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共分5章,生動詳細地介紹了生活垃圾從產生、收集到處理、再生的全過程,內容主要包括揭秘生活垃圾、探索生活垃圾處理方法、走進國內垃圾處理、聚焦國外垃圾處理、生活垃圾未來處理趨勢。本書是“環保行動系列叢書”中的一分冊,內容全面豐富、通俗易懂,既適合廣大中小學生、垃圾分類從業人員、社區管理和工作人員作為常識來了解,也能為大專院校以及相關行業的研究人員提供重要參考。
韓丹主編 ·環境科學 ·4.5萬字
本書主要以國家低碳省市試點和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為重點,系統梳理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理論基礎,闡述地方積極開展相關實踐行動的背景、意義、目標、制度框架與政策支撐;全面、系統地評估地方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總體進展和成效,通過深圳、武漢、鎮江、南昌、常德、成都6個典型城市案例,詳細介紹不同類型、不同特點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實踐、措施和經驗,包括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研究制定的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展示我國近年來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所取得的成就。
本書編寫委員會編著 ·環境科學 ·17.5萬字
本書共分6章,內容包括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理論、大規模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中國實踐、世行貸款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項目準備等。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辦公室 ·環境科學 ·15.4萬字
當前,我國面臨著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城市層級空氣污染治理的政策體系已相對完善,但開展空氣質量達標和碳排放達峰(以下簡稱“雙達”)協同規劃的城市仍然很少。本書建立了城市尺度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空氣質量目標導向下城市“雙達”的協同分析框架,同時選取鄭州市、石家莊市、湖州市作為典型案例,闡述了城市“雙達”的路徑和策略。為實現城市“雙達”目標,除末端控制措施外,必須進行能源、產業和運輸結構的深度調整,能源綠色轉型和落后產能淘汰具有較為顯著的協同效益,在決策中應優先考慮。本書給出的方法框架、分析示例與政策建議,可為城市“雙達”實踐提供研究參考和決策依據。
薄宇等 ·環境科學 ·6.6萬字
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復雜,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農民防范意識較弱及文化水平較低容易導致各種災害的發生影響農民的生活與收益,設計防地質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預防溺水,預防人身傷害,農藥使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鄉村應急等專題,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民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洪凱編著 ·環境科學 ·9.6萬字
氣候變暖、海上漂浮的塑料垃圾、迅速擴張的沙漠、極速減少的雨林……環境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引發了全球關注。ESG作為一種關注企業在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方面的成就,而非僅僅關注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將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達成。“新興市場投資教父”馬克·墨比爾斯及其團隊,全面解讀ESG,包括ESG原則是什么,發展現狀及規模如何,對企業、金融機構、投資者、政府有何積極影響,如何踐行并投資,ESG投資是否賺錢,會對新興市場帶來何種變化,等等。《ESG投資》一書可以指導企業更好踐行ESG原則,得到資本青睞,更好地參與全球市場;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利用ESG原則,選擇有助于建立美好世界的企業,并影響更多企業遵循ESG原則,提升自身價值的同時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可以幫助個人,看清綠色投資機會,甚至積極主動影響企業向更有益于人類未來的方向發展。
(美)馬克·墨比爾斯 卡洛斯·馮·哈登伯格 格雷格·科尼茨尼 ·環境科學 ·8.9萬字
