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關于作者◎◎
1899年7月21日上午8時,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的奧克帕克。他生下來時體重即達9磅半(4.3千克),高23英寸(58.4厘米),是新教徒克萊倫斯·愛德蒙茲·海明威和葛瑞絲·霍爾·海明威的第二個孩子。在海明威7個月大時,他們全家搬到了密歇根的瓦隆湖,在那里建了一所農舍,并把其命名為溫德米爾,此后他們常常在夏天時到那里去度假。
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是在溫德米爾度過的,他在那里吃、睡、游玩,盡吸山林之氣。他小時候最喜歡讀的是圖畫書和漫畫書,平日也喜歡聽故事,并酷愛模仿故事中自己喜歡的人物。海明威對縫紉也很感興趣,她母親曾說:“他喜歡縫制東西,他常想為他爸爸縫一件衣服。他喜歡縫爸爸的褲子,有一條褲子是媽媽給他補著玩的。”他喜歡各種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他會跟自己的玩具說話,并把它們擬人化。他一直渴望能有個小弟弟,1902年4月在妹妹娥蘇拉出生時,他哭著說:“我想,也許耶穌明天會送個小弟弟給我的。”
海明威的母親一直希望能誕下一對雙胞胎,但事與愿違,她這個愿望一直都未能實現。為了安撫自己,她讓小海明威穿上粉紅色的方格花布衣,并戴上一頂飾有花朵的寬邊帽,還給他換了姊姊瑪西琳的發型,把小海明威打扮得跟瑪西琳一樣,并為他們拍了一張合影,稱他們為“雙胞胎”。
海明威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但海明威卻承襲了父親的興趣,如打獵、釣魚和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由于海明威從小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因此長期與大自然的接觸令他一直都很熱愛大自然,到了晚年,他為了能與大自然接觸而時常到杳無人煙的地方去旅行。
從1913年9月到1917年6月,海明威在奧克帕克及河畔森林高中接受教育。他在學業和體育上都很優秀:他擅長拳擊、足球,在英語方面的過人天賦尤為突出。初中時,他曾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升上高中后,他便成為學報的編輯。有時他會使用“小拉德納”這個筆名寫作,以紀念他心目中的文學英雄拉德納。
高中畢業后,海明威面臨著大學、戰爭和工作的挑戰。雖然父親要他與瑪西琳一起上奧柏林大學,而他本人也曾希望能與同學和好友一起上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然而他卻放棄了入讀大學的機會,轉而到《堪城星報》做了一名記者,從而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那一年海明威才18歲。雖然他在《堪城星報》僅僅工作了6個月,但由于這家報社在當時的地位非常重要,并雇用了很多才華橫溢的記者,而每個記者幾乎都懷著同一個夢想——寫小說。在這種氛圍下,海明威漸漸萌生了寫小說的念頭。由于海明威深受星報寫作風格(用簡潔的句子、短的段落做文章開頭,用強有力的英語,思想正面)的影響,因此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一直以簡潔著稱。在海明威誕辰一百周年時,《堪城星報》為表示對他的敬意,稱其為100年來該報歷任記者中的NO.1。
后來,海明威不顧父親的反對,辭掉了記者一職,嘗試加入美國軍隊以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斗情況。海明威是條典型的美國硬漢,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芬德教授曾說:“他身材結實、寬肩膀、頭形端正、有深棕色的頭發和小胡子。”本來,以海明威這么好的身體條件,應該可以入伍,但由于他的視力有缺陷而導致了身體檢查不及格,后來他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工作。在前往意大利前線途中,海明威曾在德國炮火轟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沒有選擇在安全的旅館中住下來,而是盡可能地接近戰場。
到達意大利前線之后,海明威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在他到達那里的第一天,米蘭附近的一座彈藥庫爆炸了。海明威給星報寫道:“這座彈藥庫的爆炸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接受火的洗禮,我們把傷兵抬進來,跟在堪薩斯綜合醫院的情形一樣。”海明威受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拋落下來的尸體,帶到一個臨時停尸場,他發現他們找到的女尸多于男尸。那一次看到的情景令海明威感到十分震驚。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結束了他的救護車司機的工作。他當時在奧地利的塹壕被迫擊炮彈擊中,盡管自身負傷,他仍把一名意大利傷兵拖到了安全地帶,后來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銀制勇敢勛章。
