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遙遠的小山村

那里是一個不大起眼的地方,卻也有著古老的傳說。

那里是雪峰山脈和武陵山脈的交匯之地,典型的山區地貌。站在任何一處地方往四周看去,除了山還是山,連綿不斷,層巒疊嶂。用本地人的話來說:抬頭看去,也就巴掌大的一塊天。

凡是交匯之地,多是一些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自不必說,經濟落后似乎也是意料之中。偏僻的地方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自然,沒有一點點矯揉造作,人與自然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好處就是干凈,藍天白云,空氣清新,四季分明,人們過著簡單自在的日子。好處就是清靜,沒有干擾,沒有嘈雜,沒有喧嘩,人們活得悠然自得。壞處就是交通不便,與世隔絕,外面的人不容易進去,里面的人也不容易出來。壞處就是落后,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窮苦日子,窮得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山是屏障,把這里的人們給保護了起來,山也是阻礙,把這里的人們與外界隔絕了開來。

山里有一個小村莊,名字叫做竹雞山。房屋大都依山而建,多數是背北朝南。大多數人家的房屋多是三間正屋、一間偏舍加上一個吊腳樓,一概的木頭房子,上面蓋著青瓦,也有蓋著杉樹皮或是茅草的。房前屋后,除了常見的樅樹、杉樹,還有各種果樹,也種了一些花花草草。

房屋四周的屋檐,都往外伸出一米有多,以防雨水打濕了房屋的基腳,同時也為房屋四周留出了走廊,便于人們行走或是擺放一些物什。屋檐下面沿著房屋四周都砌了陽溝,雨水沿著屋檐流進了陽溝,屋里洗涮過了的臟水也都是往陽溝里潑了去。

堂屋兩邊的房屋大都架了木地板和木樓板,木地板有隔潮的作用,木樓板上可以堆放一些不常用的物什。房屋通常從中間隔了開來,每邊做成了兩間臥房。臥房里,除了一張床,一套桌椅,通常還有擺放衣物的高柜或是矮柜。

偏舍用作廚房,里面有灶,有火床。灶上安裝了大、中、小的三口鍋。火床就是在火坑的周邊,鋪上木板,顯得干凈,冷天里烤火也熱和。廚房靠壁處擺了碗柜、水缸、松木靠椅,以及自家人吃飯用的小八仙桌。家家戶戶還有一張大八仙桌,配的是條凳,只有做紅白喜事的時候才能用到,一般就閑置在堂屋里。

吊腳樓的樓上是未出嫁的閨女住的地方,屋里的配置和其他臥房差不多。吊腳樓下面是豬樓、牛欄和茅廁,下面也放著豬草筒、糞桶、鋤頭等雜七雜八的物什。豬樓的下方,是一個糞坑,糞坑一側的上方,是兩塊厚實的木板,以便人蹲在上面大小便。關于竹雞山人上廁所,有這么一個謎語,形容的硬是神乎其神:腳踏兩只跳(跳板),手拿一張票,前頭開機槍,后頭放大炮。

堂屋后面壁板的正中央,是供奉祖先的神龕,從神龕所處的位置,可以看出它在竹雞山人心中的重要性。神龕上面的橫批都是“李氏列祖列宗”六個字。正中央的豎列是“天地國親師位”,左側寫的是“福祿財神”,右側寫的是“九天司命”。兩側掛有簡短的對聯,通常是“祀祖禮神祈福祿”、“維綱紹紀統經綸”。神龕的最下方是一排小字“天無忌地無忌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堂屋里的神龕上,除了橫批和對聯,都還放有三個盛有米的竹筒,用來插蠟燭和香。凡是過年過節、紅白喜事,都會燃著蠟燭、點著香火、燒了紙錢,這是祭祀李氏列祖列宗。竹雞山人每次做祭祀活動,都很是虔敬,把“他們”當做真正的存在一樣。敬的酒,相信“他們”能喝到,送的飯菜,相信“他們”能吃到,燒的紙錢,相信“他們”能收到,點燃的香燭,相信“他們”能看到。

竹雞山人做著這一切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于祖宗、對于故人的一種懷念,也是對于他們的一種尊敬。有敬畏,才有規矩,有敬畏,才會守規矩。幾百年以來,竹雞山人是講規矩的,是守規矩的。

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外面的事情男人說了算,扛樹抬巖上瓦打野肉(打獵),家里的事情女人說了算,洗衣煮飯喂豬帶孩子。當然,外面的事情,男人先跟女人有了商量,家里的事情,女人也會征求男人的意見。

男人的肩、女人的背,男人的肩膀是用來挑擔子的,女人的背膀是用來背背簍的。男人管田女人管地,田里的事多是男人的事,犁田耙田、栽秧打谷,女人給男人當下手。地里的事多是女人的事,鋤地采草、收瓜收果,男人給女人當下手。

