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創意城市學刊》原名《杭州學刊》,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以及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改版后,學刊突出創意城市研究主題,致力于創意城市學學科建設,突破地域局限,集聚學術力量,為創意城市和創意文化建設做出積極努力。學刊主要設有特稿、創意經濟研究、創意文化研究、創意社會研究、創意人才研究、創意城市研究、創意小鎮研究、政務創新研究、治理創新研究、歷史文化研究等欄目。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歷史地理 ·18.7萬字
察雅縣是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重鎮,地處橫斷山脈北段,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被稱為昌都花園,也有“康巴江南”之稱,是藏漢文化交流交融之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本書是畫冊,以精美的圖片和精煉的文字展現了察雅的自然風景、服飾等獨特的地域文化,凸顯“察來雅韻”。
其珠多吉編 ·歷史地理 ·1.3萬字
本書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史地理學的進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進行了介紹,并展望了歷史地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與之前出版的眾多歷史地理學的綜述不同,本書雖然也強調了歷史地理學建國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曾經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但與此同時還著重分析了目前歷史地理學學科整體上存在的問題,即由于歷史地理學在學科屬性上屬于地理學,但在教育部的學科分類中又屬于歷史學,這種學科歸屬上矛盾狀態對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障礙;且近年來,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日益拓展,而歷史學逐漸從考據走向解釋,但歷史地理學未能跟上兩者發展,因此在兩者中都日益邊緣化,面對這樣的窘境,今后歷史地理學必須對研究方法和學科目的重新進行審視。
成一農 ·歷史地理 ·21.8萬字
王耀所著的《水道畫卷:清代京杭大運河輿圖研究/歷史考古研究系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是對海內外現存清代京杭大運河輿圖的較系統深入的調查、整理和研究。“調查、整理”體現為:弄清運河圖藏圖機構、收藏路徑、圖幅保存狀況,并進行分類和編目。“研究”則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研究單幅運河圖圖幅內容、表現年代、圖幅價值、版本源流等問題;二是探討不同類型運河圖的特征、背景等,并歸納總結運河圖繪制內容的時空差異及成因;三是發掘運河圖圖像史料的價值,進行圖史互證、以圖證史的研究嘗試。總之,這本“圖書”是對中國古地圖中類型圖研究的新探索,也力圖為京杭大運河史研究提供新史料和新思路。
王耀 ·歷史地理 ·11.6萬字
本書依托于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的優勢研究領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掘上下功夫,設有“專題研究”“學術動態”“會議綜述”等欄目,為促進和推動國內太平洋島國研究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園地,突出展示中國太平洋島國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
陳德正主編 ·歷史地理 ·13.7萬字
當前,重新認識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已經成為學界十分關注的議題。本書注重區域整體歷史互動的描述與分析,超越中外“兩點加一線(交通路線)”式的傳統絲綢之路歷史觀,轉而思考古代中國是如何通過整體區域網絡擴展歷史影響的。以農耕、綠洲、游牧、森林、雪域高原等多區域互動、共生的分析框架,擺脫以傳統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史敘述體系。本書還從概念史的角度反思了18~19世紀俄國東方學傳統對歐亞世界的區域劃分與知識建構中的問題,提出從中國的主體性來理解中國史與世界史關系的歐亞空間轉向。
黃達遠 ·歷史地理 ·18.8萬字
本書稿以清新手繪配輕松文字的形式記錄了板芙的特色輕松業產業、民風民俗、農家美食、歷史趣事、古老遺跡等。每篇主題所配手繪插畫可愛、清新、養眼,能全面展現板芙的本土文化。本書稿是“Hello,中山”手繪漫畫系列圖書之一。該系列圖書旨在用手繪漫畫的新穎形式向年輕讀者介紹中山及其鎮區的地方歷史文化。2016年7月推出的第一輯,社會反響熱烈,讀者十分歡迎。
千百度 ·歷史地理 ·3.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遵循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原則,系統研究和闡述了學習轉型與成才方向、專業構成、專業建設發展、學科基礎、主要課程、科學研究基本過程、文獻平臺與主要期刊、數據平臺與數據來源、實驗室與研究基地、學會與會議、工具書等基本問題。
潘玉君 張謙舵等 ·歷史地理 ·19.4萬字
《土耳其研究》是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土耳其研究中心主辦,是一本有關土耳其研究的連續性、專業性的集刊。集刊聚焦于奧斯曼帝國和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綜合考察其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諸多方面,既注重土耳其本身歷史、政治的研究,也注重土耳其與世界的互動。本書是第2期,由特稿、主題討論、專題論文和學術綜述幾部分組成,所收錄的文章反映了土耳其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
李秉忠主編 ·歷史地理 ·14.9萬字
兼具和超越地球上大多數生物能力的人類,依賴其日益發達的組織、生產、消費和繁衍能力,逐步演進為地球上的主人,這一過程不僅未曾被其他力量所阻擋,而且還在按其本質驅動,向著未來邁進。此種勢頭對于地球環境產生出來的巨大壓力和擾動,自然引起了世界上不同層面人士和民眾的普遍憂慮。“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歷史地理學和環境史學科在考察解說個體人和群體人類社會此種能力及其演進方向時,因諳識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研究方法,而具有一種特別的角度和闡發優勢,學界有關這樣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一些,作者步其后塵,略獻芻蕘,更多的期待則矚目于廣大學人。
