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史的成果。第一部分《在歷史和形式之間——考察19-20世紀俄羅斯文論的一個視角》選自作者不同專著的一些章節和刊物發表的論文,但總的構思是新的,服從于新的構想,也新寫了《總論》和五個新的章節,并附了五篇相關的論文。第二部分《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選自《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一書中作者撰寫的《總論: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和特點》,各個年代的概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崛起、20-30年代的確立和內部對話、50-60年代的反思和拓展、70-80年代的新趨勢),并選了兩篇相關的論文。第三部分《蘇聯當代文藝學的新進展》選自《20世紀俄蘇文論》。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在探討“詩味”論的儒道淵源基礎上,從先秦至明清的各個歷史時期,選取“興味”“滋味”“韻味”“淡味”“禪味”“趣味”等詩味范疇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理論內涵進行細致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詩味”的不同形態產生的原因予以闡釋,尤其分析“詩味”不同形態所體現的文學思潮流變過程。本書采用縱向歷史綜論和橫向“味”類交織的研究方法,將“詩味”論向縱深和平闊兩個方向進行拓展。在縱向的“味”論史和橫向的“味”觀念兩方面皆有詳細梳理,尤其注重觀念的發生、演進的文化及詩學成因,使作為詩學概念的“味”得到全方位的樣態呈現與內涵深解。
金耀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結項系列成果子課題(基礎原理部分),系統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含網絡文學評價的藝術哲學前提、評價主體身份、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體系構建關聯要素,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選擇與對象區隔、評價體系、邏輯層級、指標設計與要素倚重,以及網絡作家的評價標準、網絡作品的評價標準、文學網站評價標準等,是一部切中網絡文學評價基本學理問題的原創性理論專著。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本書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概括地論述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以來俄國文學批評史的發展過程,詳細闡述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潮、流派、團體出現的前因后果、各次論爭的內容與背景、各種觀念與主張的基本含義。對于其中比較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以專論形式闡述其學術精要。該書還對俄國文學批評的各種思潮、文學創作傾向、社會運動方針的緊密結合,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語語言文學界由我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第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著作。
周啟超等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本書分簡史、性狀、格律、修辭、創作、書法、學習、學術等八部分,由內及外,從本體到認識,系統地論述了對聯文體及對聯文化的發生和構成,并對擬議中的對聯學科提出設想。書中既有對作者作品的隨時辨偽,也有對當下對聯生態的客觀描述。為增強本書的實用性,引導聯界更好地實現對聯的現實關懷,除發掘古今優秀對聯,為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鑒,還重點梳理了四大民俗對聯,并詳盡考察了它們在類型和內容上的增減變化及其原因。本書可供傳統文化愛好者閱讀,也可供文學史、民俗學和創意寫作學專家參考。
嚴海燕 ·文學理論 ·37.3萬字
該書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獻的基礎上,以時間為經,以《水滸傳》研究專題為緯,將明代嘉靖迄今四百多年的《水滸》研究情況做了系統梳理。全書分為以下幾部分:“緒論”部分交代了選題的原因和當前的研究狀況。第一章為“明清時期《水滸傳》研究”,主要對容與堂本和金圣嘆評點本及明清時期文人筆記中有關《水滸傳》的研究進行了探討。第二章乃“近現代《水滸傳》研究”,主要對近現代學者尤其是胡適、魯迅、鄭振鐸等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介紹。第三章至第五章則是對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水滸傳》研究情況的介紹分析,從成書、作者、版本、文本和評點五個方面進行了頗為詳細的回顧和分析。最后,“附錄”部分簡單介紹了大陸以外的《水滸傳》研究情況,“余論”則對四百余年的《水滸傳》研究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21世紀的“水滸”研究進行了展望。
