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天才是1%天賦和99%的努力,先給我的1%再說
故事純屬瞎扯,如有疑問不用在意。
我寫的不是故事,而是一個“秘方”——女媧娘娘塑人時留下來的“用法用量說明書”。
年輕人都玩過游戲,人物創建之初的捏臉、選屬性想必都不陌生。
武俠劇中也經??吹胶芏唷疤觳拧倍际怯啄陼r期就有“大師”點化。所有武俠片中基本都是一個白發白須的長者,摸著胡須老神在在的說上一句:此子天資聰穎,根骨奇佳,今后必成大器。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想呸上一句:你怕不是眼睛里面裝了CT機還是掃描儀?!好歹人家仙俠劇里還要拿個什么仙石才能檢測靈力。這不是純純瞎扯淡。
不用說,我們每個人都曾幻想過自己是劇中“主角”,有一天能夠成功逆襲拯救世界。奈何我們這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天資”掀不起一點波瀾。人家是“聰穎”,我們是“愚鈍”;人家是“根骨奇佳”,我們是“平平無奇”。就連賣慘都沒資本,就是這樣的“基礎版人生”,上不上,下不下,雞肋的人生、平庸的才能,讓人死心得很徹底。
這個時候,如果我說,我能把小說里的“仙石檢測靈力”情節照進現實,你說我是不是能直接逆風翻盤,成就一番“宏圖霸業”!走向人生巔峰,光宗耀祖,逆天改命!啊,光是想想就爽爆了!
好吧,我承認我是在吹牛皮。
但接下來我要說的故事,你們就真的只能當個故事去聽了。
我和我哥是一母同胎雙生子。從娘胎一直到如今三十多年里一直生在一起長在一起。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哥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用旁人的話來描述就是:你跟你哥怕不都是在用腦電波交流吧。相同的基因、相同的生活環境、相同的生辰八字,但是算命先生總會說你們兩人是同時不同命。我不理解,每次追問,得到的總是一句:雖然八字相同,但你們男女不同,命數就不一樣。再多問就只剩那句經典語錄:天機不可泄露。
我不死心,一直到處尋找答案。
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人士,就在國家發布新聞表示有方法可以捕捉到幽靈粒子——“中微子”的時候,我覺得我仿佛找到了新的方向:“玄學”是不是終于也能被“科學”給“破譯”了呢。
而我的“覺醒”正是從“重新認識自己”開始。
我是一名有著十多年教齡的老師,自己創辦過一所幼兒園,在教育工作的學習和進修中,算是持續不斷的接受著最正統的教育的洗禮。在我的信仰里,一直堅定的認為: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收獲成功!我的認知里,自始至終堅信我現在跟小時候完全不一樣的性格表現,都是我自己后天的學習和努力的結果。
直到看到我的識別報告——科學的手段檢測你的先天性格中的不易改變的氣質部分,通俗的說就是我們的“本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指后天環境和你個人的努力,只能提升你的各項技能以及為人處世技巧,改變你的性格外在表現形式,而你“本性”中內核部分就像我們的指紋、虹膜一樣獨一無二、終生不易變。
我和我哥的兩本報告一相對比,算命先生的那句:同時不同命終于有了具象化的解釋了。
簡單聊個小故事吧。
我哥,從小就“早慧”,展現出很多令人稱贊的優秀品質與表現。比如,不到八個月就能走路;一歲就會說話;兩歲騎自行車可以帶著妹妹(也就是我)來回三公里;愛學習,愛提問,尤其是舉一反三的能力非凡。
兩相一對比,我這個妹妹簡直就被秒成個渣:一歲半了還不會走路;說話晚還磕磕巴巴;每天只是提溜著個大腦袋悶頭到處亂撞,學什么都是一臉傻氣的看著你,永遠就是一句“沒聽懂”;正事是一樣不會,一個女孩子打架惹事那是樣樣精通。最可恨的還是哭鼻子,打贏打輸、有事沒事就是哭,隨時隨地能聽見我哇哇大哭的聲音。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假如我要是穿越回去遇到我自己小時候,那是直接打死,毫不手軟的那種。真是又蠢又呆又討嫌,熊孩子一詞都不足以形容我小時候的惡劣。
就是這樣的兩個孩子,非常顯而易見:哥哥肯定是被家里給予厚望的那一個,妹妹就是平安長大就算是積了大德了。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講了,正如所有劇情的推進一樣。哥哥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待一直壓抑自己的天性,認真努力,奈何自己總是達不到別人的預期。最后只能自暴自棄,直接躺平。妹妹呢,反正就是我行我素,整體是沒心沒肺樂呵呵,正常的結婚生崽。
如果只到這里,那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了。
按照正常邏輯,這個時候應該有反轉了。
可惜,非常抱歉,要讓你們失望了。完全沒有任何反轉。因為我要寫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在大多數人的心里,從小就表現得非常聰明的孩子往往都是有大出息的,是值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好好培養”的。而像我這種從小就憨得一匹的孩子,那就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一個真相,一個可以為自己平反的真相。會不會有更多像我一樣從小“天資”不出眾,被各種嫌棄,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能夠真正站起來說一句:
我們真的是被低估了的“天才”好嗎?!
