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儒家經典與現代閱讀——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是由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品牌學術沙龍“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十期活動中的精彩內容重新修訂整編而成。主要內容以儒家之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題,逐期逐本展開,以現代的視角進行解讀,引領讀者閱讀原典,感悟儒家經典與現代社會的關聯和影響。
張驍儒主編 ·中國哲學 ·24.1萬字
本書從儒家哲學的角度,對安樂哲的主要論著和譯著進行了系統梳理,概括出其哲學立場、理論來源和思想特點,并采取中西方哲學比較方法,對其提出的創造性、開放性、獨特性哲學理論,如“孟子人性論”“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民主主義”“禮儀與權利的辯證”等做出客觀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指出安樂哲儒家哲學在中西方文明發展中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提出一些理論構想。本書是目前國內系統研究安樂哲儒學思想的第一部專著。
李文娟 ·中國哲學 ·17.9萬字
王陽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雖沒有專門解注《論語》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卻散見大量對《論語》的解注,通過解讀這些解注,本書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他從《論語》等典籍中體悟出來的,王陽明《論語》學中體現出了圣學、心學和實學相統一的特征,而圣學、心學和實學也是陽明學的三個重要特征。陽明學首先是圣學,因為圣學,才把它與佛、老區分開來;其次是心學,因為心學,才把它與程朱理學區分開來;最后是實學,因為實學,陽明學才易于實踐從而被人所接受。因此,王陽明《論語》學可稱得是上具體而微的陽明學,在陽明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牛冠恒 ·中國哲學 ·13.3萬字
本書基于正始時期的歷史研究和思想研究成果,把思想史、儒道注釋史和儒道融合等多個視域結合在一起,將莊子精神引入王弼思想研究中來,通過新的視域去反思既往魏晉玄學的思想界定,理清清談與清議之間的邊界,并解決王弼《老子注》與《周易注》之間的聯系與張力問題。通過對王弼思想中莊子思想痕跡的梳理,也可以對比分析出王弼思想與《莊子》文本的異同,闡明王弼在新的時代問題意識下融合老莊思想,回應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
蔣麗梅 ·中國哲學 ·15.9萬字
本書是“古典今讀名家論壇”叢書的一種。本書由東南大學樊和平教授、倫敦大學姚新中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杜祖貽教授共同倡議,重新研習傳統典籍的瑰寶,從而建立現代教育的根基。本書對《論語》進行英文解讀,有利于英語世界的讀者的閱讀。
杜祖貽 姚新中 樊浩主編 ·中國哲學 ·12.4萬字
本書以語用學的基本問題與核心要素為闡釋框架,采用歸納演繹、整體觀照、對話比較等研究方法,對包含孔孟語用思想的經典文獻材料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重構,分別總結了孔孟在追求“理想人格”過程中所形成的語用主體觀、話語表達觀和話語理解觀,并將這些方面與西方主流語用學進行比照,揭示了其獨特價值和時代意義。
施麟麒 ·中國哲學 ·18.3萬字
中國儒學緘默維度是在語言關閉的緘默中,轉向靜的深度體證,具有淵與根兩個特征,集約表達為“藏心于淵,美厥靈根”,詩意表達為“氤氳一氣似初春”。本書從孔子觀周見金人“三緘其口”開始,以方以智證成太極丸春結束,選取顏回、言偃、揚雄、周敦頤、朱熹、楊簡、文天祥、王陽明及其后學胡直與萬廷言、劉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四個先秦流派的展開與互動,圍繞罕言與雅言、深靜與真動、沖然與恬愉、主靜與持敬、藝術大美與道德至善等重點問題,挖掘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的深蘊及特質,并展望其在現代語境的展開,重寫中國儒學史。
張昭煒 ·中國哲學 ·46.1萬字
13世紀初,朱子學傳播海外,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在韓國和日本,朱子學成為近世東亞文明共同分享的學術傳統,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價值觀,得到東南亞社會的普遍認同,成為一種配合經濟增長的有利的人文因素。在西傳過程中,歐洲傳教士對朱子學的解釋,為歐洲啟蒙思想家和古典哲學的開創提供了一種思想資源。在北美,當代學者以較為熟練的西方現代哲學語言來闡明朱子學,重視對朱子思想的研究,推動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本書以二十幾位外國哲學思想家為主,著眼于中外哲學對話,從中看到朱子學在海外“得新意,長新格”。朱子學作為一門學問,作為一種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思想學說體系,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具有“世界朱子學”的意義。
張品端 ·中國哲學 ·40.1萬字
