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歷史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闡明共享發展理念的法理基礎,考察共享發展理念與我國法治建設的互動變遷史,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分析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共享發展理念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為共享發展理念的法治實現設計路線圖,分別研究了共享發展理念與民商法治、行政法治、經濟法治、社會法治、刑事法治、國際法治的關系及其落地實施問題。
王海燕 ·理論法學 ·31.6萬字
聯合國自誕生以來就對國際法治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其中聯合國安理會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從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這一獨特視角深度探討了國際法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采用理論闡述、案例分析、數據統計和縱橫比較等方法,論證和剖析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國際法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并就如何加大中國對聯合國的參與廣度和深度,提高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提出了若干建議,彌補了中國國際法學界在該領域的空白和缺憾。本書適合國際法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外交、外貿戰線的實務人員。
羅孝智 ·理論法學 ·26.4萬字
西方法學系統輸入中國,肇始于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丁韙良主持翻譯了《萬國公法》、《星軺指掌》、《公法便覽》、《中國古世公法論略》、《公法千章》(又名《公法新編》)、《公法會通》、《陸地戰例新選》,畢利干主持翻譯了《法國律例》(包含《民律》《刑律》《民律指掌》《刑名定范》《貿易定律》《園林則例》)。這些譯作對于晚清外交產生了一定影響,近代中國知識界也因此進一步了解世界。
萬齊洲 ·理論法學 ·21.2萬字
本書由江蘇省首批重點新型高端智庫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組織編撰,是專注于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領域重要問題的連續性研究報告。全書以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重點圍繞法治中國發展戰略、科學民主立法、法治政府建設、司法體制改革、法治社會建設、區域法治發展、中國法治國情調研等方面展開研究。問題導向、實證分析和咨政建言是本書的鮮明特點。
公丕祥主編 ·理論法學 ·30萬字
本書以現階段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不足為鑒,探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新思路、新途徑,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法治理論參考。本書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監督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公民參與、公民環境公益訴訟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監管國家賠償責任等問題都進行了系統論述,從法治化的角度勾勒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中國愿景。
劉永紅 ·理論法學 ·26.2萬字
《應用法學評論》旨在搭建法學理論界與法律實務界之間的學術交流平臺,匯集我國應用法學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創新性優秀研究成果,以完善應用法學學術體系,服務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刊聚焦應用法學的基本原理,法律實踐中的前沿、重大、疑難問題,以及法律制定、解釋和實施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方法、技術和規律,提倡“小切口、深挖掘”選題。
張光君主編 ·理論法學 ·22.7萬字
《北外法學》是一本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主辦,面向法學所有專業,突出國際法、國別法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法律研究特色的集刊,設有國際法與區域治理、知識產權、中東歐國家法律研究、東南亞南亞法律研究、西亞北非法律研究、獨聯體法律研究、中國法律前沿等欄目。本書為總第2期,共包括15篇文章,分為理論與權利研究,刑事法研究,民商及網絡法研究,國際法與國別法研究四個欄目。
米良主編 ·理論法學 ·20.3萬字
本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龍泉司法檔案整理與研究”成果為基礎,是“龍泉司法檔案研究叢書”推出的首部學術專著。透過社會史的視野,結合族譜、契約等民間文獻,本書考察了繼承習俗、法律的演化關系,地方宗族的應對;女性在近代法律變化中的策略與行動;從訴訟檔案出發回到契約活動的現場,在現代國家努力管控土地山林資源的背景下,討論地方確權習慣和產權秩序的變化。本書不僅記錄法律制度、政治變革與社會經濟、基層生活、民眾觀念變遷之間的互動機制和過程,也關注人們怎樣用法律的語言來陳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為自己的行動創制意義。
杜正貞 ·理論法學 ·22.5萬字
近代中國逐步實現了司法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從司法機關、司法人員,到審判程序都脫離了行政框架而“另立門戶”,但在行政體系之外重造審判體系不僅會帶來司法資源的緊張,也必然會導致新舊審判制度與程序間的沖突?!杜f譜新曲:近代中國審判制度中的司法資源研究》在對清末民初司法改革“缺錢少人”這一“共識”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了該時期審判制度與審判程序的傳統與近代化,探討了近代化過程中審判制度與審判程序在制約行政兼理司法以及實現司法公正過程中呈現出的司法功能與價值,提出了傳統同樣可作為司法資源為司法改革所用。
娜鶴雅 ·理論法學 ·20.8萬字
本書就衍生作品(二次創作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同人文字作品和同人演繹視頻作品)在中國著作權法體系中的承認與保護問題進行研究。本書在導論和第一篇第一章對概念進行厘定后,于第一篇第二章對衍生作品在著作權法中的不確定性做了分析。將不確定性歸因于“立法”上宗旨模糊、權利范圍限制與司法標準的多元性,并認為這些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著作權本質問題”的爭議與“文化產業/作者/讀者等利益主體的沖突”。第二篇著重分析了衍生作品興盛的歷史與現實原因,通過別開生面的文學及傳媒文化領域相關人士的田野訪談,考察衍生作品合法化的意義。第三篇則通過文化、市場行為的角度,以及立法、司法及法理比較角度,論證、闡釋衍生作品著作權合理性的可能與途徑。
殷源源 ·理論法學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