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北雁南飛題簽驚綺語 春華秋實同硯動詩心

“臨江府,清江縣,三歲個伢子賣包面。”這是江西南昌城里一種歌謠。清江兩字,也有改為新淦的。因為清江、新淦兩縣的人,在省城里挑擔子賣餛飩的很多,差不多是包辦了這種買賣。餛飩這東西,南昌人叫作清湯,清江,新淦人,叫做包面。三歲個伢子,是說三歲的小孩子。總而言之,是形容清江、新淦對于餛飩業之發達。當然,這不無鄙笑的意思在內。其實這兩縣是餐魚稻飯之鄉,文化也并不低落。尤其是新淦縣屬的三湖鎮一帶,風景幽絕,是令人留戀的一個所在。三湖距樟樹鎮三十里,距新淦縣也是三十里,交通倒也便利。這個鎮市上,約莫有千戶人家,卻有二、三十家牙行,四家錢莊,就普通市鎮比例起來,卻是畸型的發展。所以造成畸型發展的原因,卻因為這里有一種甜美的出產:乃是桔子,柚子,柑子,橙子。由秋天到春初,外方的客商,都到此地來販賣水果,所以產生了許多作桔柚掮客的牙行。又因為贛州出來的木料,編成淺筏,順流而下,到了這里,贛江寬深了,淺筏不便行走,就在這鎮邊,重新編扎。木料是一種大生意買賣,國家在鎮市上設了厘卡,抽收木稅。于是乎官商兩方,不斷的有銀錢交涉,因之又有了四家錢莊,在里面做一個流通機關。據官場中人說,這個厘金局,是二等缺,督辦是要候補知府才可以做。因為督辦資格大,手下的幕賓,也就非有相當的資格不可。其中有兩個是候補縣,一個是縣丞。其余的也就至少是佐雜之流。

單提這縣丞是位查收木稅的師爺,叫李秋圃,乃河南人。在江西聽鼓多年,找不到一個實缺做,沒有法子,只好將就。而且他有一種奇特的嗜好,喜歡種花。這贛江上游,出花很多,有那載運花木的船,由這里經過,必定要送厘局若干盆:厘局中人,除了督辦而外,都是不帶家眷的,寄居在局中坐船上,要花無用,李秋圃于是包攬了這件事,在河岸邊租了一所民房,用竹籬笆圈了兩弓地做起小花園來。他的長公子小秋才十五歲,隨著母親在省城讀書。因為酷有父風,聽說父親蓋了花園,極力慫恿著母親劉氏,帶了一弟一妹,乘著放年假之便,也追到三湖來。秋圃以為在外作幕,是個短局,家眷跟了來,未免累贅,很不以為然。后來聽說兒子是為慕花園之名而來,卻是個同調,倒也笑著不追究了。

小秋的祖父,就是一個大官,父親的官雖不大,然而家中也不愁吃穿,他自綺羅叢里出來,也可以算是一個標準紈绔子弟。當然,在前清封建時代,這種子弟,另外有他的一種興趣和思想。他到了三湖的第二天,趕緊就面著花園,布置了一間書房,窗子外放了四盆臘梅,兩盆天竹,在窗戶臺上,放了一盆帶山石的麥冬草,表示這是蕓窗之意。面窗自然是一張書桌,左手一列三只書架,兩架是書,一架卻放了蒲草盆子,宣爐,膽瓶,茶具之類:右邊放了一張琴桌,把父親此調不彈已久的一張古琴,放在那里:靠壁放了一張紅木臥榻,壁上掛了一軸《秋江放棹圖》,旁邊有一副對聯,乃是“此夕只可談風月,故鄉無此好湖山”。足足忙了一天,布置妥貼。到了次日,撿了自己幾部愛讀的書,如《飲水詞》、《李義山集》之類,放在案頭。還有《紅樓夢》、《花月痕》、《西廂記》、《牡丹亭》這些小說,卻塞在書桌最下一層抽屜里,把暗鎖鎖上了。

