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張競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個“失敗者”,可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串起了一部“不一樣”的中國現代史。該作品重新塑造了一代文化奇人張競生的形象,傳神地勾勒出張競生那種特立獨行的文化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時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種生存姿態。曾獲第八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入圍第五屆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改編為30集電視連續劇《鐵血兄弟》在央視首播。
張培忠 ·人文 ·36.2萬字
本書為《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叢書之一種,講述了著名新聞人、原南方日報社社長劉陶數十年的新聞職業生涯和人生經歷。全書分散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略,第二部分為“眾說劉陶”,第三部分為卷主的作品。劉陶是當代嶺南報業界中的風云人物,在社會上和業界中都有著頗高的影響力。本書集中展示了他的人生經歷及代表性作品,作品類型豐富,可讀性高,對了解當代嶺南新聞業發展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舒伯爾 ·人文 ·31.3萬字
傳記大家茨威格在本書中記述了文壇巨匠巴爾扎克的一生,對其艱苦卓絕的創作生涯著墨尤多。茨威格的小說家筆法使本書讀來跌宕起伏,酣暢淋漓。張玉書教授集數年之功,完成此書翻譯,譯文堪稱上品。國內有吳小如等的譯本,但問題較多。本譯本當屬目前最優秀的中譯本。今年我社推出《巴爾扎克選集〉,出版該傳記可與作品互相推動。
(奧地利)斯·茨威格 ·人文 ·30萬字
本書為《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叢書之一。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范以錦傳略”詳實介紹范以錦生平事跡及新聞工作經歷;第二部分“眾說范以錦”收入以往對范以錦先生的訪談記錄為主,并針對本項目增補新的訪談內容;第三部分“范以錦作品”精選范以錦新聞思想和新聞工作代表性作品。
范以錦選編 ·人文 ·29.3萬字
本書系繆元朗為其祖父繆鉞先生所作的事輯,為第一部較為完整系統記述繆鉞先生平生學行事跡之著作。書中詳盡蒐集各種與繆鉞先生有關的資料,對繆先生的生平行跡、學術論著和所作傳統詩詞進行編年考訂,對其社會活動、學術活動、論政論學的意見,以及和朋友間的書信往還、詩詞唱和亦加以系年記述。
繆元朗 ·人文 ·29萬字
《那些遠去的堅實身影:民國著名文人性情檔案》主要內容包括: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周作人:心里住著兩個“鬼”的淡漠旅人;張恨水:惹得讀者為作品人物“請命”的書生;劉半農:“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許地山:“他似乎永遠不會說‘不’”等。
《伴隨》編輯部編著 ·人文 ·28.9萬字
本書為《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叢書之一。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吳松營傳略”詳實介紹吳松營生平事跡及新聞工作經歷;第二部分“眾說吳松營”收入以往對吳松營的訪談及評論為主,并針對本項目增補新的訪談內容;第三部分“吳松營作品”精選吳松營新聞思想和新聞工作代表性作品。
胡志民 耿偉編著 ·人文 ·27.9萬字
本書是大型叢書《當代嶺南文化名家》之一種。全書分為三部分:“作者小傳”簡要講述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成就,“從藝訪談”通過搜集編輯歷史訪談資料再現紅線女數十年來從事粵劇表演藝術的心路歷程,“代表作精選”擬采用文字+DVD形式,收入《荔枝頌》《珠江禮贊》《昭君出塞》等代表性作品。全書約30萬字。
紅線女 ·人文 ·26.2萬字
繼《黃河青山》《巨流河》之后,又一本充滿歷史細節、家族記憶和個人魅力的跨時代記錄,兩卷本近六百頁的《王賡武回憶錄》,跨越百年的家族照片,兼具豐富的文學與史料價值,筆調平實深厚,謙遜動人,堪稱二十世紀歷史洪流之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生命畫卷。王賡武是享有盛譽的海外華人歷史學家和教育家,其生長于1930年代的南洋,時逢戰亂和動蕩,不得不在中國、南洋和英國等地輾轉求學,加之出身中國江南耕讀世家的知識分子父母強烈的鄉愁情懷,使作者對華人在海外安身立命、“尋找家園”的歸屬感這一復雜的命題,有曲折的經歷和真切的人生經驗;成年后,在橫跨三大洲幾十年的學術與教育生涯中,他與同時代的史學、漢學界重要學者,幾乎都有交往;一生摯愛的太太林娉婷更是他領悟“愛”與“家園”的人生伴侶——由此構成的個人與時代的畫卷,經由樸素儒雅的筆墨,展現得波瀾壯闊,又發人深思。本書是歷史學家王賡武親筆撰述的唯一的回憶錄,其在年近九旬之際,回溯上下求索、“長年半游牧”的一生,回憶錄兼具豐富的文學與史料價值,筆調平實深厚,謙遜動人,堪稱二十世紀歷史洪流之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生命畫卷。
(澳)王賡武 林娉婷 ·人文 ·25.9萬字
本書是大型叢書《當代嶺南文化名家》之一種。全書分為三部分:“作者小傳”簡要敘述作者生平事跡,“從藝訪談”通過訪談對話展現作者從事文藝創作和日常生活的心路歷程,“代表作精選”收入劉斯奮《朝陽文化、巨人精神與盛世傳統》《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等代表性文論作品。全書約30萬字。
劉斯奮 ·人文 ·24.2萬字
本書為《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叢書之一。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家小傳”以時間順序為線索,介紹楊奇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及辦報歷程;第二部分“從藝訪談”收錄各時期對楊奇的訪談記錄,并增加對其新的訪談文章;第三部分“代表作精選”涵蓋楊奇歷年發表文章,并節選其《粵港飛鴻踏雪泥》《香港淪陷大營救》等專著。該書對嶺南嶺南報界泰斗楊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突出體現了“文化粵軍”的內涵。
楊奇 鄧瓊 ·人文 ·22.6萬字
