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孤竹、東胡、令支、屠何四個古民族,商周秦漢時期生活于東北地區西部及西北部,處于中原與東北地區交通的要津之地。他們既是東北地區西部及西北部古代文明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同時,也為中原文明向東北地區的傳播以及東北邊疆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本書以傳世文獻記載為主,并參證考古資料等,系統地論述了這四個民族的歷史,全面地總結了其在中國民族史、中國文明史及東北史中所占之地位和影晌。
李德山 李路 ·中國史 ·13.2萬字
本書為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所的連續出版物。本卷本期將刊載7篇資料,其中5篇為未刊手稿或原始檔案,2篇為翻譯稿,1篇資料輯錄。主要篇目為:《張之洞督鄂時期未刊函札》,共收錄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致惲祖翼、陳寶箴、瞿廷韶等人的親筆信函39封,內容涉及張之洞督鄂期間的洋務措施、周漢案、李洪反清起義、武穴教案、張銘案、甲午戰時借款、湖北官錢局的設立、丙申湖北水災等問題,對于張之洞及晚清史研究有所補益;《梁啟超致康有為未刊手札》,本篇收錄甲午至辛亥間梁啟超致康有為手札17通,主要涉及?;蕰r期康、梁的政治活動和思想,于晚清史研究頗具史料價值;《山西大學堂西文史料一組》,本組資料由時任西齋教習的西人撰寫,內容涉及山西省城興辦新式教育的情況、山西大學堂的設立過程、師資狀況、教學活動、建筑的設計及建造始末,以及譯書館出版譯著書目等,不僅反映了西人對當時山西教育的認知,且可與中文文獻互補。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8.9萬字
《近代史資料》總146號共收錄近代史原始資料五篇,即《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儀若日記(二)》、《歐洲觀戰報告》、《旅行長安日記》、《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其中《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為徐廣縉擔任兩廣總督時與廣東巡撫葉名琛的信札,反映了道光末、咸豐初清軍在兩廣鎮壓農民起義的情況?!秲x若日記》為清末外務部大臣鄒嘉來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晚清政局、以及京官的日常生活。《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收錄陸征祥1936年至1948年間致劉符誠的220余通手札,不僅反映了陸征祥晚年生活狀況,也披露了他與許景澄的交往、北洋政壇舊人的行跡等內容,對全面了解和認識陸征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6.5萬字
自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造性地構建了東西方交流互動的網絡體系。而附著于絲綢之路上不勝枚舉的古文明遺址遺跡,則生動展現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書對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古文明遺址遺跡進行了多角度描述,不僅使讀者領略到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還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東西方古文明的孕育發展、傳播交流、相互影響。
安文華 侯宗輝主編 ·中國史 ·14.7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霍亂菌是日軍細菌戰部隊使用最廣泛的細菌武器之一。侵華日軍的霍亂細菌戰是造成中國抗戰時期霍亂大流行的重要根源,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必須加以揭露。本書第一章概述了世界各地以及抗戰前中國的霍亂流行歷史;第二章考察侵華日軍的霍亂菌武器化研究活動;第三章考察侵華日軍1937—1941年的霍亂細菌戰試驗和作戰方法技術的形成;第四章至第六章逐年考察1942—1945年日軍在華霍亂細菌戰情況;第七章從總體上討論日軍霍亂細菌戰的特點、規律與后果、危害,為繼續深入研討日軍細菌戰史提供參考。本書認為,1938—1945年,侵華日軍進行了20余次霍亂細菌戰活動,攻擊范圍涉及20個省市,造成數十萬中國人民受害,其中至少有16萬人死于日軍霍亂細菌戰。本書是對侵華日軍霍亂細菌戰的系統考察,對于研究和探討中國的霍亂流行與日軍細菌戰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羅運勝 ·中國史 ·12.2萬字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耙徽f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頻節目的二維碼,可以相互參照閱讀。《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文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之稱。先秦的六經、漢初的五經、后漢三國的七經、唐代的十二經、南宋以下的十三經,皆有《春秋》的身影。
李明 ·中國史 ·13萬字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本書屬中社智庫國家智庫報告系列,鄭和船隊共計七次的遠洋航海歷程,時間上延續近三十年。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各國、印度洋北岸、阿拉伯諸國,最遠到達非洲大陸東岸,并在這些地區留下了諸多歷史文明遺跡。這一偉大的航海壯舉為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擴展經貿往來,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類航海史上,中華民族(也是人類)首次大規模海上船隊進入浩瀚的印度洋,并與沿岸各國在貿易互通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長期交流,最終在世界航海史上劃上了濃重的第一道彩虹。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鑄,對我國以及世界經濟的交聯促進很大,(五通)可以將中國影響進一步輻射到北印度洋、中東國家、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地區,在擴大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打造中國軟實力的同時,經濟上對沿線國家均有重大利好,有利于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區域經濟發展帶的進一步形成。因此,針對部分國家政府與民間對“海上絲路”的疑問,積極釋義是首先要做好的。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10.1萬字
鄭和四次遠航非洲,是將明初與各國“共享太平之?!钡耐饨环结?,覆蓋到際天極地國度的標志。本報告深入闡述了實現人類歷史上這一空前壯舉,離不開當時中國先進的舟船技術與航海保障,以及對三條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新航線的開辟:鄭和訪非,將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慢八撒等地納入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體系,較之歷代更顯示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意義:通過對帕泰島“中國村”的探訪,那些因海難而留居非洲的鄭和部屬后裔至今仍保留著中國文化傳統,并成功融人非洲社會,是“移民”非洲的首批華人。將華人移民非洲史提前二三百年,有力回擊了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論”和“中國威脅論”,并對非洲“”向東看”和中非貿易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本報告對促進中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6萬字
吉林省扶余市檔案館藏有清代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及伯都訥旗務承辦處滿、漢文檔案。檔案起止時間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總量約為5000多卷,30000余件。其中,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約100件,其余為漢文檔案。本《檔案選編》所選檔案,主要為滿文或滿漢合璧檔,以及與其內容關聯密切的少數漢文檔,以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或伯都訥旗務承辦處,與吉林將軍衙門或吉林全省旗務處、以及及其轄下各機構間往來的公文書為主。其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軍事、官制、人事、財政、旗人生計、民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吳忠良 趙洪祥主編 ·中國史 ·3412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