日方正午,太陽斜照在窗戶上,臘梅開得正盛。用宜興瓷壺泡了一壺好茶,斟在墨綠海杯里對窗坐下,看到籬笆外,銀光閃閃,乃是贛江。江那邊一帶桔樹林子,綠靠了天,十分有興趣。一個人自言自語:“無酒無詩,如此良辰何?”其實他是滴酒不沾,詩倒會胡謅幾句。他的興致既然發了,于是翻出了一張紅樹山莊的格子紙,磨墨蘸筆作起詩來。開頭一行題目,就是《新居即事抒懷》,這分明是個《七律》題目,少不得平平仄仄研究起來。他不住的蘸著筆,出了一會神,口里又咿咿唔晤地哼著,第一、二句,倒不費什么思索,寫出來也就認為可以了。但是順著這第一句的韻腳,先得了第四句,那第三句承上啟下,還要和第四句作對工整的,寫了好幾句,都不大相稱。于是放下了筆,走出大門來,沿著贛河的岸上,順流走了去。以為開開眼界,可以即景生情,對出那句。

這河岸很寬,全栽的是桔子樹。因為這里已在全國偏南的地方,氣候很暖和。雖是嚴冬,那樹葉子依然是綠油油的。樹里面是一道長堤,有時在綠林的殘缺所在,帶著半黃的枯草,還透露出一段來。望河那邊,約莫有二里之遙,也是看不盡頭的一片綠樹林子。兩邊綠樹中間,夾著一道河水,并沒有多大的波浪,兩三掛帆的船,在水上慢慢地走著。加之那邊綠林里伸出兩根旗桿,有幾座廟宇的飛檐,飄了出來。這邊人行路盡頭,有一座燒字紙的小白塔,真是互相映帶著風景如畫。小秋原來是尋詩料的,一味地賞玩風景,倒把找詩的事忘記了。因為天氣很好,索性順著河岸走了去。過了那字紙塔,便是一個義渡口,有一只渡船,由河心里泊向岸邊,一群男女,陸續地走上岸來。小秋看著鄉下人,提筐攜盒,卻也有些意思,于是背了兩手,站在一邊看著。其中有個十四五歲的女郎,面如滿月,兩只漆黑的眼珠,身上穿一件藍底白菊花褂子,長平膝蓋。前面梳著濃劉海發,長平眉上,后面垂了一條長辮,扎一大截紅絨繩,根底下托了一子仔絨線穗子。雖不免鄉下打扮,千干凈凈的,另有一種天然風韻。她手上拿了一枝長的臘梅,隨著一位老太婆后面走去。她在遠遠的,就向小秋看著,到了面前,卻只管低頭。可是走遠了,又三番兩次的回轉頭來。小秋心想,這位鄉下姑娘倒看中了我,倒也有些意思,情不自禁地,也遙遙地跟著走了幾步。又看她斯斯文文的,決非農家女,也叫人未免有情。正想再跟兩步,那位老太婆回轉頭來,向他打量了一下,他又一轉念,不要自討沒趣,也就轉身回家來了。

到家以后,不覺已是夕陽西下,不曾進書房去,就在竹籬下徘徊著。他這種舉動,恰是讓他父親秋圃看到了。心想這孩子呆頭呆腦,未免有些可疑,倒要看看他這書房布置了一些什么。于是并不驚動誰,悄悄地走到書房里來。進來之后,四周一看,卻也不免點了兩下頭。再到桌子邊看時,硯池未蓋,羊毫也未插,一張稿紙,上面倒寫了幾行字。拿起來看時,原來是一首未作成的詩呢!一個人自言自語的道:“這孩子斗方名士的脾氣,倒也十足。”看那詩時,只有一、二、四句,第三句卻在一條墨杠之外,勾了七個三角來替代了。詩是:

新卜幽居贛水邊,鳧群帆影落窗前,

△△△△△△△。桔柚連村綠到天:

便連連搖著頭道:“太幼稚,太幼稚!”再打開抽屜來一看,卻是一本虎皮箋封面的手抄本,上面有三個字,〈南飛集〉。他心想,《南飛集》這三個字,耳朵里卻是很生疏,是誰做的書呢?于是翻開書皮來一看,上面有字注得清楚,乃是中州惜花少年小秋氏著。秋圃看到,不由得“噗嗤”一聲,搖著頭笑道:“這簡直叫著笑話。”于是將這本子拿在手上,帶進上房里去。當時他對于這件事,卻也沒置可否。到了吃過晚飯以后,一家人坐在燈下閑話,秋圃帶了淡笑向小秋道:“你在省里念書,一個人自由自便的,全鬧的是些什么?”小秋站起來答道:“都是父親所指定的幾部書。”秋圃道:“現在你也會填詞了嗎?我看你書桌上,倒擺有好幾套詩集:”小秋偷看父親的面孔,并不帶著怒色,這就答道:“對著譜填得來,放開了譜,記得起長短句子,也記不了平仄,所以也不大十分作這個東西了。”秋圃“哦”了一聲,然后在桌子抽屜里取出那本《南飛集》,放在桌子上,指著問小秋道:“這里面也是你作的東西了?”小秋看父親的顏色,雖不曾生氣,也不曾帶了什么歡喜的樣子,便用很柔和的聲音答道:“是我把練習的詩詞,都謄寫在上面了。”秋圃道:“你一個手抄本子,也不過窗課而已,自己有這樣膽大,就寫上一個集字嗎?”小秋道:“這原是自己寫著好玩,并不給人看的。”秋圃道:“這也罷了,我問你這南飛兩個字,是哪里的出典?”小秋聽到父親問起它的出典來,心中得意之極,便笑道:“這是《西廂》上的詞句,你老人家忘了嗎?‘碧云天,黃花地,西風起,北雁南飛’。”秋圃看到他那番得意的樣子,就正了顏色喝道:“我忘了,我是忘了,你賣弄《西廂記》很熟,俯拾即是。我問你,把一部《西廂記》念得滾瓜爛熟,又有什么用?現在是什么時候,還用得著這一副佳人才子的腦筋嗎?我為了自己在外面混衣食,沒有工夫管你的功課,你一個人就胡鬧起來!若是根據你這條路走去,好呢,能作幾句歪詩,能寫幾個怪字,做一個斗方名士罷了。不好呢,就是一個識字的無賴流氓!我看你這種樣子,心里早就不能忍耐了,你得意忘形,倒在我面前夸嘴!”小秋倒不料這件事無功而反有過,只得垂手站立著,不敢作聲。李太太坐在一邊,就在旁插嘴道:“也怪不得你父親生氣,本來《西廂記》這種書,糟蹋人家名門小姐,年紀輕輕的人,看這種輕薄書做什么?以后不要看這種書就是了,你父親也犯不上為了這點小事和你生氣。我要寫一封信給你外祖母,你去取一張稿子來。”秋圃正色道:“太太,你又姑息兒子。我倒不一定和他生氣,只是趁了這機會,我要和他談一談。”于是扭轉臉來向小秋道:“我現在給你想定了兩條出路,讓你自己挑選。其一呢,我托督辦寫信,把你考進陸軍小學去。(注:前清各省,皆有陸軍小學,其課程則高于現實中學。)其二呢,省里有個農林學堂,辦得也很不錯,只是要小學的文憑才許考,這一層還得想法子。由這兩個學堂出來,多少可以找一點實學,好去立身,你愿意走哪一條路?”小秋見父親很誠懇地說著,便答道:“依我看,還是農林學堂好,一來是個中學,二來我的志趣,不想人軍界。”秋圃點了兩點頭道:“你這話呢,我倒是贊成。只是有一層,如今學堂里,是不考究漢文的,若不把漢文根底弄好,跨進學堂門去,以后永遠得不到漢文通順:好在兩個學堂招生,都在七、八月里,有這半年工夫,就在這里再讀一些漢文吧:這鎮市進鄉去五里路,有個姚家村,村上的姚廷棟先生,是個名秀才,雖然不曾中舉,只是為著科舉停了,依我看來,他至少是個進士人材。而且他很懂時務,(注:彼時以有新學識為知時務。)你跟他去念書,一定受益。他現時在村子里,設了一個半經半蒙的館,有二十來個學生,在這一方,很負盛名。”小秋聽到要坐經館,做八股功夫去,立刻覺得頭痛,但是父親這樣婉轉地說著,一定是下了決心讓自己前去的,倒不能違拗。可是在這個維新的年月,還要從八股先生去研究經史,也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因之默默地站在一邊,沒有作聲。秋圃道:“聽到念書,你就像害了病一樣,翻過年來十六歲,已經成丁了,還是這個樣子,你自己不覺得難為情嗎?現在是年底了,過了元宵,我便送你去上學,從今日起,把你那西廂記東廂記,南飛集北飛集都收拾起來。正正經經把讀過的書理上一理,你若是到姚先生那里去了,比不上此地一些土生土長的學生,我看你害臊不害臊?”正說到這里,一個聽差進來,向秋圃道:“吳師爺派人來說,現時三差一,請李師爺就去。”秋圃站起來笑道:“你去說,我就來。”李太太笑道:“你是高蠟燭臺,照不見自己的腳下黑。這樣教訓兒子一頓,自己聽說打牌,就忘了一切。”秋圃笑道:“這是在外面混差事的正當應酬,怎樣可以不去?”他說著話,穿上馬褂,也就走了。李太太也就正色向小秋道:“你父親所說著你的話。都是正理。你怎樣把《西廂記》上的話,都寫到作文本子上去,實在也不成話:”小秋笑道:“哪里是呀?你老人家不知道:聽說王實甫怍(西廂記》,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起,北雁南飛’這幾句,吐了幾口血,實在是好。我們北方人到南方來,仿佛就是那雁一樣。所以我用了那南飛兩個字,把北地人三個字含在字里行間。”李太太道:“你背了父親,就有這些夸嘴,剛才怎么不對你父親說呢?也怪不得你父親沒有好顏色給你,你總是這樣淘氣,以后不許再做這些風花雪月的閑文章了。”小秋在慈母面前還有什么話說,自然是答應了。可是他回到房里以后,想起在渡口遇到拈花女子的那一番韻事,十分地感到回味,于是仿作無題詩體,作了幾首《七絕》。把那時的情感,和心里的感想,表示了一番。在無事的時候,也就常把這幾首詩拿出來吟哦著。

