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社會活力的釋放、促生與管理

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無數個人構成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都依賴于它是否具有足夠的活力,能否保持旺盛的活力,活力就是它的生命力,是它的生命源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它充滿活力的時候,也就是其迅速發展的時候,相反,在它缺乏活力的時候,就是它因為各種內耗、僵化而無所作為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動蕩和分裂的時候。在歷史上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一些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比較高的民族,為發展水平較低的民族所打敗、所征服,一些人口、國土都比較大的國家為較小的國家所打敗,如宋朝之于元朝、明朝之于清朝、羅馬帝國之于日耳曼民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后者保持了足夠的活力和凝聚力,保持了應對外部環境和內部危機的反應能力,而前者則反之。這也是社會作為有機體存在的一個明顯的證據。

社會活力和生命力首先表現為它的生產能力,如物質財富的生產能力、精神財富的生產能力、人才的生產能力和吸引人才的能力,其次也表現在它自我調節、自我管理的自組織能力,表現為它對付外部挑戰和內部危機的應變能力。這些能力,一方面取決于微觀層面的細胞活力,另一方面則制約于宏觀層面的結構和組織管理制度。這兩個層面又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完全表現為一種有機性的聯系。

無論在哪一個社會、哪一個國家,個人都是最基本、最基礎的存在,構成了社會有機體的細胞形態。但這些個人又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他們之間發生著各種關系。個人首先生活在家庭之中,先是作為子女存在于父母為主的家庭之中,而后又自己組織家庭生兒育女。家庭構成了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家庭不僅是一個生活單位,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還是主要的生產單位、教育單位、交往單位。家庭之間的關系既表現為生產關系,因為一定生產資料的占有和社會財富的分配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而實現的,又表現為廣泛的社會關系,各種親戚關系、地緣鄰里關系等都是與家庭聯系在一起的。由一定的家庭構成了社區和社群,人們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直接與他的家庭地位相關聯,人們的身份也首先由他所在的家庭來予以確認。在現代社會,家庭的作用有所減弱,但仍然承擔著重要的生活和教育的功能。個人進入學校、企業、公司、機關等,又建立了各種職緣關系和社會關系,任何個人都生活在各種關系構成的網絡之中,他的自我確認、自我滿足都與其他成員的社會承認直接關聯在一起并互為前提。所以,自由主義所設定的那種作為前提的孤立自足的個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個人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關系中的存在,正如任何細胞都是一定機體組織中的存在一樣。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承認個人的獨立主體地位,他有獨立的意志,能夠進行自由的選擇,家庭不過是個人存在的一種形式,對于各種社會組織他可以進入也可以退出,他不僅是自在的,更是自為的,是自覺的、自在自為的存在,如此等等。在這個意義上,“細胞”的說法只是一個隱喻,無非是說個人是最基礎、最基本、不能再分的完整存在。社會機體的活力,最主要的也是取決于作為細胞存在的個人主體的活力,這種活力不單是一種意志力,或主動性、積極性,更包含著個人實際具有的各種能力,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完整的個人是各種需要和能力都得到全面發展的個人。

用哲學的語言講,人的需要是人的“定在”,即有了一定的規定性的特殊存在,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正是通過需要,既表現出了人的依賴性,是依賴于一定的對象才能存在的,又表現出人的為我性和能動性,因為需要體現了我和我所需要的東西的差異,規定了我獲取這些所需要的對象的動力,規定了我的利益與其他人的利益區別,等等。能力與需要一體兩面,需要是一定能力前提下的需要,沒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就沒有審美的需要,對于不會欣賞音樂的人來說,再動聽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的;能力又表現為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需要為能力規定了目標和方向,能力使這些目的得以實現,使需要得到滿足。人的需要是不斷分化、不斷發展的,能力也是不斷分化、不斷發展的,能力的發展促進了新的需要產生,新的需要又要求發展出新的能力,如此等等,構成了人的生活現實,表現出人是一種主體性的存在,是自覺的、自在自為的存在。

