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8章 參考文獻
- 第17章 結論
- 第16章 我國“三位一體”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模式的具體設計
- 第15章 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思路
- 第14章 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原則
- 第13章 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實證分析
第1章 導論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背景
“氣候變化并非一個簡單的環境問題,不僅對國際安全、和平與發展產生威脅,而且還對全球經濟與未來的繁榮產生深遠影響。”[1]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召開了巴黎氣候大會,各國認識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和地球構成了緊迫的可能無法逆轉的威脅,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歷次報告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具有明顯影響。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的主因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和開發利用土地。[2]202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2019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高于至少200萬年以來的任何時候,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濃度高于至少80萬年以來的任何時候,可觀測到的熱浪、強降水、干旱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變化的證據,特別是人類影響造成的極端氣候變化的證據有所加強,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全球每一個有人居住的地區,人類的影響促成了許多已觀察到的天氣和氣候極端變化。[3]可見,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過量溫室氣體,使溫室氣體濃度急劇增加,引發氣候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化石燃料的大規模使用。
誠然,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規模化大生產需要能源作為基礎物質保障。[4]但是,人類在能源的開發利用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把化石能源中的碳排放出來,造成了嚴重的環境負外部效應,給整個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威脅,嚴重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為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由于大規模化石能源利用導致的人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是引發氣候變化的主因,故控制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問題。[5]
對我國而言,減少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面臨以下問題:第一,目前我國使用的主要能源包括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而對這些燃料的使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第二,化石能源仍將長期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在我國“多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下,調整能源結構、降低高碳能源消費占比,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第四,清潔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開發利用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當前,在全球層面已經達成一個共識,即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化石能源使用的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之一,也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之一。美國能源部認為,提高能源效率是美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6]歐盟委員會認為,能源效率是提高能源供應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因而能源效率被視為歐洲最大的能源資源。[7]據2021年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4.6%[8],但我國能源效率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鑒于長期以來粗放式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使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較低,“高能耗、低能效、高污染”的問題突出,提高能源效率的潛力相當巨大。而且,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路徑選擇上,相比總量控制、濃度控制、稅費控制等而言,能源效率更有內生優勢,更易實現減排溫室氣體以及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可見,對我國而言,在當前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難以降低、不得不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形下,通過提高能源效率,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最為務實、最為迫切的溫室氣體減量排放途徑。
不容否認,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我國而言,更是如此。2013年我國煤炭消費量為36.1億噸,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49.3%,換言之,我國煤炭消費量是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9]并且,預測表明,到2025—2030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而居世界第一位。[10]在國際氣候變化應對的合作中,我國一直扮演著積極角色,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2015年,我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提出: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20%左右。[11]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要實現這些目標,并不能一蹴而就,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涉及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各個領域。為此,我們必須運用強制性、普遍性、穩定性的法律手段,充分發揮法律的規制作用,確保實現能源效率的提高、降低能源利用中溫室氣體排放。因此,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嚴格高效的能源效率法律規制體系。
