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陳陳的首部散文集,精選其散文80多篇,其中大部分已發表于全國各地報刊上。整部作品的創作以傳統節氣、生活敘事、自然風物和讀書哲思為主體,文字細膩且富有詩意,仿若靈動畫筆,勾勒歲月輪廓。引領讀者在快節奏現代生活里,尋得一隅靜謐,重拾被忽略的美好點滴。
陳陳 ·現當代隨筆 ·9.7萬字
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派”是白話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隨著國內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海外學者關于中國“現代派”詩人的研究也不斷深入,成果日益豐碩。為了借鑒國外對中國“現代派”詩人的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界的相互交流,對中國“現代派”詩人在國外的接受進行總結就顯得更為迫切。本書的目的即是站在跨越異質文明的角度,對英語世界關于中國“現代派”詩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希望能夠促進中外學界的交流與對話。
王樹文 ·文學理論 ·17.9萬字
王鋒的首部散文集,精選其散文80多篇,其中大部分已發表于全國各地報刊。整部作品的創作以生活敘事、傳統節氣和自然風物為主體,安靜而不為功利的寫作風格,體現出了一個寫作者應有的正義感和使命感。其中部分篇什深情款款,抒發作者對西北生活的無限熱愛,讀來饒有興味,令人神往。
王鋒 ·現當代隨筆 ·9.5萬字
本書對中國現代小說市鎮敘事進行專題研究。作者分別從中同現代小說市鎮敘事中的疾病敘事、死亡敘事、欲望敘事、權力敘事、左翼敘事、儀式敘事、“異化”現象、“水”意象、敘事技巧、女性形象等方面著手,通過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現代小說市鎮敘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中國現代市鎮文學”的概念,并闡述了這一概念的內涵。通過提出“中國現代市鎮文學”這一概念,突破了以往文學史著作關于中國現代文學的“鄉土文學——都市文學”二元對立劃分模式的認識,形成了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鄉土文,學——市鎮文學——都市文學”三元井立劃分模式的新認識。本書是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中國現代小說市鎮敘事”的第一本研究專著。本書的研究成果,拓寬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研究視野,深化了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填補了目前學術界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邱詩越 ·文學理論 ·16.7萬字
“元宇宙”新近成為全球性熱詞,燃起了人們對未來的技術熱望。若元宇宙意味著文學需秉持一種世界性視野,那些圍繞在文學創作和研究周圍的諸多在地性概念(如“地域”“傳統”等概念)是不是就將面臨闡釋效力的喪失?在這樣一個虛擬/現實邊界漸趨模糊的時代,我們有必要梳理并重審那些曾經活躍于文學領域的在地性概念,并探尋它們可能的未來性意涵。本書以上述問題為契機,以地域空間與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全方位研究,既有返歸歷史現場的宏觀考察,也有以創作個案為立足點的文本細讀。除緒論和附錄,共包括五章正文,分別是:尋根之旅與失根之痛、地域書寫與超克地域、傳統文化的理性審視、歷史之殤與身體圖景、技術未來與倫理迷途。本研究試圖勾連歷史、傳統與未來,全面拓展文學地域與文化關系研究空間。
王瑞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紙間亦得春如許》是徐靜的首部散文集,收錄《你有一個春天的快件待簽收》《杏花微雨憶流年》《少陵塬上云間夢》《紙間亦得春如許》等80篇,它們都源自作者對傳統文化、詩意遠方、歲月流年、故土人家的一己觀照。作者飽蘸筆墨又克制表達,把中國節氣文化的韻味,三秦大地的鄉愁,詩書傳家的自覺,匆匆華年的甘苦,不動聲色地躍然紙上,無論從哪一頁讀起都感到春意盎然又滿本靜謐。
徐靜 ·現當代隨筆 ·10.3萬字
《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毛姆:獻給年輕人的閱讀寫作指南天才小說家毛姆,被譽為“故事圣手”,幾乎獲得了歐洲文學界的一切殊榮。晚年時,毛姆親口講述了閱讀經驗和寫作技巧,出版了本書,幫助更多讀者全面掌握: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如何提升寫作能力?如何增強感受力?如何寫出清晰、簡潔悅耳的好文章?如何寫戲劇才能迅速贏得人心?寫小說怎樣使用技巧?如何通過閱讀提升理解力和認知?毛姆以風趣幽默的語言,毒辣凝練的風格為你講透閱讀與寫作的奧義,讀完本書,你將恍然大悟,收獲滿滿受益無窮!
