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
這世間的風景,無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這世間的自然景觀,無非山山水水。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我從小在十萬大山里長大,也爬過幾座山。
今天才仔細思考,為什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不是反過來。
仁慈之人,喜歡山,因為山的品質,是承載,
智慧之人,喜歡水,因為水的品質,是包容。
一座山里,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的植被,多種多樣的鳥獸,以及泥土山石,還有很多荒冢。
一座山,可以種植蔬果糧食,雜草和蝴蝶也有棲息之所,同時,也有人不斷地把糞肥,往大山里送。
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山的承載,在仁慈的人看來,大山太能承載各種各樣的生命和非生命了。它對于別人棄如敝履的東西,能載,它也能綻放出百花百果的景觀。
所以,仁慈的人覺得,自己和山一樣,充滿了對萬事萬物的允許,所以物以類聚,仁者樂山。
至于智者樂水,就更容易理解了,水充滿了靈氣,在世間流淌出多樣的形態。不死板,靈活而生動。水還具有滋養萬物的能力。智慧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喜歡它呢,智慧的人覺得自己就跟水一樣,靈動鮮活,有益萬物。
所以仁者和智者,并非是隨意的選擇了兩個事物來喜歡,仁者看到了山,仁的特性,智者看到了水,智的特性。
仁者覺得仁慈就應該跟山一樣,能夠容納百花百果百葉,容納山里生長的動物和人們的生老病死。
智者覺得智慧就應該跟水一樣,生動鮮活,滋養萬物,遇見水壺就變成水壺的樣子,遇見水杯就變成水杯的樣子,不鋒利能包容。
所以,
大山之仁,仁慈者看得見,
水流之慧,智慧者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