏志明帝本紀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

黃龍見于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丑之月

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

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旗朝會建大白之旗

改太和歷曰景初歷

景初三年春正月齊王即位改明年為正始元年(

共九

年)

按魏志齊王本紀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立為皇太

子是日即皇帝位十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

棄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復用夏正雖違先

帝通三統之義斯亦禮制所由變改也又夏正于數

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

月為后十二月

齊王正始十年改為嘉平元年

六年

按魏志齊王本紀嘉平元年夏四月乙丑改年

嘉平六年冬十月高貴鄉公即位改為正元元年(

共二

年)

按魏志高貴鄉公本紀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公

齊王廢公卿議迎立公十月己丑即皇帝位大赦改

元正元

按冊府元龜高貴鄉公以嘉平六年九月司馬景王

廢齊王十月己丑即位詔曰昔三祖神武圣德應天

受祚齊王嗣位肆行非度顛覆厥德皇太后深惟社

稷之重延納宰輔之謀用替厥位集大命于予一人

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夙夜祗畏懼不能嗣守

祖宗之大訓恢中興之洪業戰戰兢兢如臨于谷今

群公卿士股肱之輔四方征鎮宣力之佐皆積德累

功忠勤帝室庶憑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

保乂皇家俾朕蒙暗垂拱而治蓋聞人君之道德學

侔天地潤澤施四海先之以慈愛示之以好惡然后

教化行于上兆民聽于下朕雖不德昧于大道思與

宇內其臻致慶書不云乎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大赦

改元正元

高貴鄉公正元三年以甘露降改為甘露元年

五年

按魏志高貴鄉公本紀甘露元年五月鄴及上谷并

言甘露降夏六月丙午改元為甘露

甘露五年六月陳留王即位改為景元元年

四年

摟魏志陳留王本紀甘露二年封安次縣常道鄉公

高貴鄉公卒公卿議迎立公六月甲寅即皇帝位于

太極前殿大赦改年景元

陳留王景元五年改為咸熙元年

二年

按魏志陳留王本紀咸熙元年夏五月甲戌改年

武帝受魏禪即皇帝位改魏咸熙二年為泰始元年

十年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元年十二月景寅受禪即洛

陽宮幸太極前殿詔曰昔朕皇祖宣王圣哲欽明誕

應期運熙帝之載肇啟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緝

熙諸夏至于皇考文王睿哲光遠久協靈祗應天順

時受茲明命仁濟于宇宙功格于上下肆魏氏弘鑒

于古訓儀型于唐虞疇咨群后爰輯大命于朕身予

一人畏天之命用不敢違惟朕寡德負荷洪烈托于

王公之上以君臨四海惴惴惟懼罔知所濟惟爾股

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貳之臣乃祖乃父實左右我先

王光隆我大業思與萬國共饗休祚于是大赦改元

賜天下爵人五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

復天下租賦及關市之稅一年逋債宿負皆勿收除

舊嫌解禁錮亡官失爵者悉復之

泰始十一年改為咸寧元年

五年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元年春正月戊午朔改元

咸寧六年改為太康元年

十年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元年三月壬申王浚以舟師

至于建鄴之石頭孫囗大懼面縛輿櫬降于軍門浚

杖節解縛焚櫬送于京都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

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

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其牧守已下皆因吳

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簡易吳人大悅乙酉大赦改元

大酺五日恤孤老困窮

太康十一年改為太熙元年

四月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改元

太熙元年四月惠帝即位改為永熙元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太熙元年四月己酉即皇帝位大

赦改為永熙

惠帝永熙二年春正月詔改元為永平三月又改為

元康元年

九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永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朔臨朝不