(英)毛姆 ·文學理論 ·15.2萬字
這是一本阿爾茨海默照護者回憶錄,年過七旬的語言學家誠懇地書寫個人經歷,記錄了伴侶患病后,從無話不談、文質彬彬的大學教授變得一語不發、失智失能的過程。作為二十四小時的貼身照護者,她在被愛人遺忘和照護重擔的雙重打擊下,一度失去睡眠,也失去自我。從“不敢生病”到“接納脆弱”,作者通過洞察自己和病人的處境,并從親人、朋友和社會機構方面獲得支持,最終走出孤獨,為自己和伴侶找到了新生活的秩序。她希望借由這本書,與每一位正在或即將照護所愛之人的讀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卸下愛的枷鎖,才能拾起愛的能力;照顧病人,更要照顧自己。
鄭秋豫 ·現當代隨筆 ·7.6萬字
作為非洲首位“諾獎”獲得者以及“非洲的莎士比亞”、“英語非洲戲劇之父”,尼日利亞作家沃勒·索因卡的寫作具有典型的后殖民文化特征。他的“黑皮膚、白面具”癥候表現為他既植根于非洲本土的文化資源,也融合了古希臘以來的歐洲文學傳統,以“文化混雜”的身份反抗殖民主義權威。索因卡從本民族宗教神話資源中構建了“約魯巴神話世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神話美學”,并創造性地開創了一種“儀式戲劇”的新形式。索因卡同時是一位強調文學“政治介入”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作品和文化論著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政治性,深刻反思了殖民歷史、政治暴政、語言的融合和獨立等后殖民非洲的核心問題。
宋志明 ·文學理論 ·16.7萬字
王鋒的散文集,精選其散文約90篇,其中大部分已發表在全國各地報刊。整部作品的亮點是散落其間星星點點的童心童趣,它們渾然天成,真真切切以一顆赤子之心,觀察、思考和見識這個世界。
王鋒 ·現當代隨筆 ·9萬字
希臘先民生活在一個無法區分現實與夢幻的年代,在那個年代,每個自然現象都是有著人形的神,每個生活片段都可能被編織進神話中。身為19世紀的浪漫主義作家,霍桑又給那亦真亦幻的夢境染上了時代色彩,他用風趣的調侃取代道德教化,談笑間借龍牙武士的爭斗影射出人類的自相殘殺,借小矮人的勝利贊揚了不屈的勇氣,讓愉悅安寧的陽光照進讀者的心靈。本書收錄了諸如“噴火怪獸喀邁拉”“美杜莎的腦袋”“金羊毛”“龍牙武士”“三個金蘋果”等十二個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
(美)納撒尼爾·霍桑 ·民間文學 ·18.1萬字
本書以唐代著名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存文獻的歸納,詩歌作品的分析,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皇甫冉、皇甫曾的生卒年、仕宦經歷等生平問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深入、細致的考證;對皇甫冉、皇甫曾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藝術特點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展現出二人在各個方面的區別;對前人尚未說清的《二皇甫詩集》版本的源流及遞藏情況進行了考辨。力圖使本書成為唐代文學研究,尤其是肅、代兩朝文學研究中一部有價值的基礎性研究著作。
王超 ·文學理論 ·14.3萬字
元小說是“關于小說的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作過程的小說”,它是后現代文學的一種典型樣式。元小說最大的特點是“自反性”,即對自身作為虛構性人工制品之本質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并自揭虛構。在很多研究者看來,元小說由此斬斷了小說與現實的關聯,突顯了小說的自我意識和文本形式,帶有后現代文學的形式主義傾向和虛無主義色彩。但問題是,形式主義的文本未必就與現實政治無涉。形式體現了現實,并參與進現實世界的斗爭。本著采用經典敘述學與后經典敘述學相結合的方法,在形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意識形態分析,力圖揭示元小說這種“形式主義文本”的形式實驗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及其“自我反射”掩蓋下的對社會政治的積極介入。
李丹 ·文學理論 ·20萬字
英國19世紀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的語境中,本書以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小說文本為中心,考察“趣味”概念在19世紀英國文學中的發展軌跡,尤其關注上述階級焦慮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如科學、音樂、美學等)之間的對話,以發現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期,中產階級是如何獲得自身的文化認同并成為英國19世紀文化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國,有關“趣味”話題的討論早已成為大眾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與公共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因此,就把握當下我國社會的情感結構,推進公共文化建設而言,我們有必要了解19世紀英國文學中涉及“趣味”的討論及其發展軌跡,并以此為借鑒。