從農村環境、林業政策、水土保護、農業生態發展、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著手,重點關注農民關心的垃圾處理、廁所革命、水資源保護,水土涵養(退耕還林退耕還濕退牧還草)、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農藥化肥抗生素使用、農家樂等農村產業污染處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態保護區、國家公園等方面,解釋國家農業農村生態環保政策和規矩要求,指導農民生產和生活。
朱世平 饒海華 ·環境科學 ·6.1萬字
《大加速》是美國杰出的環境史學家、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約翰·R.麥克尼爾的又一部環境史力作。當下,能源危機、氣候災難、生物多樣性受損、全球變暖等緊迫的環境主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公共議題,多個領域的學者紛紛表達了對此問題的深度擔憂。本書梳理了1945年以來世界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人類世”這一新的概念之下,進而提出“大加速”這一新理念,為我們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與地球的未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本書包括的四大專題——能源和人口、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城市和經濟、冷戰和環境文化——幾乎涵蓋了當代世界環境史的所有重點領域。本書指出,地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人類世,在這一時代,人類對全球生態產生了極為有力的影響。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能源利用、溫室氣體排放和人口增長的加速,將地球推向了一個大規模的不受控制的實驗之中。《大加速》便是試圖解釋其原因和后果的一個嘗試,對我們今天如何看待人類生存的環境以及人類的未來,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
(美)約翰·R.麥克尼爾 彼得·恩格爾克 ·環境科學 ·13.9萬字
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前提條件,更是人類文明不斷繁衍的重要基礎。本書基于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視角,對這一區域在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方面的現狀、挑戰、未來導向進行闡釋,重點分析香港和深圳在生態環境協同發展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在認清深港合作的現實條件下,對深港兩地在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障礙、目標、內容、機制和措施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烏蘭察夫 方浩文 張顯未 ·環境科學 ·17.4萬字
本書是根據十九大精神、四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等方針政策,對四川綠色經濟發展趨勢、小微型企業轉型壓力進行分析,提出綠色小微企業發展的建議,并從全省各級政府規劃、職能、機構效能等方面進行分析,建議政府轉換職能撬動多級主體,構建小微企業綠色管理體系,助推四川鄉村振興。
楊小川 ·環境科學 ·15.3萬字
這是一本專為中國家庭打造的垃圾分類科普手冊。書中既介紹了什么是垃圾、垃圾的危害、生活垃圾如何分類、如何減少生活垃圾、國內外垃圾處理現狀等科普知識,同時又依據垃圾分類的最新政策,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垃圾分類指南,是適用于每個中國家庭、集科普和實用功能于一體的垃圾分類便捷讀本。★適用于每個中國家庭的環保讀本,根據住建部新版《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標準編寫,倡導垃圾分類新時尚。本書的垃圾分類知識適合全國各地居民閱讀,是億萬家庭都需要的實用科普手冊。書中按照最新出臺的垃圾分類政策,進行清晰、具體的分類指導。★生活場景+環保知識+分類準則+實操指南,內容圖文并茂、簡單易懂。本書從市民真實生活情境切入,介紹關于垃圾及分類的科學知識,提供實用、簡單的分類指南。書中有百幅精彩生動的插畫、可愛的卡通形象、直觀的圖表,全面、完整地介紹垃圾分類科普知識,讀者一看就懂。
《垃圾分類小百科》編寫組 ·環境科學 ·1.2萬字
動物瀕危甚至滅絕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環境惡化,二是人類買賣。環境惡化是人類逐利時,地球生態付出的代價。我們在經濟騰飛的路上洋洋自得,但那些被污染的空氣、海洋、江河、土壤,在再難承受時,終將通過各種方式的循環,將這一切還給人類,而動物的消亡,只是唇亡齒寒的前奏。呼吸潔凈空氣成為品質,吃無毒蔬菜成為可遇不可求,海鮮河鮮帶有重金屬污染,氣候異常,天災頻現。也許科技能夠與這些回擊做一時抗衡,但我們不做出改變,不從點滴力行.又能把什么留給未來呢?
