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初步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閱,探討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生發機制、群體概貌、美學價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對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把脈定位,視野宏闊,放眼全球,有利于促進微型小說文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華文微型小說在世界范圍內“使得華人恢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說不但成為推動整個華文文學的一股力量,而且成為超越國境實現中華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團結的力量”。
龍鋼華主編 ·文學理論 ·51.3萬字
本卷論述乾隆一朝詩學的流變,以詩壇對王漁洋神韻詩學的反撥與對葉燮詩學的接受為邏輯起點,按時序展開六十年間詩學思潮的更替和消長,依次論述了沈德潛新格調詩學、紀曉嵐試帖詩學、袁枚性靈詩學、翁方綱學人詩學、桐城派詩學和高密派詩學的基本觀念、理論創新、批評成就及其交互影響,在學問·性情的沖突、融合主題下辨認其主張的異同及對后來詩學的影響。全書秉持“進入過程”的學術理念,力求在歷時性的觀照中展開各派詩學的內部差異,使乾隆朝的詩學史在呈現其空前豐富性的同時,更顯出清晰的脈絡和整體格局。總之,無論是對乾隆詩學的總體認知,還是對各家詩學的具體闡釋和評價,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學界定論的全新論斷。
蔣寅 ·文學理論 ·65.1萬字
清代詩學依托于學術色彩濃厚的思想史背景,對整個古典詩學作了歷史性的總結和梳理,是古典詩學的集大成和總結時期。本書作為《清代詩學史》的第一卷,內容包括鳥瞰整個清代詩學文化性格和歷史特征的導言以及論述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詩學的六章正文,既有歷史進程的整體觀照,也有具體詩論家的細致評析。相比前人以單一的觀念史視角考察清代詩學的批評史、詩學史著作,本書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詩學文獻的細致梳理,融觀念史、批評史、學術史于一體,在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下,對清初詩學的歷史進程、現實指向、理論品格及對后期詩學的影響作了充分的論述。全書展現的豐富的詩學現象和理論內容,足以改變學界有關中國詩學的文化特征及理論品格的一些成見,有助于反思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問題,為建設本土化的文學理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蔣寅 ·文學理論 ·69萬字
本書系魏晉時代著名文學人物的傳記箋證。書中匯集近七十位文學人物,借鑒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的模式,對于每位人物的生平與作品,進行箋證與研究。本書以《后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等正史記載作為基礎,融合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作者的觀點,組成箋證的主體部分,同時加入文獻與研究的信息,以供檢索之便,重要的人物每篇后附有相關參考文獻。已故著名文學史家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傳》的基礎之上,踵事增華,編著成《唐才子傳箋證》《宋才子傳箋證》,獲得學界的認同。本書是應傅先生的倡導而撰寫的,也是國內外第一部采用箋證體來研究魏晉文學的著作。
袁濟喜編著 ·文學理論 ·58萬字
當代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內容豐富,成果斐然。從五十年代的學科初創,到八、九十年代的重建、調整,學科發展道路曲折復雜而又始終充滿了活力。本書在簡要勾勒學科發展概貌,分析不同時期現代文學研究基本旨趣、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分專題介紹、評析了七十年來現代文學研究在文學思潮與社團流派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體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力圖為總結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展望學科發展未來,提供一份有益的借鑒。
邵寧寧 郭國昌 孫強 ·文學理論 ·50.2萬字
本書以晚清至“五四”時期黃遵憲、嚴復、梁啟超、林紓、王國維、章太炎、吳稚暉、胡適、魯迅和周作人這十位“軸心作家”的文學漢語實踐為中心,回歸語言本位,沿著文學漢語的漢語造型、主體意識和文學形式等維度展開探討,呈現語言層面的現代文學發生史。
文貴良 ·文學理論 ·58.4萬字
