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tài)、律賦創(chuàng)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fā),系統(tǒng)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
黃志立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共收評了63篇近年來較受觀注的網(wǎng)絡小說,分為現(xiàn)實篇、歷史篇、幻想篇。現(xiàn)實篇指建基于現(xiàn)實生活,以當今生活場景為背景的作品。這里有警察的明察秋毫、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白衣天使的精誠奉獻、娛樂明星的叱咤風云、打工仔的埋頭苦干;這里有愛情的甜蜜、生活的艱辛,以及職場的爾虞我詐。歷史篇指描摹歷史、以古代或架空的朝代為背景的作品。這里有唐代的雄壯、宋代的圖強、明代的無奈、清代的崛起、民國的戰(zhàn)斗,以及一些少年英雄的勵志故事。幻想篇指以想象方式建構異世界、異生活的作品。這里有不敗的戰(zhàn)神、永不放棄的少年、執(zhí)掌天下的大帝、偷偷發(fā)育的大師兄、喜歡飆車的打更人、讓人摸不清來路的詭秘之主……他們一個個本領高強,毀天滅地只需動一指頭。
聶慶璞 ·文學評論 ·24.8萬字
本書為作者2015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學以來結撰的文字,依類厘為三編。這些教學科研與工作過程中孕育出的成果,全都立足于學術,著眼于文化,以“人文”為核心,緊緊圍繞人文內(nèi)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來思考,注重人類意識與規(guī)律的探討,注重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與弘揚,注重創(chuàng)新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文章選擇具體問題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研究或詮釋“人文”內(nèi)涵、學術價置和文化意義,提出系列學術新見解、新理念或新認識。諸如人文思想是人類歷史實踐的智慧結晶和全世界共同擁有的戰(zhàn)略資源,也是引導人類不斷創(chuàng)新和文明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傳說、表演、器物、圖畫、文字”是人類文化存在的五大基本形態(tài),“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是中華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理論是文化的最高形態(tài),學術研究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形式;研究能力是人才綜合能力的第一要素;等等。至于具體作品與文化現(xiàn)象的新詮釋,大都正誤補偏,強化科學嚴謹。這些成果以不同方式發(fā)表,或得到學界關注與肯定,或引發(fā)學生興趣與思考。文章保存原貌,體例風格多樣。
楊慶存 ·文集 ·48.6萬字
本書抓取論詞絕句得以出現(xiàn)、承納、衍化與展開之代表性論題,緊密依托各異的批評材料立論,清理論詞絕句承納與衍化的內(nèi)中情形。以個案的歷史承納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線索,并以線索上眾多的原點為支撐,揭示論詞絕句發(fā)生、發(fā)展、衍化與創(chuàng)新的豐富內(nèi)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鳳 吳玉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全史意識”是大文學觀的一種展開和落實。全史考察的是“大歷史”中的文學的文化存在和精神脈絡。本書原為楊義先生為國家出版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全史”所寫的導言部分,是楊義先生關于大文學史觀的一篇重要論文,可視為一本文學簡史和研究梗概;附錄有一篇楊義先生關于大文學史觀的訪談。深入地發(fā)現(xiàn)文學全史的豐富構成、豐盈血脈和歷史生命的豐厚見證,展示現(xiàn)代大國百年文學浴血新生的神采和風范。
楊義 ·文學理論 ·13.6萬字
本書為作者在博士畢業(yè)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本書圍繞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文學思想,以后殖民與后現(xiàn)代文學相關理論視角重點考察和探討了其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作者以種族、權力與文化身份作為切入點,對馬爾克斯的作品進行考察,全書從后殖民景觀,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權力架構變化以及身份身份多個方面梳理研究重點,最后梳理了馬爾克斯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與傳播,全面呈現(xiàn)了馬爾克斯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及社會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于萍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tǒng)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jīng)驗,補充現(xiàn)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歷代燕趙詞”輯錄上起隋唐、下迄近現(xiàn)代之燕趙籍詞人創(chuàng)作之詞。編次以時代為序,分為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至現(xiàn)代四部分。以作者為經(jīng),詞人姓氏下附小傳,簡要介紹詞人生平仕履,并依據(jù)前人論述對詞人作品略加評述,以見其詞風源流、特征及對詞壇的影響;有詞學論著者,概括其精粹,以明其詞學主張與淵源。無資料可參者,則以己意分析。此編旨在匯輯歷代燕趙詞作,供研究者參考之用,網(wǎng)羅散失,雖斷句零章,亦加摭拾,以見作為中國詞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燕趙詞之創(chuàng)作實績和發(fā)展歷程。
于廣杰編著 ·古詩詞 ·27.5萬字
本書重點運用以蘇珊·S.蘭瑟為代表的敘述聲音理論,結合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分析、讀者反應批評等方法,從理論上厘清了敘述聲音及其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結合敘事形式和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小說作品中的敘述聲音進行了綜合分析。
舒凌鴻 ·文學理論 ·15.1萬字
人類社會是一座寶藏,充滿新奇和未知,等待人們?nèi)ヌ綄ぁl(fā)掘。人生就是一場探尋之旅,一路風餐露宿,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風光無限。在漫漫人生征途中,我們既會看到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從中真實領悟到人類社會的純真自然;也會看到社會生活的人生百態(tài),從中真切感悟到現(xiàn)實生活的純粹本原。正是這些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精彩紛呈。本書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了100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小視角,以素描的形式,記錄了一些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力圖通過這樣的嘗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社會生活之美的普遍關注。
仇英義 ·現(xiàn)當代隨筆 ·9.1萬字
