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梳理喜(富)連成社科班存在的歷史,同時追溯其繼承的前代京劇藝術傳統,探討京劇教育史上“科班”這一類重要人才培養機構興起和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同時展現京劇教育由一種傳統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向轉型的歷史進程。
姜斯軼 ·戲劇藝術 ·15.8萬字
本書是一位業余作者創作的帶有“郵味”的紀實文學小說,講述了一位小人物收藏猴票的曲折經歷,描述了他從普通郵人成長為“猴王”的艱辛歷程,是作者對生肖猴票價值的獨特感受與體悟。既有收藏情懷,又有欣賞雅興,更有對集郵的摯愛與執著。寫人記事,帶出性情;說郵談票,滿懷深情;品事聊物,俱見風情。文字風趣靈動,情節一波三折。
汪嵩 ·戲劇藝術 ·14.5萬字
陳遠吉等編的'一看就會的小魔術(彩色印刷經典魔術一點通)'是專為魔術初級愛好者量身打造的。通過輕松活潑的語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一個個奇妙無比、別具風格的魔術展現在大家面前。本書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xuan取了生活中簡單易學的各種小魔術通過直觀的圖解和簡潔的語言讓你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更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魔術高手成為受朋友歡迎的開心果。
陳遠吉等 ·戲劇藝術 ·5萬字
演藝業處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業的發展是由劇團來實現,演藝劇團的發展水平關系演藝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國家文化的繁榮。本書翔實地記錄了泉州各演藝劇團創業的艱辛,也點評了劇團的獨到之處,并前瞻各劇種的傳承發展,既有對影響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的各種因素的共性分析,又有對各劇團不同發展模式的個案探討。
陳怡 ·戲劇藝術 ·18.3萬字
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本書主要圍繞近代宮廷演劇過程中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傾向宮廷演劇史上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來進行探討與研究。本書所用史料,大部分是作者近年考證挖掘的最新文獻,部分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文獻資料。時間上,本書上限為道光朝,下限至光緒三十四年,以近代宮廷不同時期所出現的重要活動與重要事件始末為章節進行展開。內容涉及清代帝后關于戲曲演出的諭旨、演出后賞賜物品錢糧數額、戲臺修繕、昇平署內外節令、宴戲、大戲等等。
楊連啟 ·戲劇藝術 ·19.2萬字
昆曲溯源際上進北京已經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間也曾幾經興衰而立于不敗之地,這都是因當時儒家治國的封建社會體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們,他們創作的那些傳奇文本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而后則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會的制約時代,昆曲的振興也就自然無力回天,現僅憑劇作者或藝人的努力,是不能改變它衰亡的命運?……續編還在與昆曲有關的藝術邊緣作些介紹,特別是對昆曲是禮樂文明的延續做出總結,這些觀點也是對昆曲美學上的新突破。面對儒學藝術教育,作為昆曲研究者的張衛東先生也是不斷實踐,有些對讀古書吟誦的文章深入淺出,道出民間教育與當代社會需走的一條中庸之道。
張衛東 ·戲劇藝術 ·15.1萬字
本書采用比較歷史分析與文本分析的手法,化繁為簡,分析社會歷史背景與電影文本改編之間的關聯。書中以五部改編自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花木蘭》電影入手,著眼其各自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其由形到神的電影改編之間的互動,以此為契機揭示過往百年來不同時期社會焦點的變遷,點明歷史故事片反映并推動時代、推動傳統的不斷創新發展,揭示不同時期的改編所反映的各異時代特征,再前勾后聯,電影與文化間的種種亦躍然紙上。
田媛 ·戲劇藝術 ·4.6萬字
本書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晚清民初戲劇傳播研究,除學界研究較多的文本、表演傳播之外,本書注重考查文體間傳播、圖文傳播、報刊傳播及出版傳播等問題,包括小曲對戲曲的傳播、小說作為戲劇傳播的軟媒介、圖畫類期刊對戲劇傳播的影響、民國初期戲劇類書籍的出版發行分析等;二、晚清民初戲劇批評研究,主要對清末民初的劇話體戲劇批評文獻、批評群體、批評載體等問題進行研究,包括劇話文獻考辨、劇評家專題研究、作為批評載體的報刊研究等。
朱崇志 ·戲劇藝術 ·19.3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北方昆曲發展史的專著。明末昆曲傳入北方,結合北方的語音及音樂特色,適應北方觀眾的欣賞習慣,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南方昆曲的特征。清朝后期到民國年間昆曲開始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北方昆曲劇院建立,成為北方昆曲發展和傳播的重鎮。北方昆曲劇院在恢復傳統老戲的基礎上不斷創排新戲,《紅樓夢》成為北方昆曲劇院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書還對南北方昆曲的不同的藝術風格進行了探討,并對北方地區的昆曲曲社和昆曲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研究。
朱俊玲 ·戲劇藝術 ·17.3萬字
本書是一部莫里哀喜劇在中國的接受史研究論著。它力圖考察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作品——莫里哀喜劇,是如何通過各種文化中介,深刻地影響到20世紀中國話劇的生成與發展的,從而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思考中國現代文學史、戲劇史中的某些跨文化問題。
徐歡顏 ·戲劇藝術 ·18萬字
