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學經典包羅萬象、洞幽燭微,卻堅持給人留存希望、帶來人性的溫暖、品察生命的本真。本書從女性主義視域出發(fā),精選19世紀以來的若干中外文學經典詳加分析,基于換位思考和回歸常識的立場,以“美學的、歷史的”尺度重新詮釋這些經典名作。女性的天空,曾經是低的;仰望天空的女人,始終向往著自由飛翔。關注、體察女性作為人類群體的“另一半”的現(xiàn)實困境與精抻需求,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程度切實提高的標志。
傅守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文出發(fā)點在于探討蒙太奇與德布林“整體性”思考、主體性批判、語言哲學以及和他的小說詩學之間的關系,旨在揚棄“蒙太奇源自電影攝影術”的陳詞濫調。顛覆性的假設需要有另類的理論視角,借助德布林和中國道家哲學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與作家同時期其他思想家的哲思相通性,文章將莊子的“卮言”銳化為一種理論工具,一反常見的以西方理論指導中國文學現(xiàn)象的普遍做法,逆向性地用極具民族特色的文論話語去剖析一種典型的西方現(xiàn)代文藝現(xiàn)象。為充實闡釋的理據性,文章給出了一些新概念,如“文化同位素”,并對一系列看似無異議的概念進行了全新梳理與界定,如“蒙太奇”、“整體性”、“混沌”等等。文章分為兩部分:哲學比較和文學比較。
張暉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的討論對象是古典白話小說中所謂的“無事之文”,即在整個故事的敘述框架中看似“贅余”的“閑筆”。這些“贅余”筆墨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認定與主干的故事情節(jié)不發(fā)生因果聯(lián)系的枝節(jié)性敘事,另一部分可以籠統(tǒng)的概括為一些瑣屑的指涉、敘述者介入對敘述造成的干預。本書以《金瓶梅》《紅樓夢》等明清白話小說為例,說明中國古典小說通過是如何將多重事件與人物活動錯綜并置以模擬真實生活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與真實感、將看似松散的事件片段連綴起來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本書旨在于探討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敘事結構中一種富于韌性的整合模式。
劉佼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選擇1979年至2019年間,陜西新時期文學的四個話題,即“筆耕文學組”的活動始末、“陜軍東征”現(xiàn)象發(fā)生的過程及其意義,“博士直諫”的起因及其曲折、陜西民間文學社團與刊物的興起,通過采訪作家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高建群、馮積岐、紅柯、吳克敬及評論家劉建軍、暢廣元、費秉勛、肖云儒、李星、李國平、邢小利等,試圖從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口述、檔案資料印證與研究者客觀審視的三維視角構建一種新型文學史的描述樣態(tài)。
邰科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的興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既需要將其放到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也需要從其自身的特征和生產方式去探索。符號學作為一種通約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便于從形式文化的角度追尋其意義機制。網絡文學場內的規(guī)則是圍繞著讀者“人氣”而來,在剝奪傳統(tǒng)“把關人”權利的同時建構了一種新的評價體系。網絡小說寫作行為、文本敘事隨之表現(xiàn)出旨在與讀者建立親密關系的間性特征。而資本對文學網站的注入,網絡平臺生產范式將評價體系與消費能力掛鉤,把網絡文學場內的權利主體進一步明確為讀者中的消費者。網絡小說文本性別身份區(qū)分一直比較明顯,單一性別主體的個性張揚與作為寫作主體的作者姿態(tài)下移形成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來源有二:一是小說文本本身的文學價值;二是圍繞著小說文本展開的交際和身份認同價值。二者并無主次之分,而后者是非網絡文學所難以提供的。
王小英 ·文學理論 ·18.9萬字
作為“社會變化和發(fā)展機制”的有機部分,甚至“社會歷史”本身,18世紀英國小說不僅“說事”,反映當時風起云涌的外部現(xiàn)實,同時也在“做事”,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現(xiàn)實的建構。本書從民族性、道德倫理、現(xiàn)代性、性別氣質等多個維度,探討18世紀英國小說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述行性,發(fā)掘小說中作者、讀者、社會之間的緊密互動關系,理解他們?yōu)闃嫿ê桶l(fā)展新的英國社會形態(tài)而實施的言語行為。
王建香 ·文學理論 ·18.9萬字
一般敘述學的敘述定義、基本概念框架與理論建構,需突破經典敘述學的“語言、尤其文字中心主義”的視野局限,其“文字中心主義”可追溯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對戲劇(模仿)與敘述的區(qū)分。其實,無論小說還是戲劇,都屬于故事。古希臘早期文化中的故事觀念無媒介限制,且與敘述近乎同義,人類的早期故事形態(tài),也多以口述、儀式表演等形式展開,其原生口語文化形態(tài)下的演述模式也在后來的文字敘述中留下蹤跡。敘述早已積淀為一種經驗交流范疇,符號化的日常生活充滿各種敘述形態(tài),而敘述作為一種籌劃、組織社會生活的智力,使日常生活過程本身具有敘述化的結構特征。本書立足于符號學、媒介學視野,也借鑒了現(xiàn)象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嘗試提出了“寫作作者”“敘述主體”“主體聲音”“符號再現(xiàn)”等新概念,重新解釋了“二次敘述”“影視等記錄演示類的定性”“演示敘述的框架”“法布拉與休熱特”“敘述分層”“敘述與敘事術語的選擇”“表象與表征”等問題。
