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一切成交都是為了愛
孔子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愛;
佛陀示教利樂,普度眾生,是愛;
老子智慧玄遠,利益古今,是愛;
耶穌教化天下,救苦救難,是愛。
愛是一縷輕風,清涼拂面,炎熱夏日,給眾生清爽之感;
愛是一汪清泉,解除路人口渴之苦,洗滌眾生煩惱之根;
愛是美好,愛是成全,愛是給人自由,愛是給人方便,愛是站在被需要的角度,發自內心的給予。
愛有一個不變的源頭——“心”。心無蕪雜,愛是純凈的、無私的,才能在生命之間流動,才能為之升華。若真愛一人,便會傾盡生命之余力幫助他、服務他、成就他,為他奉獻一切。
愛的凈化是慈悲,慈悲沒有敵人;愛的升華是智慧,智慧沒有煩惱。
以慈悲為本,以利他為先,那么,愛就如冬天的陽光,普照大地,溫暖世間。
以智慧的力量,提升愛的溫度,那么,愛就是流動的源泉,滋潤彼此的心田。
慈悲是凈化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布施,是成就對方的宏大愿力。人與人之間需要愛的流動,愛的升華,愛的圓滿,愛的和諧。任何無私的付出,都基于愛的能量、愛的智慧和愛的慈悲。
結緣是愛,連接是愛,成交是愛,一切成交的核心基于愛,一切成交亦是“我愛你”。
佛經有云:“愛人如愛己,率己以隨人。”付出愛,才能得到愛,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一個付出愛的人,才能覺察內心的豐盛與喜悅。與其百思如何索取愛,不如從付出愛開始。
愛是因,成交是果,因為有一份愛的力量,就有一份慈悲的力量,我要給予你我全部的愛,給予你我無私的幫助。愛是自然的流淌,當愛流動于彼此之間,成交便順其自然。
愛是廟宇,恨是墳墓。在愛中,生命將迎來最高的頂峰;在恨中,生命將會跌落死亡的境地。讓我們發現愛,追尋愛,擁有愛,分享愛,成為愛。
愛是慈悲,愛是智慧
人在降臨世間的那一刻起,就被愛緊緊包裹:父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世間萬物滋養的愛……愛是一層層棉被,帶來溫暖,抵御嚴寒,帶來歡樂,消除痛苦。愛使生命循環延續。
愛是生命的本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因為一個微笑、一個懷抱、一句話語,人往往心懷感恩,甚至心生情愫。
世間許多人不懂愛,被愛束縛,被愛占有,愛便如同蠶繭一層層包裹他們。他們把愛與私欲融為一體,扭曲愛,歪解愛,認為愛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占有,愛是一種無止私欲的追求;殊不知,愛是無私付出,愛是成全,愛是奉獻。愛,不是欺騙,不是謊言,不是謀私的工具;愛,不是巧取豪奪,不是貪戀私欲,不是美色誘惑;愛,是神圣的,純潔的,無私的,美好的。
愛,可使人陷入迷茫,可使人跌入深淵;愛,可給人勇氣,可給人光明。以“我執”對待愛,愛便是牢籠,禁錮人的思想和靈魂,用“寬容”對待愛,愛便是靈魂的依托,給人自由與幸福。
慈悲的愛,是摒棄“我執”的愛,是沒有束縛的愛,是自由飛翔的靈魂,是純凈無瑕的天使。慈悲是舍棄私欲的愛,是“小愛”升華為“大愛”的途徑,慈悲是愛的升華。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慈悲!
佛法之中,常談慈悲,《觀經四帖疏》解說:“明佛心者慈悲為體。以此平等大慈普攝一切。”佛以眾生為我,同感同受,同苦同樂,普度眾生,佛本心即是慈悲,慈悲即是愛。
佛家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慈悲的最高境界,平等愛人,博愛眾生。愛是慈悲,即愛的凈化是慈悲;愛是智慧,即愛的升華是智慧。
電影《一輪明月》中,楊柳依依,水波瀲滟,暮靄沉沉,西湖水面,兩葉扁舟成一條直線,一葉舟上站著弘一法師,一葉舟上站著他的日本妻子。
妻子凄涼訴說:“我就要回日本了,叔同。”
弘一法師說:“請叫我弘一。”
“請問,弘一法師,什么是愛?”妻子說。
弘一法師祥和說道:“愛是慈悲。”
湖面平靜,兩人無語,從此訣別。
弘一法師出家前,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做這樣的決定,非我薄情寡義,為了那更久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財富與名聲。這些都是過眼云煙,不值得留戀的。”
弘一法師大徹大悟,明白愛的真諦是慈悲,對眾生的慈悲就是對生命的虔誠。故,舍棄一切,在追求大愛的過程中,把余生奉獻給佛教,奉獻給佛法,奉獻給真理,奉獻給眾生。
慈悲是源,愛是流;慈悲是本質,愛是顯現。弘一法師是為求愛之源頭,有愛之源頭,方能證悟真愛。
愛于慈悲之中,沒有計較得失,沒有利益糾纏,沒有束縛禁錮,唯有自在喜樂。
愛是因,成交是果
一念不覺就是因,能生萬法就是果。世間諸事,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是過程,果是結果,只有經歷過程,才擁有必然的結果。
佛說“菩薩畏因,凡人畏果”。菩薩即為覺悟者,明晰因果關系,會在因的層面預見果,畏懼過程的好壞與圓滿。凡夫俗子注重結果的成敗得失,會把焦點放在結果上,卻不懂產生結果的因。所以,一個人要想有好的結果,不如先有好的開始。
“凡人的付出,是為了更好地得到;菩薩的得到,是為了更好地付出。”凡人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為了得到;覺悟者的每一份得到,都是為了更好地付出,而非占為己有。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教授說:“人生只有一條法則:自作自受。”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管是好,還是壞,都必將承受其帶來的結果。一個人只有在“因”上下功夫,把握好過程,把過程做得盡善盡美,“果”才會順其自然地好,不期而遇地來。
就像春天不播種,秋天沒糧吃一樣,你今天的收獲,是你過去付出的結果,假如你想增加明天的收獲,就要增加今天的付出。
愛是因,成交是果,心中有愛,一切成交都會變得輕松、自在、簡單、高效、水到渠成。
遵循“菩薩畏因,凡人畏果”的道理,許多人擔心:我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怎么辦?我的銷售能力不好怎么辦?我賺不到錢怎么辦?我的公司經營不下去怎么辦?他們往往擔心結果。
覺悟與智慧的人,會在因上努力,他們知道:如果我的產品不夠好,就不能服務好顧客;如果我的服務不夠好,就不能為顧客創造更大的價值。
明悉因果關系,就會知道:人世間,種什么因,就會結什么果。
因此:
