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本書,大體以長篇、短篇和隨筆三大類別,按時間順序一書一評。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最新訪談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共評書四十九部。不僅品評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蘊含的藝術特征、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還連續提取了作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縱向讀之,不妨視為作家傳略和創作譜系;橫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文本解讀或作品各論。
林少華 ·現當代隨筆 ·24.3萬字
本書主要從現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國先鋒文學乃至新時期文學,從理論源頭和創作實踐上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做了獨到的梳理。本書是國內最早系統分析當代先鋒派文學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討了如今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幾乎成為常識的后現代性問題,是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來,它的敏感與精辟,銳氣與生動,始終引起當代文學研究者的注意。
陳曉明 ·現當代隨筆 ·41.1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三十多年來對陜北人、事、物的感悟與感想,文風樸實,思想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和閱讀美感。延安這片紅色沃土,養育了多少華夏子孫,書中用飽含激情的筆觸描寫了延河的綿延流水,大山的蒼茫渾厚,柳樹的挺拔俊秀,山丹丹的艷麗芬芳,還有那如萬馬嘶鳴的北風,和從心靈深處流淌、永不枯竭的信天游……無論是在小村莊度過的開蒙孩提,還是在古鎮蟠龍的中學時代,以及步入向往以久的繁華都市,作者都將時刻銘記她,贊美她,歌頌她。
杜海瑜 ·現當代隨筆 ·23.3萬字
《香魂女》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集,由其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榮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大獎“金熊獎”。這是一套20本《周大新文集》中的一本。這是周大新第一次出文集。《周大新文集》包括八部十本長篇小說(其中《第二十幕》三本)、四本中篇小說、兩本短篇小說、三本散文和一部電影劇本。《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是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集。
周大新 ·現當代隨筆 ·27萬字
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杰的成長自傳。12歲時因母親病逝于婦科腫瘤而立志從醫,以他的鍥而不舍走向了成功。書中寫出了他少年失母后的悲痛、家境的貧寒、生活的窘迫、對知識的渴求、對志向的追求、對母親的承諾與深深思念、對師友的感恩。既有正能量的勵志故事,也有行醫二十余年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醫患關系的思考。隨書附贈《譚談子宮》科普手冊。
譚先杰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閑話林語堂》從多角度介紹了林語堂與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及其文化理想,寫出了他的個性癖好,在徐徐而談之中給我們展示出一個有血有肉、富有個性的林語堂。其中也講述了他與魯迅、胡適、周作人、郁達夫、賽珍珠、郭沫若等人當年的文壇恩怨,拂去歷史的浮塵,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寓學理于閑適之中,讀來生動有趣。
王兆勝 ·現當代隨筆 ·29.7萬字
這是一套20本《周大新文集》中的一本。這是周大新第一次出文集。《周大新文集》包括八部十本長篇小說(其中《第二十幕》三本)。四本中篇小說,兩本短篇小說,三本散文和一部電影劇本。《瓦解》是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集。
周大新 ·現當代隨筆 ·25.7萬字
作者獨具妙思地將“遛電影”“翻舊書”“做女紅”“說閑話”“辨名物”“行夜路”“讀注釋”等二十四種在其人生中留痕的經歷與感動,套用自然界二十四節氣,呈現出別樣的人生節氣,細膩而敏銳地捕捉那些經歷與感動中的無盡流轉,關于生活姿態、個人情致,也關于小情懷背后的大時代。作者絕非單純呈現這些生活點滴,而是常常從某個獨特的情感體驗出發,放置到文學、歷史的大視野中,并拉伸至人生的縱橫層面,讀起來,有人生的起伏交錯感,也有被某一瞬間打動的小幸福。
季紅真 ·現當代隨筆 ·27.7萬字
霧里看花、文火微光、心靈吟唱、聞松聽濤、中流擷貝……一部由一線扶貧干部撰寫,深度見證鄉村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圖書。全景展示扶貧干部的心路歷程;真實記錄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生動彰顯基層干部的精神風貌,熱情謳歌嶄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羅克軍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現當代隨筆 ·24.2萬字
