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為主題,展開“十七年”(1949—1966)文學的城市表述研究。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沖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合過程,進而探求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文學表述。盡管在這種表述背后,暗藏著“革命之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內在焦慮,卻是從中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遺產和教訓的絕佳視角。
徐剛 ·文學理論 ·17.2萬字
人類社會是一座寶藏,充滿新奇和未知,等待人們去探尋、發掘。人生就是一場探尋之旅,一路風餐露宿,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風光無限。在漫漫人生征途中,我們既會看到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從中真實領悟到人類社會的純真自然;也會看到社會生活的人生百態,從中真切感悟到現實生活的純粹本原。正是這些現實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精彩紛呈。本書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了100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小視角,以素描的形式,記錄了一些社會生活的現象,力圖通過這樣的嘗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社會生活之美的普遍關注。
仇英義 ·現當代隨筆 ·9.1萬字
“趣味”一詞自濫觴以來便引起了廣泛討論。它不僅是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概念,也頻繁出現在美學、文學、倫理學、哲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批評,乃至心理學和現代神經學等眾多領域。尤其在進入20世紀以后,伴隨著加達默爾、布迪厄、伊格爾頓、阿甘本、桑塔格以及阿倫特等現當代思想家對該詞的關注,有關“趣味”觀念的討論經久不衰,使該詞逐步成為現代批評體系中的核心詞匯。本書以觀念史的研究方法,再現“趣味”觀念在英國文學中的發生與流變。
何暢 ·文學理論 ·19.8萬字
元雜劇中的宗教戲劇是元雜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通過對元雜劇全部宗教劇目爬梳整理,并經過詳細考查和辨析,提出了有別于“神仙道化戲”的新的概念,即“神佛道化戲”。這部書還論及了元雜劇宗教戲劇的模式,宗教與戲劇的有機結合,以及“八仙戲”這一特殊的戲劇現象。同時,作者在研究《西游記》雜劇時,發現它是介于原生的西游故事和小說《西游記》之間的重要橋梁,因為它有別于小說《西游記》,其一些特征更能證明前輩學者關于《西游記》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之間的因緣。通過對元雜劇宗教戲劇的研究,可以發現,任何文學作品都不是向壁虛構的,宗教戲劇也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從中可以看出世態炎涼、官場傾軋、妓女苦況和高利貸制度等,使我們對元代社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貌似玄幻的元雜劇中的“神佛道化戲”其實是當時中國社會狀況在舞臺上生動具體的呈現。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有關元雜劇研究的數篇論文。
毛小雨 ·戲劇 ·19.4萬字
英語世界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學思潮與理論建構,均繞不開莎士比亞這一世界文學巨擘。莎士比亞不僅成為理論建構的實踐場所與檢驗理論的試金石,其作品更成為各國文化與文學創新的源泉。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借后現代主義思潮之風,對傳統莎士比亞研究進行解構,并有所建構:或借跨學科等新視野,重新闡釋莎士比亞研究中的舊問題;或結合新近出現的莎士比亞現象,挖掘莎士比亞研究新問題,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頗豐。本書即是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域的進一步發掘與研究。
楊清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立足于問題意識,以西方藝術史上的代表性藝術家和經典藝術現象為線索進行章節建構。本書每一章聚焦一個藝術家或一種藝術現象,試圖基于古典到當下的西方藝術史實踐來探討圖像的敘事建構及其話語隱喻。本書關注三個關鍵詞:圖像表征、敘事建構、話語隱喻。“圖像表征”是現象層面的考察,也是本書的個案支撐。“敘事建構”是現象的深層學理剖析。“話語隱喻”研究圖像敘事背后的社會文化、審美觀念和意識形態話語。本書引入藝術哲學、藝術社會學和藝術跨媒介性視角,從社會理論、美學、文化、哲學和藝術等學科相融合的角度對研究對象展開探討,進而從個案與學理相結合的層面為當下的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提供理論支撐,也為解讀當下的藝術理論提供實踐支撐。