百年來,唯物史觀的傳播與發展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走向。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陷入低潮時,思想界卻掀起了繼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唯物史觀傳播熱潮。這次熱潮的興起正是對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向何處去”現實問題的回應與關切。當時各派知識分子都對唯物史觀抱有極大興趣,對唯物史觀性質和基本理論作出了不同的判定和闡釋。本書重點探討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低潮時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面對反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挑戰與猛烈的話語攻擊時,如何共同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決反駁種種理論詰難,著力對唯物史觀進行創造性闡釋與運用的歷史過程。
金夢 ·中國哲學 ·19.1萬字
經典詮釋是當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基礎理論環節。它同時內含歷史性認知意義上的實事求是、文化發展與融合意義上的義理創新以及經世致用意義上的時代思考等三個方向的理論訴求。以上認識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目的與具體指導原則。本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是從中西文化傳統之比較和中國文化傳統內部架構這兩個視角來深入考察當代視域下儒家經典研究的意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儒家經典的結集歷程和詮釋方式,意在說明儒家經典詮釋就是即文言而超越文言,將共文形式體貼于個人生命實踐體驗之中,憑借自由的心靈活動和真實的情感體驗所達成的人文教養以實現對圣人得道之意的證悟;第三部分以《論語》為例,結合前述思想,從為學之道、情感與德性、為仁之道三個方面進行當代視域下的思想解讀。
華軍 ·中國哲學 ·20.5萬字
本書以《孔子家語》的真偽公案及其思想內容為主要研討課題,首先梳理《孔子家語》的形成及傳衍情況,其次以歷史與邏輯、文獻學與思想史、傳世文獻與考古新發現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兼重義理與考據,從《孔子家語》與傳世文獻、新出土文獻的對勘中,對《孔子家語》的自然觀、道德修養論、社會政治觀等思想內容進行較為系統的研討,從而確證《孔子家語》是一部淵源有自的儒家古籍,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或有加工潤色,但其主體部分仍然沒有實質性改變,它在孔子及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王秀江 ·中國哲學 ·11.7萬字
明代前期理學思想滲透于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之中,成為一種普遍的意識觀念、思維模式。正德、嘉靖年間是明代社會轉變的一大樞紐,王陽明創立了心學思想體系。心學以“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命題,肯定并弘揚了人的主體精神。心學的出現,是明代文學思想由“師古”向“師心”轉變的標志。從明代中期以后,文學批評呈現出重個體、重個性的特征,一批文論家從童心、性靈、情真等視角展開文學批評,體現出迥異于前代的風格;隨著小說、戲曲等俗文學創作的繁榮,傳統詩文和小說、戲曲批評呈現異?;钴S態勢;心學的大面積傳播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學審美的內涵和文學批評的話語樣式。本書綜合考察陽明心學與明中后期文學批評的關系,研宄哲學思潮如何作用和反作用于文學批評,以及在這種作用下明代文學批評的內質和表現特征的變化。
馬曉虹 ·中國哲學 ·16.7萬字
越中素稱人文淵,明代的越中地區既是陽明心學發端與成熟之地,也是文學發展重鎮。王陽明作為越人,其心學思想獨步當時,詩文兼有道學與文學之本色,成就蔚然可觀。陽明晚年主要在鄉邦傳播心學,越中文士因地域優勢,沾溉甚多,影響至深,由此涌現了以楊珂、陳鶴、沈煉、徐渭、陶望齡、王思任、張俗、祁彪佳等為代表的眾多具有心學背景的文學活動主體,共同鑄就了明代越中文學的繁榮。本書即以此為學術背景,旨在系統探究明代越中地區心學流播與文學發展的內在關聯,試圖以心學與文學的銜接為切入點,通過哲學史和文學史演變的雙重梳理,在“明代越中”這一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對心學與文學的互動共進、交相輝映作整體性、全面性的考索,系統觀照陽明心學影響下明代越中文學的具體發展情狀,全面審視陽明心學在明代越中文學發展過程中所起的歷史作用,進而把握越文化的精神特質與風格特征,豐富地域文學、區域文化的研究。
曹詣珍 ·中國哲學 ·19.3萬字
本書作者認為《論語》的編排不是隨意為之,而嘗試通過聯系上下文,將章與章之間貫通,發現其內在邏輯脈絡,還原編者當初的意圖,使讀者有“知其所以然”而豁然開朗的感覺,讓《論語》更具可讀性,也讓人更自信地閱讀《論語》;本書還通過參悟《論語》字里行間的深刻義理,努力發掘其蘊含的政治哲學價值,試圖從中讀出更多對當代人有益的啟示。
胡曉地 ·中國哲學 ·25.6萬字
