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西方社會日益明顯的社會衰敗現象進行田野調查的結果。結果顯示,西方社會各階層的倫理道德缺失,是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作者還警告那些輸入西方生活方式的國家,要警惕在敞開大門發展經濟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被撒下衰敗的種子,建議這些國家保護自己獨有的語言,切莫為了迎合西方的需要和利益而改變自己。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說,本書的觀點值得深思。
A·C·弗里奇博士 ·人類故事 ·2.2萬字
本書介紹了“彈棉花”、“貨郎”、“擺渡人”、“麥客”、“拉洋片”、“江湖郎中”等一百種正逐漸趨向消失的職業。
蔣藍 ·人類故事 ·5.5萬字
本書介紹了一百個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正趨向消失的詞語如“伙計”、“洋火”、“掌柜”、“迪斯科”等。
蔣藍 ·人類故事 ·4.8萬字
悄悄的,有些事物正離我們而去,正如另一些事物悄悄的走來。生活總是無情的淘洗著舊日的色彩,卻給人們留下幾許懷戀,幾許感慨。
古巖 ·人類故事 ·4.7萬字
本書介紹“新人類”青少年的使用漢語的習慣,通過“搬磚、炒作、裁員”等詞語的詮釋描述其行為作派、思維方式。
本書介紹了“火鉗”、“火熨斗”、“荷包”、“石磨”、“轆轤”、“蓑衣”等一百種正逐漸趨向消失的生活用具。
魯稚 ·人類故事 ·5.5萬字
《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序曲,是一部追尋和預測人類興衰史的通俗讀物。書中認為,人類與世界上兩類黑猩猩的基因相似程度達到了98%,因此人類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第三種黑猩猩”。但是人類對生死的理解,對語言、文化、藝術、農業的發展卻使得人類有別于動物,這些特質推動人類建立社會,并實現政治、經濟的發展,但是有些人類從動物祖先繼承來的某些特質將會有可能最終造成人類社會的“自我毀滅”。全書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生動地簡述了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第二部分探究人類生死循環變化及哪些變化為人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三部分探討人類最終異于動物的文化特征,不僅包括值得我們自豪的語言、藝術、農業等方面的形成和發展,還有關于吸煙、酗酒、吸毒等人類的污點。第四部分探討人類可能走向毀滅的兩種特質:對外族的排斥及對環境的破壞。最后一部分呼吁人們意識到自己有別于動物、卻極類似于動物的特質,揚善避惡,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書為《第三種黑猩猩》的簡明版,在完全保留其核心觀點和論據的基礎上,適當略去了部分晦澀難懂的論證,添加了一些通俗生動的例子,排版也更加親和、明朗,希望將原書的觀點用更簡明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特別適合學生和非專業讀者閱讀。
(美)賈雷德·戴蒙德著 麗貝卡·斯黛芙奧夫改寫 ·人類故事 ·12.4萬字
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薛定諤在都柏林三一學院做了一個系列演講,將其對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公之于眾,次年這個系列演講被整理成書出版,即是這本極具影響力的小書——《生命是什么》。薛定諤在本書中探討了量子物理學與生物學最新發現之間的關系,激勵了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因揭示DNA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三人——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和威爾金斯(MauriceWilkins)——都聲稱《生命是什么》在他們通向雙螺旋之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奧)埃爾溫·薛定諤 ·人類故事 ·4.7萬字
未來有兩層含義:還未到來;終究會來。未來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容易讓人疑慮、擔憂。這樣的想法你我都有,甚至,現在也沒變。不過,未來學家說,從前,先哲預知了現在;現在,我們也可以嘗試解碼未來。科學地預見未知的未來世界是可行的嗎?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精確預見未來事件嗎?究竟什么才是人類的未來?……
(南非)邁克爾·李 ·人類故事 ·8.2萬字
不久前,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一項面向全球的調查表明,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處于營養失衡狀態。所謂營養失衡,包括兩方面: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前者一般出現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后者在發達國家更為常見。營養失衡正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蔓延,貧困和富裕國家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均衡營養成為當下大家都很推崇的生活觀念。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無處不在的新媒體,都在向我們普及真真假假的營養學知識,絕大多數專家和營養師往往強調膳食搭配的重要性,而很少從整體上考量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其實,這也是一種失衡。這本書旨在系統地講解營養學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樹立平衡營養學的觀念,厘清均衡營養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意識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均衡營養是未來社會的一場生活革命。
(美)馬勝學 ·人類故事 ·14.4萬字
一本正經的技術史科普作品,寫給假設中的世界末日幸存者。作者路易斯·達特內爾不僅探討了如何讓人們在災難后的幾周里活下去,更是介紹了末日之后,恢復人類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礎、卻極其重要的知識精華:從如何重新發展農業、喂飽肚子,到怎樣提煉礦物、制造藥品和生產工具,再到鋪設電網、發展交通等。一場極富科學想象力的思維實驗,也是重新梳理人類文明發展的知識指南。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當我們遇到全球性的自然災害、瘟疫,或者沉浸于文明的便利時,或許更應該思考一下,假如文明瞬間崩潰,我們該何去何從?特別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這本書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名人推薦+大獎加持+媒體好評。14種文字全球出版,入選《自然》《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年度書單,貝爺、羅輯思維、梁歡等推薦……