本書完整地描述并分析了明代小說創作的發展歷程,深入探討了其間的特點和規律,對許多現象和問題都有創造性研究和精彩論述。書中有意識地嘗試了各種研究方法,如模糊數學、突變論甚至數理統計等,對作者、出版、小說理論、官方的文化政策以及讀者這五個交叉影響、互相制約的因素形成的一股合力對小說的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研究,從而使小說史真正成為動態的小說發展史,開創了小說史研究的新范式。
陳大康 ·文學理論 ·56.7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在重編全唐詩及其研究過程中的重大創獲。所收篇章涉及唐代詩歌總集、別集、選集,對唐代詩人生平及創作的探索無不論出有據,無論是對唐代詩歌的個案研究,還是對一代文學史的考察,都有發覆啟蒙之意義。
陳尚君 ·文學理論 ·69.2萬字
本書是《東亞楚辭資料匯編》中的一部分,收錄朝鮮半島歷代文獻中對屈原、楚辭引用、評論、研究的相關資料,以及相關擬騷之作。此匯編資料分為上下兩冊,以期較為全面的展現槿域對楚辭與楚文化的受容與變容樣相。
徐毅 賈捷 陳慧 ·文學理論 ·57萬字
《深進與超越:當代學者論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部論文集,匯集了31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者近年來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文。這些論文是各位學者對自己所耕耘領域中學術問題的深進,或者是提出新的問題,或者是對老問題提出新見。同時,它們又體現了各位學者在方法和視野上的思考和拓展,或者是對前輩方法的繼承,或者是對新方法的思考和運用,顯示對前輩學者的超越,乃至對自我研究的超越。論文集從一個側面體現了21世紀以來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高度和深度,也展示了一代學者的學術情懷和學術智慧。
朱萬曙 徐正英 ·文學理論 ·53.5萬字
本書在“面向時代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總題下,輯錄了“文學基礎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與中外文論比較”、“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文化與新媒介生態批評”、“文學批評研究與作品分析”、“文學與藝術研究”等七個專題性研究論文50篇,另有“致辭”2篇,總計53萬余字。現所收入論文是通過認真審讀從80余篇文章中選定的,這些研究論文注重問題意識,強調學術性、現實性、導向性,對當前我國文藝理論領域里的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專題理論形式對文學藝術與文化中一些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度研究。論文作者很多都是國內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本學術文集還專設“文學與藝術研究”專題,選入3篇國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國外研究的交流對話起到重要作用。本書以國家級學會“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為依托,以該會學術年會論文為主要選文來源,并經編委會認真審讀篩選而成,出版后影響面大,必將對推動我國文藝理論研究的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錢中文 高建平 丁國旗 ·文學理論 ·52.8萬字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為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展現學術界對五四運動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學于2019年6月舉行了以“百年回看五四運動”為主題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人文學術論壇。這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知名學者,圍繞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社會政治,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思想文化,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科學、教育、宗教,五四時期歷史人物與思想研究,國際視野中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歷史省思與詮釋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本書即是此次論壇成果的結集。
歐陽哲生主編 ·文學理論 ·88萬字
本書是研究王國維及其詞學的理論專著。全書分為五編,分別就王國維文學觀念特別是詞學觀念的演進、王國維詞學本體論的形成和完善、王國維詞學理論的接受史、王國維詞學的學術淵源、王國維詞學的深遠影響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是近十年來王國維詞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彭玉平 ·文學理論 ·76.3萬字