老一輩人說,竹雞山原本是一只竹雞變成的。話說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離群的竹雞來到了這個地方。可能是沉迷于這里的美食,也可能是沉迷于這里的美景,竹雞后來找不到歸路了。于是扁罐罐……扁罐罐……扁罐罐……的不停地叫著,呼喚著自己的同伴,聲音很是高亢,也非常悲戚。離群的竹雞沒有叫來同伴,卻不料驚動了一位路過此地正在歇腳的神仙。神仙睡得正香,不曾想被竹雞的鳴叫聲給吵醒了,頓時火冒三丈,隨手甩出了一張天羅地網,罩住了竹雞。竹雞受了驚嚇,半天不敢作聲。于是神仙繼續睡著他的覺,只是醒來以后,走的時候,卻忘了拆了他撒的網。這就害苦了這只竹雞,就這樣一直被困在網里。很久很久以后,其他的竹雞才找到了這只離群的竹雞。只是離群的竹雞被神仙的天羅地網罩住,其他竹雞也沒有辦法救它出來,每天只得圍著它的周圍轉來轉去。后來,這些竹雞發現這里有山有水,有田有地,還有不少的竹林可以藏身,于是決定在這安下身來。

竹雞山這個地方,不管你怎么看,確實像一只竹雞,房屋分布在竹雞的各個部位。有的房子在竹雞的腦殼上,有的在竹雞的脖子上,有的在竹雞的背上,有的在竹雞右邊的翅膀上,有的在竹雞左邊的翅膀上,有的在竹雞的屁股上。在竹雞腦殼的右下方,剛好有一口水井,竹雞渴了,稍微低下腦殼就可以喝到水。這口井比竹雞山的房屋的位置要低,村里人都叫它屋底下水井。竹雞軀干的稍右側,有一棵參天大古樹,熱天里,竹雞就可以在大古樹下面歇涼,冬天里,也有大古樹為它擋住了風寒。可以說,有了大古樹,竹雞春夏秋冬,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太陽曬不著。竹雞的四周,有著田、有著地,田里產水稻,地里種的是蔬菜瓜果,一年四季,也餓不著。

除了屋底下水井,村子里還有好幾處水井。水井都是掘地而成,挖了個土坑,周邊砌上石頭,不怎么深也不怎么寬。只是每口水井,任村子里人怎么挑,一年四季都是滿滿當當的。其中要數庵底下水井最好,就在觀音山的山麓,水井田的拐角處,因山頂有個庵堂而得名。冷天里,水井的上方冒著熱氣,熱天里,井水冰涼沁骨。竹雞山人從古至今都飲用這口井里的水,生活用水卻來自其他水井,是因為這里的水清澈、甘甜,關鍵是人們心里都認為這口井的水有些靈性。

觀音山,在本地縣志里面有記載,名曰光明山,本地人也把這座山叫做庵上,是這個村子里第二座比較高的山,僅次于洞蓋上。山上曾經有一座庵堂,傳說當年把庵堂建在這里還是洞蓋上是有過一些爭議的。庵堂、寺廟一般都是建在最高的山頭,但是洞蓋上有一個天洞,傳說山底是空洞而且洞內還有條陰河。人們覺得把庵堂建在一座空山上不好,于是最后決定把庵堂建在觀音山上。庵堂原來有多少尼姑,都有些什么故事,后人是不得而知的。從水井到山頂的庵堂有一條比較寬的石頭階梯,聽說以前的尼姑就是沿著石梯來回挑水的。是一個尼姑挑水喝?還是兩個尼姑抬水喝?再或是三個尼姑沒水喝?也無從知曉。庵堂是個三進三出的大院子,在文革中被破壞了,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和破碎的瓦礫。

洞蓋上是村里最高的山,關于洞蓋上,一直流傳著很多故事。傳說很久以前,這個洞里住著神仙,本地人家里缺了什么物件就可以去借。頭一天拿個紙條,寫上要借的物件,把紙條用石頭壓在洞口邊的石頭上。第二天早上去看,要借的物件就整齊的放在洞口的石頭上。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不還,全家死完。而且還回來的時候要洗涮干凈,這是神仙制定的規矩,村里人得講信用。神仙是大慈大悲的,看不得受苦受難的百姓,能幫上忙的就幫了。這就給村里人帶來了很多方便,神仙大方,老百姓也遵守著規則,講究著誠信。

可是后來,村里一個老百姓闖了禍,他用借來的碗裝了狗肉,而且還回去的時候還洗的不是很干凈。神仙是忌諱狗肉的,感覺來借東西的人不僅品行不好,而且態度也不端正。神仙頓時怒氣沖天,罵道:你這又窮又懶的大膽刁民,竟敢破壞本仙的規矩,用我的碗裝狗肉,還洗的不干不凈,以后再也別想來借我的東西了。從那以后,人們遞上了紙條,第二天早上再也看不見要借的東西了。人們怪罪那個借東西的人,怪他不講規矩,怪他不講信用,怪他懶惰。后來,那個人也因為懶惰,餓死了。從那以后,村里人遵規守矩,講究誠信,勤勤懇懇,世代相傳,最后也逐漸的過上了好日子。