楊向榮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本書立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置身的俄羅斯文化及其與西歐文化關系的宏觀語境,從時間處理和空間設置的角度勾畫出《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長篇小說的時空形式特征——多重時間系統和聚合性精神空間,以及作家所采用的多鏡聚焦、三重透視、夢境與幻覺描寫等藝術手段,探討了這部總結之作如何表達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體驗與宗教情懷,揭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處歷史轉折期的文化焦慮、回歸民族文化根基的意愿以及“美拯救世界”的理想。
張磊 ·文學理論 ·17.4萬字
一天,地下劇場放映松本清張的《砂之器》,電影出現舊時日本的景色,只去過熱海和京都的我卻有種懷念之感。一天,花做了個夢:我在隅田川游泳,和我并行,在我的斜上方,媽媽在飛。一天,阿球沒了呼吸。按人類的年齡,它一百歲了。一天,我弄丟了花的錢包。她一句話也不說,腳步嚴峻又匆忙。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十分老邁的人。一天,看到關東煮的實物模型,情緒像熱水一樣涌上來:死后的世界該很寂寥吧。那個世界沒有這樣的熱鬧吧。我還想在充斥著這些東西的世界再活一陣!……母女和愛貓共度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一日三餐,攜伴出行,平靜的日常深處不時翻起記憶的潮涌。武田百合子是晚成的也是天生的散文家,她以孩童般鮮活又強烈的目光,記述倏然而至、令人莞爾的細節,悠長四季流轉更迭的風物,裹挾在死之預感與生之眷戀中、一日一日步履不停的人們。她的日記是生活的枝與葉,擷取到手,仍在呼吸。
(日)武田百合子 ·外國隨筆 ·10萬字
明代貶謫詩的主題取向,或抒發孤悶、思鄉、嘆老之懷,或表達用世、憤世之心,或書寫酬贈、安閑之意,或詠史紀事、記寫邊地風物;其感傷的創作基調、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創作風格,表現出延承與發展兼具的特點。明代仕宦文人的貶謫心態,或孤獨感傷,或漂泊思鄉,或忠心不遇,或恐懼不安,或樂閑崇道,呈現出共性與個性并存、復雜而幽微的特點。研究明代貶謫詩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會文化與士人的生命形態。
劉英波 ·文學理論 ·18.7萬字
“全史意識”是大文學觀的一種展開和落實。全史考察的是“大歷史”中的文學的文化存在和精神脈絡。本書原為楊義先生為國家出版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全史”所寫的導言部分,是楊義先生關于大文學史觀的一篇重要論文,可視為一本文學簡史和研究梗概;附錄有一篇楊義先生關于大文學史觀的訪談。深入地發現文學全史的豐富構成、豐盈血脈和歷史生命的豐厚見證,展示現代大國百年文學浴血新生的神采和風范。
楊義 ·文學理論 ·13.6萬字
本書以中西比較詩學為理論基礎,以美國自白派主要詩人“自白”敘事的代表性詩集為主要“互文本”,以1980年代受到美國自白派影響,并創造出一批兼具美國自白詩表征和本土詩學特征的中國詩人的“自白式”詩歌文本為“當前文本”。本書從寫作主體、詩學接受、文本美學、文化對文本的干涉等方面對美國自白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自白詩在中國土壤上的美學繼承及詩學建構、中國自白詩對美國自白詩的詩學創新及移植變形等方面進行系統考察和研究,以期突破研究現狀,消除某些方面的誤讀或誤解,并為相關研究開拓空間。
魏磊 ·文學理論 ·17.7萬字
史詩世界既是社會—行動的聯合或組合現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維或性格的聚合結構系統,兩系的構成法是經驗現實背后——源于本體重復·循環等數理統計邏輯的模仿原則。正如書名所示,史詩類型學和史詩詩學指以草原史詩文化語法探索的兩種人文主義詮釋為具體內容的史詩理論范例,而“社會·心智+模仿”則指以社會行動、文化心智的本體模仿(重復或循環等)和語法邏輯為基礎的總體理論視角和闡釋框架,即從文化語法的對應關系出發,以史詩類型學·社會行動模仿和史詩詩學·文化心智模仿為理論闡釋依據,進而借此來回應并討論了帶有經驗主義色彩的表現·反映說和社會擬劇論的本體錯位假設及其邏輯修正問題。
阿拉德爾吐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是筆者十余年來對緬甸緬族民間敘事文學持續思考、積累的結果。筆者于2008—2018年期間三次赴緬甸開展田野調查,書中的民間敘事文學作品均來源于此。筆者在采錄這些民間敘事文學作品時,不僅記錄了相關作品的內容,而且還記錄了整個演述過程及相關語境,以期忠實地再現當地民眾的民俗生活和心靈世界。在分析過程中,堅持以民俗學語境理論為研究視角,旨在揭示緬族民間敘事文學的文化意蘊、社會內容和歷史根源,力圖多維、立體地展示緬族民間敘事文學的魅力與價值。
寸雪濤 ·文學理論 ·19.2萬字
