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真正以“人類社會”為立腳點和以“私有制批判”為理論核心的科學理論,它是“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科學表達”。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的歷史性理解和實質性批判和對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與關照,而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與邏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還確證了人類社會的理想之境,并探尋了人類解放的道路。本書作者付文軍為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資本論》基礎理論的研究。
付文軍 ·黨政讀物 ·18.8萬字
《民族復興中國夢》主要選取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關鍵歷史節點進行梳理。全書共二十章,前十七章回顧和審視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過程,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確立了目標,后三章展望了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光輝前景?!睹褡鍙团d中國夢》的出版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幫助。
洪向華主編 ·中國政治 ·18.8萬字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定階段。對于現代化目標的憧憬和追求,貫穿于中國自近代以來社會發展的始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發展的全面深化,實質上仍然是發端于19世紀中期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延續和創新?,F代化實踐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理論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實踐孕育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理論;現代化的理論又會促進現代化實踐的發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實踐的理論研究,是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實踐的前提和基礎。
李偉 ·黨政讀物 ·18.8萬字
本書梳理了“互聯網+”的內涵與背景,分析了互聯網對城市功能與輻射力的影響,研判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與發展趨勢,剖析了推動“互聯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風險以及上海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與劣勢,并針對上海推動“互聯網+”發展、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力與服務水平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李友梅等 ·公共管理 ·18.8萬字
從全球視野來考察,傳統區域主義、新區域主義、巨人政府論、多中心主義、復合治理、整體政府理論從不同視角給出區域治理的答案。伴隨著區域流的加速對流與城市群發展S曲線變遷,中國區域公共治理經歷了三重治理結構變遷:契約化協同治理—半結構化協同治理—結構化協同治理,通過城市群地理空間—區域經濟空間—區域行政空間的三位一體來建構互補協作的區域治理系統。信息時代中國區域公共治理呈現出實踐與理論范式的雙重嬗變:由新區域主義范式轉向區域共享公共服務范式。區域共享公共服務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使區域居民在更廣闊范疇中共享生產力發展成果。區域共享公共服務通過去中介化與去行政化,推進區域公共資源由行政物理空間的非均衡配置轉向信息空間的開放化、一體化、均衡化與共享化。
汪波 ·公共管理 ·18.8萬字
本書以澳門的現實語境為出發點,解釋近現代澳門歷任行政當局治理澳門的策略,以及這種策略隨著時間轉移而作出調整的因由,以探索補充當前利益團體政治模式學說中有關法團主義的理論、有關澳門法團主義體制的闡述的不足之處的可能性,對前述不足之處予以實質上的補充,同時探討如何改進當前澳門的治理模式。
陳震宇 ·中國政治 ·18.8萬字
本書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黨史學科發展的基本過程進行了細致梳理,較為清晰地展現出了黨史研究和黨史學科建設演進的主要歷史脈絡,全面分析和歸納了四十余年來黨史學科發展的基本特點、面臨的主要挑戰,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推動新時代黨史學科發展的相關建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黨史學科發展史研究。
張亞東 ·中共 ·18.8萬字
本書通過折中主義的取舍,提出現實制度主義這一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美新型戰略關系的形成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國際制度現象和其對未來國際秩序再建所產生的影響。作者認為,在新型中美戰略關系的引導下,國際體系正在從“叢林世界”走向“規則世界”,中美國際制度競爭有可能為國際社會構建一個基于規則體系和伙伴網絡的新秩序。本書為理解當下正在演進中的國際體系性質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視角。
李巍 ·政治熱點 ·18.7萬字
本書主要論述歐債危機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發展與現狀,重點考察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分析其原因,從政治、經貿、人文交流等方面提出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路徑與建議。
劉華 ·國際關系 ·18.7萬字
民粹主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長期處于邊緣地位。近年來,以英國脫歐、特朗普執政和歐洲多國極右翼政黨異軍突起為標志,新一輪民粹主義浪潮在發達國家興起,進而推動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現與蔓延。本書對歐洲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特別是法國和德國右翼民粹主義與意大利混合民粹主義,以及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國際起源展開了探討。本書將人力資本要素納入社會聯盟的階級模型來說明全球化對國內社會分化的影響,引入經濟地理因素來說明民粹主義政黨或候選人的選民基礎,并結合需求和供給來說明民粹主義政黨或候選人的政治機會空間。本書的研究揭示了全球化與發達國家民粹主義興起之間的邏輯機制。
田野 ·政治熱點 ·18.7萬字
作為唐代建國過程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太原功臣這一群體在唐初的政治際遇,反映了武德時期的政治模式與權力關系。本書以這一群體為切入點,對晉陽起兵至李淵稱帝這一過程中體現的政治關系與唐初政治結構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梳理,并對陳寅恪提出的“關隴集團”“李武韋楊婚姻集團”等中古史研究中的理論命題有所回應。此外,有關太原功臣的歷史敘事,是唐初修正建國模式、重新塑造開國史的重要文本,本書以此為個案,對唐初政治實踐對歷史觀念與國史編纂的影響也略有分析。
