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澳門歷史文獻輯譯》(第三輯)為“澳門港華工出洋”資料專輯的續集,收錄譯者所見澳門本地所存1872—1874年澳門華工出洋的歷史文獻。文獻分為關于華工出洋的訓令與章程、澳門華工出洋統計報表、澳門輔政司署文件、抵澳華工遣返交接公文、澳門華工出洋監理局文件、葡萄牙駐安德列斯群島哈瓦那總領事館文件、葡萄牙駐秘魯總領事館文件、澳門船政廳文件八個部分。依據這批文獻,可以對澳門港口華工出洋歷史的多個方面作出澄清。
張廷茂編譯 ·地方史志 ·14萬字
神通寺位于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于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本書分風物形勝、開山弘法、興衰沿革、寺院修復、寺院高僧、古剎靈跡、法屬伽藍、傳說故事和金石文獻共九卷。通過編纂寺志,既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寺的歷史及其變遷的發展情況,繼承、發揚本寺的優良傳統,又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佛教,弘揚佛法,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釋界空主編 ·地方史志 ·16.3萬字
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針對四川省檔案館及個別市(州)、縣(市、區)檔案館館藏檔案進行深度解讀,將其中蘊含的動人故事集結成書。全書分為“報刊篇”“信札篇”“手稿篇”“題詞篇”“布告篇”“文件篇”“圖片篇”,講好檔案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再現中華兒女忠于國家、勇于犧牲、敢于擔當大義的民族情懷和不屈不撓、傲骨挺立的人文氣質傳遞給讀者,幫助大家把初心銘刻進靈魂深處,把時代使命擔在肩頭,以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四川省檔案館編著 ·地方史志 ·7.4萬字
本書闡述了滇池附近與昆明城鄉的群山、湖泊、壩田、耕地在城鎮化中的變化,考察了老昆明的山、水布局,牛犁農耕,龍王崇拜,迎春祭祀,廟會,滇地移民等古風古俗,最后以消失的古昆明城為結尾,飽含著作者對昆明過往的欣賞與嘆息、對昆明未來走向的深深擔憂。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印證了學術性和可信度,沒有滿足于對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感的“淺描”,而是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比對與印證,從而凸顯了“消失的阡陌”與“城鄉的變革”。
錢鳳娟 ·地方史志 ·14.3萬字
桐鄉歷代名人輩出,其科舉、宦績、著述、立世事跡等,地方志均有或詳或略的記載。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進入了正史,或立傳,或附傳,或著錄書目,或被提及。這代表了桐鄉人所達到的一個高度。他們走出桐鄉,處江湖之遠而輝耀他鄉,躋身廟堂而與議國事。其人其事很值得挖掘梳理、展示宣傳,以耀鄉邦,以勵后人,以增一地之文化自信,以助一方之文化創新。本書梳理出宋元明清“正史”中出現的桐鄉人、涉及的桐鄉事,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敘說,并適當點評與感悟。涉及歷史人物138人。
王士杰 ·地方史志 ·24.4萬字
《澳門歷史文獻輯譯》第四輯為“澳門港華工出洋”資料專輯的專題報告部分,收錄1861年澳門華工出洋監理官佩雷拉提交給澳門總督的《澳門港華工出洋報告》、1871年委員會向澳門總督提交的《關于保證實現移民的條件和自由所應采取措施的報告》、1872年澳門華政理事官巴士度提交給澳門總督的《澳門港未成年人出洋報告》、1874年葡萄牙海事海外部部長科爾沃向葡萄牙議會提交的《關于廢除澳門口岸契約華工出洋的報告與文件》等。這批文獻有利于對華工出洋的全面研究。
張廷茂編譯 ·地方史志 ·0字
《大有莊漫志》記述的是海淀大有莊這個小村落的歷史。大有莊位于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轄域的中南部,明代形成村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村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記術了大有莊的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方面概貌。整理編輯了大有莊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民間傳說、古跡遺址。大有莊屬于三山五園的規劃范圍內,書中結合這方面的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展望了大有莊的未來發展。
王秀華 ·地方史志 ·16.8萬字
《北京史學論叢》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內容涉及對北京歷史的介紹和研究,是北京區域歷史研究的匯總,分為區域關系、歷史地理、產業金融、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會議綜述幾部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主辦 高福美主編 ·地方史志 ·21.2萬字
《隴西年鑒(2018)》記述隴西縣2017年各行各業基本情況和重要信息。本年鑒按照全面、系統、準確的原則,參照《全國第二輪修志工作文件及志書篇目匯編》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借鑒其他年鑒編目,計劃設特載、專記、大事記、縣情概貌、黨政機關、民主黨派與工商聯、社會團體、軍事政法、經濟、商貿流通、財稅金融、交通旅游、郵政通信、經濟管理、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社會民生、鄉鎮概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料、年度人物、附錄共21個類目,內容上重點突出脫貧攻堅、生態建設、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反映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
隴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60.6萬字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究構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2.8萬字