(二)選題意義
提高能源效率是破解氣候變化應對難題的理性選擇,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在當前對化石能源依賴性難以降低、能源效率整體偏低、不得不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形下,通過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最為務實、最為迫切的溫室氣體減排途徑。
然而,我國學界從法學視角對能源效率問題的研究不足,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理論體系。本選題研究將從能源法和環境法的部門法交叉視角,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效率法律規制進行有益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前瞻性和研究價值。同時本書探討了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原則和思路,構建了市場激勵、政府管制、社會調整的“三位一體”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模式,為更好地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當前傳統化石能源對健康和環境的損害,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環境安全,實現“美麗中國”提供智力支持。
二、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自20世紀70年代世界能源危機以來,能源效率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對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能源效率問題的研究
默里·G.帕特森(Murray G.Patterson)基于對傳統意義上能源效率內涵的理解,從熱力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角界定了能源效率的內涵,并總結了能源效率的計量方法。[13]Edan Rotenberg認為能源效率措施無論是在受管制的市場還是在解除管制的市場,都可以是糾正市場失靈和實現環境目標的有效工具。[14]大衛·尼科爾斯(David Nichols)分析了促進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和立法,提出了對能源效率產生重大影響的監管政策和干預措施。[15]尼爾·佩雷茨(Neil Peretz)認為對能源效率投資可以提供一個充滿希望的金融市場。[16]伊內斯·哈特爾(Ines H?rtel)認為提高能源效率并進一步節約能源是最清潔、最廉價和最安全的能源來源。[17]
2.對能源效率法律制度的研究
國外學者在研究能源效率法律制度的原則、模式和具體制度時,往往基于不同的法律傳統對能源效率法律制度作出不同的選擇。如諾亞·M.薩克斯(Noah M.Sachs)認為能源產品標準的設定往往優于非監管工具,如標識制度、總量控制制度和交易制度[18];約翰·C.德恩巴赫(John C.Derbnbach)等認為能源效率和節能是新的法律工具和機會[19];斯圖爾特·布魯斯(Stuart Bruce)考察了澳大利亞的能源效率立法和監管框架,提出能源效率立法是一種減緩氣候變化的低成本方法,能源效率立法和可持續能源政策的發展受到國際法原則的積極影響,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聯邦和州政府的合作與協調,以及相關法律的協調。[20]理查德·L.奧廷格(Richard L.Ottinger)等探討了促進可更新能源資源能源效率的法律機制,提出了對家用電器、照明、密封措施、工業、熱電聯產(熱電)、交通工具等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21]
3.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法律控制的研究
國外學者在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法律控制的研究中,也在不同程度上重視到能源效率問題。阿德里安·J.布拉德布魯克(Adrian J.Bradbrook)提出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國際協定的發展能夠減少由于能源使用而產生的大氣碳排放。[22]卡爾森·A.E(Carlson A.E)認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部門和政府各層面的監管創新,從城市到各州,從聯邦政府到國際組織;雖然家用電器的能耗監管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學術關注的領域,然而它擁有重要的、成本少的碳減排前景。[23]約翰·C.德恩巴赫、小羅伯特·B.麥金斯特里(Robert B.McKinstry Jr.)和達里安·洛厄(Darin Lower)提出在美國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放棄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的過程中,能源效率和節能措施是最容易實現目標的工具。[24]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關注能源效率的研究。學者從法學視角對能源效率問題的研究相對滯后,直接針對能源效率問題的理論研究成果尚不多見,但相關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我國節能減排制度的研究
吳黎靜分析了我國《節約能源法》的不足,提出應從立法定位、制度設計、監管方式等方面進行完善。[25]曹明德和劉明明指出要在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決策的理念下,構建可以使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聯動的節能減排法律制度。[26]蔡守秋提出中國的節能減排制度是一項適合中國國情的“善治”和“社會管理創新”的成果。[27]肖國興認為節能減排需要政府,更需要市場,從政府強制到產權交易是節能減排從政策走向經濟的必由之路。[28]莫神星從節能減排的視角對我國節能減排長效機制進行法律與制度深入研究。[29]龔向前從能源法角度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研究。[30]杜群和張琪靜認為節能減排是我國現階段缺乏溫室氣體控制自主規制時的有效依賴路徑,但非最優選擇,在《巴黎協定》后,我國有必要在節能減排協同功能增進的基礎上,主動推動溫室氣體控制向自主控制的直接規制模式轉變。[31]
2.對國外能源效率立法的研究
王曉冬介紹了美國《能源政策法案》,對該法案有關能源效率的內容條款進行了介紹和評析。[32]趙慶寺考察了美國能源立法,認為其基本原則包括能源效率優先[33]。程荃[34]和趙浩君[35]分別介紹了歐盟2011年節能與能效立法措施以及《能源效率行動計劃》,分析其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吳志忠分析了日本的能源安全法律政策,提出應把節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置于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位置。[36]溫建中分析了日本能源環保政策的成功經驗及啟示,提出日本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是其解決能源環保問題的重要經驗之一。[37]蘇苗罕考察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全方位能源戰略”,對該戰略中的能源效率措施進行了分析。[38]
