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牛頓(1)

1.不幸的童年

1642年12月25日,在英國北部一個叫作沃爾索斯普的小村子里,一個不足月的早產兒降生了,母親為他取名伊薩克·牛頓。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親伊薩克·牛頓新婚后不久,就因一場肺炎離開他的母親漢娜。漢娜是一個勤勞、簡樸、能干的女當家,她深深地愛著她早逝的丈夫。為了紀念他,漢娜用丈夫的名字伊薩克·牛頓來為這個不足月的早產兒命名。

牛頓家所生活的小村莊遠離城市,雖然寧靜但卻貧窮。很早以前牛頓的家族在這里白手起家,靠著勤勞的雙手開墾了一小塊農場。自從牛頓的父親去世后,整個農場便都由母親漢娜照管。生活的重擔就這樣壓在了這位年輕母親的肩上,盡管漢娜用盡全力,不知疲憊地工作著,但農場的收成卻依舊少得可憐。漢娜有時候真覺得有些受不了,但是為了小牛頓,她始終咬牙堅持著。

17世紀中期的英國,國王與國會間沖突不斷,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人民生活因而顯得異常艱難。在這種情形下,又加之農場的收成不好,漢娜的身體一天天垮掉了。看著單薄、消瘦的妹妹,漢娜的哥哥實在忍不住了。他極力勸妹妹改嫁,但漢娜卻不同意,生活再苦再難她也要堅持把小牛頓養大。

然而,生活的苦難畢竟無情,它從不會因為你是弱者而稍加憐憫你。漢娜的堅強在生活的重擔下顯得異乎尋常的渺小。她最終不得不向命運低頭,改嫁給一直對她默默關心的北維薩姆區的教區長巴那巴斯·史密斯牧師。

1645年,牛頓剛好3周歲,漢娜與史密斯結婚,并搬離了沃爾索斯普村。漢娜這一走,小牛頓只好被留給了慈祥而仁愛的老外婆。起初,因為年齡還小,所以小牛頓什么也不懂,總是哭著找媽媽。但是時間一久,小牛頓就知道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了。每當想媽媽時,他便在夜里偷偷地躲在被子里哭。與外婆相依為命的日子給小牛頓留下的只是孤寂,從此,他幼小的心底深深埋下了孤僻的種子。

不幸的童年遭遇在牛頓身上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充滿著抑郁和對繼父的怨恨,這就養成了他孤僻和冷漠的性格。

自從母親走后,家里就只剩下可憐的小牛頓和年邁的外婆相依為命。外婆的身子骨雖還硬朗,但畢竟每天里不停地奔波終究不是她能支撐得住的,幾乎每隔上三兩天她就準累得犯了老毛病。每當這時,小牛頓總是急得團團轉,外婆的呻吟常常令小牛頓心痛地流下眼淚。他像個懂事的大孩子一般,用稚嫩的小手為外婆按摩這按摩那,雖然這也許并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卻是對外婆的最大安慰。

雖然史密斯每月如約寄來撫養費,但比起較大的生活開支,這些錢只算得上是杯水車薪。為了生計,老外婆不得不咬緊著牙,硬支撐著忙里忙外,這樣她就根本沒有時間陪小牛頓玩,因而,小牛頓從小便養成了自己玩的習慣。

1649年,小牛頓入小學讀書。在小牛頓所在的那所兩日制的走讀小學里,他的成績并不是很好,但小牛頓的天性里有著對自然強烈的熱愛,在沃爾索斯普怡人的田園風光里,在與小鳥、蝴蝶的嬉戲中他找到了童年的樂趣。同時,美妙的大自然也賦予了他非凡的靈性和才智。這似乎暗示著,他將來的每一種發現都源自他所親近的大自然。

貧窮、寂寞的童年生活使小牛頓養成獨立思考、自己動手的好習慣,在許多人看來不可能有快樂的童年里,小牛頓卻自己創造著無盡的歡樂。這種歡樂也同樣感染著與他相依為命的老外婆。

2.少年發明家

牛頓童年的時候還沒有鐘表,為了計時和生產的需要,人們發明了各種方法來計量時間。小牛頓生平的第一項發明是測量時間的儀器——石制日晷儀,那時他才9歲,還只是一名鄉村小學的學生。