約莫過了一個月,已到了元宵時節,小秋心里癡想著,今天街上玩燈,那個姑娘若是在鎮市前后的,必定要到街上來看燈,不免到街前街后,也去轉轉,或者在街上碰到了她也未可知。果然,順了他那一番癡心,在下午便到街上去轉著。這個鎮市上,橫直只有五條街,他來回的總走過了十趟。人山人海,看花燈的確是不少,但是這些人里面,要是找那個穿花褂子的姑娘確是不易,至于她來不曾來,這更是不得而知了。小秋忙了一晚半天,大海撈針,算是白忙一陣,只好回家安歇。因為次日十六,是個黃道吉日,父親已經挑選好了,在這天送自己上學了。鏡花水月,過眼皆空,這也不必再去想她。到了次日,換得衣冠齊整,帶了兩個聽差,挑著書箱行李,隨著父親一同上學來。

這姚家村去三湖鎮不過五里,順著桔柚林子,慢慢地走來,經過了一帶圍墻,便有一幢高大的房屋,在廣場外聳立著,順著風,一陣讀書之聲,由那里傳出來。走到那門口,橫著的金字匾額,大書“姚氏宗祠”四個字。小秋心里想著,這四個字,應當改一改,改作“第一監獄”。不過心里如此想,人還是朝前走。穿過了兩進房子,一位四十以上的先生,長袍馬褂的就迎了出來。秋圃搶上前一步,拱手道:“怎好讓老夫子出迎,真是不敢當了。”小秋知道這就是先生姚廷棟,也就躬身一揖。姚廷棟見他穿了豆綠湖縐棉袍,外罩一字琵琶襟滾邊花緞藍馬褂,頭戴緞子瓜皮帽,上有小小的圓珊瑚頂兒,腰上系著淡青灑花腰帶,在馬褂右襟下飄出一截來。眉清目秀,十五六歲的哥兒,這樣修飾著,在富貴之中,自帶一番俊秀之氣。只是自己向來教著布衣的子弟,現時來了這樣一個花花公子,恐怕會帶壞自己的學風,因之不免把臉色格外板起來。這幾進屋子的房間里,都住著姚先生的高足,頭兩天就聽到說了,有一位少爺要來,所以這時少爺來了,大家也就少不得在窗戶眼里,門簾子底下,爭著窺探。小秋一向在省城里富貴人家來往,多半是這樣的穿戴慣了。卻不料到了這里來,是這樣地引著人家注意,情不自禁地把面就羞紅了。秋圃帶著他到了正面大廳里,這里右邊擺著一張八仙桌,夾住了兩個書架,正面一把太師椅子,那自然是師座了。此外大大小小,沿四周的墻壁,都放了書桌,一直放到前進堂屋倒座里去。各位上都坐有十三、四歲,以至十七、八歲的學生,見著客到,都站起來。正面是個木頭月亮門,里面有方丈之地,上設了至圣先師的座位。小秋周圍一看,并無隙地可放書桌,除了進月亮門去陪孔夫子,就是和先生同席了。心里捏了一把汗,只說糟了。這時,姚先生讓著秋圃在師位旁邊坐下,吩咐齋夫在圣位前點上了香燭。小秋是不用別人吩咐,拜罷了孔夫子,請先生居上,也拜了四拜,然后和各位同學都拱了一個揖:姚廷棟略問了小秋,讀些什么書,筆下能作什么,就點點頭,于是向秋圃道:“兄弟這里有十八個學生,分作兩批教。文理清順些,自己已經會看書的,讓他在房間里設位子。不能自己用功的,就在堂屋里設位子。令郎既是自己可以讀書動筆了,這后進還有一間小廂旁空著,就讓他住到那里去吧。”小秋聽了這話,真個如釋重負,只怕父親不答應。所幸秋圃很客氣,說了完全聽憑先生的便,也沒有多談。告辭走了。

