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魏晉南北朝《論語》注疏文本完整存世的只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和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學界的研究熱點也集中在此。但從魏晉玄學發展過程來看,《論語集解》處于玄學剛剛開始的階段,《論語義疏》則處于玄學接近尾聲的階段,真正具有更多玄學思想的恰恰是居于這兩者中間的《論語》注殘篇。本書選取了魏晉玄學影響下的十二家《論語》注殘篇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的玄學內容,揭示其發展規律,充分挖掘這些殘篇在魏晉玄學乃至中國思想史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王云飛 ·中國哲學 ·20.5萬字
該書致力于弘揚作為宋明理學重要學派之一的關學思想,收錄吳震、林樂昌、丁為祥、朱漢民等知名學者的關于關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關學學派創始人張載的思想研究、張載后學研究和歷代學者對于關學的詮釋等,研究視角包括經學、哲學、倫理學的多個維度,既有宏大的總體敘事,如探討關學的原型、流變及其研究空間,又有微觀的具體問題研究,如分析張載的心學思想以及心性大小之辨??梢哉f,該書較為充分地體現了目前國內關學研究的前沿水平。
林樂昌主編 ·中國哲學 ·24.8萬字
《老子學集刊》由老子學研究會、鄭州大學老子學院、鹿邑老子學院(研究院)共同主辦,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兩輯,每輯設一主題。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2.6萬字
13世紀初,朱子學傳播海外,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在韓國和日本,朱子學成為近世東亞文明共同分享的學術傳統,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價值觀,得到東南亞社會的普遍認同,成為一種配合經濟增長的有利的人文因素。在西傳過程中,歐洲傳教士對朱子學的解釋,為歐洲啟蒙思想家和古典哲學的開創提供了一種思想資源。在北美,當代學者以較為熟練的西方現代哲學語言來闡明朱子學,重視對朱子思想的研究,推動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本書以二十幾位外國哲學思想家為主,著眼于中外哲學對話,從中看到朱子學在海外“得新意,長新格”。朱子學作為一門學問,作為一種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思想學說體系,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具有“世界朱子學”的意義。
張品端 ·中國哲學 ·40.1萬字
長期以來,清代有學術無思想,有思想無哲學,有哲學但很粗淺等看法似乎已成學界定論。本書是重新審視這些似是而非之定見的一部力作。作者通過在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寫作方法之間自如切換,多維立體地勾勒了乾嘉儒學聲音低沉的義理建構與思想論爭,以此呈現出乾嘉儒學生動豐贍的另一面。第一編側重于哲學思想,通過重點梳理戴震“道賅理氣”的新道論、“血氣心知”的人性論和“以情絜情”的倫理學,揭示乾嘉儒學的義理新詮。第二編側重于學術討論,以戴震與揚州學派、漢宋之爭、經史之爭、儒釋之爭、中西之爭五組學術問題中心,展現了乾嘉儒學獨特的問題意識與時代風貌。第三編側重于政治思想與社會觀念,指出在文綱繁密的年代里,諸如戴震、錢大昕、袁枚、龔自珍等乾嘉一流學者其情也郁積,其思也幽深,其言也曲折,令人唏噓,也更可為今人鏡鑒。然而他們弦歌不綴、維新儒學的努力,終使中國文化生命不絕如繼,誠屬不易,理應昭彰。本書作者對于前近代的“乾嘉新儒學”的框架性思考,蘊含著巨大的學術討論空間,值得學界關注。
孫邦金 ·中國哲學 ·35.6萬字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原為中國先秦儒學典籍,唐宋儒者在應對“佛道”挑戰而為儒學構建本體的遇程中,將“學庸語孟”進行了“四書化”,使之成為繼“五經”之後的又一儒學經典結構。然而,當理學及“四害”伴隨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之後,江戶古學派對它們的批判、質疑、否定便紛至遝來,並解構了“四書”經典結構,開放了日本的“去四書化”的歷程,這一思想雎屬“暗流”,但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意味著,中日儒者對儒學解典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已暗示出“文化認同”在近代之前的束亞世界出現了裂痕,尤其是從束亞史的視域內考察“四害”經典結構的形成與解構,既折射出中日儒者對儒學典籍的不同詮釋,也意味著他們在同一文化範疇內漸行漸遠,而這一不同思想取向甚深地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對待束亞問題的研究不能將著眼黠僅限於近代柬亞,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更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董灝智 ·中國哲學 ·27.5萬字