何暢 ·文學理論 ·11萬字
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引發了鄉村的巨大震蕩,鄉村變革隨即面臨一系列難題,而中國的脊梁人物——鄉村建設的先賢梁漱溟、費孝通和盧作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都自覺地投身這一歷史巨變的過程。他們帶著“中國向何處去”的總論題,積極地探索中國鄉村的出路。在這一脈絡中,趙樹理占據了不容忽視的位置。本書要討論的是,雖然趙樹理的聲名主要來自他的文學成就,但作為中國鄉村問題持久的關注者、參與者,其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透過趙樹理及其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舊中國鄉村崩潰的必然性,也可以看到中國革命給農民和鄉村帶來的實質性變化。尤為可貴的是,趙樹理的作品深刻地觸及中國鄉村變革,尤其集體化實踐中的深層問題。因此,重新審視趙樹理的人生歷程及其文學世界,對于當下中國的鄉村治理和建設仍不無借鑒意義。
高明 ·文學理論 ·13.1萬字
傳統歷史小說創作是新時期以來當代文壇的熱點之一,學界稱之為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第三浪潮。傳統歷史小說創作飽含著作家對民族、國家、人民的深切關懷,以及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鳳凰涅槃式的大變局之后,渴望重構民族文化的凌云壯志,佳作迭出,好評如潮,傳統歷史小說因為有這樣的創作意圖而顯出整體性的厚重、深刻、豐蘊的風格。以主體性理論為邏輯基點,從20世紀中國文學總體發展的歷史走向中,探尋當代傳統歷史小說成為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第三浪潮的原因,梳理作家們通過藝術形象表達的文化思想,為現實與未來的文化建設提供歷史范例的藝術努力,進而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美性、娛樂性和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高度思想性完美統一的歷史小說創作范型,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標。
陳建新 ·文學理論 ·17.3萬字
她被譽為法國的薩福,拉封丹對她加以模仿,伏爾泰對她的新奇構思不吝贊美之詞;圣伯夫高度評價了她所創作的《辯論》,同為詩人的萊奧波爾德·瑟達爾·桑戈爾把她視為“法國最偉大的女詩人”。她就是法國16世紀著名女詩人路易絲·拉貝。繼蒙田、拉伯雷和龍沙之后,路易絲·拉貝成為研究法國16世紀文學歷史專家們新的研究熱點。在眾多歷史文本被人們遺忘的今天,拉貝是少教依然留在人們腦海中的文藝復興作家之一。本書以女性主義為切入點,研究拉貝的生平與她的《作品集》,研究她寫作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特征,借此揭示在文藝復興這個波瀾壯闊的運動中,女性為自己的作家身份和自由解放所進行的抗爭。
馬雪琨 ·文學評論 ·14.8萬字
奈保爾作為印度裔英國作家,曾獲布克獎、毛姆獎、諾貝爾文學獎等,出生于拉丁美洲殖民地的邊緣身份對他進入英國文學的主流地位造成種種障礙。本書從常人與作家、歷史與文學、社會與自我等方面論述奈保爾的文學創作。與國內外已有的有關奈保爾的研究著作相比,本書側重于對奈保爾與印度之間關系的分析,顯示了作者獨到的學術眼光。
石海軍 ·文學理論 ·19.6萬字
國家想象研究一度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焦點,但尚有開拓和掘進的空間。抗戰和內戰的特殊語境滋生了新的文學思想和表達,也影響著此后的文學轉折,四十年代庶幾堪稱現代文學國家想象的最重要階段。本書將文學置于具體的歷史情境考察,運用各類文獻,以文史瓦證的方法,討淪不同知識群體對新中國的認知與構想,細究文學與政治的內在聯系,從而揭橥現代文學及知識分子傳統的繁復面貌。
嚴靖 ·文學理論 ·17萬字
偽滿時期“滿洲”朝鮮人文學在朝鮮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它是韓國和中國文學史上一筆珍貴的遺產。本書按“離鄉和思鄉、扎根和融合、對峙和斗爭、妥協和逃避”四類主題對偽滿時期“滿洲”朝鮮人文學進行分類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學主題、結構模式和藝術手法,力圖推進這一時期文學的主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夏艷 ·文學理論 ·16.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