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周易》被稱為“第一國學”“古代東方奇書”,人人想知卻又人人難知。易學名家王振復教授的《〈周易〉通識》,既介紹閱讀《周易》須知的基本常識,又詳細解析與《周易》有關的各種符號、圖式及相應文辭,還原古老的占筮流程,并進一步梳理《周易》三千年的歷史,旁及其世界影響,正本清源,為讀者打開通向《周易》世界的門戶,構建《周易》學習的基本知識框架,是理想的學《易》入門讀物。
王振復 ·中國文化 ·8.8萬字
《國學大講堂》是這樣一把神奇的“金鑰匙”,不論是在夜深人靜的書桌前,還是孩童追逐的鬧市中,隨手一翻,就會輕松為你打開那扇沉重的大門,帶你領略國學世界優美深厚的人文風光,穿越時間的阻隔走進老祖宗們的時代,聆聽圣賢們的智慧之聲,學習儒、道、佛、法、史、禮等中華傳統經典,從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一書在手,就將歷經千年的傳統智慧盡收囊中。一卷在握,就能徜徉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里。
林予淳 ·中國文化 ·11.5萬字
本套書精選“三百千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12種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準確釋義,同時根據每節內容,配以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識、文學典故,閱讀性強,文、史、哲涉獵廣泛,專注塑造國學精神。在原文和故事中,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珍稀插畫,或者相關的文物圖片,以反映傳統的生活情境,匯集豐富多彩的中華元素,打造與眾不同的國學盛宴。
蕭史 ·中國文化 ·3.6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專門介紹香品與香器的圖鑒類實用圖書,全書圖文相輔,全面詳盡地介紹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影響意義,香料的來源、制作和各種妙用,香品與香器的種類與功用。告訴人們如何借助佛教中的燃香儀軌,達到善用香品、巧用香品增強修持和靜心的目的。
林躍然 ·中國文化 ·9.2萬字
《西游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名震寰宇的古典文學名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影響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語言表達。無疑,《西游記》中的人物和故事是讓人感到熟悉的。不過,《西游記》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其民間文學的特點,不容易讀通讀透。本書是《西游記》研究名家竺洪波教授的最新力作,融入了他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講授經驗,在所敘內容上力求新鮮有趣,文風流暢清麗。本書先解釋《西游記》為什么會成為不朽的經典,然后從神話世界、文化寶典、藝術精神和文學暢想四個方面揭示《西游記》的恒久魅力,最后講述《西游記》的作者和版本問題,并提出整本閱讀《西游記》的方法,為了解《西游記》及其文化意蘊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認知地圖。
竺洪波 ·中國文化 ·7.8萬字
《蒙求》是一部專講歷史典故的蒙學教材,成書于唐代,是現存同類蒙學書籍中最早的一部。本書收錄了唐以前六百多條名人軼事,并將其總結成押韻的四字句,以便兒童記誦。通過學習《蒙求》,既能豐富誦習者的歷史知識,又為讀者搜集文章素材提供了方便,可謂一舉兩得。由于《蒙求》形式簡單,文字易懂,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快就流行開來,而且產生了多部仿照其形式編撰的蒙學教材,影響頗為深遠。
喬天一譯注 ·中國文化 ·10.8萬字
語文名師、教育引領者、學者型教師黃玉峰從古代書信中精選60則絕妙好辭,按照寫信的目的,分為說服、拒絕、指示、勸勉、安慰、感謝、應酬、自薦、批評、自辯、述懷11個部分,在講解和剖析中闡明書信的表達方式、結構、重點與優點,學習先賢的處世智慧。
黃玉峰 主編 ·中國文化 ·10.1萬字
《節日之書》是一本解讀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知識讀本和經典佳作,是知名學者余世存書寫的屬于中國人的“生活簡史”。本書解讀了春節、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陽、臘八、年關、過年15個傳統節日,從歷史故事、思想傳承、風俗禮節、文學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講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中國人的情感紐帶。愛情和親情,生離和死別,不同的節日中包含著不同的生活情緒。節日來源于時間,只有理解這些時間,才能理解我們那些源遠流長、世代流傳的慶典、儀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這些時間,才能理解我們跟這個世界深刻的聯系。
余世存 ·中國文化 ·9.4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大唐帝國時期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魏晉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文字通暢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圖,大大降低了接受難度。
陳炎 ·中國文化 ·16.7萬字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既是人文、自然地理的知識寶庫,又是中國神話寓言的集大成之作,深受古今眾多名家如司馬遷、陶淵明、魯迅、賈平凹等的推崇。魯迅在回憶童年的《阿長與》一文中,把繪圖的《山海經》稱為“最心愛的寶書”。知名青年作家小巖井譯注版本,立足于郭璞、袁珂等名家的校譯版本之上。分為原文、注釋、譯文、插圖四部分,精校原文,精簡注釋,逐句直譯,通俗易懂,是更適合年輕人閱讀的版本。插畫師日月引在參考幾百幅古版插畫基礎上全新繪制全彩插圖,畫風傳神,復原上古神奇異獸風貌,零距離感受東方鬼怪之美。這是一部集古典韻味與現代審美于一體的絕美《山海經》。
