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稿首次對京津冀及其河北沿海地區的區域經濟空間分異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我國新區建設的著眼點在于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觀點。所用方法:以學習型區域理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為依據,以京津冀技術差距、經濟差距為切入點,綜合剖析與回歸檢驗技術創新投入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并用全國31個省市空間面板數據驗證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據此提出了如何更好、加速實現京津冀跨越式協同發展的對策。
彭建交 王燕 劉邦凡等 ·區域 ·30.5萬字
《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耦合系統協同發展研究》以多學科理論和技術為支撐,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貫穿系統化分層思路。闡述了區域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巨系統的要素、特征、功能,子系統間的耦合關系、耦合原則、耦合效應和耦合模式。認為區域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耦合系統由人口、環境、科技、信息、制度等要素組成,人口是耦合的主體,環境是耦合的基礎,科技與信息是耦合的重要中介和橋梁,制度是耦合的催化劑;系統具有整體共生、開放動態、復雜不確定、自組織和他組織等特征;系統功能是保障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和價值流“五流”的高效運轉,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協同;目標是在耦合原則和協同模式、整合模式、利益模式等耦合模式指導下產生正合作效應。
楊玉珍 ·區域 ·20.1萬字
本書是依托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公開的資料和我們長期從事農村工作親身經歷的大事要事記載,以農業系統各部門的資料和與農村發展相關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以及報刊資料寫的書籍。
山西省農村經濟研究所 ·區域 ·22萬字
本書用科學的態度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宏觀和微觀多層次、多方面闡述了縣域經濟發展問題。
國家計委培訓中心 ·區域 ·20.7萬字
在氣候變化國際治理體系中,中國日益成為“領導者”。特別是2020年,最高層正式宣布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有關碳中和,不只事關子孫后代的環境問題,也是關系未來競爭的產業問題。在中國,從《京都議定書》開始,一大批綠色創業者脫穎而出。本期,我們集結了部分代表性企業,它們確立了中國在光伏的領先地位,也在氫能等新興領域展露出雄心壯志。中國碳中和的日益堅決,是對于它們最大的利好:微觀上有政策的助力,宏觀上也提供了穩定的預期。
21世紀商業評論 ·區域 ·8萬字
本書重在探討中國城市的發展路徑,從全球化視角提出新兩型城市的發展路徑——創新型和服務型城市發展目標,并提出我國的“國家中心城市”、“門戶城市”等發展概念,同時以江蘇發展為例,描述了科技創業和服務業對城市轉型與發展的重要意義,直擊實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李程驊等 ·區域 ·17.2萬字
本書以區域協調發展與新常態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為主題,分為總報告、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總報告包括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與新動向、中國區域經濟的趨勢展望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理論部分包括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現狀與研究意義、體制機制研究、戰略思路和未來展望等內容;實踐部分包括四大板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各大城市群、高鐵的協同效應研究等內容。本書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實踐的現狀、意義和未來格局的構建。
孫久文 ·區域 ·19.3萬字
201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主旨講話精神,成立中國非洲研究院,旨在同非洲各國深化文明互鑒,加強治國理政和發展經驗交流,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共同建設面向未來的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攜手構筑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習近平主席在致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賀信中指出,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促進中非關系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以來,著力打造中非交流平臺,密切中非學術交往,促進人心相通;發揮研究基地作用,開展共同研究,助力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人才高地作用,培養高端專業人才;發揮傳播窗口作用,講好中國故事、非洲故事和中非友好合作故事。
張風林 王林聰 ·區域 ·7.8萬字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我國新時期與一路一帶、京津冀協同發展并列的三大國家發展戰略之一。而城市在長江經濟帶占據著核心戰略地位,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直接關系到長江經濟帶建設目標的實現。為此,本報告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增長極、可持續發展理論,由科技創新、經濟發展、交流服務、生態保護四大領域16個指標構成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借助統計數據以及Stata、SPSS、ArcGIS軟件和自然斷裂點分析、可靠性檢驗等分析方法,對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進行了計算和分析。
曾剛 王豐龍等 ·區域 ·5.8萬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并作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本書主要運用理論闡釋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闡述構建新發展格局理論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探討廣西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本書認為,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對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站在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強化創新驅動戰略,堅持供需協同兩端發力,加快傳統產業升級,著力培育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組織迭代優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團結奮斗聚合強大發展動力,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
黃增鎮 ·區域 ·19.8萬字
