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導讀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
高爾基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沙俄時期的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
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煉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勞動之余,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即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敘述了他從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長過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時代,統治階級的殘暴、嚴酷、壓榨和剝削,而同時又展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勤勞和祖父母的慈愛,從而令主人公產生對現實不公正的反抗和對壓迫者的憎恨。
內容提要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依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的巴威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
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于工人解放事業的光明大道。巴威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后就在工廠里散發傳單,向工人做宣傳工作。
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懷敬慕。
寫作背景
俄國1905年的革命,以武裝起義的失敗而告終。隨之而來的,是斯托雷平的反動統治時期。在社會生活中,頹廢、消極和失敗主義的情緒增長了。
在文學領域,這種失敗主義情緒表現得更為強烈。正是在這革命處于低潮、許多人精神混亂的時期,高爾基“匆忙地”趕寫了《母親》這部作品。
他說:“我的任務是支持低落下去的反抗精神,來反對生活中黑暗的、敵對的勢力。”
正因為如此,列寧稱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思想內涵
本書是一部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全景式的作品。作品展現了俄國工人運動的整個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小組的成長,人民群眾的覺醒。
革命斗爭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斗爭,從城市到農村的發展,工農聯盟的意義,革命知識分子的作用等,無一不在小說中得到鮮明的體現。
本書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
閱讀要點
1.表現形式
為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一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二組是工農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三組是敵人,這里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
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
2.人物形象
本書標志著高爾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從19世紀90年代起,高爾基在創作中一直積極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入20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創作激情。
1905年革命對高爾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藝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站在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大膽地進行創新,終于塑造了巴維爾這個豐滿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農英雄人物進入文學領域。本書顯示了高爾基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度藝術才能。
3.創作方法
高爾基在本書中首次運用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本書是用這一創作方法進行寫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學作品。
本書以對新的革命現實的真實描寫,以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創作方法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人物介紹
巴威爾
他是一名鉗工,他下了班就與朋友喝酒,回家以后爛醉如泥,對母親大吼大叫。后來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加入了工人運動的隊伍中。
尼洛夫娜
她是巴威爾的母親,她長得瘦高,有點駝背。她丈夫在世的時候,她經常被丈夫毆打、虐待。她性格膽小,總是提心吊膽,她因為兒子喝酒而整天流淚。后來她也跟著兒子巴威爾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加入工人運動的隊伍中。
雷賓
工廠伙夫雷賓住在巴威爾隔壁。他出身農民,當過三年兵,滿臉大胡子,有著黑色的臉籠和黑色的眼睛,為人正直而大膽。他對巴威爾家工人感興趣,但他不相信革命書籍,認為一切書都是知識分子寫的,而知識分子就是老爺。他只相信圣經,并和巴威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