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9章 瓜島制勝盟軍掌握主動權
- 第18章 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戰役
- 第17章 美日航母決戰珊瑚海
- 第16章 美國調整“先歐后亞”戰略
- 第15章 日將戰略重點轉向太平洋
- 第14章 對德國的空中進攻聯合戰略
第1章 蘇德雙方爭奪戰略主動權
德軍在蘇聯戰場受挫
1941年12月,蘇軍在莫斯科方向轉入反攻并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后,奪回了戰略主動權。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徹底粉碎了德軍的進攻戰略;第聶伯河會戰,蘇軍挫敗了德軍建立堅固陣地防御、打持久陣地戰的戰略企圖,這兩次戰役的勝利,使蘇軍從斯大林格勒反攻開始的衛國戰爭的根本轉折遂告完成。
莫斯科會戰和蘇軍發動冬季總攻后,德軍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冬季作戰結束時德軍傷亡總數達116萬余人。盡管如此,1942年春,他們尚擁有860萬人的龐大兵力。在蘇德戰場,部署著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近620萬人,坦克3229輛,各種火炮約5.7萬門,作戰飛機3395架。
而蘇軍取得兩大戰役的勝利之后,實力有了很大增強。至1942年5月,蘇軍作戰部隊共510萬人,坦克約3900輛,火炮、迫擊炮4.49萬門,作戰飛機2200多架。與此同時,盟國對蘇軍的援助越來越大,并且對德軍采取的行動也越來越積極,日本北進威脅蘇聯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從總的態勢看,蘇德戰場的形勢已朝著對蘇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1942年4月5日,德軍統帥部發布東線作戰第四十一號訓令,希特勒被迫放棄一貫奉行的全線進攻戰略,采取逐次進攻戰略,要求“殲滅蘇軍殘存的有生力量,盡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
作戰的基本方針是:
中路陸軍放慢進攻速度;在北面,應攻陷列寧格勒,并與芬蘭軍隊建立陸上聯系;在陸軍戰線南翼,應楔入高加索地區。
考慮到冬季會戰的結果、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和運輸狀況,只能逐步實現上述目標。
希特勒確定的先后順序是:
目前應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以殲滅頓河前面的敵人,接著占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一旦包圍地區形勢發展允許,或者從別的地方抽出足夠的兵力,就應最后攻占列寧格勒和奪取英格曼蘭。
為實現上述目標,并為夏季作戰做好準備,希特勒決定,首先在克里米亞肅清刻赤半島的蘇軍,占領塞瓦斯托波爾,在哈爾科夫地域鏟除蘇軍在巴爾文科沃的突出部。
就在希特勒磨刀霍霍準備打敗蘇聯的時候,蘇軍最高統帥部也在醞釀于1942年徹底粉碎希特勒軍隊的計劃。
蘇軍最高統帥部認為,1942年夏季,德軍可能在莫斯科和南線發動大規模進攻,其中莫斯科方向將是德軍的主攻方向,此線將決定1942年夏季戰局的成敗。為此,蘇軍將戰略預備隊的大部兵力集中到布良斯克地域。
第5坦克集團軍也在布良斯克方面軍后方展開。西南方向則只配置了很少的預備隊,而且沒有制訂應急的行動方案。
由于蘇軍在冬季攻勢之后,必要的預備隊尚在組訓之中,兵力、兵器不足以展開大規模進攻戰役,因而關于而后一個時期的行動計劃,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采取積極的戰略防御,但同時應在克里米亞、列寧格勒和杰米揚斯克、哈爾科夫地域、斯摩棱斯克方向、利沃夫——庫爾斯克方向實施局部性進攻戰役,在夏初消耗、疲憊敵人,待積蓄足夠的預備隊后,再展開大規模進攻。
1942年4月下旬,蘇軍最高統帥部批準西南方面軍在南方面軍部分兵力協同下實施哈爾科夫進攻戰役。
計劃確定:
從沃爾昌斯克、巴爾文科沃屯兵場對哈爾科夫發動向中心突擊,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奪取哈爾科夫,然后調整部署;從東北面實施突擊,奪取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錫涅利尼科沃,使德軍失去第聶伯河上的重要渡口和錫涅利尼科沃鐵路樞紐,為解放頓巴斯創造條件。