趙元征主編 ·環境科學 ·1.4萬字
本書記錄了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內,以民間的行動者和行動型研究者的角度,所看到的進展、努力、積攢的經驗以及面臨的瓶頸。全書分為總論、資源和能源、經濟和技術、環境污染和治理和社會公平五部分,探討了推動綠色經濟過程中所面臨的復雜性以及發展模式可能發生的轉變,分析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氣候變化、能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土地利用、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工業綠色轉型、財政金融和環境友好技術轉移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面臨的問題,書中還介紹了當前面臨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對社會公平、經濟上消除貧困、國家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等方面所提出的合理建議。
孫姍 ·環境科學 ·17.3萬字
從文明初萌時的洪水泛濫,到全球化時代的新冠肺炎,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是與災難抗爭的歷史。在本書中,知名學者暢談災害史研究的歷程、現狀與未來。在傳承與破立之間,構建災害史研究的新框架,確立災害史研究的新起點。
閔祥鵬主編 ·環境科學 ·12.6萬字
從黨的十七大開始,中國逐步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九大更是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深圳作為改革開發的排頭兵和試驗田,改革創新是其歷史使命和強大動力,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高瞻遠矚,不斷開展實踐探索,早在2007年,就旗幟鮮明地提出“生態立市”的戰略方針,2008年被環保部選定為首批生態文明試點地區,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嘗試,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蓬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本書以“五位一體”為脈絡,理論探討結合實踐探索,系統梳理了深圳的生態文明戰略選擇,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主要做法,總結生態文明領域的主要經驗,并展望了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新定位和關鍵路徑,對于國內其他地區有重要參考借鑒意義。
車秀珍 邢詒 陳曉丹 ·環境科學 ·17.3萬字
《中國生態文明辭典》為國內首部生態文明辭典,旨在強調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經過了漫長的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等不同的文明階段之后的、一種超越以往文明的全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新起點。強調人類在實踐中遵循自然、人、社會協調發展規律,不主張人與自然的競爭,反對不計后果的物質需求,追求一種全新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全面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人類社會與地球上所有生態群落達成和解并成為負責任的一員,協同并進、共享繁榮。本辭典共收詞目410余條,內容涉及古今中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生態思想、生態創造等諸多方面,涵蓋當代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的各主要領域。對我國當下偉大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旭烽主編 ·環境科學 ·16.7萬字
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者開展社區保護已有一段時間,這期間有國際的合作,也有國內學者和環保工作者自己的探索。本書通過系列案例總結了長期以來在社區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并對每個案例予以專家點評,使人們更加全面的認識社區保護,為同行業者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全書分為三個部分:脈絡篇針對社區保護的演進、土地產權制度的演進、外部性問題以及社區保護思想進行探討;案例篇則介紹了圍繞不同的社區開展的保護活動的案例;思考篇則是對社區保護的經驗教訓、路徑選擇等的思考和總結。本書可供環保工作者、環保政策的制定者以及熱愛環保的人士參考。
倪玖斌 ·環境科學 ·15.3萬字
本書匯集了近年來山東省淮河流域各級防汛抗旱機構關于防汛抗旱面臨的形勢及對策、組織體系與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和水文水資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進經驗和技術應用,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本書集理論性、實用性于一體,對服務領導決策,開展交流學習,引發深入思考,推動防洪抗旱減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本書可供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各級領導干部、職工參閱,也可供廣大水利工作者和關心支持防汛抗旱事業的人士參考。
山東省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環境科學 ·14萬字
本書以中國西部生態補償為研究對象,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國內外生態補償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新的生態補償機制,以此促進西部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外部性理論、公共物品理論、生態資本理論和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等理論為指導,深入分析了西部生態惡化的機理,在此基礎上本文構建了一個新的生態補償機制,最后對西部生態補償機制的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本書包含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西部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生態補償的國內外實踐、西部生態問題形成機理、西部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西部生態補償的對策建議等內容。
李長亮 ·環境科學 ·17萬字
《環境與社會》主要由四個關聯部分組成。第1-2章主要闡述了中國農業文明時代生態環境的歷史演變、工業化以來環境問題“危機化”的動力和過程;第3-4章梳理了生態系統的一般規律,以及衡量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的標尺性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發現;第5-6章考察了當代中國環境治理方式的演變及其績效;隨后的四章則分別解剖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特定的社會-政治結構與環境問題的互動關系、“環境權”確立的作用和意義,等等。
張玉林 ·環境科學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