侯甬堅 ·歷史地理 ·29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明清時代閩臺地區的鄉族組織與地方政治,探討宋以后的社會變遷以及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轉型。大致可以分為鄉族組織與共有經濟、家庭結構與宗族組織、民間信仰與儀式傳統、地方行政與社會轉型四個專題。“鄉族與國家”這個話題始終值得學界深入探討。作者鄭振滿在研究中的整合視野、問題意識及其作為研究基礎的大量田野調查和地方文獻、民間文書的整理和分析,在歷史人類學、經濟史、區域研究以及基層治理等學術領域,都有著持續的啟發性。本書可稱為所謂“華南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此次新版,作者將全文做了一次修訂。
鄭振滿 ·歷史地理 ·25.3萬字
本書是一部運用歷史、地理、考古等多學科的實證資料,以史前時期絲路源頭為起點,到當代“一帶一路”空間格局,論述了絲綢之路主要通道的形成、發展和貿易交往等內容。本書視野寬闊、時貫古今、學貫中西,是一部史實故事詳實、筆鋒生動、可讀性強的學術著作。
馬曼麗 李丁 ·歷史地理 ·32.6萬字
大同地處山西高原北部、大同盆地中心,因扼守晉、冀、蒙咽喉要道而有“北方鎖鑰”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爭奪要地。大同城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清代以前漫長的城市發展史一直在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政權交替統治下演進,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征。大同城市發展歷史是我國北部內陸邊疆城市的典型,本書通過歷史地理視角對大同城市變遷過程進行系統分析,認為其呈現以北魏平城“外城”為中心的城市空間發展形態,以“軍事重鎮”為主線的功能型城市設定,以“里坊結構”為基礎的城市街道布局,以多元融合為格調的城市居民結構等歷史地理特征。“民族關系”是影響大同城市發展的宏觀政治要素,“一帶一地”是決定大同城市功能定位的中觀地理要素,“邊防重鎮”是鑄就大同城市建設格局的微觀軍事要素。系統總結大同城市歷史地理演變規律,對拓展城市歷史地理研究領域和為城市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趙淑清 ·歷史地理 ·24.2萬字
《彭州泉水/成都風土人文叢書》是一部有關彭州市泉水文化的詩文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輯“泉水故事”,第二輯“泉水風物”,第三輯“泉水藝文”。第一輯收錄了70多個在民間口耳相傳、源遠流長的,與地名或泉水名息息相關的泉水傳說故事。第二輯介紹了一些與泉水有關的習俗或歷史文物,如泉堰歲修習俗、水車等。第三輯對古代遷客騷人在彭州所創作的有關泉水的詩文進行了整理和選錄,共收錄了30多少詩詞作品。
成都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辦公室 ·歷史地理 ·8.5萬字
本書以歷史地理及區域史為依托,吸收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闡述歷史上的北京成為首都或陪都之后對城市本身、周邊地區乃至我國其它省份在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影響,探討城市發展引起的“人地關系”變化的歷史過程、一般規律以及各個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致力于通過歷史研究關照現實問題,嘗試拓寬區域歷史地理和地方史的研究領域,為推進當代北京以及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歷史借鑒。
孫冬虎 吳文濤 高福美 ·歷史地理 ·28.7萬字
本書主要對歐盟27個成員國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研究,時間跨度為從史前至當今,涵蓋歐盟成員國的歷史進程、民族形成、國家建構以及國際關系等內容。本書以地理位置和國別為章節劃分,分為北歐、西歐、中歐、南歐及東歐共5章,以具體國別為節,共包括歐盟27個成員國,綜合了中外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囊括了世界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分析相關歷史事件,總結歷史發展規律,探討歐洲文明進程,從而為相關歐盟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田燁 李正芳 ·歷史地理 ·17.6萬字
“萬變”之長河,“不變”之中國。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在興衰、傳承與變遷中,尋找中國歷史的源與流。本書從疆域、民族到黃河、長江運河、絲路等十個方面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串聯起來。如果我們把古代中國比作一個像人體一樣精密龐大的協作系統,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經中樞。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是在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延續和發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們今日的中國。
葛劍雄編著 ·歷史地理 ·13.3萬字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歷史地理 ·19.2萬字
本書從“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的角度切入,通過考察清代民國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編繪的歷史過程,重新評價了傳統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的文本價值,進而思考近代航道圖志編繪轉型與川江內河航運變遷的互動關系。研究表明,近代中國地圖學對西方測繪技術與制圖知識的認同與接受,是一場由西方文化傳播者與本土地圖繪制者共同參與的、頗為復雜的“在地化”知識生產過程。只有充分認識“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復雜性,才能真正重建中國地圖史學對“現代性”問題的闡釋體系。同時,只有折中“全盤現代”與“本土傳統”,關注晚清以降“現代傳統”的創制過程,才能重新找尋中國社會走向“現代性”的歷史路徑與具體方式。
李鵬 ·歷史地理 ·26.6萬字
歷史鄉土地理研究,聚焦于歷史時期區域地理之變遷,以縣域為核心單位,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書內容主要分四個部分,即寒食節文化篇、政區與地名篇、聚落地理篇、災害篇,分別從寒食節文化、政區沿革與地名特征、聚落構建與分布格局、歷史時期災害發生等多個方面對于介休地區歷史地理之變化歷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與分析。其中,對于寒食節文化演變、城市災害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詮釋與解讀,學術創新意義突出。本書又是當前國內較為少見的歷史鄉土地理研究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安介生 李嘎 姜建國 ·歷史地理 ·1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