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新選中國名詩1000首》叢書由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由當代著名學者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富貴撰寫,從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史中精選名詩1000首,予以詳細注釋和精彩鑒賞,幫助讀者領略中國詩歌的思想意蘊和藝術特征。明代部分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著名教授左東嶺撰寫。左東嶺先生在明代文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出版過多部有關明代文學的重要著作。
韓經太主編 左東嶺注評 ·古詩詞 ·8.6萬字
金元時期涌現了元好問等優秀詩人,尤其“有元一代,作者云興”(《四庫全書總目》),有所謂“元詩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而且出現了許多擅長詩文的少數民族作家(貫云石、薩都剌、馬祖常、丁鶴年等)。此一時期的詩歌對明代詩歌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機部分。本書遴選金詩近百首、元詩近三百首,加以詳實的注釋,作者有詳細的小傳,對讀者學習和欣賞金元時期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裨益。
鄧紹基選注 ·古詩詞 ·14.3萬字
南北兩宋以“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著稱,可文人士子無論在朝在野,依然都要歷經無數坎坷。他們或科場失意,或顛沛流離,或壯志難酬,或布衣終老,種種喜怒哀樂從筆端傾瀉而出,便是一篇篇流傳千古的名作。本書精心選取宋詞中的精品之作,以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等詞人的生平,闡述其詞作的意境。全書用典細致、旁征博引,作者嘗試將現代元素和現代故事揉入對宋詞的解讀中,使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幾位詞人鮮活而有趣的靈魂以及宋詞背后的文化內涵,還可以見證一個繁華與蒼涼并存的時代的興衰起落。
郭紹敏 ·古詩詞 ·13.4萬字
這是潘向黎繼《看詩不分明》《梅邊消息》之后,一部更加成熟的古詩詞隨筆集。書中圍繞古詩詞中的愁緒、女性之美、懷古等關鍵詞,向讀者娓娓道來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的古老中國傳統詩詞中的意蘊之美,兼及對中晚唐詩人、歐陽修、周邦彥、二晏、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詩詞名家的切近心靈的揣度、細致入微的闡釋,旁征博引,卻又新意迭出。這是作者古詩詞課的巔峰之作,也是收官之作,在《鐘山》雜志發表以來,受到業界與讀者的熱棒。“如花在野”專欄,剛剛榮獲第四屆《鐘山》文學獎。
潘向黎 ·古詩詞 ·8.1萬字
宋詞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胡云翼先生選注的《宋詞選》,堪稱宋詞選本中的經典之作。選本打破了《宋詞三百首》等注重音律詞藻的選詞傳統,更重視詞作的思想內涵,故選本中稼軒詞選得最多,其次是東坡等,對歐陽修、晏殊、柳永、晏幾道這些詞人,也更注重擇明快者而錄之。同時,注釋詳盡,評述精辟、清晰,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領略宋詞的迷人風采,使讀者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和美的陶冶,而且有益于養成對歷代詞作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故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胡云翼選注 ·古詩詞 ·20.3萬字
林則徐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政治活動家,并非純粹的文人學者和詩人,但這并不妨礙其詩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林則徐的作品從內容上看體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紀實性特點,同時又具壯懷激烈、文采橫溢的藝術特征。通過閱讀林則徐的詩文作品,讀者朋友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容,更加形象且深刻地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風氣以及林則徐本人的氣魄和精神。該書注釋精詳,能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對作品進行細致介紹。經過楊國楨先生的選編注釋,這些作品更加具有可讀性。