設樂詔曰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賴祖宗遺靈宰輔

忠賢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訓

戰戰兢兢夕惕若厲乃者哀迷之際三事股肱惟社

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猶欲長奉先皇之制是以有

永熙之號然日月逾邁已涉新年開元易紀禮之舊

章其改永熙二年為永平元年三月壬辰大赦改元

按本紀于是年三月止書大赦改元而后年

復直書二年俱無元康二字其中應有闕文

元康十年改為永康元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永康元年春正月癸亥朔大赦改

永康二年改為永寧元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永寧元年夏四月癸亥詔曰朕以

不德纂承皇統遠不能光濟大業靖綏四方近不能

開明刑威式遏奸宄至使逆臣孫秀敢肆兇虐窺間

王室遂奉趙王倫饕據天位鎮東大將軍齊王冏征

北大將軍成都王囗征西大將軍河間王颙并以明

德茂親忠規允著首建大策匡救國難尚書漼共立

大謀左衛將軍王輿與群公卿士協同謀略親勒本

營斬秀及其二子前趙王倫為秀所誤與其子等已

詣金墉迎朕幽宮旋軫閶闔豈在予一人獨饗其慶

宗廟社稷實有賴焉于是大赦改元孤寡賜谷五斛

大酺五日

永寧二年改為太安元年

二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太安元年十二月丁卯河間王颙

表齊王冏窺伺神器有無君之心與成都王囗新野

王歆范陽王虓同會洛陽請廢冏還第長沙王乂奉

乘輿屯南止車門攻冏殺之幽其諸子于金墉城廢

冏弟北海王寔大赦改元

大安三年春正月改元永安秋七月改元建武十一

月復改元為永安十二月始改為永興元年

二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永興元年春正月景午成都王囗

自鄴諷于帝乃大赦改元為永安帝逼于河間王颙

密詔雍州刺史劉沉秦州刺史皇甫重以討之沉舉

兵攻長安為颙所敗以成都王囗為丞相囗遣從事

中郎盛夔等以兵五萬屯十二城門殿中宿所忌者

囗皆殺之以三部兵代宿衛二月乙酉廢皇后羊氏

幽于金墉城黜皇太子覃復為清河王三月王颙表

請立成都王囗為太弟戊申詔曰朕以不德纂承鴻

緒于茲十有五載禍亂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廢重

宮宗廟圯絕成都王囗溫仁和惠囗平暴亂其以囗

為皇太弟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如故大赦賜鰥寡

高年帛三匹大酺五日以太尉颙為太宰太傅劉實

為太尉秋七月景申朔右衛將軍陳眕以詔召百寮

入殿中因勒兵討成都王囗戊戌大赦復皇后羊氏

及皇太子覃己亥司徒王戎東海王越高密王簡平

昌公模吳王晏豫章王熾襄陽王范右仆射荀藩等

奉帝北征至安陽眾十余萬囗遣其將石超距戰己

未六軍敗績于蕩陰帝遂幸超軍超遣弟熙奉帝之

鄴囗帥群官迎謁道左帝下輿涕泣其夕幸于囗軍

囗府有九錫之儀陳留王送貂貚文衣鹖尾明日乃

備法駕幸于鄴唯豫章王熾司徒王戎仆射荀藩從

庚申大赦改元為建武八月戊辰囗殺東安王繇張

方復入洛陽廢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安北將軍王

浚遣烏丸騎攻成都王囗于鄴大敗之囗與帝單車

走洛陽服御分散倉卒上下無赍侍中黃門被囊中

赍私錢三千詔貸用所在買飯以供宮人止食于道

中客舍宮人有持升余囗米飯及燥蒜鹽豉以進帝

帝啖之御中黃門布被次獲嘉市粗米飯盛以瓦盆

帝啖兩盂有老父獻蒸雞帝受之至溫將謁陵帝喪

履納從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及濟河張方

