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氣候變化與能源效率法律規制》: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它不僅對全球環境與生態問題產生廣泛、深遠和復雜的影響,而且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生產、消費、健康以及生活環境和生存空間等重大問題。歷史經驗和理論分析都已充分證明,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量的溫室氣體是引發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控制溫室氣體過量排放成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而能源效率的提高則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研究能源效率的法律規制,首先必須對氣候變化、能源效率法律規制及兩者間的關系有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

目前,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嚴峻挑戰,氣候變化應對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全面認識氣候變化的含義、主要原因和影響,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

(一)氣候變化的含義

氣候變化,科學意義上是指氣候平均狀態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變化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狀況的變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義的氣候變化是指氣候隨時間發生的任何一種變化,不論它是由自然的變異造成的,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1]其既可以由自然原因引起,也可以由人類活動引起。

在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語境中,“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與“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是同義語,特指當前全球氣候系統氣溫整體升高、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現象和趨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把氣候變化定義為除在類似時期內所觀測的氣候的自然變異之外,由于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而造成的氣候變化。[2]

本書所稱的氣候變化,僅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做的界定,即由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大氣組成成分的改變而引起的氣候變化,不包括氣候的自然變異,因為自然變異是氣候系統的內在原因所導致的。

(二)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總體而言,氣候變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兩類。前者包括氣候系統內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氣候變化、火山爆發、太陽風暴和太陽耀斑等;后者包括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土地利用等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度增加,溫室效應增強,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目前,已有許多證據表明,人類活動是直接或間接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1995年,國際科技界通過證據對照研究,得出了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產生了明顯影響的結論[3]。科學家們仔細考察過去100年的氣候變化,一致認為氣候變暖不可能主要源于自然原因,而是由于工業革命以來人為生成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特別是自1970年以來,經濟增長和全球貿易前所未有的發展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成倍地增長。[4]人類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也極有可能主要是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溫度上升,氣候變暖,從而使原有海水體積增大,陸地冰川大量融化而造成。而且,這種可能性達到90%—99%。[5]

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立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為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2001年,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50年間我們所觀察到的大多數氣候變暖現象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而且,源自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懸浮物繼續以影響氣候的方式改變大氣。[6]

2007年,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觀測到的20世紀中葉以來大部分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觀測到的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的。[7]20世紀下半葉,北半球的平均氣溫很可能比過去500年中的任何其他50年要高,而且很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高的。[8]而且還更為謹慎地提出:在過去30年里,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暖很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對許多物理和生物系統的變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9]

2013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人類生產過程中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使其濃度逐年上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種可能在95%以上。[10]與之前三次評估報告所提出的可能性50%以上、66%以上和90%以上相比較而言,該報告進一步提高了“人類活動是氣候變化原因”的確信程度。

2021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原因,預測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繼續上升;提出控制全球氣候變暖需確保未來幾十年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其中二氧化碳應實現凈零排放。[11]并進一步指出,最近10年(2011—2020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比1850—1900年升高1.09℃(0.95—1.20℃)。[12]除非進行快速和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排,否則較之1850—1900年的全球平均升溫在未來20年可能達到或超過1.5℃,從而使《巴黎協定》1.5℃的溫控目標難以實現。[13]

雖然IPCC發布的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原因的闡釋稍有區別,但對于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人類活動是直接和間接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且這種“可能性”極大。

(三)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并且積極影響和不利影響并存。盡管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氣候變化可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定的局部性利益,但從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氣候變化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出:“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自然環境或生物區系的變化,對自然和管理下的生態系統的組成、復原力或生產力、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運作、或對人類的健康和福利產生重大的有害影響。”[14]這些不利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復雜的,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氣候變化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生物的多樣性

氣候變化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影響。氣候變化會造成南北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湖泊數量和面積減少、凍土融化、中高緯度生長季節延長、海洋和陸地動植物物種地理分布朝兩極和高海拔地區延伸等,從而使生態系統更加脆弱。研究顯示,由于動植物物種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極大危害。如全球平均溫度增幅達1.5—2.5℃,20%—30%的物種有可能會滅絕;加上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作用,生態系統將發生重大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水和糧食供應等多方面產生不利影響。[15]

2.氣候變化危害人類健康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很多。包括由于氣溫升高導致傳染病傳播媒介的變化,增加了某些地區傳染病流行、傳播和暴發的概率;人類因酷熱和嚴寒等極端天氣事件,增加誘發疾病的危險;加劇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民的不良健康狀況等。研究表明,人類與夏季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呈急劇上升趨勢。據測算,到21世紀20年代,這一數字將上升55%;到50年代,將增加一倍;到80年代,將增加兩倍。[16]

3.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近年來,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厄爾尼諾、干旱、洪水、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南極地區被視為地球氣候的穩定器,但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2021年冬季,南極點平均氣溫創1957年以來最低紀錄;2022年3月14日至18日,南極多個站觀測到快速升溫的過程(簡稱“3·18爆發性增溫事件”),位于東南極內陸區域的Dome C站4天內增溫幅度超過40℃,引發全球關注。[17]預計到2100年,與1990年相比,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1.4—5.8℃,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0.09—0.88米,高溫天氣、強降水、強風、熱帶氣旋等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18]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表示,在過去20年間,90%的世界災難都是由洪水、暴風雨、高溫、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19]

