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套冰心獎獲獎作家作品精選,收入作者李國新小小說、散文60余篇,小小說給人的感覺是方寸之地,別有洞天,峰回路轉,曲徑通幽。其作品立意深邃,構思巧妙,人物傳神,結尾奇詭,情節生動,語言精美。散文都是寫親情友情世情等方面的文章,有對身邊親人的懷念,有對朋友情誼的回味和感恩,有對兒時生活趣事的追憶,有對人世間冷暖的體悟,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來的情和愛,沒有刻意雕鑿的痕跡。
李國新 ·文集 ·7.9萬字
《立春以前》收入了二十幾篇周作人的文章,多作于1944年8月至1945年1月,包括談文學的正經文章,談雨、談送灶、談和紙之美的文章,以及感懷故人的文章。正經文章追根溯源,懷故人之文看淡生死,談物之文又歸于閑適。
周作人 ·文集 ·10萬字
本書共分三輯,收錄了《母親在守望》、《送別牛牛》、《搓澡工的心思》、《我家大哥》、《我是遼寧人》、《走進下保村》、《尋找寧靜》、《見與不見》、《四口之家》、《最后的贏家》、《迷失在村路》、《窗外》、《我的價值觀》、《隨禮去》、《孩子們的空間》、《學會疼人》等散文作品。
彭曙輝 ·文集 ·15.6萬字
本書分為“執著于新聞、新路、新境界”“認知理性熱愛”“雙重身份下的責任與擔當”3個部分,收錄《不能忘卻的精神》《肩上的責任有多重》《抓住報紙質量這個根本不放松》等文章。
冮紅 ·文集 ·11.2萬字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四輯)包括文學傳播與接受理論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外文學相互傳播與接受研究等內容,既有對傳播研究的理論思考和整體格局的建構,也有具體的個案分析;既探討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及其特點,也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傳播過程及其規律,同時還研究中外文學的雙向互動傳播及其影響。
尚永亮 譚新紅主編 ·文集 ·25萬字
本書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367班的學員為紀念上北大攻讀EMBA十周年而寫作的文集。書內有詩歌、散文、游記、回憶錄和議論文30余篇;分為:光華情緣,未了情長,家國情懷,再鑄輝煌,人生感悟,健康寶典,筆墨丹青等七章。回憶了在北大光華兩年學習生活中的師生情、同學情;記述了畢業后師生交往的友誼發展;反映了367班同學在國企、民企和外企為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為加強兩岸關系做出的重要貢獻;總結了在工作、生活中的經驗和哲理性思考。另外,篇目部分是367班同學的書法、美術、和攝影作品。
吳永先 ·文集 ·9.5萬字
本書收錄1938—1945年中文報紙、雜志、書籍中以侵華日軍中的“慰安婦”為題材或主要內容的各體文學作品。全書正文按小說、詩歌、紀實、戲劇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前附該單元作品初載初版等書影。另附1946年后表現韓國“慰安婦”滯留上海境遇的相關作品。為便于研究者了解作品的發表及流播情況,還設“資料”單元,收錄編者編撰的“慰安婦”題材作品系年目錄和“慰安婦”題材作品評介目錄。本書集抗戰文學中“慰安婦”題材作品的大成,是這類作品的首次整理匯集。編者意在使本書既具審美性,又具文獻性。作為彰顯抗戰文學中“慰安婦”題材的文學讀物,可供普通讀者閱讀;作為“慰安婦”專題文獻史料之一,可供學界深入研討。
李存光編 ·文集 ·23.5萬字
本書為“問學”叢書之一種,是故宮博物院王素先生的學術散文集。書稿由十四篇文章組成,其中正文十三篇,附錄一篇。內容主要記錄了對王素先生學術生涯極為重要的人與事,如王素先生的父親、唐長孺先生、陳仲安先生、李征先生等,勾勒出一位優秀學者的成長軌跡,體現了王素先生的學術方向與學術思想,亦從側面反映出武大唐門治學風范。
王素 ·文集 ·11.7萬字
本書為文藝評論、文化隨筆集。收錄了本省知名作家蔡勛近年來發表的部分文學作品。全書為分五輯:第一輯為品讀,由作者的書評、讀后感、觀后感等作品組成;第二輯為發言,輯錄了作者在不同活動、會議上的發言稿;第三輯為文事,收錄的是作者在文學大賽、歌唱比賽,筆會等地的發言稿件;第四輯為雅品,是作者多年創作的文化散文隨筆集合;第五輯為漫談,以地方文化為主,表現了對九江的深情眷戀。所收錄作品體裁多樣,多為上品,具有出版價值。
蔡勛 ·文集 ·16萬字
藏傳佛教文化不等于藏族文化,但藏傳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的交叉研究,也許是解決學科領域某些疑難問題的最佳切入點。本書以作者對藏傳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積淀為依托,解決了藏族史詩《格薩爾》研究中源頭的許多疑難問題。作者認為,史詩《格薩爾》中不僅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內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史詩的圓形結構。在藏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廣大的《格薩爾》說唱藝人以及藏傳佛教界宗教人士,共同為史詩的搜集、整理、保護和傳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丹曲 ·文集 ·20.2萬字