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儒學的高級形態,本書聚焦“理學的發生”問題,旨在對理學進行哲學探源,并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早期理學的范式轉換問題。通過對“北宋五子”進行個案研究,本書從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四個維度考察了早期理學相較之前主要哲學形態在范式上的轉換,揭示了早期理學之發生的邏輯機制和邏輯進程。理學范式轉換的核心在于思維的轉型,即從傳統經驗性思維向哲學思辨性思維的轉型。處于轉型期的早期理學,往往兩種思維方式并存,故而是模糊的、不成熟的,但恰恰是這種轉型和并存構成了它的貢獻,這種模糊和不成熟構成了它的特色。
張恒 ·中國哲學 ·23萬字
本書在吸收西方有關正義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義、道德正義、精神正義等進行分層論述,是借鑒西方政治哲學理論對先秦儒家正義思想進行詮釋的一種嘗試。作者對先秦儒家正義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指出在精神正義、道德正義、政治正義三者中,精神正義是最活躍的因素,它引領道德正義和政治正義。在先秦時期,以倫理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禮制統合精神、道德、政治而成了規定人們全部生活的倫理正義。
路振召 ·中國哲學 ·34.6萬字
本書以中國易學家兼詩論家為研究對象,依據可資分析的理論文本,探究易學思想與詩學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本體論、心性論、審美范式、語言論四個維度進行個案研究,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在與現代文學觀念的潛對話中,探賾索隱,揭示觀物取象方式與意、象、言結構的多種可能,重新回望中國詩學傳統,建構“中國易學詩學”話語體系。
李瑞卿 ·中國哲學 ·30.6萬字
“經”和“權”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經權觀的研究,不僅可以直接揭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處理道德準則的普遍性與道德生活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的思路和方式,而且對理解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特質與屬性,不同學派或思想家之間倫理思想的差異,不同時代倫理思想的損益,都是重要的切入點和理論依據。本書通過對中國傳統經權觀的產生背景、主要觀點、歷史演變、倫理意蘊、現代啟示等問題的研究,系統探析其發展邏輯、核心理念、理論特色和現代價值,有助于拓寬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研究的視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價值,以及立足本土文化基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學體系。
趙清文 ·中國哲學 ·29.3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多年來遼金元詩學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多有個案研究,如關于王庭筠、趙秉文、李純甫、戴表元等;也有相當數量的論文是關于遼金元詩的整體特征、民族文化內涵、發展演進軌跡的探求。對于遼金元詩學,作者以民族文化心理作為其參照模型,揭示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確定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其中還有關于遼金元文學批評的相關論述。本卷還有畫論研究的專題論文12篇,是從美學角度來探討畫論中的一些命題。另有多篇學術性的書評及書序。
張晶 ·美學 ·42萬字
中國古典哲學的當代詮釋已經成為一項“跨文化”的事業,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詮釋,與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們獲得了世界性和更為廣闊的當下性。本書全面考察儒家經典《孟子》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譯介、研究情況,剖析且“解碼”其詮釋意圖、詮釋策略、正讀與誤讀緣由,討論歐美“西學”與“西方孟子研究”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西方孟子研究”與“漢語學界孟子研究”之間的理論互鑒與視域融合,進而為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跨文化視野與眼光。
韓振華 ·中國哲學 ·28.4萬字
為什么要去關注那些討論基本問題的思想家?一扇門的打開如何引起其他門的打開或關閉?將哲學置于時代的背景下,作者與當代領銜哲學家展開對話,對談在20世紀占據主流并延續至今的哲學流派,審視哲學的常規分支,包括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科學哲學等,并結合相關歷史去理解各流派的最新發展,進而發現思想家如何重述問題,如何看待自由、未來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尋找一條新的思考道路的嘗試必然是摸索性的,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動告訴我們,不要聽信權威,而要看看事實,然后自己判斷;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術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為自己定位。
