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附志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經類
《石經周易》
右《周易》十卷。經注六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字。將仕郎守國子助教臣楊鈞、 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柱國臣孫逢吉書。
《石經尚書》
右《尚書》十三卷。經注并序八萬一千九百四十四字。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 郎臣周德貞書,鐫王冊官陳德超鐫。
《石經毛詩》
右《毛詩》二十卷。經注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四十字。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 張紹文書。
《石經周禮》
右《周禮》十二卷。經注一十六萬三千一百單三字。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 孫明吉書。
《石經儀禮》
右《儀禮》十七卷。經注一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字。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張 紹文書。
《石經禮記》
右《禮記》二十卷。經注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一字。卷首題曰“御刪定《禮 記月令》第一。集賢院學士、尚書左仆射兼右相吏部尚書修國史上柱國晉國公臣 林甫奉敕注。”《曲禮》為第二。蓋唐明皇刪定之本也。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 張紹文書。
《石經春秋》
右《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經注并序三十四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字。不題所 書人姓氏。
《石經公羊》
右《公羊》十二卷。經注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一十四字。不題所書人姓氏。
《石經梁》
右《梁》十二卷。經注八萬一千六百二十字。不題所書人姓氏。
《石經論語》
右《論語》十卷。經注并序三萬五千三百六十八字。將仕郎前守簡州平泉縣 令兼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張德釗書,潁川郡陳德謙鐫字。
《石經孝經》
右《孝經》一卷。經注并序四千九百八十五字。不題所書人姓氏,但題潁川 郡陳德謙鐫字。
《石經孟子》
右《孟子》十四卷。不題經注字數若干,亦不題所書人姓氏。
《石經爾雅》
右《爾雅》三卷。將仕郎前守簡州平泉縣令賜緋魚袋張德釗書,武令鐫。 不題經注字數若干。以上石室《十三經》,蓋孟昶時所鐫,故《周易》後書:“廣政十四年歲次辛亥五月二十日。”唯《三傳》至皇初方畢,故《公羊傳》 後書:“大宋皇元年歲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又書:“將仕郎 試國子四門助教州學講說何維翰、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州學說書黃東、儒林郎 試秘書省校書郎守華陽縣尉州學勾當王尚、朝奉郎秘書省著作佐郎簽署節度判 官歷公事武騎尉管勾州學華參、奉直郎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軍州兼管內橋道勸農 事及提舉渠堰騎都尉借緋提舉州學解程、朝奉郎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軍州兼管內 勸農事及提舉渠堰輕車都尉借緋提舉州學聶世卿、提點益州路諸州軍州獄兼本路 勸農提舉渠堰公事朝奉郎尚書比部員外郎護軍借紫孫長卿、益州路諸州水陸計度 轉運使兼本路勸農使朝奉郎尚書刑部員外郎直史館上騎都尉賜緋魚袋借紫曹穎叔、 樞密直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益州軍州事兼管內橋道勸農使充益利路屯駐駐 泊本城兵馬鈐轄提舉益利路諸州軍兵甲巡檢賊盜公事上騎都尉京兆郡開國侯食邑 一千戶賜紫金魚袋田況。
《春秋梁傳注疏》二十卷
