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關于海洋歷史、地理、文化等多重意義的人文科普書。作者從海岸線、海洋科學、海洋生物、海上航行、海洋藝術五個方面精煉切入,不僅介紹與之相關的海洋知識、歷史故事及細節,還展示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以科學、文學、藝術、電影等領域的代表案例或作品如詩歌、小說、畫作等,延展至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利用和因此創造出來的文化,強調對海洋的保護與尊重以及海洋環境的未來前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索和解釋海洋的世界。
(英)理查德·漢布林 ·生態環境 ·10.3萬字
彼得·渥雷本是德國知名森林學家和科普作家,長年致力于環境保護事業。這本《樹的呼吸》是他較新一部作品。作者根據自己在德國從事林業工作的經驗,介紹了樹木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特點,并揭露了現代林業經濟的弊病和對森林生態造成的破壞,以及這些事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全書分為“樹的智慧”“林業的無知”“未來森林”三章。第一章“樹的智慧”主要講述的便是樹木為了生存所發展出的能力與智慧。樹木面對自然環境不是束手無策的:它們將上萬年來積累的經驗存儲在種子里,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還會通過樹根識別自己的親友,為彼此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同時攜手調節區域氣候,以便整個族群的茁壯生長,哪怕是面對氣候變暖,森林也展示了一定的應對之道。第二章“林業的無知”主要以德國林業為對象,揭露了林業(人類)對森林(樹木)的自主性的忽視與低估,人們或出于無知,或處于自身利益,蠻橫地干擾樹木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包括植樹造林這種看似有利于生態改善的舉動,也常因人類認知的局限而弄巧成拙。
(德)彼得·渥雷本 ·生態環境 ·11.3萬字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1攝氏度。曾經“百年一遇”的火災、干旱、洪水和風暴,現在每年都在發生。2020年,澳大利亞迎來了其史上最熱的夜晚,加利福尼亞山火燃燒的面積是以往的兩倍,而在大西洋的颶風季節里,人們前古未有地需要使用拉丁和希臘字母表中的所有字母來命名一季中所有的風暴。在干涸的馬達加斯加,人們正在挨餓;在大堡礁周邊過熱的海域,亙古未有的大片珊瑚正面臨滅亡;北方的永久凍土層正在隆起。氣候危機已經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論和猜測的領域,它已成為真實的存在。地球上現存著五大巨型森林:北美巨型森林、泰加林、亞馬孫雨林、剛果雨林、新幾內亞雨林。這些巨大的森林對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數千種文化和穩定的氣候至關重要。里德和洛夫喬伊為解決這些森林面臨的最大挑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大規模擴大保護區,到支持土著森林管理員,再到規劃更智能的道路網絡。《地球之肺與人類未來》也為政策制定者指明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并建議我們通過日常決定吃什么、建什么、買什么、去哪里以及如何到達這些地方,來幫助拯救大森林。
(美)約翰·里德等 ·生態環境 ·16.7萬字
地球內部掩藏著怎樣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引發了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地磁場和地球內部活動是否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宇宙中還存在另一個地球嗎?地球形成于45.5億年之前,但我們細致入微地觀察地球內部僅始于短短幾十年前。人類鉆過的最深的井不過12千米,而地心卻位于我們腳下超過6300千米的地方。我們對地球的歷史有多少了解?對地球的內部性質又有多少了解?本書用10章內容展示地球科學家的工作,帶領我們踏上一場深入地心之旅,從地殼斷層游覽至熔融狀態的地核,去了解將我們與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聯系在一起的奧秘。
(法)尼古拉斯·科爾蒂斯等 ·生態環境 ·4.5萬字
在《生生不息的地球》一書中,享譽世界的大衛·愛登堡爵士以敏銳的眼光、持續的好奇心和富有感染力的熱情,向我們展現了棲息于12個典型地域中繽紛復雜的生命及其對生境的適應性。從孤寂的喜馬拉雅山巔到極寒的冰原地帶,再到我們身處的城市環境中,動物和植物都能擇地生息。幾乎每一個微小的生態位都存在適應它的特定物種。相似的環境導致相似的適應,不同的地域也孕育出迥然不同的生命。物種和生境不斷變化又彼此適應,展現出地球的活力、演化的奇觀。在此次推出的全新版本中,大衛·愛登堡與動物學家馬修·科布聯手,增加了近些年來至為重要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發現,補充了百余幅罕見的攝影照片,并關懷甚切地探討了我們這顆星球如今面臨的緊迫問題:氣候變化、環境破壞和物種大規模滅絕。
(英)大衛·愛登堡 ·生態環境 ·16.2萬字
《探尋霧霾之謎的重大發現》為西山智庫研究報告。側重于哲理性分析研究,主要從整體和規律上認知霧霾,既呈現了一種新思路和新理念,還提出了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性方案。《探尋霧霾之謎的重大發現》以“水氣循環系統”、“自循環”、“微循環”、“自凈化”等系列新觀念深解自然生態系統,認為水氣循環系統是認識霧霾的根本,水汽微循環則是霧霾生滅的關鍵。華北平原大面積地下水深埋導致水氣循環系統失能而災害性霧霾頻發;長期依靠大量透支地下水發展經濟,是現代人類的飲鴆止渴。
金輝 ·生態環境 ·6.9萬字
水對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各種文明的崛起和衰落也與之息息相關。可以說,人類的家園本質上就是一個藍色水星球,人類在其中進行生活、生產、創作、遷徙、經濟活動、地緣交往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文化體系和社會系統。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人類對生態的無節制侵蝕,地球的水循環系統正面臨巨大的危機。洪災的強度大幅增加,干旱、熱浪和大規模野火正在全球各大洲頻發,摧毀著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到2050年,可能有35億人面臨與水相關的糧食安全威脅,可能有47億人生活在面臨巨大或極端生態威脅的國家中,這將導致人口大規模流離失所和被迫遷徙的情況。而由此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地緣政治問題,引發諸多紛爭。《藍色水星球》預判了氣候災難下的人類社會新形態——氣候大遷徙時代、瞬時社會、生物區治理、室內垂直農業等,為人類應對生存危機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方案。我們將重新學習如何適應這個生機盎然、不斷演化并自組織的藍色水星球,在先進的科學基礎與技術進步推動下,與我們的家園和諧共生。
(美)杰里米·里夫金 ·生態環境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