許勇強 李蕊芹 ·文學理論 ·37.3萬字
作者多年從事布爾迪厄的研究與翻譯。布爾迪厄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他試圖以索緒爾為基點發展一種“普遍的文化理論”,探索一種有關文化實踐的理論,并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當分析超越了傳統的對立關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視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論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布爾迪厄覺得只有從這一立場出發,才能建立一種對古典社會理論的批判。本書對布爾迪厄的文藝社會學進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本優秀的文學理論著作。
劉暉 ·文學理論 ·36.8萬字
本著系統性研究當代文學理論觀念的嬗變與創新,以及它在當代文論變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涉及文學本質論等當代文論基本問題、文化研究轉向等前沿性理論問題、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發展問題、當代文論學科反思與理論重建問題等方面的觀念嬗變與創新的理論探討。
賴大仁 ·文學理論 ·36.7萬字
該專著從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交互作用的方法問題、重大的理論論爭以及理論形態上的特殊性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發展作深入的學理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通過學理分析和實證研究的途徑,厘清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派、不同權力話語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學理論相結合與交融過程中的影響和沖突過程,對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發生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作出清晰的把握和理論上的描述,并在歷史維度和美學維度中把握它的復雜性和發展軌跡。該專著同時深入分析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豐富而復雜的交融對話關系、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化的問題域和基本語境、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特殊性、不同模式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論表現,以及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理論形態、理論上的貢獻,包括中國文學理論在20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理論上的弱點和不足,從而為中國文學理論在21世紀的發展和完善提供理論基礎和必要的理論準備。
王杰 段吉方 ·文學理論 ·35.9萬字
本書通過對著名作家張平的一系列代表性小說作品,諸如《姐姐》《祭妻》《法撼汾西》《天網》《抉擇》《孤兒淚》《國家干部》《重新生活》等的深度文本細讀,一方面結合相關的生平傳記資料,另一方面也把作家納入總體的新時期文學思潮發展演進過程之中,展開具有綜合性的全面研究,并最終提煉概括出張平文學寫作的基本特質。張平的小說創作先后經歷了“家庭苦情”系列、“社會問題文學作品”和“政治小說”這樣三個不同的發展的階段,他所持有的是一種為老百姓寫作的文學觀,更多地關注表現老百姓的民生疾苦。從創作類型來說,他是一位優秀的體驗型作家,他的文學創作總是與重要的現實問題短兵相接,總是對時代尖銳激烈的中心矛盾沖突進行深入的關注與思考。總之,張平不僅是一位主旋律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他長期的寫作過程中,不僅奉獻出一系列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而且也在文體形式上形成了一些特別的個性化特征。
王春林 ·文學理論 ·35.8萬字
本書是學術界全面、深入研究《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第一部專著。在梳理《文心雕龍》征引五經、分析“依經立義”的內涵與演變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文心雕龍》“依經立義”的原因與效果,“依經立義”在文論體系、文章體制、倫理精神、思維模式諸層面的表現。除專題探討,本書還對《文心雕龍》50篇作了查漏補缺式的逐篇分析,是深入探討《文心雕龍》與傳統文化的關聯、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論的話語生成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