右唐國子四門助教楊士勛撰。《昭德先生讀書志》中有諸經注疏,獨無《 梁注疏》云。
經解類
《經說》三十卷
右晦先生朱文公熹仲晦之說也。《易說啟蒙》三卷,《大易問答》兩卷, 《尚書問答》三卷,《毛詩問答》一卷,《禮記問答》一卷,《中庸問答》二卷, 《大學問答》二卷,《周禮春秋問答》一卷,《論語問答》并《拾遺》八卷, 《孟子問答》并《拾遺》并《孝經刊誤》四卷,附《太極解義》,《太極問答》, 《西銘解義問答》三卷,通為三十卷。邵武黃大昌、鄱陽王迂編次,凡《六經》 之要旨,《論》、《孟》之奧義,悉可以類而求之。延平廖德明為之序。
《大易粹言》七十卷,《總論》三卷
右集明道先生程顥伯淳、伊川先生程頤正叔、橫渠先生張載子厚、廣平游酢 定夫、龜山楊時中立、兼山郭忠孝立之、白郭雍子和之說也。舒守曾童序。
《紫巖易傳》十卷
右紫巖居士魏國張忠獻公浚德遠所著也。
《誠齋易傳》二十卷
右誠齋先生楊文節公萬里廷秀所著,自為之序。
《周易本義》十卷
右晦先生朱文公熹仲晦所定也。《發例》《筮儀》附。
《周易系辭精義》二卷
右東萊先生呂成公祖謙伯恭所集也。
《周易玩辭》十六卷
右平項安世平父所述也。自敘於前,其為說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 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讀《易》之法,盡於此矣。程子平生所著,獨《易傳》 為全書。今以其所得於《易傳》者,述為此書,而其文無與《易傳》合者,合則 無用述此書矣。”其子寅孫刊於建安書院,樂章識於後。
《周易總義》二十卷
《易學舉隅》四卷
右山齊易祓彥章所著也,陳章、李為之序。《易學舉隅》亦祓所著。傳疑 之說附於後。
《二五君臣論》一卷
右胡寅明仲、閭丘昕逢辰二侍郎之論也。六十四卦,各為之說。南軒先生張 宣公┉為之序。
《卦圖系述》五卷
右《卦圖》三卷,《皇極經世篇系述》二卷,康節邵先生之說,而先生之子 伯溫所學也。簡池趙震敘而列之。
《皇極經世指要》二卷
右蔡元定季通所序也。以伏羲《卦圖》列之於前,而以《皇極經世》疏之於 後。季通,建陽人,朱文公之益友。始辭聘命,終預黨名。嘉定更化,贈以初品。
《蓍卦辨疑》三卷
右上卷康節先生《揲蓍法》、橫渠先生《大衍說》、伊川先生《揲蓍法》、 兼山郭先生《蓍數說》;下卷則辨證也。兼山之子雍為之序,謝艮齋識其後云。
《卦氣圖》一卷
右祝融樂洪德秀所著也,河南郭雍為之序。德秀嘗從文定胡公父子游,取飲 水曲肱之義,名所居之堂,故號曲肱先生云。
《象爻說》二卷
右武林吳準齋如愚所著也。一則明象,二則明爻。喬文惠公行簡嘗薦之曰: “成忠郎吳如愚隨身右列,尋即隱居。雖在都城而杜門不出,臣欲識之而不可得。 其人行醇而介,氣直而溫,講道窮經,有著述。欲乞特與換授從事郎,并與秘 閣校勘。”有旨從之,而如愚不受。
《書說》六卷
右東萊先生呂成公祖謙之說也。自《洛誥》至《秦誓》,凡一十七篇。或謂 先生之說,始于《秦誓》,上至《洛誥》而止云。
《書說精義》三卷
右西山先生真文忠公德秀之說也。
《書集傳》六卷
右晦先生朱文公訂正,而武夷蔡沈集傳也。沈自序于前,其子奉議郎、秘 書省著作佐郎兼權右侍郎官兼樞密院編修官兼諸王宮大小學教授杭進於朝。沈字 仲默,號九峰先生。真西山撰其墓表,今附於後。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
右晦先生朱文公所定也。江西漕趙崇憲刻于計臺而識其後。
《周禮說》三卷
右朝奉郎秘書少監陳傅良所進也。舊刊于《止齋文集》中,曹叔遠別為一書 而刻之,且為之說。
《周禮考疑》七卷
右祝融居士樂思忠仲恕所著也,永嘉戴溪肖望、豐城劉德秀仲洪為之序。
《周禮總義》三十卷
右山齋易祓所著也。許儀為之序,刻于衡陽。
《禮記要義》二卷
右荊國文公王安石介甫所著也。
《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中庸輯略》二卷
《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右晦先生既定著章句于經文之下,又述平時問答所疑,以為《或問》。 《中庸》又述《輯略》兩卷,蓋集伊、洛諸儒之說也。希弁所藏各兩本,岳麓書 院精舍及白鹿洞書院所刊者。
《春秋集解》三十卷
右東萊先生所著也。長沙陳邕和父為之序。
《春秋左氏後傳》十二卷
《春秋左氏章指》十七卷
右止齋陳傅良所著也。四明樓忠簡公鑰序其前,清海崔清獻公與之識其後, 而刻於維揚郡庠。
《春秋左氏國紀》二十卷
右清江徐得之所編也。自周而下,各系以國,又因事而為之論斷。止齋陳傅 良序之。
《春秋左氏博議》二十五卷
右東萊先生所著也,自為之序。
《春秋分記》九十卷
右克齋程公說伯剛所編也。其弟公許守宜春,刻於郡齋,游丞相似為之序。
《左氏連璧》八卷
右三山葉儀鳳子儀撰。乃對偶之書也。
《三傳分門事類》十二卷