牛頓的這次發明源于一天午飯后,他坐在院子里的大樹下納涼。小牛頓注意到樹影在一點一點地移動著,聰明的他頓時眼睛一亮,一咕嚕爬起來,開始給每一個樹影做記號……小牛頓整整在這兒看了一個下午,到太陽完全落山時,他已經在地上畫了無數的記號。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樹影的長短和太陽的位置有關。

第二天天一亮,就又跑去看樹影,專心致志地研究樹影和時間的關系。后來,小牛頓找來一塊石盤,拿來鐵錘在上面敲敲打打。終于有一天,小牛頓拉著外婆來到院子里。只見,幾天前那塊光滑的石盤已被小牛頓敲上了許許多多的小麻坑,而且每個小坑間隔都一樣,所有的小坑有規律地排開了。小牛頓接下來把他測量樹影的事告訴了外婆,并且詳細地講述了他發明的“時鐘”的原理。外婆一邊細心地聽著,一邊琢磨著,漸漸地她感覺到牛頓的這項新發明的確不同凡想:它首先是一個精密的計時儀器,另外它的用途相當的大。以前,鄰居們相約趕集總是要等上好久才能聚齊,原因是每戶所遵循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有了這玩意,以后再趕集就不用浪費時間在等人上了!

牛頓的這一發明很快就傳開了,在沃爾索斯普,牛頓的名字從此家喻戶曉,村民們將他的發明稱為“牛頓鐘”。

1655年,牛頓進入格蘭桑姆中學讀書。

牛頓從小就喜歡做手工,進入格蘭桑姆中學,寄宿到克拉克夫婦家以后,牛頓小小的臥室里堆滿了各種各樣自制的機械玩具。牛頓還把克拉克夫婦經營的藥鋪當成了一個難得的化學試驗室,一有空就去做實驗,正是在這個小小藥鋪的時光,培養了他終生不放棄做實驗的習慣。

在格蘭桑姆鎮有一座大風車,鎮上的人們利用風車來磨面粉。牛頓的學校離這里不遠,他一有空總要來看風車,研究它的工作原理。他決心自己動手做一個風車。牛頓每天“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很快引起了克拉克先生的注意。經過詢問,克拉克先生方才明白,原來小牛頓是想做一個和鎮上的一模一樣的風車。雖然在克拉克先生看來,小牛頓的設想可謂大膽,但他似乎并不怎么相信小牛頓真能做出那樣一個地道的風車。不過,克拉克先生并沒有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他不想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對于孩子的好奇心他也抱著培養的態度。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天傍晚,一架精美的小風車完成了。這可著實讓克拉克先生吃驚不小,他心想他實在太低估這孩子了,這孩子真是個天才。

小牛頓的新發明受到克拉克一家人的一致好評,他們當即決定將這架風車安放在屋頂上,既可以用它來測風向、風力,又可以作為藥店的招牌。

沒過多久,奇怪的事發生了,在沒有風的時候,鎮上的大風車紋絲不動,而牛頓的小風車卻依舊飛快地旋轉。這不能不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魔力、法術。鎮子上的人們紛紛議論開來,私下里大家一致認為除了法術外不會有別的原因。那么對風車施以法術的又是誰呢?大家關注的焦點一下子集中到了小牛頓的身上。自那以后,每當小牛頓與其他孩子玩時,總會突然間有家長不知道打哪兒冒出來,拽著自家的孩子就走,而且還邊走邊對孩子嘀咕著什么。起初,牛頓沒有把它當回事,可后來,幾乎沒有小孩跟他玩了,而他也聽到了一些關于他有魔法的言語。為了澄清事實的真相,小牛頓決定有必要跟鎮上的人們說清楚。

一天,借著趕集的日子,小牛頓扛著自制的風車也跑到了集市上。在那里,他選擇了一個最惹眼的地方,許多趕集的鎮民們紛紛聚攏過來。這時,小牛頓取過風車,打開了風車下的小箱子。這個小箱子以前一直被鎮民們視為神秘之處。今天大白天下,一切謎團都解開了。