為了便于在臨近的夏季進攻中指揮南翼的軍隊,蘇軍最高統帥部于1942年4月21日任命布瓊尼為北高加索方向總司令,統一指揮克里米亞方面軍、塞瓦斯托波爾防區、北高加索軍區、里海和亞速海區艦隊。
蘇德雙方爭奪戰略主動權的作戰行動,是從1942年春德軍進攻刻赤半島開始的。
德軍進攻刻赤半島前,這里的形勢十分復雜。在這一地域與德軍對峙的是蘇軍克里米亞方面軍,它擁有第四十七、第五十一和第四十四編有加強兵器的集團軍,共計21個步兵師、3577門火炮和迫擊炮、347輛坦克和400架飛機。與德軍第十一集團軍擁有的10個半步兵師、2472門火炮和迫擊炮、180輛坦克以及不到400架飛機相比,蘇軍占據明顯優勢。
2月至4月,克里米亞方面軍曾3次試圖突破德軍防線,均未成功,被迫轉入防御。但是,方面軍的戰役布勢卻仍按進攻態勢部署,不適于進行防御。2/3的兵力集中在北部直至基特的突出的弧形陣地上,南部的第一線只有3個師加上預備隊的兩三個師,不足6個師,兵力薄弱。
針對蘇軍的兵力布置,德軍曼施泰因制訂了代號為“鴇”的作戰計劃。
“鴇”計劃的基本企圖是:
第三十軍以3個師的兵力沿黑海海岸對蘇軍薄弱的南部防線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突破防線后迅速向北部蘇軍后方和翼側迂回,會同在北部擔任佯攻任務的德軍第四十二軍和羅馬尼亞第七軍圍殲北部蘇軍集團。
與此同時,德軍計劃從費奧多西亞派出一個營的兵力,乘突擊艇在蘇軍后方登陸。
1942年5月8日,德軍第十一集團軍發起“鴇”作戰行動,航空兵對克里米亞方面軍進行了密集突擊。擔任主攻任務的德軍第三十軍首先向蘇軍薄弱的第四十四集團軍發起攻擊,擔任偷襲任務的德軍也在蘇軍后方登陸成功。
第四十四集團軍由于缺乏充分的準備,沒有建立縱深梯次防御,防線很快被突破。德軍隨后迅速向北部的蘇軍第四十七、第五十一集團軍迂回,企圖合圍北面的蘇軍。
鑒于局勢嚴重,蘇軍最高統帥部于5月10日清晨命令克里米亞方面軍撤至土耳其壁壘,組織頑強的防御。但是,方面軍領導沒有執行最高統帥部的命令。
5月11日,最高統帥部責成北高加索方向總司令布瓊尼急速前往克里米亞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刻赤市,整頓該方面軍軍事委員會,“使用一切防御手段,一切部隊,空軍和海軍的兵器,不讓敵人向土耳其壁壘以東推進”。由于克里米亞方面軍錯過了時機,推遲了兩晝夜才撤退,未能在土耳其壁壘組織起堅強的防御。5月13日,土耳其壁壘被突破。
5月14日,德軍突至刻赤城西部和南部。布瓊尼在征得最高統帥部的批準后,被迫下令克里米亞方面軍撤出刻赤半島。15日,德軍占領刻赤半島。
5月15日至19日,蘇軍一面反擊德軍的攻擊,一面橫渡刻赤海峽撤往塔曼半島,幾天內共撤出近12萬人。未及撤出的人員,則留在刻赤半島的許多采石場內堅持戰斗,最后大都壯烈犧牲。
刻赤半島一戰,在兵力、兵器方面占有很大優勢的蘇軍克里米亞方面軍損失約17.65萬人、300多輛坦克、近3500門各種火炮、400架飛機。這是蘇軍自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以來的第一次嚴重失利。
蘇軍最高統帥部對此十分重視,于1942年6月4日專門發出訓令,總結了蘇軍失利的原因。
訓令指出:克里米亞方面軍領導“不理解現代戰爭的性質”,是蘇軍失利的基本原因。這突出表現在,他們把各師展開成一線,沒有建立第二、第三梯隊,在敵人突破防線后,未能派出足夠的兵力抗擊敵人,封閉突破口;而且,不顧開闊平原的地形特點,讓全部步兵和炮兵過分接近敵軍;不能有效地組織各集團軍之間、地面部隊與航空兵之間的協同;撤退時缺乏組織;在戰術上,當德軍對左翼實施主要突擊時,蘇軍不是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右翼,而是消極怠戰,結果使德軍輕易突破防線,達成合圍。
德軍第十一軍奪取刻赤半島之后,轉而將全部兵力用于攻打塞瓦斯托波爾,共集結約20.4萬人、450輛坦克、2000多門火炮以及6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與駐守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10.6萬人、600門火炮、38輛坦克和53架飛機相比,德軍占有明顯優勢。
6月2日至7日,塞瓦斯托波爾遭到德軍地面及航空炮火的猛烈攻擊。
