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江湖過往
這是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自這個世界有記載的歷史伊始,就注定這個世界將會充滿傳奇。
這個世界有多大不得而知,普通人就算窮盡一生都無法探知清楚這個世界。居于這個世界的人們,代代相傳的是這個世界的極東之處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極西之地是茫茫無際的沙漠,極北則是極其荒涼的冰原,極南則是炙熱無比,瘴氣彌漫,卻也是很多雄起猛獸的家園。
而人類所居住的區域,自先圣禹完成歷史上的人類區域第一次統一到禹集天下之兵鑄九鼎以鎮乾坤為止,人類區域終于有了她的名字------華夏九州。
一鼎,集乾坤之氣運,鎮于中央豫州。
一鼎,集天地之靈韻,鎮于北方雍州。
一鼎,集萬物之靈氣,鎮于東方冀州。
一鼎,集萬靈之歸附,鎮于西方揚州。
一鼎,集百姓之信仰,鎮于南方青州。
一鼎,承祖先之庇佑,鎮于東南兗州。
一鼎,承禽畜之奉獻,鎮于西南徐州。
一鼎,承水火之饋贈,鎮于極西荊州。
一鼎,承土木之無私,鎮于西北梁州。
先圣禹鑄九鼎鎮九州后,天下歸心,萬民安樂。
日子就這么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先圣禹也日漸衰老,也是到了該選繼承人的時候了。
在天下舉賢的眾人中,先圣禹選擇了一直跟隨在自己身邊的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如果歷史就這么繼續下去,那么天下九州還是大家的天下九州。
歷史的洪流,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改道,或許這才是正確的發展軌跡。先圣禹之子--啟。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帶著自己的部下,于自己的叔父--益,展開了天下共主的爭霸,并且最終贏了。而天下九州,也從共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啟,開創了九州大地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而家天下的社會形態,自夏啟起,至元成三十九年,歷史時光已經輪轉了二千三百三十九的春秋。
這二千三百三十九年間,九州大地上涌現了許多標榜史冊的人物。然而,這許多攪動歷史風云的人物,無一不是出身貴袛。立志要傳承千秋萬代的夏王朝,也在傳承了八百年之后被取而代之,之后陸續出現了幾代王朝,其開創者皆是貴族出身。
而由先圣禹時代的天下共主,歷經歲月,稱呼也變成了皇帝。
元成三十九年,秋--漸涼。
元成帝披著北方狼族進貢的雪白狐裘,端坐于御書房,身前御案上左前端整整齊齊的擺放著天下各州奏折,左后端堆積的是中央大臣們的奏折。所有奏折堆積已經有一尺高了。而右邊同樣高度的奏折,則是已經朱筆批閱過的奏折。
奏折堆積得如此之高,并不是說元成帝是不善政務昏君,或者是不勤國務的庸君。相反,元成帝自勤政以來,一直兢兢業業,一心事政治。
之所以堆積這么多的奏折,是因為當今天下,九州各地,旱災、澇災、蝗災、導致民不聊生,加之邊疆異族侵擾,九州各地豪強時不時自導自演的匪患。賑災、固疆、剿匪,這一樁樁、一件件,若在盛世,本可以在樞密院,由國相帶領群臣處理解決的,元成帝只需要知道或者不需要知道結果即可。
然而當今亂世,加上中央勢力錯綜復雜,利益捆綁得猶如一團亂麻,為天下,元成帝還是需要自己來,抽絲剝繭,從御案上堆積如山的奏折中,尋找關鍵的切入點,徹底還復這猶如一灘渾水的天下,讓其清澈見底。
“啟稟皇上,國師覲見!”
一個身著藍色波濤紋,腳踏紫色祥云靴,身材發福,手中橫抱雪白拂塵的大太監,緩步進入元成帝的視線之中,扯著公鴨嗓音,低聲向元成帝稟報。
”傳“
隨著元成帝的一聲令下,大太監身子微微退后幾步,躬著的腰也板直了。習慣性的用手扯了扯嗓子,或許唯有嗓子上的這個喉結,才能證明他曾經也是一個----男人。
輕輕的潤了一下嗓子,大太監高聲傳達皇帝的命令。
“宣國師覲見!!!”
隨著大太監自以為優雅,實則難聽刺耳的聲音消弭之后,御書房九寸五之高的門檻上,那兩扇朱紅門扉被門前的侍衛推開。
落日余暉灑進了房間之中,給本已金碧輝煌的房間,再增一分輝煌。
而大太監的眼中,看到的卻是那即將落下的紅日,以及門前緩步走進來的國師。
“臣袁易,參見皇上。”
“免禮,愛卿有何事要奏啊。”
“啟稟皇上......”
國師欲言又止,眼神余光看了一下身旁的大太監。
“愛卿但說無妨,陳公公隨朕二十余載,是朕之心腹。”
既然元成帝首肯了,國師自然是要當著大太監的面說了,只是再回頭看大太監時,大太監冷哼一聲,頭四十五度角轉動看向屋檐,仿佛那里有絕世美女一般,不肯再轉回來,或者四不屑于轉回來看這個自己的死對頭。
“啟稟皇上,今日臣收到青州欽天監分監加急密件,事關重大,不得不面呈皇上。”
“哦,何事?”