伏飛雄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明崇禎刻本《周雅續(xù)》是一部地域性的明代詩歌總集,收錄明代82位陜西籍詩人的詩賦作品2709首,傳世版本稀少,國內僅存2部。本書首次系統(tǒng)全面地對《周雅續(xù)》一書進行深入研究,對成書背景及版本、編纂者、編纂宗旨、編纂體例、文學與文獻價值進行探討;對該書的歷史文化內涵、思想藝術性進行評述;在全面考察82位作者家世生平著述基礎上,對重點作家進行專門研究;對作者小傳進行校考箋證訂補。這些探索研究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旨在為學界更好地利用此書提供幫助,同時也為今后明代陜西作家及作品的整體性研究進一步深入奠定基礎。
趙金丹 ·文學理論 ·18.9萬字
《艷異編》及其續(xù)書包括《艷異編》《廣艷異編》《續(xù)艷異編》,其中《續(xù)艷異編》是《廣艷異編》的精選本,是選本的選本,內容完全出于《廣艷異編》,因此本書不再對其進行具體研究。《古艷異編》《艷異新編》雖然在篇名上與《艷異編》相關,但實際上并不能算作《艷異編》的續(xù)書,因此,本書以《艷異編》《廣艷異編》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書從選本的角度出發(fā),具體整理相關篇目的故事源流,正文后面附有近八萬字的附錄,為學界相關研究提供文獻基礎,這是本書的首要價值所在。其次,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本書梳理歸類了相關問題,從中得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結論,也指出了時下相關熱點研究中的一些失誤不當處,如,關于“兩拍”的素材來源問題。最后,本書還解決了困擾學界的偽書《瑯嬛記》的成書問題。《瑯嬛記》是學界公認的偽書,但其成書來源如何,作偽手段怎樣,卻從未有人提及,通過對《廣艷異編》的故事源流整理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趙素忍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以生態(tài)倫理為切入角度,以“兒童本位”的兒童觀為基礎,從新時期以來兒童文學中生態(tài)倫理意識的確立、表現(xiàn)以及發(fā)揮的作用等方面展開,結合具體文本對這一時期我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狀況進行一次專題性歸納。傳達了新時期兒童文學對兒童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在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以及對其中所呈現(xiàn)出的生存狀態(tài)、簡約、環(huán)保的生活理念和兒童“自然感性”生活回歸等關系的生態(tài)思考,就新時期兒童文學如何更好地擔當起肩負的使命進行深入思索和探究。
田媛 ·文學理論 ·18.8萬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消費社會的興起、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文化研究思維的盛行,當代中國文學批評面臨著新的時代機遇和挑戰(zhàn)。本書主要立足當代中國社會語境,從政治文化生態(tài)的理論視角切入,系統(tǒng)考察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批評。主要觀點如下:當代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主旋律文學、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三分天下”的局面;文學批評類型中,“自發(fā)的批評”以“自媒體批評”的形式正勃然興起,“職業(yè)的批評”和“大師的批評”也呈現(xiàn)出新的時代特色;文學批評精神呈現(xiàn)出判斷與創(chuàng)造、堅守與錘煉、平民與世俗等時代特點;文學批評生產體制發(fā)生重大變革,網絡平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此外,文化批評的出現(xiàn)也改變了文學批評的生態(tài)體系。
張貞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本書從一個外國文學老師的視角,以“文學是人學”和“文學研究亦是人學”為指導思想,從“字面意義”“時代意義”和“象征意義”三個層面分析“古希臘神話”“騎士文學”以及《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神曲》《堂吉訶德》《十日談》《巨人傳》《浮士德》《葉甫蓋尼·奧涅金》等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注重挖掘、提煉和闡釋蘊含其中的種種生命狀態(tài),希望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本書率先提出“演講體學術著作”的概念,并且遵循“演講體學術著作”注重傳播的規(guī)律,力圖用優(yōu)美的文筆、靈動的口語和生動的故事烹飪出人間的酸甜苦辣。
宋德發(fā)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本著選取啟蒙詩歌、象征詩歌、左翼詩歌、中國現(xiàn)代小詩與日本俳句的審美勾連、20世紀留日潮與中國新詩藝術形象共振等詩壇重大文學現(xiàn)象,系統(tǒng)地梳理和論述了中日現(xiàn)代詩歌頻繁影響與交融的歷史事實,探尋雙方文學現(xiàn)象表層下的文化動因和變異。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和日本共時性和歷時性文化語境中的詩壇景觀進行考察,探討文學與文化差異,刻畫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學溝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義上的良性循環(huán)圈,推動文學和文化向更遠、更高、更廣的空間發(fā)展。
劉靜主編 ·文學理論 ·18.8萬字