張耐冬 ·中國政治 ·18.7萬字
本書描述了中蘇(俄羅斯)兩國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在20世紀密切合作的史實。書中在歷史文獻、事件親歷者回憶錄的基礎上,通過對中俄文相關的歷史書籍和報刊資料的充分研究,向廣大讀者呈現了中國東北地區解放之初乃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之后,蘇聯在經濟、軍事政治、工業技術、科學教育以及干部培養等方面對中國進行全面援助的史實。作為佐證材料,書中還收錄了大量的檔案資料和圖片、照片。
王金玲 帕斯穆爾采夫A.V. 王寧 ·國際關系 ·18.7萬字
縱觀津巴布韋1890年以后的歷史,土地問題與政治問題一直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說“土地就是政治”。津巴布韋的土地問題以及獨立多年后的土地改革就是一個從少數白人通過強力占有土地轉變為多數黑人平均占有土地的過程,此演變的根源何在?演變如何得以發生?這種土地關系演變的過程如何?此過程的影響有哪些方面?沈曉雷博士的著作從歷史角度多方位地探討了津巴布韋土地改革的歷史背景、現實過程以及在經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的影響。
沈曉雷 ·世界政治 ·18.7萬字
近年來,我國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獲得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手段不斷創新,鄉村治理內容不斷充實,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鄉村民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雖然我國的鄉村治理正在不斷完善和創新,但目前鄉村社會結構日益分化,鄉村居民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難以適應新時期鄉村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另外,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還不高,鄉村基層的治理理念、方式和手段還存在著很多不適應之處。所以,鄉村治理所需要解決的難題還有很多。實現鄉村振興,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須著力解決鄉村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本書意在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下,我國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總結經驗,并探究“三治融合”背景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優化路徑和實施方法。
汪燕 ·中國政治 ·18.7萬字
本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政治認同為理論分析視角,使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認同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谥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認同保障國家安全的歷史經驗,為從政治認同維度實現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常軼軍 ·政治理論 ·18.7萬字
本書所精選的107個案例絕大多數出片于保險法律實踐,在闡述時根據法律分析的需要進行了適當的改寫。在法律分析中,編寫者盡量以《保險法》以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規律制為依據,在未有明確定的領域,引入民法學的基本原理,結合保險法的基本原則加以闡釋。本書的篇章結構盡量按照《保險法》的體例安排,共分總則、財產保險、人身保險、保險中介四個部分。
林嘉 ·政治理論 ·18.7萬字
本書論述了中國夢的歷史源起、本質要求、鮮明特征以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結構,深刻闡釋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思想,它既是回應時代關切的基本方略,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全書認為,只有從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高度,才能更為清晰地理解當下中國發展的時代課題、發展理念、戰略布局等。
辛向陽 ·中國政治 ·18.7萬字
本書將社會運動機制研究放在“變遷—沖突—互動”的框架之中,在整合前人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靜態和動態、宏觀和微觀的視角分析西方社會運動發生的社會機制、政治機制、組織機制以及對抗雙方的互動機制。既分析了社會運動的促進機制,也分析了社會運動的弱化與消解機制,它們之間的交織演化對社會運動的發生和未來走向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同機制的排列組合,將使不同國家社會運動的發生產生很大的差異。對于正在進行現代化和民主化建設的我國來說,跟蹤研究西方社會運動的歷史現象和當代形式,梳理西方社會運動的演化路徑,避免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促使我國國家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張孝廷 ·世界政治 ·18.7萬字
本書從行政體制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出發,站在系統論和協同論的角度,將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放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考察,從應然角度對適應綜合配套改革任務的試驗區行政體制特征進行探討,指出試驗區的“先行先試”、“綜合配套改革”和“試驗性”三個因素決定其行政體制的獨特性。從實然角度對我國的深圳市和浦東新區兩大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行政體制改革歷程進行了分析,總結其行政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的創新,指出其存在的不適應配套改革任務的問題。最后提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協同型政府”的構建方案。
崔會敏 ·中國政治 ·18.7萬字
作為當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國家,以色列境內移民各種各樣,既有猶太移民,也有非猶太移民,還有以色列人向外移民。大批移民的流入不僅深刻塑造了以色列國的族群結構和文化特征,而且在其經濟起飛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以色列迅速崛起為“創新創業國度”的關鍵人才支撐。為了強化猶太國家的單一族群屬性,以色列政府把吸收猶太人回歸作為基本國策,頒布《回歸法》、設立移民吸收部,給予許多優惠政策。與此同時,以色列政府對非猶太移民(例如外籍勞工和非法移民)采取嚴格的管控和限制政策,實施差異化的對待和社會分層,將其排除在猶太國家之外,成為社會沖突乃至身份政治對立的深刻誘因。從根本上說,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核心悖論和持久困境是,在謀求單一猶太國家的理想和多元族群并存的現實之間存在難以克服的矛盾。基于此,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成就和問題都值得加以關注與研究。
艾仁貴 ·政治理論 ·1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