6月7日拂曉,德軍轉入進攻。德軍第五十四軍從北面和東北面對北灣東端實施主要突擊,第三十軍從卡馬雷地區越過薩蓮山向塞瓦斯托波爾東南郊實施輔助突擊,羅馬尼亞山地軍在中段進行牽制。
前5天,蘇軍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
由于德軍成功地從海上封鎖了蘇軍的交通補給線,塞瓦斯托波爾守軍的補給日益困難,彈藥日缺,兵力消耗也很大。相反,德軍在得到第十七軍的加強后,突擊力大大增強。
6月18日,德軍在付出巨大代價后推進到北灣、因克爾曼和薩蓬山等地。6月29日,德軍楔入塞瓦斯托波爾市區。
6月30日,蘇軍被迫從堅守8個月之久的塞瓦斯托波爾撤退。
塞瓦斯托波爾的失守,使蘇軍失去了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整個克里米亞落入德軍之手。這對蘇軍來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進一步惡化了總的形勢;而對德國來說,自然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就使德軍能騰出一個有作戰能力的集團軍和相當數量的加強兵器。
德軍在刻赤發動進攻后的第五天,即1942年5月12日,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哈爾科夫方向轉入進攻。德軍當時也正準備進攻,目的是守住哈爾科夫,消除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域德軍南翼交通線的危險,并占領北頓涅茨河以西、哈爾科夫東南地區,為而后渡河東進創造條件。為此,德軍在哈爾科夫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
蘇軍西南方面軍的進攻開始時很順利,各突擊集團3天內就突破了德軍第六軍的防御。在哈爾科夫以北推進18至25千米,以南推進25至50千米,德軍第六軍處境危急。
蘇軍如將快速兵團及時投入突破口,即可迅速擴大戰果。但是,西南方面軍領導被所謂茲米約夫地域有德軍坦克重兵團的情報所迷惑,直至17日才將各坦克部隊投入戰斗,延誤了戰機。德軍得以從容調集援軍,封閉突破口,并在后方組織起頑強的防御,蘇軍進攻速度銳減。
5月17日晨,德軍“克萊斯特”集群以15個師的兵力,在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地區轉入反攻。這一情況完全出乎蘇第九集團軍和整個南方面軍的預料。經過一晝夜的激戰,德軍突破了第九集團軍防線,向前推進20千米,很快對第五十七集團軍和從南面進攻哈爾科夫的西南方面軍突擊集群的后方構成威脅。
西南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對這一嚴重威脅,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蘇軍最高統帥部也未能認清形勢,沒有接受蘇軍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提出的立即停止對哈爾科夫進攻、以消除來自南面的威脅的建議。
5月18日,西南方面軍的形勢急劇惡化,華西列夫斯基再次建議停止進攻,抽調巴爾文科沃突擊集團的主要兵力肅清楔入之敵,恢復第九集團軍的態勢,但再次遭到最高統帥部的拒絕。
5月19日,情況更趨惡化。直至下午德軍楔入蘇軍后方、企圖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合圍蘇軍時,蘇軍才下令停止對哈爾科夫的進攻,調轉南部集團對付楔入的敵人,但是為時已晚。此時,德軍已重創第九集團軍,并將其趕過了頓涅茨河。隨后,德軍“克萊斯特”集群和第六軍迅猛楔入蘇軍第六、第五十七集團軍和博布金將軍的集團軍戰役集群后方。
5月23日,在巴拉克列亞以南10千米地區會合,合圍了這些蘇軍。與此同時,德軍還加強了在沃爾昌斯克方向的突擊,并成功地合圍了蘇軍第二十八集團軍。
為了打破德軍的合圍,西南方向指揮部指令第三十八集團軍從外部實施突擊,但沒有多大成效。被圍蘇軍除小部分突圍成功外,大部分堅持至29日被殲。此戰是蘇軍自刻赤失敗后遭到的一次更為慘重的失敗。蘇軍犧牲和被俘達23萬人,損失坦克755輛、火炮5000多門。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等眾多高級將領陣亡,而德軍僅損失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