戲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戲臺之于戲劇,則相當于茶器之于茶藝、樂器之于音樂,不可分割,是戲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見證我國戲劇文化的源遠流長。喬忠延在戲劇和戲臺方面造詣尤深,曾遍訪晉地古戲臺。在《戲臺春秋》中,他用優美從容的筆調記述了探訪古戲臺的經歷,他帶領我們穿透歲月的迷霧回眸戲劇漫長的漸進過程,在已然荒蕪靜寂的戲臺上聆聽一出出戲劇的絕響。“回眸一笑百媚生,這是白居易筆下的名句。回眸未笑百媚生,這是我對古代戲臺的評價。”他在書中如是說。
喬忠延 ·戲劇藝術 ·11.3萬字
本書以作品類型為橫軸,以時間節點為縱軸,將莎士比亞的39部作品分為“喜劇”“英格蘭歷史劇”“羅馬歷史劇”“悲劇”“傳奇劇”五大部分進行講讀評議。陌生的戲,聊聊有趣的情節;熟悉的戲,分析精妙的設計;題材近似的戲,比較對照中見異同;膾炙人口的戲,另類品讀中解深意。
張沖 ·戲劇藝術 ·11.2萬字
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沈昳麗的第一本演劇隨筆。她把演劇過成了日子,把昆曲視作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劇目《紫釵記》《牡丹亭》《長生殿》表演上的“舊中求新”,到新編劇目《紅樓別夢》《椅子》的“新中守舊”“新中創新”,從傳統戲劇舞臺走到實驗劇場、音樂劇創,賦予昆曲更多的表現力,實現昆曲和現代音樂的結合。創辦“昳麗道場”,臺上臺下,戲里戲外,以傳播和弘揚昆曲文化為使命。本書記錄了沈昳麗從藝35年來對舞臺對戲劇持之以恒的思考與探索,讀者即觀眾,字里行間,動靜張弛,是場上做戲,但愿亦是心有靈犀。
沈昳麗 ·戲劇藝術 ·9.3萬字
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主要考察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敘事模式的轉變,作者認為:一方面,在新時期初期的敘事探索中,謝晉、吳永剛等老一輩電影人在遵循傳統敘事模式的基礎上,開始漸進式的敘事探索。他們以中西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對話的觀念重新思考謝晉電影敘事的可貴之處,理應視作現代電影敘事模式進程中的一個面向。另一方面,在追求“電影語言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的電影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敘事模式的現代轉向。中國電影在敘事形態上不斷超越和突破,其反叛性的激進姿態與現代性敘事的追求是不謀而合的,它確實為中國電影敘事模式突破傳統單一的戲劇化模式奉獻良多。
王躍 ·戲劇藝術 ·17.2萬字
神話傳說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為文學藝術提供了不竭的創作源泉,相關題材的動畫片層出不窮,一度創造了中國動畫的輝煌,提升了動畫作品的精神內涵與民族特色,為動畫創作的本土化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書追溯了神話的概念,神話形象的產生、特點、分類等,通過全面分析神話人物形象,對動畫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提供一些良好參考價值的素材,使動畫中的人物形象既忠實于神話的原義又不局限于傳統,力爭傳統神和現實動畫能實現完美融合。
劉春陽 蘭南 ·戲劇藝術 ·7.1萬字
本書認為臺灣前期戲劇(1949-1979)首先是按照重慶戲劇的面貌“重起爐灶”,然后經歷了三十年社會心態和創作潮流的演變,并且推出了探索人性的高峰作品,完成了向后期的轉型。無論從劇作反映的歷史內涵來說,還是從戲劇發展史的意義來說,前期都比后期更重要。本書的研究宗旨是通過系統研究大陸遷臺劇作家來厘清臺灣前期戲劇的面貌和生態發展。
許凌 ·戲劇藝術 ·12.6萬字
本書由編創課本劇24篇、音樂劇本5篇、動漫劇9篇和重編秦腔經典劇目6篇組成。這些劇目或來源于歷史故事、或來源于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和學生現實生活,立意標新、富有教育意義。
齊娟 劉軍海主編 ·戲劇藝術 ·8.6萬字
影視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產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是塑造中國文化形象與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影視媒介市場領域,“品牌”已經從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營銷概念迅速成為包括影視業在內的所有內容產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的核心要素。本書以中國影視業的客觀發展態勢為基本研究對象,以媒介品牌建設與傳播的觀念和途徑為基本研究思路,試圖對當前中國影視產業的品牌經營現狀與品牌競爭力前景做出初步的梳理、分析與研判。
沈魯 ·戲劇藝術 ·17.2萬字
本書是浙江傳媒學院視頻監測及滿意度研究團隊的成果。團隊獲取網絡新聞、微博、論壇、彈幕、微信公眾號、視頻網站、豆瓣電影網站等用戶評論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語義分析,計算得出褒貶值,成為用戶對影視產品滿意度的量化指標。本書對2018年上星頻道播出的電視劇、電視綜藝,主要視頻網站的網綜和網劇,院線上映的電影,100位明星的褒貶值進行深入研究。
浙江傳媒學院視頻監測及滿意度研究團隊 ·戲劇藝術 ·15.6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事動畫教育十余年對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的經歷與總結及教學改革,同時詳細論述了從02年起歷時十余年動畫學科主持及教學探索、研究、總結,04年開始教材建設與學科課程體系構建;07年創建山西磧口教學實踐基地,首次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10年提出動畫“倒金子塔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實踐性教學改革;以山西磧口黃河教學實踐基地為大課堂,在“沒有圍墻的課堂”模式中創建新的教學范式——新型的自主探究教學范式,開展多元、跨界實踐性教學與創作實踐性研究。14年開創中英倆校學生跨國際、跨文化、跨專業共同參與黃河教學實踐的一部人大特色的動畫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著作。
趙前 ·戲劇藝術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