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神策軍是唐代中后期北衙禁軍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唐廷直接控制的一支主要武裝力量,也是唐代后期政壇上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對唐后期政局和歷史發展走向影響巨大。本書全面細致地考察了神策軍的起源與演變、兵源及組織體系、神策中尉的性質、神策城鎮問題、神策軍的收入問題、神策軍的職能與任務等,進而以中晚唐帝位更迭為線索,以文、武、宣、懿、昭五朝為個案,分析皇權與宦官權勢的博弈,旨在揭示神策中尉統領神策軍制度在中晚唐政局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何先成 ·軍事史 ·22.2萬字
本書收入兩岸專家學者、退役將領等共研抗戰歷史的論文40篇,這些文章本著“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的宗旨,圍繞日本侵華戰略和戰爭進程、國共抗日、抗戰歷史記憶和傳承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坦誠交流。相信這些思考和研究,會對加深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認知,推進兩岸交流與融合起到積極的作用。
王建朗 黃炳麟主編 ·軍事史 ·57.1萬字
本書立足于總結國內相關研究,試論雅典帝國內隱的政治沖突。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通向帝國的直接途徑,也是其他希臘城邦捍衛自身獨立的最后手段。戰爭暴露民主制之短:不利于做戰事決策。雅典面臨兩難:或動搖城邦之本,犧牲民主制乃至其引致的個體性,成就正式的希臘帝國;或維系民主制,有礙戰爭取勝,帝國夭折。
焦穎瑩 ·軍事史 ·24萬字
明代廣東地區的海疆防御格局經歷了較為復雜的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集中體現在海防軍事指揮體系的時空變動中。本書在對廣東海陸分布格局、海岸地貌類型和明代沿海地區行政區劃等海防地理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明代廣東沿海倭寇、海盜入侵的時空分布特征,沿海衛所、水寨與海防的空間部署,以及澳門開埠對廣東海防形勢的影響。進而從明代兩廣總督、鎮守廣東總兵、副總兵、參將等明代廣東地區軍事指揮體系的高層建制入手,通過細繹文獻,詳細考證了它們的設置、轄區與駐防地的變遷過程,及這一系列演變與廣東海陸防御格局的密切關系。
韓虎泰 ·軍事史 ·15.1萬字
“一.二八”事變期間,日軍對上海及周邊的杭州、蘇州等地也多次進行了空襲,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別是對中國文化設施的破壞在當時引起了各界的共憤,“防空”由此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我軍就取得了“八一四”空戰大捷,防空部隊在南京防空戰中有效地阻擊了日軍侵略步伐,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在抗戰中有力地配合其他兵種和盟國空軍奮勇抗敵,為抗日戰爭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我國史學的發展和對民國史研究的深入,涉及南京國民政府對日防空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大量涌現出來,全書通過對這一問題研究狀況進行梳理總結,以利于我們全面客觀公正地認識和研究抗日戰爭防空史和民國史。
袁成毅 ·軍事史 ·20.8萬字
明清時期貴州地域社會的形成,與明代衛所制度有直接和緊密的聯系,正是衛所制度的推行及其變動,造就了貴州文化多元并存的基礎。實土衛所逐漸向州縣系統演進;衛所城址逐漸由軍事功能轉變為兼具政治、文化、經濟、教育中心的城鎮;衛學教育開啟民智,推行教化,逐漸形成了貴州的文化區域中心,并加速了風俗分區的形成;衛所移民的持續遷入而逐漸形成的軍戶群體,在歷史變遷的長河中,他們不僅衛戍邊疆,而且與少數民族人群一道,逐漸開拓出了貴州地域社會中的多樣性景觀,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明清時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的多元文化形態。
吳才茂 ·軍事史 ·23.8萬字
1947年12月,吳嵩慶將軍出任財務署署長,總管全國軍費,也被牽入了“上海國庫黃金運臺灣廈門事件”。1949年春,金圓券巨貶,國民黨軍隊不得已開始以黃金銀圓補給部隊,吳嵩慶深得蔣介石信任,負責黃金軍費運用。此日記即記載1948—1950年國民黨政府的軍費收支,1948年8月之前,軍費使用法幣;之后到1949年4月,為金圓券;1949年5月至年底,直到國民黨軍退到臺灣,都使用黃金銀圓作軍費,其間,7—12月也混用少量銀圓券;1950年在臺灣繼續支用黃金補充軍費,對穩定臺灣金融貢獻極大。軍費影響內戰至巨,當時占政府總預算的四分之三以上。金圓券貶值為“廢紙”后,由于金銀有限,國民黨軍隊非嫡系及次要部隊無法獲得最起碼的糧款,此或系其陣前頻頻倒戈的原因之一,也是加速國民黨在大陸潰敗的主因之一。這三年日記細道其中內幕及政府最機密之軍費秘密,特別是蔣介石以下野之身掌控金銀軍費,繼續指揮國民黨軍隊作戰之史事。編注者運用最新解密檔案作詳細注解,為讀者提供了近代史的第一手資料。
吳嵩慶著 吳興鏞編注 ·軍事史 ·1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