后來,海明威在米蘭的一個美國紅十字會醫院工作,由于沒有什么娛樂,他常常以讀報和喝酒消磨時間。在這里,他結識了來自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修女安格妮·庫洛斯基,她比海明威足足大了6歲。海明威愛上了她,但后來因為海明威要返回美國,他們的關系就這樣終止了。安格妮并沒有跟海明威一塊返美,而是同一名意大利軍官纏綿在了一起。這件事的記憶在海明威的心中一直揮之不去,并成為他早期小說《永別了,武器》的創作靈感。后來,海明威更把自己當作小說中的主人公,謬稱自己獲得了意大利軍隊的中尉軍銜,并且參加了三次戰斗。
戰爭結束后,海明威回到奧克帕克。由于禁酒令的關系,1920年,他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的巴瑟斯特街1599號的一所公寓居住,并在《多倫多星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那里是一名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
從1920年到1921年,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居住,并為當地的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迎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德森。同年9月,海明威夫婦遷往芝加哥北部迪爾伯恩北街1239號的一所狹窄的三層公寓居住。哈德莉認為這座公寓太過于昏暗和令人沮喪,于是在1921年12月,海明威一家遷往國外。
他們聽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勸告,在巴黎安頓了下來。安德森為他寫了一封介紹信給格楚特斯坦,后來格楚特斯坦成了海明威的良師益友,并引導海明威積極參加“巴黎現代主義運動”。然后他們移居到蒙巴拿斯區,這里成為美國移民“迷失的一代”的開始,由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流動的饗宴》的題詞發起。
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發表于1923年),由羅伯特·麥卡蒙在巴黎出版。同年,他們一家回到多倫多做短暫逗留,在那時,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約翰,并請格楚特斯坦做約翰的教母。因為要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逐漸變得忙碌起來,并開始對多倫多星報的工作感到厭倦,1924年1月1日海明威辭去了這份工作。
海明威憑借其短篇故事集《在我們的時代里》(發表于1925年)初登美國文壇。對于海明威來說,這部作品極為重要,它一再顯示簡潔的寫作風格亦可為文壇所接受。
1925年4月,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兩星期后,海明威在丁哥酒吧遇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弗朗西斯·史考特·基·菲茨杰拉德。相識之初,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常常對說共飲,彼此分享寫作心得、交換手稿,菲茨杰拉德也表示希望海明威能在文壇上有更大的成就,但后來他們的關系逐漸冷卻,并開始明爭暗斗。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潔爾達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海明威。她曾公開形容海明威為“假貨”和“騙子”,并聲稱他看起來很有大男子氣概,其實也只是外表而已。她聲稱海明威為同性戀者,并譴責丈夫與海明威一起參與社交活動。
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說是《太陽照樣升起》(發表于1926年),是他在最喜愛的咖啡館“丁香園”用6個星期完成的,這是一部半自傳體式的小說。小說非常成功,廣受好評,其創作靈感是在海明威讀過費茲杰羅《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手稿之后萌生的。
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查德森離婚,并另娶寶琳·費孚為其第二任妻子。費孚來自阿肯色州,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此外,她也是一名臨時的時裝記者,為《名利場》和《時尚》這類時尚雜志工作。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海明威開始轉而皈依天主教。同年,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其中的《殺人者》是海明威最為知名的作品之一。1928年,海明威與費孚遷往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開始了兩人的新生活。可是,他們的新生活不久便被一件悲慘的事情給打斷了。
1928年,海明威的父親克萊倫斯因承受不住糖尿病和債務的折騰,用一把美國內戰時期的手槍自殺。這件事對海明威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在獲悉父親自殺一事之后,他立即回到奧克帕克為父親安排后事,此時他想起在天主教中自殺是要下地獄的。不久,黑太陽出版社創立者哈里·克羅斯比——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認識的朋友——亦自殺身亡。同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出生在堪薩斯城,母親歷經多番陣痛之后,醫生終于成功地剖宮取出嬰兒,有讀者指出《永別了,武器》中對此情景有所記載。