朱供羅 ·文學理論 ·35.6萬字
本書從動物研究視角出發,兼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研究、生態批評、精神分析、新歷史主義、后人文主義和認知動物行為學等理論,重點考察庫切的《動物的生命》、辛哈的《動物之人》、阿特伍德的《羚羊與秧雞》、馬特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溫頓的《淺灘》等當代新英語小說中的動物書寫,探究關于動物的文學再現及象征意涵與真實動物之間的關聯,論釋對動物的不同認知如何影響其在人類社會的命運及人類自身,分析文學藝術如何為動物發聲而不落入人類中心主義想象窠臼,追溯動物在形塑人類的人格內涵與文明進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并將這種追溯置于當前現實語境觀察其所產生的意義。
段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抓取論詞絕句得以出現、承納、衍化與展開之代表性論題,緊密依托各異的批評材料立論,清理論詞絕句承納與衍化的內中情形。以個案的歷史承納與創新發展為線索,并以線索上眾多的原點為支撐,揭示論詞絕句發生、發展、衍化與創新的豐富內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鳳 吳玉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上、下兩編,各有三章。上編論司空圖其人、其詩、其文及其與《詩品》的關系,主要內容是司空圖的生平與詩文創作研究、司空圖詩文創作及其與《詩品》的關聯研究、司空圖《詩品》探索與詩學發微。下編聚焦于司空圖《詩品》的今譯、英譯、回譯與海內外傳播,包括《詩品》的注釋、今譯與英譯,《詩品》的回譯、今譯與滲透,以及《詩品》的域內外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等內容。
王宏印著譯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現存的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避不開的一部文學經典。《〈文選〉學叢稿》收錄作者《文選》學方面的論文27篇,分為三輯:輯為《文選》綜論,第二輯為《文選》析讀,第三輯為《文選》中的文學批評史料。《我研讀〈文選〉的體會》作為代后記,介紹作者研讀《文選》的心得。
劉躍進 ·文學理論 ·35.3萬字
本書探討了自盛唐至清末民初的時段內,在詞這種文體的創作與理論中存在的與古典詩歌領域類似的唐宋之辨問題。本書認為,詞與詩一樣,在唐宋文化轉型的影響下,形成了“唐音”與“宋調”兩種不同的審美范式。詞中的“唐音范式”奠基于晚唐西蜀的花間詞人,在南唐及北宋進一步演變至成熟;詞中的“宋調范式”由柳永發端,在北宋后期分化為革新性質的“東坡范式”與改良性質的“清真范式”,這兩種“宋調范式”在南宋的辛棄疾與姜夔手中臻于完備,并各自成派。后來詞史的理論與創作,基本上處于唐宋時期所確立的這幾種審美范式的籠罩下,或“宗唐”,或“宗宋”,或兼容唐宋。本書運用大量相關材料,翔實、有力地論證和闡述了千余年中詞體唐宋之辨的生成、演變與發展過程,構建了一部頗具特色的專題詞史。
符繼成 ·文學理論 ·35.1萬字
乾嘉時期,樸學取代理學成為主流學術,學術研究范式的轉變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觀念。乾嘉學人重新思辨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關系。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綱的肌理說,前者對抗樸學,后者擁抱樸學,兩者旨趣迥異。性靈說與乾嘉義理有內在的一致性。樸學的博雅考證推動了乾嘉時期的駢文創作。乾嘉學者將駢文視為文章正宗,此時的駢散之爭是漢學與宋學之爭的延伸。在乾嘉樸學的影下,通俗文學也具有了濃厚的考證色彩。
梁結玲 ·文學理論 ·35萬字
清代詩社研究是清詩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觀照清詩發展演變的總體脈絡,也可探尋相關詩人群體、地方文學的狀貌。本書以社詩總集為線索和文本依據,考察其規模、形態與體例,以展示清代詩人結社方式的多樣性。透過結社主體、地域分布、詩歌創作等不同視角,本書試圖還原清代詩學觀念及審美的建構過程,分析群體性趨同化創作在清人實現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動等方面所發揮的功能,并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呈現清代詩人群體的藝術修養和道德約束。
胡媚媚 ·文學理論 ·34.9萬字
本書聚焦20世紀中英現代主義群體跨文化互動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學場。探討該文學場的緣起、劍橋使徒社—布盧姆斯伯里小組的中國情結、牛津現代主義才子群體的中國之旅、劍橋現代批評派領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蓀的中國行、徐志摩的英國現代主義感知和傳播、葉公超開拓的中英詩學新境界、錢鍾書奠定的中國現代批評格局,以及蕭乾和葉君健的跨文化旅行書寫。歸納出中英現代主義對話與認同的五類結構模式——考察式審美類型、考察式思想類型、考察式詩學類型、融入體驗式審美類型、融入式全面類型。
陶家俊 ·文學理論 ·3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