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包括新聞作品、散文、隨筆等體裁,記錄了199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湖北“三萬”活動、2013年蘆山地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組建運作、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歷史時間節點發生的故事,多數是自己從事民政工作20多年的工作、生活記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5年來中國時代的變遷,有黨的執政理念的落地生根,有對人性的思考與領悟,有對親情友情的懷念與品味。
楚登峰 ·紀實文學 ·6.9萬字
“央企楷模”是中央企業廣大干部職工的杰出代表,他們當中有研發和試水前沿科技的優秀創新團隊,有國家工程的科技領才,有扎根基層一線的大國能工巧匠,有履行國家戰略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先鋒模范人物;在中央企業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完成重大項目以及履行社會責任中,他們信仰堅定、忠于職守,砥勵、勇于擔當,弘揚正氣、樂于奉獻,以自己的模范實踐、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贊歌,贏得了社會和企業廣大干部職工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可,集中展示了中央企業的良好風貌,為廣大干部職工樹立了學。本書以央企楷模為主人公的紀實文學作品的結集出版,用文學的形式向人們展現時代楷模風采。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宣傳部編 ·紀實文學 ·32.3萬字
本書以張冬雪留學布拉格的親身經歷,書寫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人民與捷克人民的交往、交流與合作,在寬廣的世界視野中講述了中國故事。本書忠實地描述了作者對人生的執著探索,留下了作者成長的腳步。
張冬雪 ·紀實文學 ·5.8萬字
翻開寧夏出版60年輝煌的歷史,寧夏出版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奮斗不息。寧夏出版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經歷了不平凡的歷史發展時期。從初創時各地各界無私援助、艱難起步,到“文革”時期幾易其名、幾番波折、幾近凋零,再到改革開放中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發展壯大,成為輿論宣傳和文化建設的主陣地,產生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出版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出版品牌,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為推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服務全國讀者做出了應有的重要貢獻,是位于祖國西部的一支出版傳媒勁旅。
楊立國主編 ·紀實文學 ·14.3萬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國鄉村振興之路上從不缺少動人動容的瞬間:基層干部帶領老鄉們擺脫貧困、致富增收,新媒體背景下新農人奮斗昂揚的精神面貌,有理想、有魄力的城市青年扎根農村并帶領村民一起奔小康等,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就蘊藏在這每一個“小故事”中,體現在每一位奮斗者的身上。書中選取30個典型案例,涵蓋了鄉村振興的多種角度,包括產業振興、科技振興、組織振興、文旅振興等,對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成果做了精彩記錄。本書不僅是對鄉村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一次美好展望。用百姓話說家國事,本書在朗朗上口的百姓語言中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一座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關注鄉村、熱愛鄉村,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央廣網編著 ·紀實文學 ·11萬字
《海上花木蘭》是一部多維角度講述遼寧省“時代楷模”長海縣海洋島鎮民兵集體“三八女炮班”戍邊守島故事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三八女炮班”組建63年來,14代女民兵秉持為國戍疆、保衛和平的堅定信念,扎根祖國海防前哨,代代接力守護海島,被譽為“海上花木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國際局勢下和奮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她們的事跡顯然具有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經過創作者飽含激情、生動細膩的描述,從而賦予了這部作品較高的文學價值和極強的時代意義。