帥騎三千以陽燧青蓋車奉迎方拜謁帝躬止之辛

巳大赦賞從者各有差冬十一月乙未方請帝謁廟

因劫帝幸長安方以所乘車入殿中帝馳避后園竹

中方逼帝升車左右中黃門鼓吹十二人步從唯中

書監盧志侍側方以帝幸其壘帝令方具車載宮人

寶物軍人因妻略后宮分爭府藏魏晉已來之積掃

地無遺矣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進

面衣帝嘉之河間王颙帥官屬步騎三萬迎于霸上

颙前拜謁帝下車止之以征西府為宮唯仆射荀藩

司隸劉暾太常鄭球河南尹周馥與其遺官在洛陽

為留臺承制行事號為東西臺焉景午留臺大赦改

元復為永安辛丑復皇后羊氏李雄僭號成都王劉

元海僭號漢王十二月丁亥詔曰天禍晉邦冢嗣莫

繼成都王囗自在儲貳政績虧損四海失望不可承

重其以王還第豫章王熾先帝愛子令聞日新四海

注意今以為皇太弟以隆我晉邦以司空越為太傅

與太宰颙夾輔朕躬司徒王戎參錄朝政光祿大夫

王衍為尚書左仆射安南將軍虓安北將軍浚平北

將軍騰各守本鎮高密王簡為鎮南將軍領司隸校

尉權鎮洛陽東中郎將模為寧北將軍都督冀州鎮

于鄴鎮南大將軍劉弘領荊州以鎮南土周馥繆引

各還本部百官皆復職齊王冏前應還第長沙王乂

輕重刑封其子紹為樂平縣王以奉其嗣自頃戎

車屢征勞費人力供御之物皆減三分之二戶調田

租三分減一蠲除苛政愛人務本清通之后當還東

京大赦改元

永興三年改為光熙元年

按晉書惠帝本紀光熙元年六月辛未大赦改元

光熙元年十一月懷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嘉元年(

共七

年)

按晉書懷帝本紀光熙元年十一月即皇帝位永嘉

元年春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

懷帝永嘉七年夏四月愍帝即位改為建興元年(

共五

年)

按晉書愍帝本紀建興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大赦改元

愍帝建興五年三月元帝即晉王位改為建武元年

按晉書元帝本紀建武元年春二月辛巳平東將軍

宋哲至宣愍帝詔曰遭運迍否皇綱不振朕以寡德

奉承洪緒不能祈天永命紹隆中興至使群兇逼迫

京輦朕今幽塞窮城憂慮萬端恐一旦崩潰卿指詣

丞相具宣朕意使攝萬幾時據舊都修復陵廟以雪

大恥三月帝素服出次舉哀三日西陽王及群僚

參佐州征牧守等上尊號帝不許等以死固請至

于再三帝慨然流涕曰孤罪人也惟有蹈節死義以

雪天下之恥庶贖鈇鉞之誅吾本瑯邪王諸賢見逼

不已乃呼私奴命駕將反國群臣乃不敢逼請依魏

晉故事為晉王許之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其殺祖

父母父母及劉聰石勒不從此令

元帝建武二年三月即皇帝位改為太興元年

四年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元年三月癸丑愍帝崩問至

帝斬缞居廬景辰百寮上尊號令曰孤以不德當厄

運之極臣節未立匡救未舉夙夜所以忘寢食也今

宗廟廢絕億兆無系群官庶尹咸勉之以大政亦何

敢辭輒敬從所執是日即皇帝位詔曰昔我高祖宣

皇帝誕應期運廓開王基景文皇帝奕世重光緝熙

諸夏爰暨世祖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功格天地仁濟

宇宙昊天不融降此鞠兇懷帝短世越去王都天禍

薦臻大行皇帝崩殂社稷無奉肆群后三司六事之

人疇咨庶尹至于華戎致輯大命于朕躬予一人畏

天之威用弗敢違遂登壇南岳受終文祖焚柴頒瑞

告類上帝惟朕寡德纘我洪緒若涉大川罔知攸濟

惟爾肱股爪牙之佐文武熊羆之臣用能囗寧晉室

輔予一人思與萬國共同休慶于是大赦改元文武

增位二等

太興五年改為永昌元年

按晉書元帝本紀永昌元年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永昌元年閏十一月明帝即位改明年為太寧元年