3.對我國能源效率立法的研究
肖國興提出《能源法》的制度選擇應以市場規則與技術規范的契合,進而將能源效率與法律效率契合作為出發點。[39]李艷芳提出提高效益、厲行節約、降低消耗應成為我國《能源法》的一項立法目標。[40]高利紅和程芳提出我國能源安全環境立法,應本著平等、安全和人本化的理念,以能源節約制度和能源生態補償制度等為核心制度,構建我國環境安全保障法律體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1]陳明生研究了征收碳稅對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機制,認為碳稅征收會推動重工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變化,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提高能源效率。[42]陳倩提出我國能源法的立法目的不僅取決于能源法律的位階,而且必須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價值指引。[43]
4.對能源效率相關法律制度的研究
朱曉勤分析了歐美和我國能效標識制度的概況,提出我國需要從強化制造商的誠信責任,健全政府抽查制度,完善社會監督體系等方面完善能效標識制度。[44]曹明德和馬洪超指出合同能源管理(EPC)是我國現在正在推廣實施的節能管理方式之一,應當改進相應的法律政策,制定強制性的環保標準,建立公正權威的節能量認證機構,推進EPC項目融資,并與碳交易相融合。[45]張玉東和劉東曉以山東省能源管理案件為視角,提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實現仍需依靠政府和市場主體共同的力量,政府可以強制信譽度高的公共機構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節能,也可以利用大數據篩選較高信用的用能單位為市場提供參考,并適當調整激勵措施。[46]趙寶慶和袁鈺姣在分析能效監管的現實意義的同時,簡要指出了能效監管法律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47]文緒武通過運用實證研究和法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節能自愿協議實施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應用市場化機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48]桑東莉指出如今關于能源效率的探討主要集中于同碳排放有關的全球變暖問題及能源安全問題。[49]杜群和王利對國外能源環保的碳標識制度進行比較分析,并在對國外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實施碳標識制度的策略選擇。[50]
5.針對能源利用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制度研究
秦天寶提出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通過法律手段來確保能源與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51]楊興和劉最躍提出將國外所普遍確立的有助于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制度確立為我國氣候變化立法的基本制度,如交通能源效率利用制度、家用電器的能效標識制度等。[52]于文軒提出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應完善石油天然氣法規體系。[53]龔向前提出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法變革的最重要方面是能源效率,并指出能源效率法律政策的基本理念、手段和策略。[54]呂江指出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安全低碳”的能源體系應形成規模與效率并重的國內政策導向,并善于運用各種國際能源氣候制度安排。[55]余耀軍認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系塑造目標旨在履行減排國際義務和實現碳減排目標。[56]梁平和潘帥建議盡快制定混合型的《應對氣候變化法》,作為低碳法律體系的政策性、基礎性法律,并以此為依據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高層次、跨部門的管理機構推進具體制度實施,為氣候變化應對和碳中和愿景提供法治保障。[57]
可見,國內外研究成果豐富,為本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兩者的不同點:第一,關注點存在差異。國外更多關注能源效率立法及政策的研究,國內則很少關注能源效率立法、政策及能源效率相關法律制度的研究。第二,研究視角和深度存在差異。國外學者對能源效率法律制度的研究往往基于不同的能源戰略要求和法律傳統,采取不同的視角,且有大量的實證研究;國內對能源效率法律制度的研究鳳毛麟角,且主要是規范分析。第三,關注度存在差異。國內從其他學科視角對能源效率的研究較為多見,但從法學視角對能源效率的研究不足,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有價值的成果;國外則更加關注從保障能源效率提高這一視角研究能源效率相關立法和制度,很少從經濟、能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整體視角關注能源效率法律規制問題的研究。但總體而言,國內外研究成果并沒有將對能源效率的研究與氣候變化應對很好地結合起來。
毋庸置疑,無論是能源法律制度的創新,還是氣候變化法律政策研究,本身都是非常龐大的命題,解讀視角也必然是多元的,但是,研究氣候變化應對必須牢牢抓住能源效率這一關鍵點,將能源效率問題和氣候變化應對緊密結合起來。因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與氣候變化應對密切相關。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夠有效減少能源利用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而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書首先分析了氣候變化與能源效率以及氣候變化和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內在關聯,然后從倫理學、法哲學和經濟學等理論和現實層面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并在對我國能源效率狀況及法律規制實踐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國外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成功經驗,運用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基本理論,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應然”的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原則、思路和模式,從而構建“三位一體”的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具體方案。
(二)研究方法
本書以法學視角為核心,從倫理學、法哲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等多學科角度出發,綜合運用比較分析法、實證分析法、博弈理論分析法和交叉學科綜合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
1.比較分析法