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浙江嵊州人。中國現當代經濟學泰斗,著名教育家、人口學家,蜚聲中外。《天地良知:馬寅初傳》是“浙江文化名人傳記”系列叢書中的一部,講述了馬寅初先生的傳奇一生。馬寅初畢生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穩定物價、控制人口等重大問題獻計獻策,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科學、人口科學學科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馬寅初的眾多著作中,《新人口論》是一部卓有見地的代表作,它論證了人口增長太快同積累、消費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議和措施,為計劃生育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新人口論》,馬寅初被譽為“中國人口學人”。他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堅持真理的無私精神,為后輩學人樹立了榜樣。
徐斌 ·人文 ·22.4萬字
王寧(1955—)不僅是我國外國語言文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且也是當今人文學界最為杰出的西方文學理論家、文化學者和文化活動家。他的學術建樹不僅體現于對西方現當代文學理論的引進和批判性研究與應用,還體現在多年以來他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不懈關注和海外推廣。2015年欣逢王寧先生六十壽辰,我們借此機會組織編寫了這一文集。本文集兼顧學術性、紀念性和趣味性,題材、體裁多樣。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學術性論文集,內容主要包括對王寧的學術貢獻、治學之路和治學方法的探討和對其著作的評述等;下編主要包括王寧教授教書育人方面相關的散文或者其他回憶性文章。
生安鋒主編 ·人文 ·20.8萬字
《當代嶺南文化名家·馬鎮坤》是《當代嶺南文化叢書》之一種,傳主是首屆廣東省新聞終身榮譽獎獲得者、原《羊城晚報》社社長馬鎮坤。全書約31萬字,分為“馬鎮坤傳略”“眾說馬鎮坤”“馬鎮坤作品”三部分,分別收入講述馬鎮坤從事黨的新聞工作的傳奇生涯和驕人成績的歷程的傳略文字、相關同事朋友對馬鎮坤為人處世的評價、馬鎮坤本人的辦報專論雜文隨筆等。
林超 馬鎮編著 ·人文 ·19.3萬字
以港版為底本,參考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藝版及原收在散文集中的部分文章。內容有較大增補,主要是將韋君宜懷人反思的散文篇章收錄進來,豐富充實《思痛錄》內容,更全面展示作者的反思。
韋君宜 ·人文 ·19.1萬字
傅斯年學貫中西,博學多識,一生出入于學術與政治之間,始終以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關注學術與教育,關注社會與民生,關注民族與國家,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精神。本書以此為立足點,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傅斯年的人格特質、人生關懷、社會批判與改造意識、高等教育理念等進行深入論析,以期從個案研究層面,展現20世紀上半期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知識分子的文化人格及其價值取向。
郭學信 ·人文 ·18.6萬字
他是一位成功的“大眾導師”,《愛的藝術》等作品暢銷全球。他是一位左派政治家,影響美國民權運動,以及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制定。他更是一位心理學大師,畢生致力研究和推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艾里希·弗洛姆卻一直扮演著邊緣化的角色,他對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與貢獻一直以來被嚴重低估。本書是弗洛姆協會特邀講師、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伯斯頓,潛心研究40余年所創作的首部全面記錄弗洛姆的英文傳記。在伯斯頓的文字間,我們將重溫弗洛姆的生平經歷與研究工作,見證弗洛姆與弗洛伊德之間的“良性矛盾”,諸多心理學家與精神病學家眼中的弗洛姆,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思潮等是如何影響、引領其成為新弗洛伊德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此外,我們還將在書中看到弗洛姆與榮格、霍妮等精神分析學派成員的觀點碰撞,并循著他們的腳步窺見19世紀至20世紀的歐美思想發展史。
(美)丹尼爾·伯斯頓 ·人文 ·17.1萬字
本書為《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叢書之一,以介紹廣東著名漫畫家廖冰兄的生平事跡,從藝經歷和優秀作品等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家小傳”以傳記形式介紹廖冰兄生平事跡及從藝經歷;第二部分“從藝訪談”以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由媒體對廖冰兄的數篇訪談為藍本整理成篇;第三部分“代表作精選”涵蓋廖冰兄各時期的漫畫創作、書法作品、美術評論、藝術設計等內容。該書對展現當代嶺南文化名家風采,打造嶺南文化高地具有推動作用。全書約30萬字。
廖冰兄 ·人文 ·17.1萬字
縱觀世界文化交流史,海外漢學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提供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視角。本套叢書選取16世紀到20世紀世界范圍內對漢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漢學家為對象,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講述其生平經歷及學術成果,旨在回顧中西文化交流歷程,發現審視中國文化的新視角,探索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譚淵 ·人文 ·16.3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作者從社會學理論切入,對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勞動力流動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婚姻關系和文化價值觀念的變化對農村家庭養老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論述。既有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曹昭 ·人文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