原來,箱子里有一個用鐵絲做的圓圓的籠子,籠子里面有一只小白鼠,正踩著輪子跑,這樣就帶動了風車葉片轉動。如此一來,即使沒有風,只要小白鼠一動,風車自然也跟著轉動起來了。

明白了真相的鎮民們這下可真服了小牛頓,于是“小魔法師”又變成了“少年發明家”,通過這件事,鎮民們也更多地接觸、了解了牛頓。

牛頓擁有“少年發明家”的綽號是當之無愧的,不久,他又有了一項更偉大的發明——計時水鐘。

牛頓根據滴漏原理做了水鐘。水鐘大約有一公尺高,鐘盤上的指針與木桿相連,而木桿由滴水控制木塊升降所產生的力轉動,指針也就轉動,顯示時間變化了。

鐘的主體其實是一個類似于灌滿水的木桶,木桶底下有一個小孔,水就從小孔一滴一滴地緩緩流出來,漏到下面的水槽里,水槽里的木板就會隨著桶內水量的增加而浮動,帶動指針在刻度盤上滴滴嗒嗒地移動,指示著時刻。水箱里的水滴盡的時候,正好是正午12點。這個水鐘雖然不夠完善,但比當時用的沙漏要精確多了。

1656年,牛頓14歲的時候,他的繼父史密斯牧師去世。母親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只好帶著3個孩子本杰明、瑪麗和哈娜搬回了沃爾索斯普的娘家居住。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外婆年紀大了,而弟妹年紀又小,因此母親寫信給牛頓,希望牛頓能輟學務農。

牛頓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他知道一向剛強的母親而今寫信來求他,一定是家里非常需要他。但是剛好對學習、發明、實驗產生濃厚興趣的牛頓,真不希望在這個時候放棄他的愛好,他不忍心離開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他已經開始發掘出其中的一些奧妙,他多么想繼續追尋下去,去揭開那些未知。

但是,他到底是個十足的孝子,一想到母親,想到母親瘦削的身影,想到母親已開始彎曲的脊背,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回家的路,但是在他那漸漸成熟的思想里,卻始終有一個聲音在不停地呼喚著:“我要探索,我要實驗,我決不會一輩子呆在農莊……”

畢竟牛頓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他已經很懂事了。回到鄉下家中,牛頓每天都幫母親干些農活。起初,他干得并不好,即便是農具他都不知怎樣使用。過了一陣子之后,他漸漸熟悉了鄉下的情況,也能熟練使用農具了,干活的效率提高了許多。但是,無論如何農活對他是沒有任何吸引力可言的,他內心所深愛的仍舊是學習、讀書。所以,好的表現沒有持續多久,他便開始令人失望了。很多關于他的故事,或真或假,時至今日,仍舊流傳在他的家鄉。

牛頓的種種奇怪表現使母親開始覺得,牛頓根本不屬于這片莊稼地,他應該去讀書。就在母親猶豫不決,不知該不該送牛頓回學校的時候,有兩個人幫她下定了決心,也使牛頓的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牛頓越來越多的怪異行為讓家人和村民們越來越難接受的時候,牛頓的舅舅——威廉·艾斯庫牧師,似乎感到了這個小外甥真的不同尋常,應該好好培養才是。于是,艾斯庫勸漢娜把牛頓送回學校去讀書。格蘭桑姆中學的校長來到牛頓的家,希望牛頓能重返學校。

就這樣,在校長和艾斯庫誠懇的請求下,漢娜答應讓牛頓重返格蘭桑姆中學。1660年,牛頓在家里度過了3年的農夫生活后,又回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格蘭桑姆中學,回到了刻有自己名字的課桌旁。他格外地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更加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

他還專門為此寫了一首題為《三項冠冕》的詩篇,深情地表達了他為實現獻身科學的理想而甘愿承受痛苦的態度: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視它如同腳下的泥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后也只是一場空虛,

可是,現在我愉快地歡迎一頂荊棘冠冕,

盡管刺得人疼,但味道確是甜;