我非常喜歡識別報告上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評價一條魚的能力,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個笨蛋。”
報告中顯示我的先天主性格類型是“整合兼模仿”,在18歲之前我的主要性格占比是這樣的比例:認知0%;模仿50%;逆思0%;開發0%;整合50%;完美0%。
什么意思?簡單來說明一下,“認知”這個部分,我的占比是0??催@圓滾滾、可可愛愛的“0”,就知道我小時候的腦袋瓜子就跟樹袋熊一樣的平滑,溝回少了。通俗的講就是:我沒有自己的“認知”,所以我沒有辦法、也根本不會自己主動的去學習。天生就沒有的東西你讓我咋辦?就像一輛汽車出廠就沒有輪子,你讓我使勁踩油門,加油往前跑,我就是把油門踩穿了也動不了一點呀。
而我的模仿占比50%。也就是說,我只能先看到別人怎么做,我才能去模仿。模仿和認知不同,認知是自己從內部去理解,去學習。而從外在模仿,經常會表現為“不得其法”,空有其表。就會造成只能學個半吊子,甚至學得四不像。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學人精”,大概率就屬于這一類的性格特點。
恰恰模仿型性格的孩子是沒有太多自主意識的:你可以告訴我怎么做,但是你不能讓我自己去想“我該怎么做”。在這類性格的孩子的概念中就是:我看到了我就學,學了就是我的。至于該不該學、學得對不對、學得好不好,那就不是我關注的事情了。
我的另一個50%是“整合”。從這個數值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出這就是我這“暴躁”性格的源動力了。
善變、糾結、坐不?。阂惶斓酵硪案闶虑椤?。
好奇心強:一顆炙熱的“八卦心”,哪里有熱鬧哪就有我。
帶攻擊性:遇事直接“硬剛”。
你看,所有的外在表現其實都有內因。我們都知道,雖然我們可以“人定勝天”:我可以用“超我”意識去壓抑和抑制這些“本我”的沖動。但是作為一個孩子來說,我們是根本沒法和自己的“本性”相抗衡的。
現在,總算清楚我為什么從小就是個“不省心”的孩子了——遺傳基因就是這么寫給我的,我能有什么辦法。
再來看看我哥的指標:先天主性格類型“模仿型”。25%的認知加上75%模仿。
這個占比簡直就是所有父母心中的“標準值”!
又有自己的認知——展現出聰明好學、舉一反三的各種外顯性格表現。還有75%的模仿——父母怎么教他就怎么學。我的天呀,簡直完美!關鍵還是個“模仿型”——沒有攻擊性,聽話懂事,還特別會為他人著想。
別問,問就是我要是有個這樣的崽崽,我保證我能牛皮吹爆!
那么問題來了,后期為什么像這樣“優秀”的孩子會自暴自棄、抑郁躺平呢?
相信不用我說大家心里就已經有數了:“早慧”的孩子不一定就全都能力超然,而“問題兒童”也可能是個某項領域的“天才”。
那句“男女不同,命數就不一樣”,其實用科學的解釋就是:基因重組之后,先天性格的差異會造成后續一系列的影響,就像“蝴蝶效應”一樣。
而為什么我現在跟小時候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性格特點,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