這里學堂的齋夫,將小秋引到后進廂房來布置一切,這廂房在圣座的后面,門朝后開,恰是避了先生的耳目。一個兩開窗戶,對著有石欄干的大天井。天井里有一棵大樟樹,高入云霄,大樹干子,彎彎曲曲,像幾十條黑龍盤舞,樹葉密密的罩著全屋皆陰。樹頂上有許多水老鴉,呱呱亂叫。天井石板塊上青苔長有十個銅錢厚。廂房墻上,另有一個圓窗戶,對了祠堂后的一片菜園子。靠窗戶不遠,有一叢芭蕉,一個小土臺,上面一口井,井邊兩棵橫斜的梨樹,枝上長滿了花蕊,有些早開的花,三星兩點的,已經在樹枝上綴著白雪。小秋兩手一拍,大叫一聲“妙”。齋夫正搬了書箱進來,答道:“少爺,這是姚家祠堂,不是廟。”小秋道:“這外面是姚家的菜園?”齋夫道:“是相公家里的菜園。”原來此地人稱秀才作相公,稱舉人作老爺,這是先生家里的菜園了。小秋道:“先生在家里睡嗎?”齋夫將嘴向窗戶外一努道:“啰!他住在那一邊。”小秋看時,天井那邊,也有間廂房。自己空歡喜一陣子,以為在后進住著,離開了先生權威之地,不料挑來挑去,卻是和先生對門而居,也就不再叫妙了。齋夫將這屋子收拾清楚了,姚廷棟便叫小秋到師位前去,隨便的在書架上抽了一本《古文辭類纂》來。掀開第一頁,乃是賈誼的《過秦論》。姚廷棟道:“我不知道你漢文的根底究竟如何。你可以把這篇文章,先念后講一遍,我知道你的深淺了,再訂定你的日課。”小秋回頭一看,許多同學,都向自己望著。心下這就想著,我應當把一些本領給人家看看,不要讓大家小視了我。于是將那篇《過秦論》抑揚頓挫念了一遍。姚廷棟聽完了,點點頭道:“不用講了,我已經明白你的根底。今天你初來,不必上什么新功課,可以自己隨意理一理舊書,把心事安定了。明天我出一個題目你作,試試你的筆路。”小秋答應著是,退回自己屋子里來了。心里這就想著,這位先生果然不是《牡丹亭》里的陳最良,更不是《石頭記》里的賈代儒,我原想著這里是第一監獄,或者不至于了。

正這樣地想著呢,一陣很清脆流利的書聲,送進耳朵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非報也,永以為好也。”咦!這可奇怪了,這是女子的聲音,難道這個學堂里面還有女學生嗎?記得三年前,在外面附館,有秀芳、秋風兩個女同學,那時只管和她們在一處玩,有時還鬧著脾氣,幾天不說話。后來才知道青梅竹馬之交,就是這么一回事,可惜那個時候,一點也不懂得,糊里糊涂地把機會失掉了,于今回想起來,還是羨慕得了不得:這可好了,現在又有了女硯友,不要像從前那樣傻了。心里這樣地想著,早是隔了窗子,向那邊廂房看去。這里一伸頭,早見那邊窗戶里一張白臉一閃。小秋一想,她準是也向這邊張望,不要魯莽,既是同學,遲早總可以看到的,于是又縮回來。但是坐下來只翻了兩頁書,那件事無論如何打發不開,索性把書桌移著貼近了窗戶,也高聲朗誦地讀起書來,也不過讀了七八頁書,那窗戶里的白臉,又是一閃。小秋是抬頭慢了一點,競不曾把那臉看得清楚。小秋想著,把桌子貼近了窗戶,那還是不妥,復又把桌子移到里面去:本來無事,自己倒著實庸人自擾了一陣。混到這天下午,由前進堂屋里吃飯回后,進來捧了一杯涼水,在院子里漱口,那邊廂旁門開著,這位女同學,悄悄地出來了。他一見之后,不由得心里突突亂跳一陣,這正是在義渡口上遇到,手捧臘梅花的那位姑娘:自己以為從此以后,彼此永無見面的機會了,不料更進一步,彼此傲了同窗硯友:在這一剎那間,自己未便去正面相看人家,那位姑娘,也就低頭走了。小秋出了一會子神,走回房去,將書頁子里夾住的一張詩箋,拿出自念了一遍。心想,這一下子好了,有了作詩的題目了:但是這里同學有二十人之多,就沒有人和她想親近在先的嗎?恐怕我來已是晚了。他到學堂的第一天,正處在他父親所期望的反面,開始心緒煩亂起來。