《永別了,武器》描寫的是一個名叫弗雷德里克·亨利的美國士兵與一位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利之間的浪漫故事。這小說以自傳體寫作而成,故事情節的靈感明顯來自海明威在米蘭與庫洛斯基護士之間的關系。而小說中凱瑟琳產前陣痛的創作靈感卻來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寶琳生次子派翠克前的痛楚。《永別了,武器》的出版大獲成功,它為海明威解決了當時的財務困難。
后來海明威終于聽取了約翰·多斯·帕索斯的勸告,于1931年遷往基韋斯特。在那里,海明威常與好友沃爾多·皮爾斯到海龜(地名)附近釣魚、到著名的“邋遢喬酒吧”閑逛,偶爾會到西班牙旅行,為《午后之死》和《勝者一無所獲》收集資料。1940年,即九年之后,海明威與費孚的這段婚姻結束,1950年開始,海明威進入了人生中的另一個階段,他在這個階段所寫的作品數量占到了其一生中所有作品的70%。
1932年,《午后之死》這部關于斗牛的書籍正式出版。人們對于《午后之死》的評價各有不同,有些人認為這本書像一本斗牛士和斗牛技巧手冊,甚至可以說是對死亡、藝術和高貴之間關系的思考。
1933年秋天,海明威跟隨一個狩獵旅行隊到肯尼亞的蒙巴薩、奈洛比、馬查科斯以及坦桑尼亞、賽倫蓋提、曼雅拉湖周圍和現在塔蘭吉雷國家公園所在地的西部及南部打獵,獵物大多為象、獅子、老虎等陸棲大型動物。1935年出版的《非洲的青山》就記載了他那次到非洲旅行的經歷,而《乞力馬扎羅的雪》和《法蘭西斯馬康伯快樂而短暫的一生》則是根據他在非洲的經歷寫成的小說。
1937年,海明威受命到達西班牙,為《北美報業聯盟》報道有關西班牙內戰的戰況。那時,由于海明威不顧警告,不斷報道法西斯主義者的丑事,甚至左派共和軍的丑事亦逃不出其筆鋒,終于導致與約翰·多斯·帕索斯友情的斷裂。此后,海明威與另一位記者馬修斯成為朋友。同時,海明威亦開始懷疑其所信仰的天主教,最后更是脫離了天主教教會。那場戰爭也導致了海明威第二次婚姻的破裂。寶琳·費孚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而天主教是支持法西斯主義的,而海明威卻并不喜歡法西斯主義,而是偏向支持共和軍政府。
在這段時期,海明威的身體健康問題接踵而至:他染上了炭疽病、眼球被割傷、額頭弄下一道很深的傷口、患上流行性感冒、患上牙痛、生痔瘡、患上腎病、鼠蹊肌肉被拉傷、手指被意外割傷(其傷口深至骨頭)、車禍時把手折斷等,還曾在騎馬穿過懷俄明州的森林深處時失手,傷及臉部和腳。
美國在1941年12月8日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明威要求加入海戰。他將他的漁船比拉號改裝為偵察船,在古巴近海進行搜索德軍潛艇的工作。戰爭結束后,海明威開始寫他的《伊甸園》,而他一直都沒能完成該作品,在他逝世后的1986年其刪節本才得以出版。他的很多時間都是在一個名為“阿恰羅利”的意大利小鎮上度過的,在那里,人們常常看到他手拿酒瓶四處閑逛。4年后,海明威與瑪莎(第三任妻子)離婚,并另娶其在海外認識的戰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海明威為妻。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之后的作品是《渡河入林》(發表于1950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威尼斯為背景。由于海明威當時迷戀著一個年輕的意大利女孩,因此他的《渡河入林》描述的是一個戰時的陸軍上校與一個年輕女孩之間的浪漫故事。這本小說引來了很多負面的批評,他們大多批評海明威庸俗、文體不當或多愁善感,甚至被譏諷為江郎才盡。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批評海明威,《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就曾表示:“沒有《渡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
1952年,《老人與海》出版,海明威對這部中篇小說的成功極為滿意,據此他獲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獎和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兩項殊榮。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他卻表現得異常謙遜,并提及丹麥作家凱倫·白烈森,說若把這獎項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莎·丹尼森,他會更高興。這些獎項令他在國際上重拾聲望。
此后,噩運再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他先后遭遇兩次飛機失事,因而受了重傷。他扭傷了右肩、手臂和左腿,并導致了嚴重腦震蕩,他的左眼暫時失明,左耳也暫時失聰,括約肌癱瘓,脊椎骨嚴重受傷,肝臟、脾臟和腎臟破裂,臉部、手臂和腿被嚴重燒傷。一些美國報紙誤發了海明威的訃告,以為他當時已傷重不治。
此外,一個月后,他更是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傷,雙腿、前軀干、雙唇、雙手前臂嚴重燒傷。這些痛楚一直維持了很久,令他無法到斯德哥爾摩領受諾貝爾獎。