楊國楨選注 ·古詩詞 ·16.4萬字
先秦詩歌古樸典雅,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含韻悠長,出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其一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也是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后世文人從中總結出了“風雅”“比興”等中國詩歌創作的根本大法,并將其作為后世詩歌創作的典范;其二是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楚辭,代表著中國南方地區以個體的歌唱為特征的詩歌藝術。此外,還有散見于典籍中保留了原始詩歌面貌的古歌謠。本書在詩歌的選擇上注重藝術性,同時兼顧思想性;注釋簡明易懂,解讀準確得當,為讀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掌握先秦詩歌藝術風貌,理解先秦詩歌內容深意的優秀選本。
趙敏俐 劉國民選注 ·古詩詞 ·12.5萬字
陸游是我國南宋時期最著名的愛國詩人,詩、詞、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水照和高克勤先生選注的《陸游選集》,選注了陸游各個時期各種文體的代表作四百多首,是一部能夠全面反映陸游創作成就和創作風格的優秀選本。所據底本優良,選目經典,注釋簡明準確。陸游是頗受讀者喜愛的作家,選注者王水照先生是宋代文學研究的大家。
王水照 高克勤選注 ·古詩詞 ·16.1萬字
本書共分為九章,選取唐代最具特色的交游別離、羈旅思鄉、閨情宮怨、愛情婚姻、悼亡游仙、詠物言志、詠史懷古、山水田園、邊塞征戰等九大類詩歌進行品評鑒賞。選擇的詩人以一流詩人為主體,兼及二流、三流詩人。選詩篇目不僅注意到了唐詩的接受史問題,還參照了基礎教育古詩詞必讀書目及全民閱讀的價值取向。選了85位詩人的233首詩,著重品鑒每類詩的情感特征、主旨內容和藝術技巧等問題,每章中文本細讀式評析鑒賞三四首詩,提綱挈領式品鑒與名句點評互為補充,詳略得當,相得益彰。闡幽發微,以期深入挖掘每類題材詩歌的審美風尚和文化價值,引領讀者洞穿歷史隧道去欣賞唐代文化藝術,從而起到弘揚傳統文化和提高讀者審美能力的作用。
孫艷紅 ·古詩詞 ·20.9萬字
作者聚焦并追蹤北宋時期,詞如何從宴飲助興的表演文本——歌詞,歷經創作、傳唱、抄寫、結集諸過程,最終衍變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并逐漸取得與詩歌并舉的正統地位。宇文所安一方面從表演實踐、文本傳播、作者問題、詞集編纂與流變等全新角度將詞史看成“詞集史”而非“詞人史”;另一方面又對代表性詞人如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進行文本解讀,分析他們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及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影響,力圖從多個層面呈現詞的歷時性發展及其作者化、風格化和經典化的過程。
(美)宇文所安 ·古詩詞 ·20.2萬字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耀眼的明珠,歷經千載時光,依舊璀璨奪目。《每天一首古詩詞》以至簡至雅的理念,在浩瀚繁雜的古典詩詞中,精選名篇佳作,先秦的奇幻瑰麗,漢唐的風流雅韻,雅宋的婉約多情盡收眼底,組成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曠古唯美畫卷,帶讀者輕松暢游千古時光,感受最純粹、真摯的古典情懷,在喧囂而浮躁的生活中讓心靈找到一方詩意的棲居之地。
云葭 ·古詩詞 ·32.3萬字
《古詩源》由清人沈德潛編選,是一本唐代以前詩歌的選集。這本書選輯了先秦至隋各個時代的詩歌,共700余首,分14卷,收錄作品極為廣泛,唐代以前除《詩經》、《楚辭》之外,幾乎所有的著名詩篇皆被囊括其中,是了解唐代以前詩歌的必讀之書。編者雖然意在復古,通過選詩、注詩和評詩闡揚“詩教”,倡導“風雅”,表現了陳舊保守的詩學觀念,但從其選詩標準來看,其藝術見解比較高明,客觀上也體現了詩歌發展的真實面貌。
(清)沈德潛選編 王曉樂 崔晨曦校注 ·古詩詞 ·14.7萬字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吃,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民以食為天”不是說說而已,美食歷史源遠流長,美食文化燦若星河,李白、杜甫、蘇軾、陸游、楊萬里等大詩人們描寫美食的詩詞,更是夜空中那顆亮的星。《好竹連山覺筍香:古詩詞里尋美食》選取37首古詩詞作為切入點,分為蔬食、鮮味之美、五谷豐登、花果飄香、四季食俗、飲食雜記等6大類別,介紹食物的源流演變、傳統習俗、歷史典故等內容,每章配有精美插圖,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傳統美食、節氣食俗等知識的優秀讀本。