村子中央的那座山人們一直把它叫做白梁上,大古樹也沒有特別的名字,村里人都叫它白梁上大古樹。問起老一輩的人關于它的歷史,也恐怕沒有一個人知道,只知道它一直就在那里,只知道它與村子一直同在。它與村子里的人世代相依,世代相守。村里人每天早上出工看著它,心里就有了硬氣,村里人每天晚上收工看著它,心里就有了底氣。它鞭笞著人們努力勞作,它規范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它撫慰著人們受傷的心靈,它守護著一方平安,它陪伴著竹雞山一代又一代人。

白梁上是村子里難得的一個獨立的不大不小的不高不矮的山包包。說是難得,那是因為,竹雞山的絕大部分山,都是一座連著一座的,類似于白梁上這樣一座獨立存在的山,是絕無僅有的。再就是,既然是相對獨立的,就給了人一種特立獨行的感覺,就給了人整個村子唯我獨尊的感覺。這樣的一個山包包,如果稍微發揮一點想象力的話,就像竹雞山山里的那些埋葬死人的墳包包,只是不知道大了多少倍去了。

在竹雞山的群山之中似乎是以它作為中心,人們圍著它周圍的山腳下建房子,田、地似乎也是以它為中心向四周延伸開去。這里的人們圍著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里的人們圍著它世代繁衍生生不息。這座看似普通卻又難得的山包包上,偏偏卻又長了那么一棵大古樹,給人的感覺,那就是群樹之王。在竹雞山周圍的大森林里,不缺少大樹,也不缺少古樹,但是能夠和白梁上大古樹相媲美的是絕無僅有的。再就是,沒有哪棵樹能像白梁上大古樹那樣獨占一山,似乎白梁上專為大古樹而生,而大古樹專為白梁上而長。大古樹增添了白梁上的氣韻,而白梁上增添了大古樹的神秘感。這山上,除了大古樹沒有什么其他的樹,偶爾有幾棵也是那么的不起眼。它好像吸收了日月之光,它好像吸收了天地之精華,它是那樣的鶴立雞群,它是那樣的別具一格。

這里的人們圍著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圍著它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很少有人爬上白梁上去一覽它的容顏,因為它在人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神圣,是那樣的威嚴。人們深怕踩傷了它的一根筋,深怕弄傷了它的一針葉,深怕觸犯了它的神威。人們把它當做神,就只能遠遠地看著,就只能默默地念著。

從神龕牌位上可以看出,村子里除了外來的媳婦,都姓李,緣于同一個福字輩的老祖宗。俗話說:樹大分叉,人大分家。兒子討了堂客成了家,就算成年人了,就得另起爐灶,與父母分開來住。不知最先來這里的老祖宗是怎樣被分的家,又是為什么來這里定居的。或者是為了逃避戰亂,或者是為了逃避饑荒,抑或是被趕了出來,都沒有記載,也無從考究。

村里有一個族譜,從老祖宗開始,依次是福、志、朝、東、文,太、天、國、長、林,必、鈞、宏、仕、澤,克、啟、大、光、華,根、深、枝、葉、青,永、遠、顯、幫、家……按照每代大約二十年計算,到當下大約三百六十年時間。如此算來,老祖宗搬來的時候,大約是明末清初的時候了。

村里人都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小名,一個是大名。小名通常沒什么講究,男孩多是阿貓阿狗的,女孩通常是什么花什么香的。只是對于大名,無論男女都是按照輩分取的。大名的第一個字是姓,都姓李,中間那個字就是輩分,第三個字才算真正的名。知道了某個人的大名,就知道了他的輩分,也就知道怎么稱呼他了。竹雞山人尊重長輩,尊重老人,愛護孩子,愛護女人,講究家庭和睦,講究鄰里和諧,講究村子團結。

關于福字輩老祖宗來這里定居,村子里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

福字輩老祖宗當年帶著一家子人,選擇安居的地方,本來是竹雞山的對面的山上。先輩到了對面的山上,建起了房屋,種起了田地,豢養了牲口,準備安安靜靜地過起日子。只是家里的牛每天都喜歡跑到對面的山上去吃草,下午趕牛回家的時候,牛顯得很是不太情愿。到了晚上,牛又跑到了對面的山上去過夜,不管主人怎樣罵怎樣打,牛似乎對對面的山上情有獨鐘。