三年

按晉書明帝本紀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庚寅即皇帝

位太寧元年三月戊寅朔改元

明帝太寧三年閏三月成帝即位改明年為咸和元

九年

按晉書成帝本紀太寧三年閏三月己丑即皇帝位

咸和元年春二月丁亥大赦改元大酺五日賜鰥寡

孤老米人二斛京師百里內復一年

成帝咸和十年改為咸康元年

八年

按晉書成帝本紀咸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帝加元

服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賜鰥寡孤獨

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

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改明年為建元元年

二年

按晉書明帝本紀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庚寅即皇帝

年春正月改元

康帝建元二年九月穆帝即位改明年為永和元年

共十

二年

按晉書穆帝本紀建元二年九月己亥即皇帝位永

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設白紗帷于太極殿

抱帝臨軒改元

穆帝永和十三年改為升平元年

五年

按晉書穆帝本紀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

服告于太廟始親萬幾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

升平五年五月哀帝即位改明年為隆和元年

按晉書哀帝本紀升平五年五月庚申即皇帝位隆

和元年春正月壬子大赦改元

哀帝隆和二年改為興寧元年

三年

按晉書哀帝本紀興寧元年二月己亥大赦改元

興寧三年二月廢帝即位改明年為太和元年

六年

按晉書廢帝本紀興寧三年二月丁酉即皇帝位太

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載

廢帝太和六年十一月簡文帝即位改為咸安元年

二年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咸安元年十一月己酉即皇帝

位桓溫出次中堂令兵屯衛乙卯溫奏廢太宰武陵

王晞及子總詔魏郡太守毛安之帥所領宿衛殿內

改元為咸安

簡文帝咸安二年秋七月孝武帝即位改明年為寧

康元年

三年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咸安二年秋七月己未即皇帝

位寧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改元

孝武帝寧康四年改為太元元年

共二

十一年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太元元年春正月壬寅朔帝加

元服見于太廟皇太后歸政甲辰大赦改元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安帝即位改明年為隆安元年

五年

按晉書安帝本紀太元二十一年九月辛酉即皇帝

位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增文武

位一等

安帝隆安六年改為元興元年

三年

按晉書安帝本紀元興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大赦改

元興四年改為義熙元年

共十

四年

按晉書安帝本紀義熙元年春正月戊戌詔曰朕以

寡德夙纂洪緒不能緝熙遐邇式遏奸宄逆臣肆亂

乃誣罔天人篡據極位朕躬播越淪胥荒裔宣王之

基眇焉以墜賴鎮軍將軍裕忠武英斷誠冠終古運

謀機始貞賢協其契抆淚誓眾義士感其心故霜戈

一揮巨猾奔迸三率棱威大憝授首而孽振猖狂嗣

兇荊郢幸天祚社稷義旗載捷狡徒沮潰朕獲反正

斯實宗廟之靈勤王之勛豈朕一人獨享伊祜思與

億兆幸茲更始其大赦改元賜百官爵二級鰥寡孤

獨谷人五斛大酺五日

義熙十四年十一月恭帝即位改明年為元熙元年

二年

按晉書恭帝本紀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即皇帝

位元熙元年正月壬辰朔改元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0:25:12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红河县| 海阳市| 陕西省| 神池县| 轮台县| 冀州市| 深泽县| 区。| 黔西县| 翁源县| 绍兴县| 高平市| 广元市| 长汀县| 乐都县| 上犹县| 广灵县| 西平县| 宕昌县| 彰武县| 雷波县| 桦甸市| 双流县| 鹿泉市| 将乐县| 保靖县| 新龙县| 长沙市| 苗栗市| 孝义市| 延吉市| 平顶山市| 若尔盖县| 新沂市| 天等县| 昆明市| 息烽县| 万山特区| 金塔县| 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