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分析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典型國家和地區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理論與實踐,在此基礎上通過原理分析、規范分析、系統分析、比較分析進行理論概括,借鑒其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措施和制度,從而為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提供方法論和實例參考。
2.實證分析法
通過對我國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相關政策、立法和實踐進行實證考察,分析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缺失及原因,并將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涉及的重要問題置于現實的社會背景之中,為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方案設計提供現實基礎。
3.博弈理論分析法
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模式的選擇不僅涉及政府、企業、社會等多種主體利益,還涉及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要基于對多種利益主體訴求進行博弈分析。
4.交叉學科綜合分析法
綜合運用法學、經濟學、哲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在能源法和環境法的部門法交叉領域,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效率法律規制進行分析和研究。
四、創新之處
第一,從環境科學、能源科學和環境法學等多學科角度,揭示了氣候變化和能源效率的關系以及氣候變化和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關系。
第二,基于可持續發展倫理觀、正義價值論、利益平衡理論和生態本位主義的能源法律觀等法哲學理論以及能源外部性理論、環境公共物品理論、能源普遍服務理論等經濟學理論闡明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正當性。
第三,基于國家干預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以及我國現實中亟須解決的落實國家自主減排貢獻目標,控制浪費、確保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等重大現實問題,闡明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合理性。
第四,基于可持續發展倫理觀的要求,在協調環境、能源、經濟三者關系的基礎上,探討我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的基本原則和思路,并闡明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效率法律規制選擇綜合調整模式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第五,構建“三位一體”的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模式,并探討在加強能源效率政府管制制度的同時,探索在能源效率政府管制法律制度之外建立能源效率市場激勵法律制度和能源效率社會調整法律制度。
注釋
[1]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MEETING THE ENERGY CHALLENGE:A WHITE PAPER ON ENERGY May 2007,at visited on July 20,2022).
[2]參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人類致氣候變化可能性超95%》,
[3]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ly 1,2022).
[4]參見肖國興:《能源效率與法律制度的理性選擇》,載《環境保護》2005年第12期。
[5]參見何建坤:《推動能源革命,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載《人民日報》2015年9月29日,第22版。
[6]參見胡德勝著:《美國能源法律與政策》,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頁。
[7]參見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the Council,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Energy Efficiency Plan 2011,COM(2011)109 final,Brussels,8.3.2011。
[8]參見丁怡婷:《單位GDP能耗降低13.5%——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載《人民日報》2021年8月10日,第2版。
[9]參見林伯強主編:《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4》,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10]參見莊貴陽、陳迎著:《國際氣候制度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頁。
[11]參見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載《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日,第2版。
[1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載《人民日報》2021年10月28日,第14版。
[13]參見Murray G.Patterson,"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Concepts,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24 Energy Policy,377-390(1996).
[14]參見Edan Rotenberg,"Energy Efficiency in Regulated and Deregulated Markets",24 UCL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259-304 (2006).
[15]參見David Nichols,"The Role of Regulators:Energy Efficiency",18 Pace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95-380(2000-2001).
[16]參見Neil Peretz,"Grow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through Third-Party Financing",30 Energy Law Journal,377-404(2009).
[17]參見Ines H?rtel:《能源效率法——一個新興法學學科的演進》,趙鑫鑫譯,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8]參見Noah M.Sachs,"Can We Regulate Our Way to Energy Efficiency?Product Standards as Climate Policy",65 Vanderbilt Law Review,1631—1678(2012).
[19]參見John C.Derbnbach,Robert B.Mckinstry,Jr.,and Darin Lower,"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New Legal Tools and Opportunities",25 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7-11(2010-2011).
