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海源閣史
會員

清道光年間楊以增在山東聊城建海源閣以儲江南故家舊籍,自明以來以江浙為私家藏書中心的格局始有突破。其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錢塘丁氏八千卷樓、湖州陸氏皕宋樓,形成鼎立之勢,史稱清末四大藏書樓,而海源閣和鐵琴銅劍樓則又以所藏珍本豐富存續時間長亦得“南瞿北楊”之美譽。本書首先就海源閣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得出清季齊魯大地嗜書風尚與楊氏之善學家風相結合,加之友朋襄助是海源閣出現,并能持續近百年的原因所在。而后,對海源閣楊氏三代的聚書活動內容、過程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又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楊氏海源閣善本典籍之遞藏關系,總結歸納出海源閣善本典籍入藏的兩大基本特征。并就以海源閣為主體的楊氏藏書集合進行了描述,同時再以藏書保護為題,從楊氏四代藏書印的內容、對待藏書謹慎封閉的管理方式等入手探尋楊氏四代在藏書事業上追求完美,希冀家藏世代永保的美好心愿。其后,根據相關的目錄統計分析了海源閣興盛時期書藏的大致規模與結構特征,并對其所藏著名的“四經四史”十三種鎮庫珍本典籍進行了輯錄體的介紹。最后,論述了楊氏對藏書整理的目錄學成果,以及基于保守藏書理念下的藏書對外有限利用,捋清了海源閣藏書散佚的基本過程、去向與大體歸宿。

李云 ·圖書檔案 ·15.5萬字

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界研究
會員

一、戰前中國圖書館事業狀況。盧溝橋事變前,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這是以“一會三館”為代表的圖書館界、中央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我國圖書館事業遭受重創,東方圖書館被日軍焚毀,損失書籍50萬冊以上。日本的侵略,尤其文化侵略,暴露了日本的文化野心,也打斷了我國圖書館事業的良好發展勢頭。我國圖書館界提出本位救國,應對危機。二、中國圖書館界的戰時轉型。盧溝橋事變后,我國圖書館界支持全面抗戰政策,展開戰時動員工作:一方面,圖書館界探討圖書館的戰時轉型或設立陣地圖書館等問題;另一方面,以國立、省立、大學圖書館為基干,圖書館界展開珍貴文獻轉移活動。我國圖書館界通過不同平臺,推進戰時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三、戰時圖書館的損毀調查。中華圖書館協會對戰時圖書館的損毀調查十分重視,一則搜集各種關于戰時圖書館損毀的調查報告,公諸于眾。二則請求協會會員或相關人士協助進行圖書館損毀調查。中華圖書館協會從事戰時圖書館損毀調查顯示:日本對我國的文化侵略是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進行的,是日本全面侵華的內容之一。該項調查向國際社會揭露了日本摧殘我國文化事業的罪行,激勵國人奮起抗戰的民族精神,為戰后向日本文化索賠提供了堅強依據。四、向國際社會征集書籍。為了彌補因日本侵略而造成的書籍缺失,我國圖書館界向國際社會展開征集書籍活動:中華圖書館協會向歐美各國征集書籍。戰時圖書征集委員會于1939年開始征集活動。圖書館界征集的書籍,部分滿足了國內各大學、科研院所對外文書籍的需求,也向國際社會揭露了日本在我國的文化暴行,加強了我國與歐美大國之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客觀上配合了中國政府的國際宣傳。五、推動戰時西部地區圖書館建設。西部地區的圖書館建設,主要包括四川省立圖書館、北平圖書館、中央圖書館、西北圖書館等。中華圖書館協會在西部地區的圖書館建設規劃、圖書館籌備、圖書館維持等方面建言獻策,貢獻良多。西部地區的圖書館建設,適應了戰時文化建設的需要,形成了我國新的文化基地,促進了大后方的文化發展,在文化抗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六、籌劃戰后圖書館事業的復興。1943年,旅美學者發表戰后中國圖書館復興設想,拉開了我國圖書館事業復興的大幕。1944年,我國圖書館界正式啟動了戰后圖書館復興工作。我國戰后圖書館復興,對內依靠圖書館界的努力推進,對外尋求美歐大國的支持。圖書館界接受淪陷區的文教機構、接受歐美大國的書籍援助,為民族復興的文化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圖書館界與歐美圖書館界密切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設,使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結論。戰時圖書館界立足本位工作,支持全面抗戰,區別于軍事抗戰、政治對抗,是一種文化救國,開辟了具有圖書館特色的文化救國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劉勁松 ·圖書檔案 ·32.6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陇西县| 固原市| 英吉沙县| 凭祥市| 东乡族自治县| 桃江县| 池州市| 龙南县| 阿拉善右旗| 上虞市| 湟中县| 石台县| 桂平市| 泰来县| 呈贡县| 会昌县| 石棉县| 建德市| 楚雄市| 灵寿县| 彭水| 洛宁县| 太白县| 东港市| 中江县| 页游| 朝阳市| 文成县| 荣昌县| 彝良县| 桃园县| 太仆寺旗| 墨脱县| 温宿县| 临沧市| 房产| 四子王旗| 建平县| 大荔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