右莫詳誰氏所編。以類相從而分其門也。
《論語筆解》十卷
右唐昌黎先生韓文公之說也。其間“翱曰”者,李習之也。始,愈筆大義以 示翱,翱從而交相明辨,非獨文公制此書也。《韓文補》云:公作《論語傳》, 未成而沒,見於張藉祭詩,辨之於洪慶善者,明矣。今世所傳,如“宰予晝寢”, 以“晝”作“畫”;“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以“三月”作“音”; “浴乎沂”,以“浴”作“氵公”;“子在,回何敢死”,以“死”作“先”之 類,雖未必然,而為伊川之學者,皆取之。此本乃秘書丞許勃所序者。
《論語直解》十卷
右漢上先生朱文定公震所著也。紹興五年夏,肇建資善堂時,孝廟富於春秋, 文定以起居郎,與宗正卿范公沖同為翊善,朝論皆以為極天下之選。此解,資善 堂錄本也,其孫繼先刻於瀏陽學舍而識其後。
《孟子解》兩卷
右和靜先生尹侍講享所著也。先生乃伊川之高弟,欽宗累聘不起,賜號和 靜。紹興初,再以崇政殿說書召。既侍講筵,首解《論語》以進,繼解《孟子》, 甫及終篇而卒。此本乃邢正夫刻於岳陽泮宮者。
《論語解》二十卷
《孟子解》三十六卷
右無垢先生張文忠公九成子韶所著也。
《論語精義》十卷
《孟子精義》十四卷
右明道、伊川、橫渠三先生、成都范氏、滎陽呂氏、藍田呂氏、上蔡謝氏、 建安游氏、延平楊氏、河東侯氏、河南尹氏十一人之說,晦先生所編集也。初 曰《精義》,後改《集義》。卷末“淳熙辛丑冬至前五日點畢”十一字,乃先君 子戒居士師向手澤也。
《論語集注》十卷
《孟子集注》十四卷
右朱文公所著也。先生之於《語》、《孟》,始集程、張、呂、范十一人之 說,以為《集義》。既又本之《注疏》,參之《釋文》,采之儒先,斷之詳說, 以為《集注》。《語》、《孟》之精微,蓋萃於此書矣。希弁所藏各兩本,岳麓、 白鹿洞所刊也。
《論語說》三卷
《孟子說》七卷
右南軒先生張宣公┉敬夫所著也。
《論語注義問答通釋》十卷
右勉齋黃先生通釋晦先生《集注》、《或問》之書也。
《孝經義》一卷
右荊國文公王安石所著也。凡十七章。《喪親章》闕之。
《孝經刊誤》一卷
右朱文公所定也。皆以古文為正,惟《傳》之六章或從今文。廬山胡冰敘於 後。
小學類
《弟子職》一卷
右《弟子職》一書,雜見於《管子》之篇。朱文公揭其入學、受業、事師之 法,以為章句,參以眾說,輔其注文云。
《敘古千文》一卷
右致堂先生胡寅明仲所作也。南康黃西坡灝商伯為之傳,晦朱文公題其後, 曰:“敘事立言,昭陳法式,實有《春秋》經世之志。至於發明道統開示德門, 又於卒章深致意焉。新學小童朝夕誦之而諷其義,亦足以養正於蒙矣。”
《續千文》一卷
右佐朝散大夫、知池州軍州事、賜紫金魚袋侍其瑗字良器所著也。昔周興嗣 次王逸少所書千字為韻語,以便觀省,後世謂之《千文》。良器遷避興嗣所用字, 別制干言以續之。山谷嘗抵以書曰:“引辭連類,使不相觸,甚有功。當與 《凡將》、《急就》并行也。”葛文康公勝仲為之序。
《百體書千文》一卷
右艮齋謝公諤題其後曰:神剜天畫,千類萬狀,豈止汲蒙、魯璧、周鼓、秦 山耶!
《敘古蒙求》一卷
右五峰先生胡宏所著也。自羲、農至於五代周,凡三十一章。毛以謨為之序, 先生之子大壯書而刻之。
《通鑒韻語》九卷
右黃日新齊賢所著也。大略如李瀚《蒙求》四言體,而列其事於左方。周平 園、朱晦翁、洪容齋、謝艮齋、楊誠齋、樓攻愧諸老先生皆為之序。齊賢,臨川 人。
《字義》三卷
右北溪陳淳安卿所著也。安卿,臨潼人。
《史韻》四十九卷
右回錢諷正初所編也。依《唐韻》分四聲,而以十士史之句注於下。諷, 錢塘人。鄭僑、錢文子為之序。
《篆韻》五卷
右徐鉉序,蓋其弟鍇所集也。鉉字鼎臣,仕南唐,為昭文館學士。入朝為太 子率更令。太平興國初,詔以本官直學士院。鍇字楚金,仕南唐為,右內史舍人 卒,李。煜贈之禮部侍郎云。
《隸韻》七卷
右洪文惠公適《隸釋序》冠於前。周益公志其《神道碑》云:耽嗜隸古,為 纂《釋》二十七卷,《隸續》二十一卷。
《十二先生詩宗集韻》二十卷
右裴良甫師圣編杜甫、李白、高、韓愈、柳宗元、孟郊、歐陽修、曾鞏、 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陳無已之詩韻也。
史類
《補史記》一百三十卷
右唐司馬貞補司馬遷之書也。補《三皇紀》於《五帝》之前,每篇各注《索 隱》之說,以百三十篇贊附於每篇之末。希弁嘗考諸家之說,為《讀史補注》一 書,頗加詳焉。
《古史六》十卷
右蘇文定公轍所作也。自伏羲、神農,訖秦始皇帝,為七本紀、十六世家、 三十七列傳,以補司馬遷之缺云。
《西漢刊誤》一卷,《東漢刊誤》一卷
右宣德郎,守太常、博士、充國子監直講劉分攵所撰也。仁宗讀《後漢書》, 見“墾田”字皆作“懇”字,使侍中傳詔中書,使刊正之。分攵為學官,遂刊其 誤,為一書云。
《西漢補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