(英)劉易斯·達特內爾 ·人類故事 ·15.3萬字
重現神奇物種征服世界之旅!是什么讓英國人放棄咖啡,從此只喝茶?茭白筍不是天生就長那樣,而是受到真菌感染?讓豆子變成美味醬油、讓米變成清酒,創造出王者之酒、藍紋奶酪、臭豆腐的,都是真菌;產黃青霉的發現協助同盟國打贏二戰;在顯微鏡下長得像圣誕樹的綠色木霉,是自然界的樹木醫生;里氏霉菌讓你的牛仔褲出現石磨水洗效果,黑麥角菌能讓人走一趟天堂或地獄;愛爾蘭大饑荒、獵巫行動、造就了羅馬暴君尼羅的罪魁禍首,也都是真菌;當然,不能不提眾多美味的菇品,從洋菇、金針菇、香菇、松茸,還有被視為神丹妙藥的冬蟲夏草和靈芝等……也許你從未注意,你的生活已被真菌包圍,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掌握著生死存亡的關鍵,甚至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最小的真菌你看不到,最大的真菌比45座鳥巢還要大!真菌細胞生物學研究者顧曉哲博士,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真菌在人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每個品種都有詳細的介紹,讓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輕松活潑的文字加上定制的簡明漂亮的插畫,讓每一株真菌都格外生動的呈現在你的眼前。讀完本書,就像搭乘一臺充滿畫面的時光機,以真菌的角度看盡人類文明史。
顧曉哲著 林哲緯繪 ·人類故事 ·7.4萬字
《科學家或許是錯的·人類與人體》是一本面向小學生中高年級的科普書。講述人類與人體的奧秘,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為我們無私奉獻著,我們的身體是一部“復雜而精密的儀器”,可是我們對它的了解并不多。人類的起源從何談起、人體都有哪些秘密……本書從各方面對人類歷史淵源、生活中我們常見卻可能未曾思考過的小知識點入手,引導小讀者對我們自身的探究,從摸得著、看得到的科學研究對象入手,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去探索,去提出問題。
徐牧心 李敏 ·人類故事 ·4.3萬字
醫學界將處于意識清醒與腦死亡之間的狀態稱為“GrayZone”,遭受嚴重腦部損傷的病人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常發生這種狀況,他們可能無法對外部世界做出回應,醫生和患者家屬也常以為他們無法思考,但有約20%的患者實際上是能感知到外界刺激的。AdrianOwen作為一位腦神經科學家,《IntotheGrayZone》是他對生與死的邊界探索,為你揭開腦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識世界。本書是其摘要總結,為你快速梳理原書脈絡,掌握關鍵內容。
利民·鄧 ·人類故事 ·2.4萬字
民間故事,是中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也是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蘊含著崇高的思想和美麗的故事,還能給人知識、智慧,更能從中看見不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和中華文化的絢爛多彩。《中國民間故事》收錄了包括漢族、傣族、白族、回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在內的數十篇民間故事。將中華各族的歷史文化、生活風俗、道德情感等融入故事中,使讀者在閱讀中,增強民族文化認知,提升民族認同感,塑造優良的民族品質。
謝桂梅 ·人類故事 ·8.8萬字
《希臘神話故事》是古老的愛琴海文明孕育出來的一朵藝術奇葩,它誕生于口頭傳說,在一代代人的口頭流傳中不斷被完善,后來才被整理、加工并記錄下來。《希臘神話故事》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中一部分是關于神的故事,另一部分講述的是深受推崇的古希臘英雄人物的故事。千百年來,《希臘神話故事》一直有不朽的魅力,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在世界各國代代相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影響著后來的希臘文學,不僅如此,對整個歐洲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臘神話故事》是全人類的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一種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古希臘人民智慧的結晶。
高中甫 ·人類故事 ·13.6萬字
本書是《極限英雄》系列叢書之一。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披荊斬棘,克服困難,制造了工具,產生了語言,創造了文字,健全了大腦。縱觀人類的歷史,那就是一部向大自然不斷發出吶喊、挑戰的歷史。攀登絕壁、穿越密林、驅蛇打虎,克服困難無所懼;碧血黃沙、浩瀚無限、忍饑挨餓、走出沙漠笑天地……孤身天地獨行客劉雨田;走遍全球揚國威的潘德明;李愛德和馬晉安383天走了6100公里……本書向青少年娓娓講述了人類最輝煌的故事。
厲永斌 ·人類故事 ·6萬字
這是一本介紹人類學知識的趣味科普書。22個關于人類進化的故事,揭開我們的身世之謎。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李相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專業的人類學知識回答了“你是誰?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一系列問題,解釋了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從普通的動物進化為智慧的人類,又為此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價。
(美)李相僖 (韓)尹信榮 ·人類故事 ·11.3萬字
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哲學家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道德從何而來?是理性還是感性;是直覺還是責任感;是被動接受的規則還是主動形成的美德。在西方,道德和宗教相關;在中國,道德更多和氏族相關。在沒有宗教文化習俗等之前,在最最原始社會里,人類的道德是如何建立的呢?人類無法再回到原始社會去驗證,但是可以在動物里驗證,著名靈長類學者德瓦爾通過研究猴子和黑猩猩得出:道德,并非人類獨有。這種進化而來的道德,跟宗教、文化、風俗無關,建立在如下元素的基礎上:共情和安慰,親社會傾向,互惠和公正感。“共情”(Empathy),是指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通常是在人與人交往中發生的一種積極的感覺能力,是一種正能量的感同身受。《共情時代》的作者通過對靈長類動物的深入研究,發現共情作用廣泛而深入地存在于靈長類動物種群的社會生活中。閱讀《共情時代》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對于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自私的基因的認識。寧財神、周欣悅歡樂推薦。
(荷)弗蘭斯·德瓦爾 ·人類故事 ·17萬字
你只是10%……本書是AlannaCollen著作《10%Human:HowYourBody'sMicrobesHoldtheKeytoHealthandHappiness》的必讀指南。
利民·鄧 ·人類故事 ·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