劉國強 ·紀實文學 ·17萬字
本書收錄了青年軍旅作家王雁翔的22篇最新軍旅題材非虛構作品。克服短期語言困難綜合征、將彈道刻在心中的狙擊手,將荒涼的海島崗哨整治成繽紛花園的海防連長,在裝備技術領域精耕細作的女設計師,獨自在寒冬的高原上養護軍馬的飼養員,不辭辛苦年年前往偏遠地區義診的軍醫,特戰連中名聲赫赫的女格斗教練……性別、年齡、性格、兵種各異的軍人形象,在王雁翔的文章中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除此之外,不忘軍人本色的退伍老兵也是王雁翔深情描繪的對象。他們在生活中爭當道德模范,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起到帶頭作用的光輝形象,如劉真茂、金政全等,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王雁翔 ·紀實文學 ·17.8萬字
長篇紀實散文。《沙卜臺:無鎖的村莊》,無論選材視角還是鄉土美學的獨特建構,都稱得上是一部具有史性價值和超越意義的精品力作,其所呈現的鄉村圖景、情感歸依、社會變遷及文化記憶,浸透著中國傳統村莊特有的人文底蘊和生命哲學,有一種別具一格和令人沉醉的詩性之美。
胥得意 ·紀實文學 ·14.6萬字
東方市城郊新建的陽光城,是一個涵蓋多個城區舊域改造動遷房與經適房的保障房大型居住社區,在短短幾年里,迅速遷聚來了上萬住戶,數萬原本生活條件不咋地、文明意識參差不一的老百姓,再加上不同省市前來國際都市打拼的租住人口,農村舊習俗、老里弄的生活習慣、地域差別的生活差異,讓陽光城社工隊伍面臨著艱難而多樣化的挑戰。而公建配套相對滯后造成的資源短缺,更是讓陽光城被居民們稱作“被城市拋棄的孤島”,嫌棄中卻又亟待著各項服務的跟進。新老相融的社區工作者隊伍里,來了奉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為先、偏偏住進了經適房的企業轉型員工,加入了隨軍來到都市、從沒接觸過社區服務的熱辣軍嫂,還有對于以前退休阿姨們才擔任的“小巷總理”崗位,他們與他們的家人各有各有的煩愁,要怎么奏響一支職業成功曲呢?……闖風披雨的老一輩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們,要跟著黨中央“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旗,和著現代音樂去“唱好民戲”,一邊操心大居百姓“衣食住行喜怒哀樂”,一邊還要顧著把那群“毛躁小家伙們”推到服務群眾的基層工作前沿去,更要想著怎么調動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來一起跟著老百姓的需求,去奏響一支和諧共融曲……
月壯邊疆 ·紀實文學 ·28.7萬字
《飛鴻踏雪泥(第三輯)》是我國儀表和自動化60年史料的第三輯。該輯共收錄正文36篇,附錄6篇。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照片或反映歷史史實的老照片。《飛鴻踏雪泥(第三輯)》共分宗師風范、學人剪影、鍥而不舍、大路蹄痕、感嘆歲月五個欄目,所收錄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稱記述的,是儀表和自動化人的親身經歷、親手所為、親眼所見。期盼《飛鴻踏雪泥(第三輯)》的出版能激勵年輕一代的儀表和自動化工作者們在振興中華,勇攀高峰的過程中成為參天大樹,腳踏實地,展翅高飛。
史料編委會 ·紀實文學 ·16.1萬字
本書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記錄了軍營民謠的靈魂人物、領軍者小曾的成長之路。作家徐勤跟隨主人翁小曾從南到北,從西到南,縱橫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個月,終于完成了艱難的采訪,也目睹了戰士們對小曾的那份厚愛和小曾對戰士們的那份深情,行諸筆端的文字生動鮮活,感情飽滿,引人入勝。
徐勤 ·紀實文學 ·21.2萬字
《對話百家》叢書是青年報社對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130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訪談的結項成果。叢書主編為青年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清川。以132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為主線,在文人、文章、文脈、文鑒這一邏輯下,致力捕捉那些既可以沉淀為歷史,又可以預見未來的文化視點,關注那些不是流行的、潮頭的,但一定是動態的、發展的、有力量的、有靈性的,為年輕人指引正確方向的精神血脈。
青年報社編 李清川主編 ·紀實文學 ·15.6萬字
旅行意味著要讓我們深入到一個陌生城市,發現世界的另一個角落,發現新的空間,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用心傾聽深處大自然、城市最真實的聲音。感受從未見過的人、景、物,增長外界見識,拓寬視野,讓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在旅行中感悟人生;找到自我、找到快樂,讓心靈得到放松和凈化!不斷地行走,不斷地收獲,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本書作者也正是要與我們分享他旅途的樂趣,帶領我們領會他對三秦大地的熱愛、行走絲綢之路沿線的感悟,等等。
桂維民 ·紀實文學 ·6.6萬字