《嵩山學刊》(原名《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鄭州大學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始于2013年,目前已出版發行8輯。自第8輯起,刊名變更為《嵩山學刊》,每年出版1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輯為第8輯。設有經濟與社會研究、思想與文化研究、政治與軍事研究、研究述評和史料評介五個欄目。秉承“以中國的視野審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實解讀中國,從厚重歷史里延續中原文脈,在偉大現實中傳承華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發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系統性,同時適當刊載有關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
吳宏亮主編 ·地方史志 ·18.7萬字
本書從史實角度,全面翔實地記述了福建武平武東鎮的風情、風物、風光、風俗,系統地反映了武東鎮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全書分為七章,分別講述武東人民的紅色革命史;記載了武東鎮名山大湖、古建風貌;記述了武東人對質樸淳古的習尚習藝的傳承與發展;介紹了武東的學士文豪及山歌技藝;陳敘武東教育的蓬勃發展;反映了武東人深深的故鄉情結;著重介紹黨政軍教科文衛領域的杰出人才。全書充分展示了武東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勤勞和智慧。
練良祥主編 ·地方史志 ·22萬字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師生多年來將目光聚集于晉南這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區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永濟,是該中心與永濟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教師結合“區域社會史研究導論”課程講授,帶領學生在永濟進行了多次田野考察,為在校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將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資料搜集、學術研究、認識社會等方面的能力。本書收錄了博士、碩士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包括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田野日記三大部分,這是多年來學生田野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現。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城市書寫、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史地考索、史學思想5個欄目,主要刊載近代北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史學、文獻學等方面的論文14篇。全輯力求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試圖拓展和深化北京史的專題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23.1萬字
本書以“重走”為契機、“新知”為歸旨,以人類學視角下的田野考察為方法憑借,展現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認知。它試圖以田野日志為形式,將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學理思辨相結合,以揭示“重走”的實踐特征,達成獲取新發現、新認知和新思辨的意義生產。本書聚焦甘南空間、主體和意義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詩意體驗為特性,意在凸現真實記錄和個體想象、情感體驗和學術審視的貫通,并在記錄、書寫、傳播和研究的多維融合中,思考當下個體、民族、國家和世界關聯下的中國景象。
李曉靈 陳新民 ·地方史志 ·13.3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了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展示了祭奠現狀,探尋歷史變遷緣由,揭示內部變遷機理;同時,借鑒宗教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讀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符號象征和文化內涵。本書作者進行了大量人類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并利用了蒙、漢、日等多種文字資料。
烏云格日勒 ·地方史志 ·20.9萬字
赤橋村毗鄰晉祠,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而蜚聲海內外學界,是一處理想的田野點。2017年,山西社會史研究中心遴選10位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對赤橋村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田野調查,圍繞聚落、移民、民俗、造紙、戲曲、服裝業等議題進行細致調研。在此期間,學生們認真查閱文獻、訪問耆老,同時深入田野搜集民間文獻和口述資料,出色地完成了考察報告的撰寫。這些報告,踐行“走向田野與社會”的理念,深化了學生對村莊社會歷史與現實的認識。本書即為此次田野調查成果的結集,也是中心本科教研成果向學界的展示。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13.5萬字
書稿主要選取了固原城修筑、拓筑和重大修繕的幾個里程碑式的時代節點,描述了其城修筑發展的歷史。固原古城筑城當在戰國時期,西漢有高平縣設立,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城位于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地方政權建制層級高,是西北歷史名城。
薛正昌 ·地方史志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