(英)布萊恩·麥基編 ·理論流派 ·25萬字
本書試圖用深邃的反思方式觸摸那些深奧的精神秘密—精神、靈魂、價值與詩意的秘密—這一秘密在人類有價值的深度體驗中比較充分地顯現出來。在本書中,信仰、精神、靈魂與詩意本質相同、方向一致,都從某個側面顯露了人類存在的根基。本書獨有并具有概括力的相互關聯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多重之我,神性—精神原型及神性—人對應、感應、順應與合一的存在結構—這是人的信仰型存在結構,也是人基本的精神性存在結構,也是詩意性存在的基本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信仰—存在—詩意路線。本書認為:人的真正的存在就是面向神性(純存在性)而在,存在的復歸就是以和諧完整一致的方式從內在的深處歸向神性—精神原型。人的存在之核心實踐是內在超越的心靈實踐,其經常表現為有深度的價值體驗,其既具有內在性也具有超越性,來自人對存在的深邃之根的想象、理解、感悟與洞悉。
丁來先 ·中國哲學 ·26.7萬字
孔教如何從晚清社會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負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國初期的孔教論爭聚焦在國家建構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涤袨椤⒘簡⒊?、章太炎、陳煥章、馬相伯及新文化運動諸君,基于對孔教與革命、孔教與中華文明維系、孔教在國家建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公開在媒體上爭論孔教的定位和性質。爭論中,康有為希望通過改革孔教達到強國目標的主張逐漸受到批判,立國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張螺旋式上升為執拗的高音并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們今天對孔教的認知。本書以多維的視野,呈現了晚清民國孔教復雜多變的思想史進程與發展趨勢,孔教與國家建構的多元與復調、喧鬧與緘默、沉默的螺旋與執拗的高音均在書中得以呈現。
李華偉 ·中國哲學 ·25.4萬字
本書系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新編中國哲學經典閱讀課程系列教材之一種,以《論語》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探討其中所蘊含的儒家義理。本書從古漢語字義和使用習慣與現代漢語的微妙差異、相關禮儀制度以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對《論語》進行了解讀,展示了其中所體現的古代世界的社會與思想,以及所提出的修德的境界與方法。本書認為,孔子不是思辨性的哲學家,而更像是一位建構社會基礎秩序的立法者以及文明規則的制訂者。
秦際明 ·中國哲學 ·21.9萬字
作者在尊重先賢時哲和原文含義的基礎上,采取意譯的方式,對一些語句重新斷句,對一些標點符號進行新的標注;運用闡釋學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國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進行哲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和美學等視域進行多維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代多維價值。通過由果溯因,沿波討源,為中國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薛永武 ·中國哲學 ·23.7萬字
《中國儒學》由中華孔子學會、鄭州大學洛學研究中心主辦,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俾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中江 李存山主編 ·中國哲學 ·24萬字
個體及個體化是近現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資本現代性的語境下,把個體自由與人類解放結合起來,并在繼承近代社會政治哲學重視個體本位的基礎上,通過強調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的基礎性,把哲學史上對個體及其自由的理解轉化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之自主活動和自我實現問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價值承諾,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主旨。本書旨在結合西方哲學史語境,從語言哲學的主謂關系視角考察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個體理論,探討一個具體的、豐滿的個體如何才能“出場”的問題,目的在于揭示真實的個體如何出場的邏輯機制。
張守奎 ·馬哲 ·29.3萬字
本書運用歷史語境主義的方法,研究《商君書》的國家建設思想,不僅分析戰國中晚期的政治社會語境和思想文化語境,更根據當時的語境來合理地理解國家建設在當時的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并探討作為主要政治行動者的“商鞅學派”這些法家是如何“以言行事”的,以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經驗借鑒與政治智慧。
羅雪飛 ·中國哲學 ·2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