《唐僧自傳》以幽默詼諧的筆觸,通過唐僧的視角,講述了其西天取經的傳奇經歷。書中不僅描繪了唐僧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以及白龍馬之間的師徒情深,還生動地再現了他們在取經路上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難。同時,本書還穿插了唐僧對世間善惡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人性的獨到見解。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唐僧這一經典人物形象,感受其內心的堅韌與慈悲。
夫子 ·現當代隨筆 ·6萬字
本書的目的不是要剖析犯罪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也無意對那些罪犯做再一次的道德審判,而是要將個案展列開來,一一呈現到讀者面前,使讀者在享受閱讀之余,順便自己做出評價。該書將為讀者提供世界上諸多懸而未決的驚世詭案,圖文結合,讓讀者過目不忘。
蔡子金編著 ·紀實文學 ·43字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論·第一輯》選取了平襟亞、張資平、蔣光慈、沙汀、葉靈鳳、張天翼、姚雪垠、羅洪、周楞伽、李輝英、王西彥、程造之、碧野、谷斯范、田濤、無名氏等多位中國現代作家的長篇創作進行論述闡釋。作為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補充,本書意在以新歷史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文學文本為原點,以史料為根基,關注長篇小說的時代經驗、審美經驗、文體追求,呈現出發展動態、微觀全面的研究追求。不僅能完善已有的主流作家的分析以及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對于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研究是一種有益的豐富和補充。
董卉川 張宇 ·文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從翻譯選本視角考察了英語世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接受,勾勒出了這場持續八十余年的編譯活動在篇目選擇、文本闡釋、編者構成等方面的演變軌跡,揭示了英譯選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形象和經典序列的重構,分析了世界文學選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版圖的繪制。
何敏 ·文學理論 ·15.9萬字
《我的中國故事》選取近三年來參加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615位漢學家中具有代表性的46位青年漢學家撰寫的“我的中國故事”結集出版。這些青年漢學家來華研修的課題涵蓋文學、哲學、宗教、歷史、藝術、語言、政治、當代社會、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研修形式分為集中授課、專業研修和實地考察。邀請了厲以寧、王蒙、葛劍雄、肖云儒、熊月之等著名專家學者為各位青年漢學家開設專題講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道開展為期兩周的課題研究。學習之余,還組織學員到各地實地參觀,切實感受中國的文化和人文魅力。三周研修學習生活結束后,每位學員提交一篇研究論文,后來又增加撰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自己與中國、中國文化的淵源。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文集 ·10萬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在我國的快速普及,大眾媒介全面參與并有力推進著我國文學的快速演變,雜志書就是新時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現。本著作選擇新文學生態下的青春文學雜志書作為研究對象,從梳理青春文學雜志書發展歷史入手,運用文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學雜志書的外部生態變化及其對內部生態中作家(編輯)、文本、讀者、傳播媒介、營銷渠道等諸多要素的影響與關聯變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青春文學雜志書的敘事策略和新文學生態下青春文學雜志書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路。
王曉紅 張碩勛 ·文學理論 ·19.6萬字
本論集以挖掘和傳承中國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知識為宗旨,研究內容包括早期詩歌與音樂的關系、早期詩歌作者的真偽問題、六朝文人對前代詩歌藝術的借鑒傳承、北朝樂府歌詩的創作與表演、唐代名人散文編集與版本流傳、明清時期詩歌與戲曲的發展流變等。論集中的文章立足于當下的研究成果,注重在對基本文獻進行整理與考據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也注重對前人研究成果重新進行思考與總結,兼重學術性與可讀性。本論集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文學藝術、典籍文獻、文化名人、哲人思想及相關領域的傳統文化知識,并為相關研究者帶來一定的啟發。
孫立濤主編 ·文集 ·1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