皇上問起,大太監就算心里一萬個不樂意,也不得不轉頭回來,雙手從國師手中接過密件,彎腰,低頭,慢步,小心翼翼的傳遞到元成帝面前。整個天下,能如此近距離的接近元成帝的,除了元成帝的后宮嬪妃,也就只有陳公公一人而已了。
元成帝接過大太監遞過來的密件,上面特殊的火漆顯示這是還沒有拆封過的,且八百里加急密件,是只有皇帝才有資格拆封的。當然,陽奉陰違,攔截加急密件的大臣不是沒有,只是堂堂一國之君,獲取消息的渠道,自然不知一條。
隨著元成帝把加急密件打開,閱覽,身前二位位極人臣的人物,不同的心思也開始活絡開。
既然是國師的渠道,密件當然是有備份的,國師也知道密件里說的事情,只是佯裝不知,為人臣子,藏拙才是長青之道,事事鋒芒太盛,只會引火自焚。鋒芒畢露還能保全自身的人不是沒有,而是很少,歷朝歷代,一朝一代有一人就夠了,多了就該被收割了。此朝,鋒芒最盛的,莫過于自己身旁的這位陳公公了。
而大太監此時則是想著,自己的情報網又慢了一步......
“熒惑守心,愛卿怎么看?”
這話自然是問國師的,畢竟星象、卜卦、吉兇、風水......乃是欽天監的本職工作。
熒惑守心,金秋流火,這可是大事。一但回答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好在來之前,國師已經有了準備。
“啟稟皇上,熒惑守心,圣人出世,皇上勤政愛民,受萬民擁戴,此次青州出現熒惑守心的天象,恰恰是皇上砥礪前行,功成千古一帝的機會。”
國師的回稟,大太監并沒有聽進去。當元成帝說出“熒惑守心”這四個字的時候,大太監就仿佛被定住了身子一般,怔怔的發呆,這樣的形態,若是元成帝是一個暴君,絕對的一個“大不敬”的罪名加身了。
大太監此時的心里可謂是波濤洶涌,自己為了家族,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被送進貧民窟,收養自己的父母,在拿了一筆錢之后,把自己養到了七歲,這還得益于自己的家族一直在暗中監視,要不然自己可能還活不過襁褓期。從有記憶開始,自己的稚童時期,就是無盡的屈辱,饑寒。也在七歲那年,養父母病故了,也或許是被滅口了,嗯,后者可能性更高吧。從那天起,開始流落街頭,乞討時被大一點的乞丐打等等一切能想到想不到的事,一直折磨著自己。能活下來,而且還活了一年,自己到了八歲,也是一個奇跡。
命運的改變在八歲那年,或者說是自己的命運在八歲那年被安排得明白了。從那個錦衣仆從走到自己面前--
“你愿意跟我走嗎?有吃有喝,還能很好的活下去。”
“愿意,我愿意跟你走。”再也忍不了這慘不忍睹的日子了,不管這個人是好是壞,是有什么目的,哪怕跟著他走會死掉,最起碼死前是懷著希望死的,不是嗎?
就這樣,自己來到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庭院,庭院里還有幾個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孩子,看樣子都是乞丐,好一點的也僅僅是破舊的衣服能夠遮住自己的全身罷了,不知道從哪里聽來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不就是說的我們這些人嗎。
從那以后,我們被秘密訓練,被灌輸忠于自己家族的思想,雖然自己憎恨這個家族,但是也感恩這個家族。我們是家族的底層族人的子女,旁支到十萬八千里之外的那種旁支,所謂血緣也早已經淡了,但是這個社會就是這樣,你再怎么淡的血緣,只要還有血緣在,那么你就要忠于家族,忠于主家。想要翻身,呵呵...立功。
沒有資源,想要立功談何容易,于是,自己親生父母送到了家族的暗子機構。而我的命運就是進宮,從襁褓時期就注定的命運。進宮,皇室也不是好糊弄的,明面上各大家族送進去的人,都有一個體面的卻拿不到什么有用信息的職位。而平民進宮的則更受皇室信任,于是,自己的稚童時期,雖然厄運多災,但是也成全了自己如今的地位。
大太監豐富的心理歷程,并沒有影響大殿內君臣二人的談話。
“愛卿可有良策?”
“回皇上,縱觀歷史,熒惑守心共出現了三次,唯一化解的一次是諸侯時期,南方諸侯宋景公遇熒惑守心,群臣勸景公把錯誤推到國相身上以化解危機,景公沒有同意,堅決自醒己身,感化上蒼,最終化解之。另外兩次,始皇帝駕崩后出現熒惑守心,二世沒有重視,反而任由奸臣當道,結果秦家天下------二世而亡。前朝漢成帝,遇熒惑守心,嫁禍給國相,結果王莽新朝取而代之。故臣之鑒,請吾皇下--罪己詔。”
“大膽袁易,你竟敢說皇上有罪??”
正在神游天外的大太監,聽到罪己詔三個字,立馬回神,并大聲呵斥國師。如果能夠借這個機會除掉國師就好了,雖然知道不太可能,但是不抓住機會,誰知道結果呢。
“好了,愛卿辛苦了,此事容朕想想,退下吧。”
“是,謝吾皇。”
“皇上,國師這是....”
“好了,你也退下吧,讓朕安靜一會。”
“是,謝皇上。”
國師,大太監二人相繼走出御書房,對視一眼,互瞪一眼,互哼一聲,互相反向轉身,同時互甩一下拂塵,就這么相互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