我看見光榮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現,

它充滿著幸福,永恒無邊。

一年后,牛頓不負重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莊嚴的畢業典禮上,校長不無驕傲地夸贊牛頓是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

3.在劍橋大學讀書的日子

牛頓從格蘭桑姆中學畢業,經過考試,加上校長的推薦和舅舅艾斯庫的多方聯系,牛頓進入了劍橋大學讀書。

牛頓所進的三一學院,隸屬于劍橋大學,是英國各學院中最大的一個。三一學院籠罩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幾乎沒有受到哥白尼等人開創的科學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這種氣氛中,牛頓卻得以接觸科學,并深入地研究它。

牛頓來到劍橋大學的第一天,就被這里獨特的氣息所傾倒。校舍是用美麗的茶色磚建造的。有許多的高低不同的小塔在屋子頂上,顯得古典而優雅。而那座于1518年至1535年建造的大門,更是雄偉壯觀,令人肅然起敬。

牛頓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在校園里。放眼望去,平整的道路兩旁是郁郁蔥蔥的綠樹,如蔭的草地中央有一個很大的噴水池,高高噴起的水柱被陽光映得晶瑩剔透,草地上有三三兩兩的學生在看書、聊天。

走在鋪滿細碎石子的小路上,牛頓感到格外愜意,不知不覺中他來到一座禮堂門口,這里有許多塑像,每座塑像下面都有一塊牌子,上面有關于塑像人物的簡介。牛頓認真看過每一塊牌子后,發現這些都是劍橋大學畢業后,在社會上有偉大成就的校友。凝視著這些塑像,牛頓暗下決心,自己也要成為有出息的人!

雖然牛頓被公認為是“一個頭腦清醒、沉默而有思想的小伙子”,但是由于家庭的變故等原因,他養成了孤僻、謹慎、不合群、害怕與人爭論的性格。他的內心世界是很昏暗的,他甚至于憎恨他的母親和繼父,曾發誓要燒掉繼父的房屋。

但這些對于牛頓今后的科學道路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牛頓小時候的廣泛興趣和愛好,以及他親自動手實驗的能力為他在劍橋大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見,童年的興趣培養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進入劍橋大學,對于剛剛19歲的牛頓來說是實現他人生價值的第一次轉折和飛躍。

劍橋大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這里集聚著全英國,乃至全世界的優秀人才。每個學子以步入劍橋大學為榮,這里也是榮譽的象征。

但是,正因為劍橋大學的名氣太大了,擁有劍橋大學的校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很有面子的事情。所以,這里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貴族子弟和有錢人家的放蕩公子最青睞的地方。他們來這里很簡單,只要家里交一定數量的“助教費”即可。所謂“助教費”就是教會為發展和壯大地位而設立的一種捐助款,這在神學占主導地位的劍橋大學來說,當然會很興盛,所以校園里到處都是靠捐助而來的學生。

這些人平日里不學無術,有的根本連課都聽不懂,他們每天聚在一起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只等看4年畢業后再花點錢弄到學位,混個神職算了,反正家里都為自己的前途安排好了。

這些學生根本就瞧不起牛頓這個不起眼的鄉下人,他們時不時就來欺負他。牛頓知道自己是個窮孩子,是個沒有見識的鄉巴佬,也不愿意和他們混在一起。可是,牛頓自小就養成了孤僻的性格,這樣一來,他更加變得郁郁寡歡了,有時好幾天都不說一句話,人也日漸消瘦下來。同學們總是看到牛頓一個人去學習,一個人在校園里漫步,一個人愣愣地思考著什么,都認為他是個“怪人”。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15-03-30 09:12:18
出版社: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林市| 西充县| 循化| 渝中区| 永修县| 集安市| 青铜峡市| 双江| 万盛区| 伊春市| 萍乡市| 怀宁县| 观塘区| 平度市| 司法| 常德市| 太仓市| 巴南区| 收藏| 宜州市| 阜城县| 崇左市| 思南县| 北安市| 郧西县| 肥乡县| 登封市| 台中市| 巨野县| 上蔡县| 潜江市| 工布江达县| 莱西市| 蕲春县| 攀枝花市| 西乌| 台中市| 霍城县| 阜平县| 岱山县|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