社會的活力從終極的意義上說,就是由構成社會的這些個人的活力來決定的,因為它本身就是由無數個人的活力組成的。這也就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致性或同步性。然而社會作為無數個人構成的整體,它與個人又有著不同的質的規定性。每個人為了滿足自己和自己家庭的需要,把自己的各種能力調動起來積極進行活動,盡管每個個體都充滿了活力,可這些活力施展的方式和運行的方向卻是不同的,在許多情況下還是沖突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而“許多預期的目的在大多數場合都互相干擾,彼此沖突,或者是這些目的本身一開始就是實現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實現的手段的”。“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 [4]當由于人口規模的擴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而出現了階級的分化之后,人們之間的沖突就不單是單個個人和家庭之間的沖突,而直接地表現不同階級和集團之間的沖突。換句話說,一定條件下的利益沖突采取了一種自覺的形式,這正如戰爭中的雙方都以消滅對方為自己的目的一樣。而共同體為了不至于在內部的沖突中走向解體,就必須采取一定的行動來限制沖突各方的行為,為了防止無數個人行為及其結果的相互抵消而造成的巨大浪費,就必須制定出一定的行為規則。社會作為共同體,有維護統一的需要和保持穩定的需要,社會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就必須對那些處于被壓迫階級的人們的利益和活動進行限制,一部分人的發展只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不發展的基礎上,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須建立在另一些人的不自由的基礎上,一部分人的權力只能以另一部分人的服從為前提。這固然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的結果,是人類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同時必然要造成對占人口多數而且承擔著社會生產任務的人們積極性的壓制,造成相當程度的社會活力的戕害和活動效率的損失。當這種矛盾和對立越來越尖銳的時候,解決矛盾的時機也就成熟了,通過激烈的革命或暴動,打碎舊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使社會處于一片混亂和動蕩之中,然后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革命的任務就是要解放生產力。打碎了桎梏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經濟政治制度,將被這種腐朽的經濟政治制度壓抑的社會活力釋放了出來,通過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為這些活力的發揮和使用創造出了新的條件,從而造成新的繁榮,使社會進入到更高一級的發展階段。還不僅如此,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已經獲得滿足的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又催生出了新的能力。這既是生產自身發展的一種必然,導致生產不斷向更高的水平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從我們前面對社會制度史的考察就可以看出,后起的制度,制度的新陳代謝的過程,從總的趨勢上看,總是越來越趨向于更加公正,越來越有利于人的不斷覺醒的自由和平等的要求,越來越有利于為更多的人發揮自己的能力提供更合理、更適宜的條件。從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從封建制度到資本主義制度,基本上都是沿著這個方向不斷前進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的改革更是如此,它不僅是解放生產力,更是發展生產力,即不僅要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利用起來,使物的因素與人的因素達到一種更合理的配置或結合,還在于以人為本,把人當作最重要的社會資源、生產力發展中的最活躍的因素,盡量提高人的發展水平和各個方面的能力。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根本的體現,尤其在當代資本邏輯肆虐、人的異化現象處處皆在的情況下,更顯得可貴和重要。

社會活力的催放和促生,既有自然的、自發進行的一面,也有自覺進行的一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是社會有機體的一種遺傳機制,是代際經驗傳遞的基本途徑,是人才生產和培養的重要形式。如果說,在前現代社會,與當時的物質生產的狹小規模相適應,教育,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表現出一種小生產的模樣,主要是培養精神貴族為主要目的的話,那么在現代社會,教育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主流途徑,大批量地、規模化地進行著各種人才的生產,將人類以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將科學技術發展最新的成果,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而有序地傳授給青少年,同時也讓他們了解和熟悉現代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規則,培養他們作為一個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各種基本素質。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提高人民群眾的能力和促生社會的活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相適應,受教育的權利也成為每個公民及其子女的基本權利,因為這種權利方面的不平等,一些人沒有得到受教育的機會,那就等于剝奪至少也是削弱了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參與競爭的機會,直接造成了人們起點上的不平等。

細胞層面的活力是整個社會活力的基礎,但僅僅在這個層面還只是一種潛在的活力,要將這種潛在的活力轉化為現實的活力,還需要將這些活力有效地管理起來。抽象地說,任何社會都希望自己充滿活力,任何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天下能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持久地存在下去。但現實的情況是,細胞層面的活力與社會穩定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矛盾,作為社會基礎的老百姓的個人能力的提高總意味著對統治秩序的威脅,正因為這個緣故,古代歷來的統治者都更傾向于選擇愚民政策作為基本國策。孔子就曾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使在現代社會,這個矛盾也仍然存在著,在采取中央集權體制的國家,這個矛盾會更加明顯和突出,也多采取一種整體上旨在削弱細胞活力的政策,比如通過各種手段將人們固定在一定的地點或工作領域,通過各種機構和措施限制人們的自由交往和選擇,杜絕和禁止各種社會性組織的出現,以便分而治之,鞏固其政權。其結果是,社會表面上是比較穩定的,但這種穩定卻建立在僵化的體制和缺乏活力死氣沉沉的基礎上,使社會不僅難以迅速地發展,而且往往陷入“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兩難困境之中。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為解決這個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在等價交換的平等原則下以一種無人身、非人格化的客觀機制來進行各種資源的分配,使得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的資源都能夠自由地流動,使得每個人都既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各種法制保證著契約的執行或落實,這就使得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統一的尺度獲得了一種較好的結合,從而極大地釋放出了社會細胞的活力,又進一步通過市場競爭激活了各種主體的活力,同時又形成了一種爭而不亂、活而不亂的秩序。民主制度既為管理社會的權力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礎,又為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為人民大眾的基本權利與政治權力的矛盾找到了一個橢圓式的暫時解決的方式。可以這么說,市場經濟是民主制度的現實基礎,市場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個發育健全的市民社會,極大地訓練和提高了人們合理地行使自己權利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激發和提高了人們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積極性,為人們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主體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人們能夠從傳統的臣民合理地轉化為現代公民,進而為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和人才的準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就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一種經濟模式,絕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更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方式,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永年县| 阳曲县| 三穗县| 富民县| 贡觉县| 普定县| 新乡市| 施甸县| 锡林郭勒盟| 庆城县| 彰武县| 高台县| 重庆市| 吉水县| 雅安市| 辉南县| 南部县| 平阳县| 绥江县| 曲沃县| 滁州市| 榆林市| 长葛市| 新建县| 盐边县| 襄樊市| 柳林县| 临海市| 和平区| 天全县| 尤溪县| 霍山县| 九龙坡区| 苏州市| 色达县| 刚察县| 吐鲁番市| 阿巴嘎旗| 安康市|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