這是一部以政治人物為主的散文集。全書以人物為線,勾勒出近百年中國社會進步的脈絡,生動展現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的形象。本書多寫大事、大情和大理,取材廣泛,立意高遠,意境宏闊。既評議了一些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如林則徐、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張聞天,并從他們為人所熟悉的事件中闡述出更多的新鮮而深刻的道理,令讀者耳目一新;也有大量篇目是在為勞動者作傳、為無名者立名,如喊冤到底的桑氏老人、在一盤土炕上教書幾十年的賈老師等。書中收錄的散文,有的是舊作,如《大無大有周恩來》《覓渡,覓渡,渡何處》,考慮其已有的社會影響力和歷史的完整性,仍然保留;另外又收錄了一些新作,如《永遠的覓渡》《周恩來的道德定律》《享受豈能是頭銜》等。
梁衡 ·現當代隨筆 ·21.2萬字
救助流浪貓的好意,它們能理解嗎?當和解成為難題,世間的殘酷便露出真容。人與寵物,如何相愛相殺、斗智斗勇,又如何善始善終?童話真的是一種“真空無菌”純潔無害的文體嗎?女性寫作者如何用文字抵達精神與生命的自由?《幻獸之吻》收錄周曉楓的9篇散文新作。既有關于流浪貓的生動“田野”文本,也有與兩只寵物土撥鼠的相遇與別離;既對表面純良而內里血腥的童話進行了剖析,也描摹抒寫了那些璀璨于星空的女作家;她記錄了飛翔,記錄了夢境,也致敬了世間的靈獸……周曉楓用她辨識度很高的獨特筆調,撇去偏見直指人心,有深情、有懺悔、有疼惜,有毒舌、有仰望、有敬意,揭示了歡樂場背后的真實,也坦誠暗藏生活中的秘密。
周曉楓 ·現當代隨筆 ·21.8萬字
《人生的節氣》以《人生的節氣》為題,套用二十四節氣的成數,寄托古今之變中人生不變的喜與憂。時空的流轉無窮無盡,便有"人生代代無窮已"的亙古感嘆,而短暫的生命之旅,有彼此的重復,也有獨一無二的奇遇,文章便做在這恒與變的裂隙中。平凡的點滴見聞,也能積累成閱歷。生活便是由無數瑣碎的細節構成,即使是遠行客,隨手采集路邊的草花,也不失為值得慶幸的紀念。人生的可愛之處,就是經常會有一些小的感動。
季紅真 ·現當代隨筆 ·27.3萬字
散文集《眷戀》,是永海同志散文創作的又一個里程碑。文學,讓我們心有琴弦,好好讀一本書,好好寫一些文字,好好滋養心靈和人生。《眷戀》里的這些散文,明顯比他前一時期的作品有了長足的進步,充滿溫暖情懷、陽光色調,反映出當代人面對現實、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開拓未來新生活的心態。從選題角度,從整體構思,從思想挖掘,從意境追求,從語言處理……
李永海 ·現當代隨筆 ·21.1萬字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一直在努力走向世界。本書收錄了莫言、余華、張煒、閻連科、蘇童、格非、李洱、畢飛宇、阿來、西川、歐陽江河、王家新、陳思和等人在歐美、日本等地的演講。這些演講,既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展示,也是面對他者的自我反思,展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另一番面貌,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本書收入了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在海外的演講五篇。
張清華 ·現當代隨筆 ·25.1萬字
《帶你去遠方》與《山神的箭堆》《匈奴的子孫》同屬于“雪漠帶你去遠方”文化游記系列,記錄作者自駕車從嶺南到西部穿越大地、追夢山河的文化之旅。全書分為“歷史的記憶”“當下的腳步”上下兩篇,以述史、游記和攝影,追尋嶺南山川的前世今生,定格鄉土中國的山河記憶。在上篇,作者寫了百越先民的古怪風俗、嶺南的人文始祖趙佗、南越國的覆滅、“崖山之后無中國”、嶺南木魚歌文化、嶺南土客械斗等“歷史的記憶”;在下篇,作者記錄了從嶺南出發途經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到甘肅這一路上的見聞游歷,定格了一個個“當下的腳步”。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歸途;在路上,所有的終點都是故鄉。
雪漠 ·現當代隨筆 ·24.8萬字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共包括九個部分,主題涉及故鄉情愁、河山風景、親情懷念、記錄友誼等。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與感受,以及與父母之間的點滴生活,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與感恩,用優美清麗的語言描寫了河山風景,傳達出了積極向上的力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無論實現與否,當萬里漂泊,終歸心于家園;志存高遠,仍戀親情故人;一生拼搏奮斗,只愿不悔當初。
郝秀琴 ·現當代隨筆 ·22.1萬字
對大多數讀者而言,伊犁是有著神秘歷史和旖旎風光的遙遠陌生之域,對于熱愛歷史和旅行的作者而言,這里充滿了誘惑和感召。揚州和伊犁,在華夏大地上遙遙相望的兩地,因為“江蘇援疆”而勾連在一起。《伊犁日志》以采風活動的時間為主軸,以層層疊加與遞進的方式鋪展,藝術地再現了在沒有通訊網絡的新源縣那拉提大草原那“太陽升起”的地方,作者切身體驗了細君公主當年在草原上原汁原味的游牧生活,多維度解讀了特克斯縣的古代“赤谷城”遺址,并深情探訪了昭蘇縣的“細君公主墓地”。作品中的“我”帶著“神秘感”而去,滿載“神圣感”而歸,以輕松游記的形式將揚州、伊犁、江蘇援疆有效融合在一起。整體上生動鮮活、博古通今,情感充沛,透露著詩情,向讀者展示了一幅來自草原的優美厚重的自然與歷史長卷。
朱崇生 ·現當代隨筆 ·23萬字
“老舍作品名家插圖系列”之一,《趙子曰》和《離婚》均為老舍早期小說代表作品,配有著名畫家韓羽插圖若干幅,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老舍 ·現當代隨筆 ·22.3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作者認為金庸研究長期以來處于低潮,究其因,一是缺乏對作家的研究,尤其缺乏將金庸的報人身份和武俠小說作家身份結合起來的研究。二是缺乏對金庸小說創作過程中發展變化的研究。本書將努力將金庸的報人身份與武俠小說作家身份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金庸小說創作過程中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的變化,揭示其由寫俠客故事到逐漸融入人生經驗、加入現實感受,最終塑造文化典型的努力。書稿內容扎實,結構合理,對相關領域的讀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舟子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