竹枝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字載體之一,其形式固定、內容龐雜、風格諧趣,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傳承,成為我國古代文獻資料的組成部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本書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fā),以元代至民國時期京津竹枝詞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與范圍,初步探析京津竹枝詞的形成與發(fā)展歷程,描摹其中所記述與呈現(xiàn)的城市民俗生活與城市民眾類型。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引入民俗文獻的體例與立場問題,重點探討以詩體形式存在和流傳下來的京津竹枝詞文本的價值與功能,進而嘗試構建民俗詩的概念與內涵。
鄭艷 ·文學理論 ·18.8萬字
伴隨著中國社會、政治與文學的轉型,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歷史創(chuàng)傷記憶的敘事文學作品構成了新時期文學中的創(chuàng)傷敘事景觀。本書以創(chuàng)傷理論為理論基礎,選取從1976年到1989年的新時期創(chuàng)傷敘事作品為研究對象,從創(chuàng)傷敘事視域對創(chuàng)傷主題表達、創(chuàng)傷心理描寫與創(chuàng)傷敘事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研讀,考察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傷敘事的建構過程,把握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傷敘事的類型與特征、承續(xù)與變奏,深化了對新時期文學思潮與作品的認識。
張婧磊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明代貶謫詩的主題取向,或抒發(fā)孤悶、思鄉(xiāng)、嘆老之懷,或表達用世、憤世之心,或書寫酬贈、安閑之意,或詠史紀事、記寫邊地風物;其感傷的創(chuàng)作基調、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創(chuàng)作風格,表現(xiàn)出延承與發(fā)展兼具的特點。明代仕宦文人的貶謫心態(tài),或孤獨感傷,或漂泊思鄉(xiāng),或忠心不遇,或恐懼不安,或樂閑崇道,呈現(xiàn)出共性與個性并存、復雜而幽微的特點。研究明代貶謫詩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會文化與士人的生命形態(tài)。
劉英波 ·文學理論 ·18.7萬字
《夷堅志》是中國文言小說史上最杰出的小說集之一。本書在細讀文本、重視原始材料梳理的基礎上,從成書論、主題論、文化論、傳播論等方面入手對《夷堅志》展開研究,認為作者洪邁對小說文體有著獨特的認識,小說理論觀念豁達通脫,注重并追求小說創(chuàng)作的娛樂功能與社會認識價值,他以超出常人之意志和熱情堅持六十年之久采用采編記錄、修訂增補、摘錄互證、刪潤傅益等多種創(chuàng)作方式編撰了這一皇皇巨著,借表面上奇幻不經的志怪故事相當深刻地揭露了兩宋時期的政治黑暗、朝綱不振、吏治腐敗、社會動蕩,同時大力關注宋人的婚姻戀情、商業(yè)與手工業(yè)活動、城市發(fā)展與市民壯大、詩詞創(chuàng)作及流傳傳播,多層面反映了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態(tài),對底層小人物的苦難和不幸充滿了深切關懷與同情,因此《夷堅志》是宋代官場文化、市民文化、詩歌文化的載體,是宋代民眾的生活史、心靈史和風俗史,在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邱昌員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國內外從整體上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第一部著作。本書在總體概括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總體概貌的基礎上,主要從實踐美學的存在維度、語言符號學轉向、藝術樣式理論及其批評實踐來探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問題。本書依據第一手資料的深入解讀,從中國立場出發(fā),依據蘇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視野,充分考慮文藝理論中的符號學、語言學等重要命題,系統(tǒng)地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具有視野獨特性、問題意識的當下性和研究結論的原創(chuàng)性。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7萬字
從“多民族文化”理論視野出發(fā),本書對21世紀以來廣西代表性的詩人作品、詩歌團體、寫作現(xiàn)象及社會傳播進行了整體觀照,旨在探究新世紀以來廣西詩歌書寫的整體概況和迫切需要應對的一些寫作困境,揭示了不同群體的寫作觀念及其背后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訴求。尤其重要的是,探討了廣西青年詩人及其團體多樣的詩歌寫作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意識和時代精神。同時,從中國當代詩歌史的整體視野進行考察,客觀闡述了廣西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上的地位和意義。
董迎春 覃才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2015-2016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關計劃項目結題成果,主要研究21世紀英美文學中的經典“后911”小說,采用文本細讀與歷史批評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探討“后911”文學中的三個核心要素:創(chuàng)傷的再現(xiàn)、理性的批判和詩學倫理救贖,以此展現(xiàn)“后911”文學這一特殊文學門類將“悼歌”、“批判”、“救贖”合三為一的美學機制所特有的倫理價值與審美意義。
吳榮蘭 ·文學理論 ·1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