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統”的觀念自韓愈倡導之后就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典文明的延續、轉型與發展,而對儒家道統論以及道統人物系譜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的焦點。本書在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礎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統系譜萌芽、建構、分裂、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運動,曾子和子思道統地位的確立,兩宋時期新儒家各學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論爭等儒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呈現了中唐至南宋漢唐儒學向程朱理學轉型的歷史過程,以及儒學以道德性命之學連接“內圣”和“外王”的寶貴嘗試。對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或有一定的啟發。
郭畑 ·中國哲學 ·36.6萬字
生活于戰國晚期的荀子,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調,批判吸收其他諸子各派(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的思想資源,創造性構筑了以禮為宗的儒學思想系統。該書立足于《荀子》原典,秉持“史思相養”的研究方法,沿循禮之緣起、禮之本質、禮之道德功用、禮之政治功用這一總體思路,系統深入描畫了荀子禮思想的邏輯脈絡。在荀子看來,禮是人文世界的至高原理,以層級化的名分秩序(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為其本質內涵,既能修一己之身涵養圣賢人格,又可治國平天下達致“群居和一”的至平境界。
曹興江 ·中國哲學 ·21萬字
中國古典哲學的當代詮釋已經成為一項“跨文化”的事業,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詮釋,與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們獲得了世界性和更為廣闊的當下性。本書全面考察儒家經典《孟子》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譯介、研究情況,剖析且“解碼”其詮釋意圖、詮釋策略、正讀與誤讀緣由,討論歐美“西學”與“西方孟子研究”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西方孟子研究”與“漢語學界孟子研究”之間的理論互鑒與視域融合,進而為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跨文化視野與眼光。
韓振華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是陳來先生近十余年關于朱子學的文章結集。正文前五篇分別考察朱熹《仁說》《克齋記》《太極解義》等文本的成文過程與版本差異,以及其中重要思想的前后變化,凸顯了精深的文本研究功底。中六篇先后討論朱熹論“四德”“羞惡”“已發未發”等儒學重要范疇的話語與它們在其理學體系中的位置,體現了對宋明理學的全景把握。余四篇將韓國朱子學與近代朱子學納入視野,勾勒了朱子學輻射東亞的廣闊范圍與在劇變時代為思想學術提供的養料。最后一篇收入陳榮捷先生晚年寫給作者的二十余封論學書信。附錄十篇是關于當前朱子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與朱子學的現代意義的漫談,這些文字從豐富的面向展現了一位學人對自身工作的理解與表述。
陳來 ·中國哲學 ·30.2萬字
郭象、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解釋學是莊學史上以解釋為形式、以哲學創構為實質的解釋典范。他們三家都牢牢抓住傳世本《莊子·天下》篇“內圣外王”一語大做文章,以此語契入莊子而展開不同的哲學創構。郭象、船山、太炎不約而同地以“內圣外王之道”契入莊子哲學,與其時代環境、人生履歷、個性氣質以及本人思想背景有關。郭象生活時代之魏晉、船山生活時代之明清、太炎生活時代之晚近,是中國歷史上三個著名的亂世,作為天生異秉的三個偉大思想者和哲學家,他們以莊子來安頓自我的同時,不得不對家國天下作出整布和安排。因此,郭象認為莊學最終要“明內圣外王之道”,船山認為莊學是“內圣外王之一端”,太炎認為莊子“特別志愿本在于內圣外王”。同時,他們在具體的解釋過程中,他們以很多自造的哲學命題和不同的致思方式暗中將莊子引入“內圣外王”之道。換言之,以“內圣外王”來契入三家莊學,并非向壁虛造,既有有他們白紙黑字的明示,也有他們相關論述的隱證。
李智福 ·中國哲學 ·35.7萬字
長期以來,清代有學術無思想,有思想無哲學,有哲學但很粗淺等看法似乎已成學界定論。本書是重新審視這些似是而非之定見的一部力作。作者通過在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寫作方法之間自如切換,多維立體地勾勒了乾嘉儒學聲音低沉的義理建構與思想論爭,以此呈現出乾嘉儒學生動豐贍的另一面。第一編側重于哲學思想,通過重點梳理戴震“道賅理氣”的新道論、“血氣心知”的人性論和“以情絜情”的倫理學,揭示乾嘉儒學的義理新詮。第二編側重于學術討論,以戴震與揚州學派、漢宋之爭、經史之爭、儒釋之爭、中西之爭五組學術問題中心,展現了乾嘉儒學獨特的問題意識與時代風貌。第三編側重于政治思想與社會觀念,指出在文綱繁密的年代里,諸如戴震、錢大昕、袁枚、龔自珍等乾嘉一流學者其情也郁積,其思也幽深,其言也曲折,令人唏噓,也更可為今人鏡鑒。然而他們弦歌不綴、維新儒學的努力,終使中國文化生命不絕如繼,誠屬不易,理應昭彰。本書作者對于前近代的“乾嘉新儒學”的框架性思考,蘊含著巨大的學術討論空間,值得學界關注。
孫邦金 ·中國哲學 ·3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