后來他找到了一些1928年寫的手稿,重新整理為現在的《流動的饗宴》,重現了一點點希望。他的身體看起來好像是恢復了,但酗酒問題還是困擾著他。他的血壓和膽固醇極高,他患的主動脈炎及其意志消沉的情況因酗酒而惡化。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政權后,外國人擁有的資產全被沒收,因而迫使很多美國人返回美國。海明威選擇再停留一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海明威與菲德爾·卡斯特羅保持良好的關系,并曾聲明自己支持該次革命。
1960年2月26日,海明威向出版社要求出版斗牛故事《危險夏日》未果。于是他和妻子瑪麗向朋友——《生活雜志》的主編威爾·朗要求離開巴黎并回到西班牙。海明威說服朗出版他的手稿,并順便加上插圖。1960年9月5日,故事的第一部分刊登在《生活雜志》中。
后來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克川市接受了高血壓及肝臟問題方面上的治療——并因為其患有憂郁癥和偏執狂也接受了電痙攣療法,后來有人認為可能就是因為海明威接受了電痙攣療法而加快了他自殺行為的發生,因為據稱在他接受治療后嚴重失去了記憶。他的體重亦減輕了很多,他身高約183厘米,這時卻只剩下了77千克。
海明威曾于1961年的春天試圖自殺,于是再次接受電痙攣療法。在他62歲生日前3個星期——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克川市自己的家中,用一把從地下室貯藏庫里找來的雙管獵槍自殺。妻子聽到槍聲,立即下樓察看,當時海明威已面目全毀,只剩下嘴巴與下巴,法醫最后認定為擦槍走火。法庭裁定他最后的行為任何人都無須負責,并以天主教的儀式把他埋葬。有人認為海明威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在寫作上對自己要求很高,后來發現自己的作品再也無法達到《老人與海》那樣的水平后,就陷入了絕望,雖曾試圖靠深海捕魚、打獵、飲酒等來分心,但一切都是徒勞,最后才要自殺。
海明威的其他家庭成員好多也都是自殺身亡的,例如他的父親、兄弟姊妹及后來的孫女瑪歌·海明威。一些人認為海明威患有躁郁癥,在其一生中,他常常喝得爛醉如泥,他因在晚年過度酗酒而患上此病癥。
海明威被葬于愛達荷州克川市最北部的公墓。
作品價值◎◎
至今,美國文學仍然受著海明威的影響。事實上,海明威的寫作風格影響著大部分的現代小說,很多作家爭相模仿,這些作家都受到了海明威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詹姆斯·喬伊斯曾稱贊海明威的某部短篇作品為“一個清潔而光線充足的地方”和“最好的故事之一”。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亦影響到了杰克·凱魯亞克和其他“垮掉派”的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說他曾希望成為一個海明威式的、偉大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亨特·湯普森常常將自己跟海明威比較,在他早期的小說《萊姆酒日記》中亦可看到海明威式的簡潔寫作風格。湯普森后來亦學效海明威,開槍轟自己的頭,自殺身亡,但他用的是點45口徑手槍,而不是獵槍。在拉美文學中,海明威的影響可從諾貝爾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看到。此外,著名小說家艾爾莫·雷納德稱海明威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這可從他著的散文中看到。
1954年,海明威“因為精通于敘事藝術,并突出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100部最偉大的英文小說”之中。
海明威趣聞◎◎
▲海明威一次跟朋友莫利·卡拉漢進行拳擊賽,把嘴巴傷了。海明威把鮮血吐在卡拉漢的臉上,說:“斗牛士在受傷時就是這樣做的,以顯示對敵手的蔑視。”
▲根據很多海明威的傳記和參考資料,他身高約183厘米,體重一度達到118千克。他的肌肉發達而健壯,但是在他到達中年時還是大腹便便。他有深棕色的頭發,棕色的眼睛,在23歲時開始留小胡子。50歲時,他開始蓄灰色的胡子。他的額頭上有一道疤痕,這是他在巴黎醉酒時弄得的(至今很多人認為他當時在廁所要沖馬桶,不小心把一道天窗拉到了自己的頭上)。他一直都有近視,但由于過度自負,他一直不肯戴眼鏡,直到32歲才有所改變(但在照片中還是很少看到海明威戴眼鏡)。他喜歡網球、拳擊、釣魚以及打獵。
▲很多人都知道海明威非常憎惡紐約市,但卻不知道原因。
▲盡管海明威對于其家鄉奧克帕克并沒有好感,但奧克帕克的人們對海明威的評價卻很正面。奧克帕克今天還有一個海明威博物館,每到夏天還有“海明威節”。
▲《老人與海》曾數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著名的是1958年10月7日上映的版本,其中圣地亞哥由斯潘瑟·特雷西飾演,曼諾林由菲力普·帕佐斯飾演,這部影片在當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還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攝影獎的提名。不過,海明威本人并不認同特雷西的扮演,他甚至把特雷西稱為“肥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