劉菲 ·古詩詞 ·12萬字
本書為明末清初作家倪仁吉詩稿匯編。倪仁吉能詩文,著有《凝香閣詩》一卷、《宮意圖詩》一卷、《山居雜詠》一卷,康熙初年合刻為《凝香閣詩稿》。但康熙刻本版片毀于三藩之亂,印本今已不傳,存者僅有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刻本。其中,《凝香閣詩》收詩共八十九題凡一百五十首,又《觀先大夫詩榜》詩后附其父《小西湖八景詩》八首;《宮意圖詩》收七言絶句三十七首,系仁吉所繪《宮意圖》畫冊所配題詠的合集,每首詩前皆有相關圖畫情境的詳細描述,惜《宮意圖》畫冊今已不復見;《山居雜詠》收五言絶句一百四十四首,主要描寫蘭溪、浦江一帶山區的四時景物風俗。書末另附有侄女倪宜子所作七律凡七首。
(明)倪仁吉著 樓含松 金玲校注 ·古詩詞 ·8萬字
有唐一代,詩人們在浙東七州秀美的山水之間往來穿梭,流連忘返,吟詠不絕,不但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歌,而且塑造了一條詩意的文化古道——浙東唐詩之路。南開大學教授、唐詩之路研究會會長盧盛江從《全唐詩》《全唐詩補編》《會稽掇英總集》等文獻中輯錄與浙東,特別是與其人文風光相關的唐、五代詩詞,按作者生年先后編成《浙東唐詩之路唐詩全編》一書,并簡要介紹作者的生卒年代、籍貫或出生地、是否曾游浙東以及何時曾游浙東等情況。本書為目前所見最為全面的浙東唐詩之路唐詩集,是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的基礎性、資料性著作,預期將會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
盧盛江編撰 ·古詩詞 ·26.3萬字
唐詩人人喜愛,格律詩尤受青睞,故能歷久而不衰。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人對詩詞格律缺乏了解;又由于古今語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人所創制的詩詞格律,令許多喜好格律詩的人難以掌握。本書作者根據教育部倡導的“化理論為技能,化理論為能力”這一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要求,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和寫作體會,將平日講授詩律的經驗與材料加以整理,編成此書,其目的就是想適應這一社會需求,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盡一點力量。
郭芹納 ·古詩詞 ·11.9萬字
王國維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是也。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元曲又包括雜劇與散曲兩部分。本書精選元代散曲318首,套曲、小令兼收,題材、風格多樣。持此一編,即可窺元代散曲之全貌。
張燕瑾 黃克選注 ·古詩詞 ·17.4萬字
《在醉美的古詩詞里重逢》是繼《中國醉美的古詩詞》之后又一部鑒賞力作。本書選古詩詞203首做精煉解讀,實際涉及241首之多。解讀注重從詩詞文本要素與結構及邏輯的關聯性入手,力求深入到詩歌的細節或為人所忽視的局部,又力求給讀者以言簡意賅或古樸生動的效果。大要在簡明勾勒,發明詩旨,以突破被權威解讀所限定的理解空間。“循理路以釋趣,貯豐贍于簡約”,是本書講讀古典詩的一個鮮明特色。
吳禮明 ·古詩詞 ·23.9萬字
本書是明末清初甘肅詩人張晉詩集的整理校箋本,以乾隆間吳鎮編刻的六卷本《戒庵詩草》為底本,補足序、跋,以復刻本、抄本為校本,精心校勘、存真復原;將張晉弟張謙《得樹齋詩草》后所附刻張晉的《律陶》《集杜》《琵琶十七變》作為“集句”三卷,校之以抄本。本書不僅是張晉詩精校、箋注本,而且也匯集了張晉的相關研究資料,是目前了解及研究張晉最完善的本子。
杜桂萍主編 趙逵夫校箋 ·古詩詞 ·17.5萬字
本書分補詩人、補詩事、補詩評三個部分。補詩人部分,即《全宋詩》遺漏未收者。補詩事部分,即上述四書中,其中某一書已收詩人(或有未收),并有詩人小傳,但傳有內容遺漏者,特別有涉及詩人創作之有關情況者,補其“詩事”。補詩評部分,即上述四書中某一書(或幾書)已收(或有未收),并有較完整的傳或事,而缺乏對其詩歌風格、詩歌特征之評論者,則于理論上更有價值,對于全面、準確認識和把握詩人創作之風貌、其詩之淵流變化,不同詩人風格之比較,所屬流派之情況等等,都有特別重要之意義。則結合錢鐘書《補正》之精彩論述,一并標出,為“補詩評”。《全宋詩》出版以來,也不乏個別研究者發表相關論文進行輯補,但本書則是系統地進行了詩人、詩事、詩評的全面補闕,所補“詩人”、“詩事”、“詩評”皆為《全宋詩》所未收,本書共輯得補闕詩人129名;補闕詩事132則;補闕詩評192則,系統性與規模數量都是其他輯補者所不及的。補闕中還補充了不少新材料,必要時在補闕之后再加“按語”予以說明。此即為本書之特色與價值。
高志忠 張福勛編著 ·古詩詞 ·1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