音樂,是時間與聲音的藝術。在這些帶有靈性的韻律背后,有這樣一群與音樂共舞的人;他們用一顆赤誠真心向聽眾傳遞著感傷、幸福、憤怒等情愫。本期主題“音樂肖像”,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熟悉的音樂人面孔,竇靖童、老狼、張楚、馬條、趙牧陽、小河(何國鋒)。《新人竇靖童》一文讓你了解一個不僅僅是王菲女兒的竇靖童,看到她對音樂真誠的一面;《戀戀老狼》則回憶了老狼的音樂之路;《馬條:一個搖滾中年的自述》傾訴了自己與音樂的情緣……作為一個音樂人,他們深知時代的重要性,時代成就了他們關于音樂的許多夢想。雖然他們與音樂結緣是在不同的時期,但是他們都在用音樂演繹自己的心聲,給聽眾帶來一場場耳朵的盛宴。
正午 ·紀實文學 ·4.5萬字
《訪紅札記》是紅史學者、老共產黨員段亞平尋訪紅軍故地和長征路,歷時幾十年、行程十萬里,自費奔走28個省、市、自治區,走訪300余個紅軍舊址、紀念館和烈士故居,寫作出版的第四部紅色專著,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的輝煌歷程,含“紅軍之路”“訪紅經歷”“感人故事”“文化交流”等共計十章三十四節文字、200余幅現場圖片。讓信仰之火熊燃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是段亞平“訪紅”并進行撰述的初衷和動力。在走訪和寫作間隙,他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專題片《雄關漫道——長征路上的歌》的錄制,到學校、社區黨群中心、社會團體舉辦紅色專題講座,不遺余力宣講紅軍故事、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圳電視臺、香港有線電視臺和《中國文化報》等媒體都對他的“訪紅之旅”進行了采訪報道。
段亞平 ·紀實文學 ·13.5萬字
《世紀之水》用文學藝術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現烏溪江兩岸人民,在物質條件極度貧乏、施工環境極端惡劣、施工裝備又十分簡陋甚至原始的情形下,用自已的血肉之軀,在奔騰洶涌、桀驁不馴的烏溪江上,建起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黃壇口電站和湖南鎮電站。被譽為“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的搖籃”、“浙江第一顆夜明珠”。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景式、立體式地以烏溪江為書寫背景的長篇文學作品。
顧志坤 ·紀實文學 ·11萬字
紀實文學作品。《世紀母親》映射出近百年中國滄桑巨變時代中的“女性和母親們”所具備的一切善良、睿智、聰慧和堅毅剛強的美德。書寫了中國生生不息的愛母、愛家、更愛國的傳承。
仙風君 ·紀實文學 ·14.5萬字
本卷為特奧家庭領袖卷,采訪了哈爾濱、上海、杭州、北京、武漢、西安和昆明等七座城市的十六位特奧家庭領袖。他們既是智力障礙人士的父母,也是組織、協調各地障礙人士家庭參與特奧運動、社會活動、爭取社會資源的領導人物。這些智力障礙人士的家庭在對抗差別性和區別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回應。在他們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抗性的反應,也可以看到由時間所孕育的個體生命的包容性和延展力。
田樂主編 ·紀實文學 ·42.5萬字
私人函札本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記錄,因為其私密性,往往較少顧忌,所以能夠透露大量不為人知的秘密。作為一種史料,它可以還原大量的歷史細節與隱微之處,重要函札甚至能重新書寫歷史敘事,在近年來尤其受到學界的重視。李瑞清為我國著名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他與吳昌碩、曾熙、黃賓虹并稱“海上四妖”,又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也是中國現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本書收錄李瑞清致師友親朋書札二百余通,涉及近代史上大量著名人物,如端方、哈麐、康有為、梁鼎芬、張謇、柳詒征、沈曾植等,內容豐富,是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
肖鵬 曾迎三整理 ·紀實文學 ·8.1萬字
本書研究介紹了茅盾在商務印書館的十年中(1916—1926)所從事的編輯工作和革命活動,生動再現了茅盾因緣際會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逐漸從一位進步青年蛻變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一個小小閱卷員成為《小說月報》主編,進而擎起中國新文學大旗的成長過程。書中主要講述了茅盾的編輯貢獻、翻譯貢獻,組織和領導五卅運動、商務印書館工運的經歷,以及與創造社進行文藝論戰的往事。第二輯、第三輯通過介紹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同事,年輕時的朋友、偶像與茅盾的往來,全面立體地展示茅盾在商務印書館時的風采,并以茅盾這個視角講述了張元濟、孫毓修、王云五、高夢旦、周作人和胡適之等民國精英知識分子的故事。
鐘桂松 ·紀實文學 ·2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