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大盤點————18個經典典故(下篇)
10得隴望蜀曹操在攻占漢中后,面臨著是否繼續進軍蜀郡的抉擇。漢中是蜀郡的門戶,若繼續進攻,無疑將對蜀郡構成巨大威脅。司馬懿等謀士建議曹操乘勝追擊,但曹操卻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為由,選擇了撤軍。這句話反映了曹操的謹慎與戰略眼光,他認識到過度擴張可能會帶來的風險與不穩定因素,因此選擇了見好就收,鞏固已有的戰果。
11望梅止渴曹操在率軍攻打張繡的途中,遭遇了極端炎熱的天氣,士兵們因缺水而口渴難耐,士氣低落。為了激勵士兵繼續前行,曹操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戰術。他站在高處,指著前方虛構的梅林,謊稱那里有大片梅子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后,紛紛想象著梅子的酸甜滋味,口中生津,頓時精神大振,加快了行軍速度。這一“望梅止渴”的故事,不僅展現了曹操的智慧與領導才能,也揭示了心理暗示在激發士氣方面的重要作用。
12火燒赤壁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攻打吳國,吳蜀兩國聯手對抗。由于魏軍不擅長水戰,周瑜與諸葛亮決定采用火攻策略。龐統假意投降曹操,并建議將魏軍的戰船用鐵索相連以增強穩定性。同時,周瑜與黃蓋上演了一出苦肉計,黃蓋假裝降魏。當黃蓋帶領裝滿易燃物的船只靠近魏軍時,他趁機點燃柴草,借助東風之勢,火勢迅速蔓延至整個魏軍艦隊。由于魏軍士兵不熟水性且戰船相連,火勢難以控制,導致魏軍大敗。這一“火燒赤壁”的戰役成為了三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13刮骨療毒關羽在戰斗中不幸中了曹仁的毒箭,右臂因此受傷嚴重,無法動彈。為了治療關羽的傷勢,名醫華佗被請來。華佗檢查后表示治療需要刮開皮肉、刮去箭毒,但過程極為痛苦。然而關羽卻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毅力,他拒絕了華佗提出的使用麻醉的建議,而是在下棋、吃肉的同時接受了手術。整個過程中關羽面不改色、談笑風生,展現出了超凡的英勇與堅韌。手術結束后關羽的傷勢迅速好轉華佗也對他贊不絕口這一“刮骨療毒”的故事成為了關羽英勇無畏的象征。
14火燒連營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東征東吳,然而戰事并不如他預想的順利。從春至夏,蜀軍始終未能擊敗東吳主力,反而在連綿數百里的樹林中扎下了營寨。這一舉動正中陸遜下懷,他深知連營乃兵法之大忌,遂趁機發動火攻。借助猛烈的東南風,陸遜率領吳軍攜帶茅草與火種,分三路突襲蜀營,瞬間將四十余座營地化為火海。劉備在將領的拼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至白帝城,蜀軍也因此遭受重創。
15白帝城托孤夷陵之戰的慘敗讓劉備身心俱疲,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于是將諸葛亮等重臣召至白帝城,進行最后的囑托。劉備在病榻上,先是排除了對馬謖的重用,然后深情地叮囑諸葛亮要盡心輔佐幼主劉禪。他甚至表示,如果劉禪不堪大任,諸葛亮可取而代之。這份信任與托付,讓諸葛亮感動不已,他含淚應允,誓將余生奉獻于蜀漢的復興。最終,劉備在交代完所有后事后,帶著對國家的深深憂慮與世長辭。白帝城托孤不僅展現了劉備的帝王胸襟,也彰顯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與奉獻,成為了后世傳頌的君臣佳話。
16揮淚斬馬謖馬謖作為諸葛亮的親信與得力助手,卻因街亭之戰的失敗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建興六年的北伐中,諸葛亮不顧眾人反對,力排眾議提拔馬謖為先鋒,結果馬謖在街亭之戰中慘敗于魏將張郃之手,導致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戰略據點。戰后,諸葛亮為了嚴明軍紀、整頓軍風,不得不忍痛下令處斬馬謖。在行刑之際,諸葛亮淚流滿面,既為失去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將領而痛心,也為自己的用人失誤而自責。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諸葛亮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性格特征,也警示了后人用人需謹慎、決策要果斷的道理。
17樂不思蜀魏國滅亡蜀國后,蜀后主劉禪被俘至洛陽,并被冊封為安樂公。在魏國的生活中,劉禪似乎忘卻了亡國之痛,整日沉迷于酒色與享樂之中。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命人表演蜀地樂舞以試探劉禪的心思。當蜀國舊臣們看到熟悉的舞蹈時無不潸然淚下,而劉禪卻表現得異常興奮與滿足。當司馬昭問及他是否思念故國時,劉禪竟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一回答讓司馬昭放下了對他的戒備之心,但也讓后世對劉禪的昏庸無能唏噓不已。樂不思蜀的故事成為了諷刺那些喪失家國情懷、沉迷于個人享樂之人的典型例證。
18一計害三賢蜀主劉禪投降鄧艾之后,姜維獨力難支,被逼無奈投降鐘會。鐘會的主力雖然迫降了姜維,但卻不及鄧艾偏師功勞大。鄧艾“偷渡陰平”接受的是一國之主的投降,而鐘會層層推進,仗沒少打苦沒少吃卻只受降了一國大將。嫉妒之下密報司馬昭誣告鄧艾有居功謀反之意,于是鄧艾被收押。而真正有謀反心意的人卻是,手掌十數萬軍隊,據一國之地的鐘會。姜維看出這一點遂主動為鐘會出謀劃策,計劃借鐘會謀反之心大做文章,借機復國。最終被衛灌識破,而鐘會部下亦不愿參加這本沒有勝算的動亂,參與動亂的軍隊遭到多方絞殺,姜維,鐘會都死于亂軍之中,鄧艾亦在壓回魏國途中被殺。這個典故反映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斗爭和將領間的恩怨情仇。