《東北文學通史》是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委托項目研究成果。此書上溯先秦時期的上古神話與英雄史詩,下至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文學活動。對東北古代文學進行了梳理與界定,對各個時期文學的結構與焦點作了細致的描述,闡揚了東北區域文學的精神文化價值。資助金額15萬。
何青志 ·文學理論 ·76.4萬字
魯、齊、韓三家《詩》學在漢代《詩經》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卻自魏晉以后逐漸失傳。歷代學者對三家《詩》材料的輯佚,成為經學史上的重要事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這些成果的合理利用與反思揚棄,是當代學者不可繞開的問題。尤其是到當今學界,這種反思的聲音越來越強大。本書全面梳理前人輯佚三家《詩》的過程與成績,并以今人對兩漢《詩經》學的認識重新衡量其得失,深入理窟,亦史亦論,冀以開啟《詩經》學研究的新路。書末并附“三家《詩》輯佚著作現存版本目錄表”與“三家《詩》輯佚著作序跋、提要資料匯編”,從文獻的角度簡明地勾勒了三家《詩》輯佚史的脈絡,頗可參考。
馬昕 ·文學理論 ·71.2萬字
秦漢文學史主要書寫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間的文學演變史,涵蓋了中國歷史早期的秦代、西漢、東漢三個王朝。這一時期是中國文學由發軔到發展壯大的時期。兩漢時期文學創作形態豐富多樣,既有延續先秦的諸子文學,也有新型的政論文學與賦體文學,其中尤以賦體文學成績最為突出,被后世學者推為“一代文學”之代表,此外,漢代的樂府詩歌創作由濫觴而發達,成為后代詩歌發展的近源,為樂府、五言詩等題材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書作者以時代為次序,以重要的作家、作品為中心,對相關作品作非常深入的分析和論述,同時兼顧描述了當時的文學現象、社會背景,分析文學風氣變化的內外因,內容充實詳備,充分汲取了當前古典文學研究的成果,并且也較好地體現了個人觀點,具有學者個人的學術特色。這是一部比較優秀的斷代文學史著作。
徐公持 劉躍進 ·文學理論 ·50.3萬字
本書是一座濃縮了古今中外文化常識的知識寶庫。包括文學、哲學思想、宗教神話、歷史考古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星漢 ·文學理論 ·64萬字
唐代文學尤其是唐詩,堪稱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寶庫中最為燦爛的一顆明珠,要研究唐詩之所以取得如此高妙藝術成就的原因,除了深入分析中國古典詩歌從漢魏六朝向隋唐發展的藝術機制,更離不開對唐詩得以茁壯成長的文化土壤、時代氛圍和精神氣韻的考察。本書集中了以上問題,從政治、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切入,既有對盛唐詩歌精神的形成與內涵的整體思考,也有對杜甫、元稹、白居易、柳宗元等代表性人物藝術思想的具體闡釋,更兼具國際文化視野,對包括絲綢之路與東亞漢字文化圈等不同領域范疇內唐詩的國際交流活動進行了細致考察,反映了作者數十年來從社會文化角度對唐代文學發展史的思考所得。
杜曉勤 ·文學理論 ·52.3萬字
本書為張旭東“魯迅三部曲”首卷,分析魯迅文學在1924—1927年間如何以“雜文的自覺”為標志從而“成為自己”。作者表明,此期間魯迅文學所面對的空前的外部挑戰和內部壓力,帶來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風格史及文學原理意義上的選擇、決定和突變。通過作者論、文本分析與理論闡釋相結合的總體批評方法,本書探討以文體混合和寫作的政治本體論為核心的魯迅雜文句法和現象學結構。結論是:有必要在新文學和近代世界文學的歷史與價值論范疇,在“藝術的終結”的哲學命題層面,去分析和把握雜文這一高于“純文學”建制及其意識形態的文體實驗與風格運動。這種魯迅文學內部闡釋的“中間突破”,在第二卷對魯迅“上海時期”(1927—1936)文字的“批判的文獻學”考察中打開歷史縱深,并在“雜文的自由”標題下呈現更寬廣的社會政治視野及更復雜的現實與其表象之間的批判性敘事性關系。魯迅的短篇小說、散文詩和自敘文創作,將在第三卷“啟蒙與新文學的造型藝術”中專門分析。“三部曲”各卷沿環環相扣的六個命題展開:文學在魯迅研究中的首要性;雜文在魯迅文學中的首要性;魯迅文學的現代主義和世界文學本質;魯迅文學的生物決定論及時間構造;魯迅文學的政治本體論;及魯迅文學的“著譯一致”特征。
張旭東 ·文學理論 ·60.4萬字
本書著重討論初盛唐至中晚唐各個時期儒學與文學之間的聯系和特點,對唐代儒學在不同時代社會政治背景下的歷史樣態、功能與地位進行重新考量,如初唐時認同的構建、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古典”與“當世”之爭、盛唐詩的文化精神、中晚唐的文學與儒學轉型等。既注重文學與政治一般性關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為“政治行動”的意義。在關注儒學對文學觀念、主題、體式、風格乃至認知模式之影響的同時,也關注文學作為“一種思想的方式”的價值。
劉順 ·文學理論 ·5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