4.氣候變化引發水資源短缺

在過去的20余年中,北冰洋海冰在減縮,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的冰量在減少,北半球春季積雪范圍在縮小,幾乎全球范圍內的山地冰川在退縮。[20]并且,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許多干旱亞熱帶區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將顯著減少。[21]這一變化趨勢將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水資源供給產生嚴重影響。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的升溫每增加1℃,全球受水資源減少影響的人口將增加7%。[22]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目前可觀察到強降水的增加與旱季可用水的減少同時發生[23]。到21世紀中期,考慮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上升,將有10億人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24]

5.氣候變化威脅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第一,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的增加以及土壤水分的減少可能會嚴重威脅這些國家的食品安全,而干旱天氣的增加將會影響水源的供應。[25]這將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的小麥和玉米減產平均約為每10年1.9%和1.2%。[26]第二,氣候變化導致農作物(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的生產周期縮短,在一定程度上對農作物的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第三,氣候變化有利于害蟲繁殖,使農業病蟲害的發生區域擴大,增加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這不僅影響農作物產量,而且對農作物和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6.氣候變化將帶來氣候災難,威脅國家安全

毋庸置疑,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將會使海岸系統受到更多的淹沒和海岸侵蝕,使低洼地區受到更多的洪水侵害。同時,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水溫度升高,將會帶來更多的強熱帶風暴。一些沿海城市(如倫敦、紐約、上海等)和一些島嶼國家(如英國、斐濟、馬耳他、馬爾代夫等),由于其生態系統相對脆弱,將會在幾十年后面臨成為水下城市或國家的嚴峻威脅[27],其居民甚至會因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等更加嚴酷而永遠地離開家園。

總之,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而且,這種影響將持續存在,并且可能趨于惡化,甚至會帶來大范圍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因此,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注釋

[1]參見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著:《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面臨的挑戰》,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04頁。

[2]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氣候變化新聞處代表公約臨時秘書處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5頁。

[3]參見翟勇:《應對氣候變化的理性思考》,載《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4]參見[英]邁克爾·S.諾斯科特著:《氣候倫理》,左高山、唐艷枚、龍運杰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9頁。

[5]參見[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魯克(Adrian J.Bradbrook)、[美]理查德·L.奧汀格(RichardL.Ottinger)主編:《能源法與可持續發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禮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6]參見[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魯克(Adrian J.Bradbrook)、[美]理查德·L.奧汀格(RichardL.Ottinger)主編:《能源法與可持續發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禮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頁。

[7]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ne 1,2022).

[8]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07:YNTHESIS REPORT,at visited on June 5,2022).

[9]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at visited on June 5,2022).

[10]參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人類致氣候變化可能性超95%》,

[11]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ne 1,2022).

[12]參見周天軍、陳曉龍:《〈巴黎協定〉溫控目標下未來碳排放空間的準確估算問題辨析》,載《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年第2期。

[13]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ly 1,2023).

[14]參見王曦主編:《國際環境法資料選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頁。

[15]參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載《中國氣象報》2007年4月14日,第1版。

[16]參見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7/2008:Fighting Climate:Human Solidarity in a Divided World,New York:Palgrave Malcmillan,2007,p.71。

[17]參見丁明虎、效存德、秦大河:《2022年南極3.18爆發性增溫事件及其可能原因》,載《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22年第3期。

[18]參見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著:《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面臨的挑戰》,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52、61、58—59頁。

[19]參見梁琳:《全球氣候變化將帶來毀滅性災難》,載《生態經濟》2016年第1期。

[20]參見秦大河:《氣候變化科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載《地理科學進展》2014年第7期。

[21]參見秦大河:《氣候變化科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載《地理科學進展》2014年第7期。

[22]參見秦大河:《氣候變化科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載《地理科學進展》2014年第7期。

[23]參見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ne 1,2022).

[24]參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載《中國氣象報》2007年4月14日,第1版。

[25]參見陳剛著:《京都議定書與國際氣候合作》,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頁。

[26]參見秦大河:《氣候變化科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載《地理科學進展》2014年第7期。

[27]參見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法律應對》,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水富县| 夏河县| 根河市| 汉阴县| 温州市| 夏河县| 衡水市| 青浦区| 襄城县| 平凉市| 伊春市| 鲁山县| 富民县| 德钦县| 宁河县| 来安县| 鄂托克旗| 介休市| 航空| 宁武县| 唐山市| 黑河市| 双辽市| 赤城县| 遵化市| 西安市| 康马县| 临沂市| 望城县| 桐乡市| 吴桥县| 沐川县| 庆安县| 兰州市| 清丰县| 互助| 浠水县| 阿拉善左旗| 科技|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