商業世界瞬息萬變,業務內容多元多樣,統領一切的單一戰略已不再適用。在許多行業里,競爭格局不斷變化;業務瞬間走完從“明星”到“瘦狗”的生命周期。所以,明智的老板應像藝術家從調色板里取色那樣,從“戰略調色板”中選取戰略。新興世界的崛起和數字革命催生新的管理思維。
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 ·區域 ·1.9萬字
過去的一年,汽車業已面目全非。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在持續演進,更復雜的變局還在后頭。汽車正日漸從一個離散的出行工具,轉向一個集中控制的網絡系統,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代表的智能計算基礎平臺成為競爭焦點。比如,中國L2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已達到15%。車輛的硬件收入占比降低,軟件和服務的收入占比有望大幅增加,車企的商業模式,由純粹地賣產品轉向售賣解決方案和服務,從一錘子買賣轉變為可持續的合作關系。大變驟至,百年汽車業正進入一段失序的混沌期。2021年一開年,每隔幾天,便有大事發生。
21世紀商業評論 ·區域 ·8.5萬字
車茂娟著的《新常態下四川經濟轉型發展研究》在對新常態和經濟轉型進行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對新常態下四川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研判,從產業結構、勞動力供需結構、投資結構、居民消費結構、區域結構等方面對新常態下四川經濟轉型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并對新常態下的新動能進行了探索,希望為新常態下四川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一定的參考。
車茂娟 ·區域 ·10.1萬字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數字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重塑生產、生活和生態體系。本書是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協會聯合工賦諸葛會專家組,就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的一次總結。是上海市勇立潮頭,在全國率先啟動知識化、質量型、數字孿生的工業轉型之路的一次展示。本書立足上海市裝備制造與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都市產業等重點行業,整合多方資源,以服務轉型、融合生態、凸顯價值為目標,為各方提供資源對接、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智力支持等服務,致力于成為政府與企業的粘合劑、產業生態發展的催化劑、工業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擴散劑,推動上海成為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協會編著 ·區域 ·20萬字
在中國發展昂首步入新時代的宏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藍圖正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愿景正變成風生水起的現實——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從探索科技創新合作到謀劃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邁開了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步伐,生動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一國兩制”新實踐的勃勃生機。
21世紀經濟報道 ·區域 ·14.1萬字
該書以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思路,以實證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義烏市場、農村、企業、政府機關等各個領域涌現出來的典型案例,提煉了義烏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有助于“現場變課堂、素材變教材、實踐者變教育者”,是義烏市行政學院創新教學培訓模式、發揮本地特殊資源優勢的生動探索。
陶府盛 ·區域 ·14.2萬字
在新區域發展戰略背景下,本書從中國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出發,圍繞空間分工、專業化和集聚經濟三個緊密相關的概念,構建了空間分工理論框架,考察了中國城市空間分工和專業化特征,分析了空間分工、專業化與集聚經濟效應的關系,進一步解釋和檢驗了集聚經濟的多維性。本書豐富了區域分工和集聚經濟的理論研究,得到了一些對中國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有參考價值的結論,具有較好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蘇紅鍵 ·區域 ·13.7萬字
世界城市的北京樣本昭示,現在我們亟須對城市的本質:集聚和規模進行重新審視。面對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與世界城市更新浪潮,缺乏連接能力和共享特性的集聚將無法真正推動并提升城市在全球網絡中的地位,從而表明城市規模已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城市作為軀體,產業作為血脈,彼此之間的大聯合、大協作、大循環至關重要。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跨區域產業協作,助力高精尖企業發展,支持雙循環體系建設。這是北京引領中國開創大協作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勁序曲。一個成功的實踐,勝過一千打綱領。這部《大協作時代》就是我們對長達7年的跨區域產業協作實踐經驗的一次全面總結與系統梳理。靠鮮活的案例說話而不是坐而論道,靠深刻的市場體悟而不是泛泛而談,成為該書的最大特色。這也是我們始終以引領歷史潮流為己任,致力于回答好時代課題,推動大協作與大循環體系建設的不懈追求。
房曉 韓菲子主編 ·區域 ·25.9萬字
我們特別編輯“一帶一路”陸地篇《穿越高山與大漠》、海洋篇《通往印度洋之路》系列專刊。陸地篇《穿越高山與大漠》,以彭博獨家視角透視“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政治局勢與經濟趨勢,重估蒙古、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的投資機會與商業價值。這些國家在地理環境、經濟水平、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存在差異,如何適應這些市場特點、并制定商業策略、贏得市場與消費者的認可,正是中國企業必須直面的新挑戰。
商業周刊 ·區域 ·5.3萬字
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我國三大重點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謀劃我國經濟新棋局的重大戰略決策。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群聯動發展,對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以長江經濟帶內的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滇中、黔中五大城市群聯動發展為研究主題,圍繞生態、港口、要素和產業四大方面,探索打破行政區劃約束,促進各城市群之間、城市群內部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形成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港口設施共建共享、要素市場統一開放、產業發展分工協作的區域聯動發展新機制和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進而促進長江經濟帶城市群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陳立泰 ·區域 ·2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