[20]參見Stuart Bruce,"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hrough Energy Efficiency Law:From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 to Domestic Regulation",31 Journal of Energy&Natural Resource Law,313-350(2013).
[21]參見Richard L.Ottinger and Fred Zalcman,"Legal measures to promote renewable and energy efficiency resources",in Adrian J.Bradrook and Richard L.Ottinger(eds.),Energy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land,Switzerland Cambridge,UK: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3,pp.79-114.
[22]參見Adrian J.Bradbrook,"The Development of a Protocol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5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55-90(2001).
[23]參見ANN E.Carlson,"Energy Efficiency and Federalism",1 San Diego Journal of Climate&Energy Law,11-22(2009).
[24]參見John C.Derbnbach,Robert B.Mckinstry,Jr.,and Darin Lower,"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New Legal Tools and Opportunities",25 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7-11(2010-2011).
[25]參見吳黎靜:《國外節能立法與我國〈節約能源法〉的完善》,載《福建法學》2006年第1期。
[26]參見曹明德、劉明明:《節能減排的法律對策思考》,載《清華法治論衡》2010年第1期。
[27]參見蔡守秋:《論中國的節能減排制度》,載《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28]參見肖國興:《論中國的節能減排制度的法律路徑》,載《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29]參見莫神星著:《節能減排機制法律政策研究》,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1頁。
[30]參見龔向前著:《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法的變革》,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7頁。
[31]參見杜群、張琪靜:《〈巴黎協定〉后我國溫室氣體控制規制模式的轉變及法律對策》,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32]參見王曉冬:《能源效率之立法促進:美國的實踐》,載《前沿》2008年第10期。
[33]參見趙慶寺著:《美國能源法律政策與能源安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109頁。
[34]參見程荃:《新能源視角下歐盟2011年節能與能效立法措施評析》,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4期。
[35]參見趙浩君:《歐盟〈能源效率行動計劃〉探析》,載《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36]參見吳志忠:《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法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載《法學評論》2008年第3期。
[37]參見溫建中:《日本能源環保政策的成功經驗及啟示》,載《現代管理科學》2016年第3期。
[38]參見蘇苗罕:《美國聯邦政府“全方位能源戰略”評述》,載《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
[39]參見肖國興:《能源效率與法律制度的理性選擇》,載《環境保護》2005年第12期。
[40]參見李艷芳:《論我國〈能源法〉的制定——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載《法學家》2008年第2期。
[41]參見高利紅、程芳:《我國能源安全環境保障法律體系:理念與制度》,載《公民與法(法學)》2011年第2期。
[42]參見陳明生:《碳稅征收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機制研究》,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43]參見陳倩:《論我國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兼評2020年〈能源法(征求意見稿)〉第一條》,載《中國環境管理》2022年第1期。
[44]參見朱曉勤:《我國能效標識制度:反思與借鑒》,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5]參見曹明德、馬洪超:《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與政策分析》,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46]參見張玉東、劉東曉:《合同能源管理的實踐檢視與路徑優化——以山東省能源管理合同案件為視角》,載《山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
[47]參見趙寶慶、袁鈺姣:《我國能效監管法律制度的現狀及問題分析》,載《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48]參見文緒武:《節能自愿協議:調查與法經濟學分析》,載《上海節能》2012年第1期。
[49]參見桑東莉著:《氣候變化與能源政策法律制度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頁。
[50]參見杜群、王利著:《能源政策與法律——國別和制度比較》,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52—574頁。
[51]參見秦天寶:《我國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2期。
[52]參見楊興、劉最躍:《我國氣候變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對策分析》,載《時代法學》2006年第2期。
[53]參見于文軒著:《石油天然氣法研究:以應對氣候變化為背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110頁。
[54]參見龔向前著:《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法的變革》,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164頁。
[55]參見呂江著:《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一種法律的語境范式》,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218頁。
[56]參見余耀軍:《“雙碳”目標下中國氣候變化立法的雙階體系構造》,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年第1期。
[57]參見梁平、潘帥:《“碳中和”愿景下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的完善》,載《重慶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