小巖井譯注 ·中國文化 ·12.5萬字
本書選取孫機先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中有關中國古代車馬的研究成果,共八篇。
孫機 ·中國文化 ·6.9萬字
用英語解讀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52幅精美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虛構或半虛構的故事和現實部分就像陰和陽——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大基本原則。《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英文版)》就為大家呈現了這樣兩種風格的故事——“中國神話”和“三十六計”。這里的“神話故事”描述了人們對自身起源、祖先、歷史以及神祗的古老信仰。而“三十六計”則集合了古人在戰場上使用的謀略和計策。今天,許多中國人將這些計策運用到政治、商業、體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去。本書以地道流暢的英語,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在華夏大地上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兵法三十六計,配以彩色插畫,賞心悅目,圖文并茂,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材料。
張慈贇著 李超全繪 ·中國文化 ·2.7萬字
古老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國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本書精選53個有關古代智慧的故事,按照年代順序編排,涵蓋政治、軍事、外交、口才、文學、科學等多個方面。語言通俗活潑,圖文并茂,力爭讓讀者用傳統智慧滋養今天的人生。每篇故事配有“博聞館”,包括歷史常識、民間傳說、小謎語等等,是對故事的有益補充,幫助擴展視野。
楊鑫 王瑜瑜 張華 ·中國文化 ·8.5萬字
中秋歷史悠久,節俗豐富,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的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楊貴妃賜名、唐明皇游月宮等;關于節俗,有團圓、賞月、吃月餅、嘗新糧、鐵塔燃燈、舞香龍、錢塘觀潮、玩會餅博狀元、放孔明燈、拋帕招親、游月娘、燒瓦塔……在本書中,作者以時間為脈絡、地域為框架、節俗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起源、流變、現狀。精心挑選與中秋相關的高清古圖55幅,打撈時光里獨屬于中秋的自在和詩性、浪漫與狂放。
黃濤 ·中國文化 ·8.6萬字
《論語故事》,以《論語》章句為根基主干,參考史料文獻,闡發《論語》的真義,用情景劇般的故事形式生動活潑地表達出來。作者以一種對人而非對神的心態,揣測《論語》情貌,但行文之間又滿是謙卑和中和的態度,頗適應現代人的閱讀口味和理解力。面世之后即風行日本,對日本之戰后重建與復興影響深遠,再版重印不絕。譯為中文后,亦暢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成為臺港地區振興騰飛的重要精神資糧。
(日)下村湖人 ·中國文化 ·12.7萬字
從小學生應知應會及能力提升應掌握的唐詩中精選出38首,運用曉暢形象的語言,生動細致地講述了與這些唐詩有關的故事。為了便于小學生學習、理解唐詩,在每篇故事后設有“誦讀”“注釋”和“點評”等欄目,對唐詩進行
侯榮榮 ·中國文化 ·6.8萬字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家人要為孩子辦“滿月”,那么滿月儀式都有哪些呢?……《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稱許仙為“官人”,“官人”在古代是丈夫的意思嗎?……古人“席地而坐”是坐在席子上還是坐在地上?……女人戴花是為了漂亮,而宋代的男人戴花卻是種禮儀,這是怎么一回事?……古代老師給學生寫信,稱其為“某某兄”,這是為什么?……李白被稱為李十二,韓愈被稱為韓十八,“十二”和“十八”指的是什么排行?……這些問題你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嗎?在各種歷史劇亂入熒屏的當下,古代的不少禮儀和稱謂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不過,這些禮儀稱謂又有多少是靠得住的呢?讀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許多歷史劇的細節等著你去“找茬”呢!
鐘潔撰 ·中國文化 ·8.4萬字
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幸好在民國的文化大師中,有一位“縱橫三教,出入百家”的國學大師南懷瑾,他的學問橫跨儒道釋,縱貫古今;他的言論,高屋建瓴,為初學國學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不過,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洋洋灑灑數百萬言,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通讀一遍工程浩大。為此,本書作者對南懷瑾先生的著作進行了梳理,加上個人感悟,以學習、自強、智慧、修身、包容等為主題,以12堂課的形式,多個角度闡述了南懷瑾的人生哲理。南懷瑾就像一個師傅,像一個領路人,有了他,有的他的這12堂課,浩瀚如海洋的國學,就有了清晰的脈絡。無論是初涉國學者,還是頗為資深的國學學者,了解了南懷瑾的這個國學脈絡,就是抓住了國學的綱,綱舉則目張,再進行國學研究,心中就有了全局,就能夠高屋建瓴,就能夠事半而功倍。
淝河一石 ·中國文化 ·12.3萬字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曾勛 馬良 王靜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蕭史 ·中國文化 ·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