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出口成章》是老舍先生在1963年編選的集子,它的副標題是“論文學語言及其他”。書中收錄了他在1955年至1963年5月之間寫成的22篇文章,其中包括書信和講稿等各種形式。這是老舍先生自編的唯一一本標明論著的集子,足見他對此書的重視。
老舍 ·文學評論 ·10.1萬字
《記憶如歌·過往歡宴:詩經中的似水流年》踏訪《詩經》中的美麗與哀愁,追尋愛的源泉,品味遠古詩作最本質的情愫。
八月安妮 ·文學評論 ·9.5萬字
《英國散文名篇選》是我國知名的詩人、翻譯家、英國文學研究專家王佐良先生所編譯的一本小書。王佐良選取了湯瑪斯·莫爾、弗蘭西斯·培根、旦尼爾·狄福、約翰·濟慈等三十位英國作家的散文作品,每位作家都有對其作品的評析,置于譯文之前。他以時間為軸對各個時代的英國散文進行了精心梳理,包括十七世紀的隨筆、人物特寫,十八世紀的期刊論說和政論文,十九世紀的小品文和歷史著作,二十世紀的文論、游記、科普文等,主要展現了英國散文中的一條平易散文傳統。平易但不平淡,既言之有物,又言而有文。
王佐良 ·文學評論 ·10.4萬字
本書圍繞現代文學里的“情色”書寫安排書的結構,兼及探討現代文學史的生成與建構的多元性。“序”及“導論一、二”力圖從相對客觀的視角對“情色”書寫進行學理性的描述。導論三通過對明清小說(延伸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情色書寫的簡單概觀,梳理出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的血脈相連,并借由古代文學的情色觀探討(現代)文學應該如何書寫“情色”。本論通過對現代文學作家的專案分析,以此為窗口,探討“情色”的各種形態與可能性。申論是對本論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采用的方法、價值觀進行歸納與分析,為現代文學史的書寫探索可能的道路。
張曉東 ·文學評論 ·19.5萬字
漢字、詞語、詩詞、戲劇、閱讀、寫作……這么生硬的知識,讓我們怎么愛上學習?如果有這樣一本書,既像小說一樣好讀,又能在有趣的故事中學到豐富的知識,一定會深受歡迎。本書是漢語大師夏丏尊、葉圣陶二位先生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結晶之作,通過將抽象的知識與具象的學習和生活場景相聯系,融知識于故事,以故事傳知識,生動周到,深入淺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和學生,被廣大讀者譽為語文教學的經典之作。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學評論 ·13.4萬字
古人重視品茶,使用茶具也彳艮考究。茶具的好壞,對茶湯的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有直接影響。中國古代茶具種類豐富,歷史源遠流長,是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各個時期的茶具精品折射出古代人類飲茶文化的燦爛,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歷代飲茶史的全貌。茶與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輝。《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古代茶具與紫砂藝術》適合大眾閱讀。
金開成 ·文學評論 ·3.1萬字
《陌上紅塵·情與誰共:誰在唐詩里醉舞霓裳》不拘泥于對古典詩詞字面的理解,也非傳統意義上的簡單賞析,而是一種風格獨特、感情豐富的散文隨筆,通過一首首唐詩,描繪出一幕幕古典詩詞背后唯美、動人的歷史愛情畫卷,引領讀者傾聽一段段經典、震撼的浪漫往事。它以唐詩為經,詩人為緯,漫談古今人事滄桑,文筆浪漫,寫作視角獨特,語言則更加洗練柔美,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讀。
八月安妮 ·文學評論 ·9.8萬字
本書共計11篇網絡文學評論作品,內容包含新時代以來網絡文學發展觀察、2021年網絡文學發展狀況綜述、在精品化和經典化過程中創造新的文化可能性、在無限世界里展現人的豐富性、類型多元化兼容題材多樣化,現實題材崛起形成新動能等。
桫欏 ·文學評論 ·6.4萬字
時代在改變,新的時代,新的經濟生活方式,新的技術條件,也促使人民大眾的文藝生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文學藝術遇到了新情況,應該怎么辦?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文學的終結”和“藝術的終結”的觀點。這種“終結觀”,實際上反映的是文藝與審美的關系,文藝與作為其載體的媒體間關系,以及文藝與所反映的觀念間關系這三重關系的變化。因此,文藝要適應新情況,理解文藝也需要新的知識。讓人民大眾掌握關于文藝的知識,讓人民大眾了解當代文藝的新情況,這一任務的必要性,在當下顯得越來越迫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文藝知識。將專家研究成果的結晶,化為人民大眾的文藝常識,這種工作其實并不容易。要做到舉重若輕,通俗而不淺薄,前沿而不浮躁,深刻而不晦澀,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組織《文藝通識叢書》的原則是,請大家寫小書。《文藝通識叢書》所邀請的作者,都是學術界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們學養深厚,對學科的來龍去脈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學術上,既能進得去,又能出得來。《文藝通識叢書》目的是,用人民大眾看得懂的語言,搭起一座座從專業學術通向人民大眾之間的橋梁。
張福貴 楊丹丹 ·文學評論 ·11.7萬字
唐詩宋詞,在青史中輪番轉唱,被傳承了千年。一首首古詩,一闋闋美詞,字字含情、句句吟愛,它們或奔放或熱烈或婉約或柔情繾綣,醉人亦醉心。《待我相思放下,許你浪跡天涯》以優美婉約的文字賞析或解讀中國的古典詩詞。品讀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凄美愛情故事,領略那千糾萬纏的情思,那痛斷肝腸的離愁。對詩歌的真情感悟,如一泓碧溪緩緩流進人們的心田。
柳如眉 ·文學評論 ·11萬字
本書是國外學者連心達對辛棄疾詞作的研究,作者提出拋開辛棄疾“愛國主義詩人”的光環,通過對辛詞的文本分析,尋找他性情中的“狂傲”與“胸中磈磊”,揭露在“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下,辛詞如何展現其“桀驁不馴”。全書分為四章,對辛棄疾其人、其詞、以及其詞在文學史上的意義都做了深入探索,最終為我們還原出辛棄疾——“一個特立獨行的奇特人格”——在中國詩歌傳統中的罕見表達,真實且富有力量。有別于以往學界深受儒家倫理價值觀影響的評價體系,本書重點聚焦于辛棄疾的獨特人格及其詞中強烈的自我意識,結合作者生平、哲學思想、創作理念與思潮等角度,對一些代表詞作的遣詞、意向、典故、章法等進行深入剖析,進而考察辛棄疾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本書并非嚴格意義的傳記,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文學批評。
(美)連心達 ·文學評論 ·11.4萬字
欣賞魏晉名士風度,闡述其中趣韻,領略精神境界。重新解讀志人小說的杰作《世說新語》,魯迅先生筆下“名士的教科書”。以生動詼諧、輕松好讀的文筆,聚攏原作各種片斷,引導讀者跨越時空界限。去“聽”懂那些“玄遠冷雋”的言語,去“看”清那些“高簡瑰奇”的行為。名士的風姿氣度和投向名士的欣賞目光。兩種力量支撐起《世說新語》的世界。帶你重新打量這個世界。原來活在教科書里的名士們,竟是這樣有趣的一種存在!