我們必須規范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一切從善,種善因,結善果;
我們必須努力向上,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我們必須做好自己,成就團隊,才能造福客戶,影響眾生;
我們必須利益眾生,奉獻自我,才能收獲他人的幫助與贊揚;
我們必須日日精進,向上向善,才能“艷遇”明日更好的自己。
所以,佛說: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在遙遠的山中,有一座古寺。春天來時,方丈對小和尚說:“十方,把這些花種種了。”小十方接過方丈遞來的花種,急忙種在花壇里。方丈又囑咐:“十方,你要天天給這些花種澆水,適量施肥,待種子發芽之后,你要好好愛護它們。”小十方聽后,欣然點頭。
小十方按照方丈的囑咐,天天照料花兒,一天都沒有偷懶,眼看院子里的玉蘭花開了,又敗了,隨后,櫻花也開了,等花瓣隨風飄落的時候,桃花已灼灼其華。小十方種的花,卻還綠著葉子,一點花開的跡象都沒有。
小十方很失落,方丈看到小十方每天焦急地守在花壇邊,等待花開,便說:“十方,一切隨緣就好。”小十方忍不住便問:“方丈,既然說隨緣,為什么還要我每天努力地照顧它們呢?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是花還是沒有開,這樣,我會很難受的。”
方丈笑了,拉著小十方盤腿坐在院子里,說:“佛家講究一切隨緣,但是,又要求我們努力,許多人看來,這是矛盾的,可是,你想,如果沒有努力,何來的結果呢。如果沒有意料之中的結果,那我們又何必執著呢。我們要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呀。”
我們必須“因上努力”,把握一切能夠把握的部分,做到問心無愧;我們必須“果上隨緣”,不執著于結果,不強求于結果。只有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才能在蕓蕓眾生之中,保持一份平和與喜樂的心境。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人生必須努力精進,向上向善,即“在精進中隨緣,在隨緣中精進”,如此,才能收獲一份安樂。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所謂“緣”,即為“同道者”,同道者同緣。成交的核心在于同道者同緣,“道”即為“核心價值觀”。人和人在一起,一定是因為“價值觀”相同。
友誼長存,是為同道者同緣;合作長久持續,是為同道者同緣;夫妻攜手白頭,是為同道者同緣。
愛創造奇跡
《道德經》第十三章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意為: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會受到驚嚇一樣,把榮辱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么叫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人們驟然得寵,為之驚喜,一旦失掉,為之驚懼,這就叫作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么叫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人們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人們有身體;如果人們沒有身體,又有什么禍患呢?以貴身的態度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大部分人最恐懼什么?死亡。基本沒有人對關乎生死的事情掉以輕心。所以,關乎生死的劫數,大家必想盡辦法度過,以保全自身。如果能夠像重視自己的身體那樣重視天下的疾苦,能夠像愛護自己的身體那樣愛護天下的人民,那么,此人便可以受托天下。
老子闡述一份偉大的愛,可受付天下,可利益眾生。然而,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倘若一個人愛自己的家庭像愛自己的身體一樣,那么,此人就可以作為一家之主。如果一個人愛自己的產品像愛自己的身體一樣,那么,就沒有銷售不出去的產品。如果一個人愛自己的公司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那么,就可以把公司托付給他。如果一個人愛顧客像愛自己一樣,那么,成交就如呼吸般簡單。
自愛是一己之愛,博愛是眾生之愛,不棄自愛,弘揚博愛,才是真愛。這與老子“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擁有共同的思想內涵。
一個博愛的人,才能獲得智慧與福報,才能得到贊揚與幫助。一個沒有愛的人,如干枯的油燈,點燃不起火焰。
姜太公曰:“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
唐太宗以民為本,曰:“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重病中的康熙寫下:“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為本。合天下之心以為心,公四海之利以為利,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圖久遠也。……天下和樂,四海乂安。雖未敢謂家給人足,俗易風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終如一。占竭思慮,耗敝精力,殆非勞苦二字所能盡也。”足顯其愛民如子。
自古至今,大愛精神不僅是從政者的思想綱要,亦是從商者的人生終極追求。
李嘉誠先生以“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為經營哲學;稻盛和夫以“敬天愛人”為經營哲學;柳傳志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為經營哲學。他們皆以“大愛”為人生追求,從事利益眾生的事業。
儒家仁愛,佛家慈悲,道家慈柔,相同之處便是“愛”。愛滲透于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擁有愛的人,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擁有喜悅、幸福、自在,他們善良、勇敢、慈悲且自信地活在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