本書以宏觀的總體概括和分階段具體探討相結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藝理論研究思潮和學人思想及著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個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演進脈絡與分章論述不同時期的各自特點、評價學者們著述的價值相結合,綜合、推繹大量文獻,針對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學人論說而有的放矢。
高建平等 ·文學理論 ·66.2萬字
《詩意人生詩存》是在李茂生同志2008年出版的《瀟湘齋詩詞選》的基礎上,從200余首詩詞中增選了幾十首加以注釋、輔以圖片而形成,時間跨度近70年。較之《瀟湘齋詩詞選》在篇幅、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改進。任何文學作品都要求思想感情與藝術表現(xiàn)的完美統(tǒng)一,詩詞尤應如此。只有來自三大實踐、基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感情,加上語言藝術,才能寫得有“滋味”。詩言志、詩言情,作者的詩詞做到了矢志明言、真情直抒,有極強的可讀性。
李茂生 ·現(xiàn)當代詩 ·9.9萬字
洪亮吉是清代的樸學大師,又是乾嘉文壇的巨子,以詞章考據(jù)著稱于世。本書從要素論、本體論、功能論、創(chuàng)作論四個方面闡述了洪亮吉的詩學理論。結合洪亮吉的文學活動、思想個性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對其詩歌題材進行分類研究,揭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成就和審美風貌,進而把握其詩風演變的軌跡,借以管窺乾嘉學者型詩人創(chuàng)作的典型特征。對洪亮吉的其他文體創(chuàng)作及學術研究進行評析,將其置于乾嘉文壇的背景下衡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邱林山 ·文學理論 ·17.2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tǒng)性,并且依照少數(shù)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xiàn)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tǒng)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tǒng)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tài)、空間經(jīng)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tài)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我的中國故事》選取近三年來參加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615位漢學家中具有代表性的46位青年漢學家撰寫的“我的中國故事”結集出版。這些青年漢學家來華研修的課題涵蓋文學、哲學、宗教、歷史、藝術、語言、政治、當代社會、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研修形式分為集中授課、專業(yè)研修和實地考察。邀請了厲以寧、王蒙、葛劍雄、肖云儒、熊月之等著名專家學者為各位青年漢學家開設專題講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道開展為期兩周的課題研究。學習之余,還組織學員到各地實地參觀,切實感受中國的文化和人文魅力。三周研修學習生活結束后,每位學員提交一篇研究論文,后來又增加撰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自己與中國、中國文化的淵源。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文集 ·10萬字
劉榮恩(1908—2001)是新詩人、書評家、翻譯家,又擅繪畫,更是西洋古典音樂愛好者,長期以來很少被人提及,是一位未被現(xiàn)代文學史或新詩史發(fā)現(xiàn),而近幾年一些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開始關注的詩人。劉榮恩在1949年前共出版過六種詩集,如此豐富的創(chuàng)作在當時是不多見的。因為劉榮恩1948年就去了英國,研究界對其情況基本不了解;其詩集印數(shù)又很少,大多圖書館失藏,找全更是不易。本書將詩人的六本全部編入,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對這類散佚的新詩文獻也是有意義的搶救。
劉福春編 ·現(xiàn)當代詩 ·6.7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其中新小說的成就最顯著。其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各個民營書局爭相斗妍,紛紛編輯出版《說部叢書》,這充分體現(xiàn)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機構出版的三十多種《說部叢書》數(shù)百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tǒng)的敘錄,這是頗富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以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說部叢書》為綱,以各編作品為目,根據(jù)各種《說部叢書》出版時間的先后,對每編作品的作者(著者與譯者)、諸種版本、章節(jié)目錄(全錄或摘錄)、序跋(全錄或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如評述、作品廣告等信息展開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付建舟編著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精選了馮中一晚年學術成熟時期的若干代表作,以及他生前未曾結集的散佚文稿,匯編成這本《馮中一文選》。文選分為三輯,“詩苑耕耘”輯有新詩研究類著述40篇,“學林雨露”輯有寫作教學類著述40篇,“文壇拾零”輯有其他題材類著述10篇。均按撰稿時序分類匯編,呈現(xiàn)出馮中一在詩歌和寫作學研究領域的成就,展示其堪稱教書育人楷模的學者風采。本書旨在再現(xiàn)20世紀末的新詩繁榮和文教昌盛,彰顯老一輩學人的自我超越和敬業(yè)奉獻精神,弘揚改革開放的價值理念和學術傳統(tǒng)。
呂周聚選編 ·文集 ·24.6萬字
本書匯集謝冕、程光煒、周曉風、羅振亞、劉士杰、吳曉、張德明、姜玉琴、張健、師力斌、邱景華、易彬、盧楨、劉波、陳培浩等學界同仁關于吳思敬詩學研究的專題文章,分別納入“同行、堅守、探索、回響”等專輯,涉及同代人有關吳思敬先生的印象與認知,中青年學者探討其詩歌批評與理論建構、詩歌史研究等內(nèi)容,并附資料價值較高的訪談與學術年譜。
龍揚志 王珂編 ·文集 ·28.2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chǎn)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tǒng)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xiàn)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chǎn)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fā)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chuàng)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xiàn)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xiàn)實關懷聯(lián)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xiàn)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