福字輩老祖宗就感到很是奇怪,心想,莫不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通過牛來給自己傳達一個信號:對面的山上比這里的地方好?于是把房屋搬到牛每天都去覓食、每天都去過夜的地方。說來也怪,自從搬過來以后,牛每天都安安心心地在附近吃著草,夜里也不再跑到其他地方去過夜了。于是老祖宗認定這是一個好地方,順應了牛的指引,搬了過來。原來落腳的地方,剛好在竹雞山的對面,先輩們就把原來落腳的地方叫做對門山。如今,對門山確實有過屋場的遺跡,田里地里還能看到破碎的瓦礫和碗碟的殘片。

看風水的先生認為,先輩的做法是明智的。如果定居在對門山,屋向是背南朝北,背后的大山遮擋了陽光,總給人陰森的感覺。而竹雞山,背北朝南,陽光普照。也難怪先輩的牛都不愿意住在那里,要感謝當初的那一頭牛,為主人指明了宜居的地方。也感嘆先輩的明智,猜出了牛的意思,順從了牛的指引搬了過來。

竹雞山是不缺少竹子的,這里的竹子雖然不夠多卻也夠用,每年砍伐得多也繁殖得快,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里的男人都會用竹子編織各種農具,一部分留給自己家里使用,一部分也拿去集市變換些零錢。

竹雞山是不缺少樹木的,漫山遍野的,一望無際的全是樹,山被樹遮擋的嚴嚴實實。這里的樹都是一些實實在在的樹,說它們實實在在,是指沒有什么名貴的品種,值不了幾個錢。如果是用來蓋人住的房屋,用來圈養牲畜,用來做家具,用來做燒柴,倒是很不錯的。

竹雞山缺少的是田,山多了,平地自然就少了。在竹雞山,好一些的地段,不是用來建房子的,而是開辟成了農田。山麓與山麓之間的低洼地段,都開辟成了農田,一彎一彎的,一丘接著一丘。山腰或是接近山頂,凡是平坦一些的地段,也都開辟成了農田,零零星星的。

竹雞山也缺少種菜的地。只是蔬菜瓜果沒有水稻那樣嬌氣,因此菜地的講究沒有那么多。山坡上、山頂上、角頭角腦的地方,都被開辟成了菜地。

竹雞山缺少的是陽光,陽光給樹給山擋住了。上午的日頭,照不到田地的東邊,下午的日頭,照不到田地的西邊。所以,竹雞山的糧食產量就不高。

竹雞山也缺少水,水往低處流啊!老天爺潑下的雨水,都順山而下,經過山澗,經過溝渠,流進了溪流,最后匯入到遠處的沅水河里去了。祖宗們想攔,攔不了,想抓,抓不住。只得脫了草鞋,挽起了褲管,光起了膀子,修起了水庫,最后修了四條水庫。

從福字輩老祖宗開始,竹雞山人一直以種田種地為生,只是他們也渴望吃肉。牛是竹雞山人的圖騰,就算是牛到了老死的那一天,也是不得已才請了外面的人來幫著殺了。竹雞山人很少養鴨,鴨子喜歡往田里去,破壞田里的秧苗,影響水稻的收成。竹雞山人很少養羊,羊肉雖然鮮美,每天卻要人去看守,人們沒有那么多精力。

為了吃肉,竹雞山人最后就選擇了豬和雞。豬每天都是關在豬樓里,每天兩頓豬食就行。豬吃起東西不挑三揀四,喂點草就行,有時加上點米糠,對它來說就是美味了。竹雞山有句取笑人的話,哪個吃飯不行,就說:你的肚子就只有雞嗉包(嗉囊)那么大。或者說:你吃的是雞食呢。意思是說,雞的食量小,早晚丟一手谷子就行。再說,雞每天都喜歡到泥土里刨點蟲子什么的吃了,就算早晚不丟一手谷子,也餓不死它。

竹雞山人,只講究個有的吃、能吃飽,只講究個大米飯,菜里能多放點油。竹雞山人,渴望吃肉,沒肉也能吃飯,所以,養豬也好,養雞也罷,都是附帶的。這里似乎是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但是上天有眼,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哪。這個地方雖然不能讓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卻也讓人們能夠填飽肚子,世代繁衍。

品牌:百花洲文藝
上架時間:2023-08-10 16:15:20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百花洲文藝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岳普湖县| 陵水| 开阳县| 宣武区| 清原| 陇西县| 拉萨市| 甘谷县| 凯里市| 宣威市| 新龙县| 巩留县| 茶陵县| 缙云县| 容城县| 乌什县| 温泉县| 浦县| 花莲县| 颍上县| 腾冲县| 明光市| 基隆市| 莱西市| 英吉沙县| 卓资县| 天台县| 巴南区| 礼泉县| 红河县| 武定县| 榕江县| 新津县| 江北区| 稻城县| 叙永县| 汉寿县| 佛山市| 临武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