本書文章選自作者從大學到現在發表的文稿,體裁有散文、詩歌、書評和隨筆等七十余篇,記錄了作者童年生活、求學、工作的心路歷程,每一步人生的軌跡都一一記錄,整個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現象的獨特思考。
鄒良才 ·文集 ·10.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我用我心中的全部柔情來愛你、忠貞不渝的皇后曠古未見、想到你往日對我的一片柔情、我們的愛情就會變成沒有感情、這能有什么錯呢、我的怨訴能夠打動你的心靈等內容。
李丹丹 李姍姍編著 ·文集 ·6.3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細讀魯迅、文學治療、作家點擊、寧夏文壇、詩意解讀、鄉土書寫、評論之維、人文聚焦等內容。
武淑蓮 ·文集 ·21.1萬字
本書參考論文集形式,擬以五條主線(“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改革開放,五位一體”“扎根沃土,決勝小康”“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為編排形式展開,在每條主線下編入各院系推薦的相應主線思政實踐團隊調研報告。
陳寶劍主編 ·文集 ·30.7萬字
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T.S.艾略特開創了一代詩風,其對當時影響之大甚至被評論者冠以“艾略特時代”的稱呼。艾略特在抒寫自己的同時,也抒寫了一個時代,而他最為讀者熟知的作品恐怕非《荒原》一詩莫屬。本書共分七章,以艾略特的詩歌作品作為出發點,分析其作品中“荒原”產生的原因,并引用創傷理論對其作品進行深層次剖析,探討詩人及其作品中的創傷敘述,并對比詩人拯救的路徑。
郭磊 ·文集 ·10.8萬字
《甲子留痕: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60周年紀念論文集》是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職專業技術人員精選論文集,是為紀念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而特別編輯出版的,以期展現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學術水平,提升學術研究氛圍,作為對館慶60周年的獻禮之作。內容分為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與研究、社會教育、黃埔探源、史學研究五大板塊,約30篇文章,多是已公開發表過的期刊論文。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文集 ·17.9萬字
本書是作者繼編著《海原大地震》系列連環畫叢書后的又一部文學、攝影和學術論文專著。本書收錄了作者自2005年以來在《作家報》《寧夏日報》《寧夏教育》《美麗中國》《中衛日報》《銀川文藝家》及人民網等國內報刊平臺發表的作品,由《海原鏡頭》《海原記事》《望故園》等三部分組成。
田玉珍 ·文集 ·8.3萬字
論集中收入項目主持人和課題組成員在研期間所撰寫的專題論文。這些論文或者選擇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批評演進發展中的諸如“氣”“體”“怨”“通變”“江山之助”等重要概念范疇或命題進行詮釋,或者對諸如《典論·論文》《文心雕龍》《文選》《抱樸子外篇》等重要經典文論典籍進行闡發,或者對六朝時期的主要文論家、重要理論現象和論域進行探析,而聚焦點則是對于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演進和經典文論文獻進行深度研究闡釋,所收論文均具有學術原創性,體現了課題組成員在該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學術追求與努力。
黨圣元 夏靜等 ·文集 ·22.8萬字
本書收錄了20142018年在北理工留學的國際學生們的優秀文章,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埃及、古巴等的34個國家和地區的72篇作品入選。本書第一部分為教育部來華留學生“我與中國”征文作品,第二部分為北京市在京留學生“我與北京”征文作品,第三部分為“留學北理感知中國”系列作品。本書可作為廣大來華留學各國學子的重要參考讀物,不同的留學經歷,不同的留學感受,相信會觸動每一位留學中國國際學子的心聲。本書也可以為在來華留學戰線辛勤付出的老師們提供另一種視角,更好的促進人文交流與互相學習,增強了解,深化認識,加深中國與各國的友誼。
北京理工大學留學生中心 ·文集 ·8.8萬字
本文集分為兩部分:“紅塵拾翠”和“飄逝的情感”。“紅塵拾翠”包括閃小說和小小說。這些小說,從不同的切入點進入主題,或關注民生,或描述人性,或歌頌英雄,或眷念親情。文筆細膩,短小精悍,自然流暢。在結尾構思上常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寫法。“飄逝的情感”分為現代詩、古體詩詞和隨筆。現代詩,我把女性的柔腸、女性的情感,幻化成一串串詩行,描述了愛情的真諦以及對愛的向往、追求與感受,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情感世界。古體詩詞,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題,或禮贊祖國,或謳歌英雄,或祭奠親人,或描述花草樹木,或記錄風霜雨雪。點點滴滴,沁人心脾,催人奮進。
楊希珍 ·文集 ·1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