一天又一天地過去,小秋在有意無意之間,把那位姑娘的底蘊打聽出來了。她是先生的愛女,名叫春華,今年才十四歲。先生在學堂呢,她就在廂房后面的套房里念書習字。先生不在學堂里呢,她就回家去。她家就在祠堂后面,所以她進出都由后門,雖是男同學有許多,卻很少接觸的機會。小秋聽了這些消息,心下暗喜。想道:“春華秋實,是個現成的典故。我的名字,已經有個秋字了,她卻實實在在的叫做春華,這樣看起來。我們竟是有點緣分的。要不然,為何那天在義渡口上就遇到了她呢?這個兆頭太好,將來大有意思。于是顛頭顛腦地又不住地在屋子里微步吟詩。可是這位春華姑娘,年紀雖輕,舉止卻非常地端重,有時彼此相遇,她不閃躲,卻也不輕看人一眼,只是正了面孔,行所無事地走了過去。這和初次在義渡口相遇的情形絕對是兩樣。小秋心里想著:是了,自從我到學堂里以來,在第二日,先生就對我說了,讀書的人,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佳。嚇得自己立刻找了一件藍布大褂,將綢棉袍子罩上。莫非這位師妹,也是嫌我浮華的。以后我要尊重些,不可向她探頭探腦了。在十日之后,小秋的態度也就變作老實了,只是心里頭,總不能完全老實。只要有機會,便向對面窗子偷看了去。這時,也探得春華的書底不錯,念過《女兒經》、《女四書》之后,又念完了一部《列女傳》,一部《禮記》,現在正念著《詩經》呢。這并不是什么人告訴小秋的,是在春華的讀書聲里,就把她的書底一一地聽了出來了。

這一天,中午的時候,姚先生因族中的人請他吃午飯,他不在學堂里了。前面許多同學,趁著先生不在家,一窩蜂地跑了出去各找樂趣去了。雖有兩個同學不曾出去,也睡了午覺了。小秋一個人在屋子里坐著,只見那菜園里的梨花,堆雪也似的開了一樹。天上正飛著極細極細的雨絲,不用心看,幾乎是看不出來,被風一吹,卷著一團一團的煙球,在半空里飛奔。菜園外有幾棵柳樹,枝條長長的向下垂著,帶了金黃色。小秋走到窗戶邊看時,那雨煙子被風吹著,直撲到臉上來。于是低低地吟道:“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他這樣吟著,實在是無意的。不料對過廂房,聲音跟著也吟起詩來,詩也只有兩句,卻顛三倒四地只管吟著。起先,小秋聽不出所以然,后來聽明白了,乃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兩句詩和現在的環境映證起來,和“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兩句詞聯續起來,這就大有意思,耳朵聽著,心里哪禁得住情思的沖動,于是卜突卜突地跟著跳了起來。

品牌: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
上架時間:2019-11-05 16:45:52
出版社: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长武县| 抚远县| 易门县| 称多县| 乐业县| 云南省| 靖江市| 达尔| 岚皋县| 花莲市| 田阳县| 黑河市| 莲花县| 绥德县| 广宁县| 蒙城县| 红河县| 顺平县| 遂溪县| 开原市| 章丘市| 甘泉县| 广南县| 盈江县| 文水县| 墨江| 阿拉善盟| 余江县| 山东| 新绛县| 阿克苏市| 安塞县| 安阳市| 阜平县| 宜君县| 雷山县| 焦作市| 保德县| 浪卡子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