徐大軍 ·文學評論 ·12.4萬字
本書以史詩《格薩爾》所折射的“靈魂寄存觀”與“圣山圣湖”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研究對象,將文本分析、理論思考和文化解讀貫通于”人與自然”的文化生態研究中,拓展和深化了史詩《格薩爾》的研究。本書主要涉及兩種工作語言與大量的第一手藏文文獻資料和田野資料,對史詩行文中繁多的藏語術語和專用詞匯進行拉丁轉寫和注釋,在藏族史詩研究中實踐了一種值得提倡的工作方法,表現出作者有深厚的藏語文功底和審慎的治學態度。本書選題合理,角度新穎,有清晰的問題意識和開闊的學術視野,反映了當代本民族學人應有的學術自覺,對《格薩爾》史詩的研究具有相當的推進作用。
丹曲 ·文學評論 ·16.4萬字
明清以降,中國的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汴京、臨安、北京、金陵、蘇州等歷史名城,一方面見證了中國近代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一方面更挾其豐沛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動能,深深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也在文學的創作與接受中有著或隱或顯的表現。胡曉真進入文本細部論述文學與城市生活的交織,帶領讀者走入“虛幻實境”,感受空間與創作的虛實辯證、相輔相成之妙。
胡曉真 ·文學評論 ·14.6萬字
她被譽為法國的薩福,拉封丹對她加以模仿,伏爾泰對她的新奇構思不吝贊美之詞;圣伯夫高度評價了她所創作的《辯論》,同為詩人的萊奧波爾德·瑟達爾·桑戈爾把她視為“法國最偉大的女詩人”。她就是法國16世紀著名女詩人路易絲·拉貝。繼蒙田、拉伯雷和龍沙之后,路易絲·拉貝成為研究法國16世紀文學歷史專家們新的研究熱點。在眾多歷史文本被人們遺忘的今天,拉貝是少教依然留在人們腦海中的文藝復興作家之一。本書以女性主義為切入點,研究拉貝的生平與她的《作品集》,研究她寫作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特征,借此揭示在文藝復興這個波瀾壯闊的運動中,女性為自己的作家身份和自由解放所進行的抗爭。
馬雪琨 ·文學評論 ·14.8萬字
19歲的三島由紀夫,感覺到自己隨時可能在戰爭中死去。明天是否活著無從把握,于是今天狂放享受。這種絕對、純粹的熱情,在戰爭結束后,一直活在他的身體里,直到最后那天——1970年11月25日,45歲的三島由紀夫謄寫好《豐饒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漫長的百萬字收束在巨大寧靜中。隨后,他前往陸上自衛隊,切腹自殺。他認為:有一種像模像樣、認真看待死亡的人,另外有一種茍活的人,讓自己愈活愈黯淡、愈活愈無趣。他還認為:一個人在死亡之前,總該先要有光。“三島由紀夫一直寫到他要離開這個世界,他似乎仍然在心中擁抱這個世界,卻用自己的手將生命從這個世界拉開。他并不是因為對世界失去了熱情所以自殺,倒過來,他是出于對這個世界的特殊熱情,所以選擇在老去之前死去。”——楊照。
楊照 ·文學評論 ·11.3萬字
《木心紀念專號》(《溫故》特輯)共分上中下三輯,并配以相關圖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貴照片。上輯收入了木心先生的訃告、桐鄉告別儀式的悼詞、烏鎮與北京兩地追思會的長篇實錄。中下輯刊載了木心先生的親屬、摯友、學生,及海內外讀者的多篇文章,還有木心從未發表的《獄中手稿》對話和致讀者信。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17.9萬字
《中國古代文學史話: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誠主編 ·文學評論 ·3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詩、詞、歌、賦、曲、聯額、酒令、燈謎、揭帖、乩文、神簽、偈語。
杜沛彤杜桂林 ·文學評論 ·17.5萬字
《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研究》是抓住當下大學生閱讀的興趣點來編寫的通識類選修課教材,以大眾文學和武俠小說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內容包括大眾文學的歷史發展、與精英文學的關系,以及警匪文學、言情文學等。下編主要分析武俠小說的特征及變化,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人的武俠創作。
吳秀明 陳力君 ·文學評論 ·1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